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都不知道,大宋乾德这个年号居然用了好几年了,怕不早让蜀人笑掉了大牙?
赵老大一生气,拿起毛笔在身为宰相的赵普脸上就是一通涂抹,把铜镜砸到他身上一通乱骂,骂得赵普抱着铜镜逃之夭夭,第二天早朝一站班,赵普脸上的墨迹居然没有洗去,还纹丝没动的挂在他的脸上,赵匡胤见了气才消了。
气消之后,赵匡胤才想起赵普是乾德二年才做的宰相,年号选择错误这事不是赵普的责任,尽管……很明显,赵普也确实不知道蜀国用过乾德这个年号,所以对自己无缘无故发他脾气又有些内疚起来。
如今见赵普竟将那面铜镜供在家里,以做警示提醒,赵匡胤不免有些感动。赵普身为宰相,权高位重,自然是中外权贵交结的对象,吴越就算送他十坛黄金又怎么样?就算送他一座金山,他也不敢、也不会愚蠢到损害大宋亦或背叛大宋,不过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予吴越国一些方便,谋取一些私人利益罢了。
一念至此,赵匡胤心中的恚怒便减轻了许多,待到炭火燃起,肉香四溢的时候,赵匡胤已将此事放下,转而与赵普议起了国事。
“则平啊,闽南战事顺利,依朕看,汉国已是朕的囊中之物,跑也跑不掉了。南汉到手,大军稍做休整,朕就准备讨伐唐国了。唐国这次遣使来朝,恐怕也正是由于这个担心,南唐,朕是志在必得,不知则平对朕有什么建议没有?”
赵匡胤虽然把这事儿放下了,赵普却没有放下,君臣之道,犹如夫妻之道,彼此恩爱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一些嫌隙摩擦彼此都不会放在心上,但是一到彼此交恶的时候,就会算旧帐了,你当初怎样怎样,我当初怎样怎样,都会一笔笔算个清楚。
是以一听赵匡胤问计,赵普赶紧抖擞精神,斟酌说道:“唐国无论是疆域还是实力,都在我宋国之上。自官家称帝以来,有官家英明之主,我大宋如日东升,此消彼长,如今唐国已非我大宋之敌。
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唐国如今尚有雄兵数十万,远非蜀国、汉国可比,官家欲取唐国,应先明其国情、谙其地理、疏其君臣、间其文武,如此,方可一举而夺之。否则,战事拖延日久,恐荆湖、闽粤、巴蜀等新降之地会有人生起异心,而西北之蠢动,北国之强兵,亦是后患无穷。”
赵匡胤颔首称是,二人议论良久,赵普每每能切中时弊,搔及赵匡胤痒处,赵匡胤龙颜大悦,心中仅余的些许不快也荡然而去,他丢下一只烤串,捋须笑道:“不错,则平所言正合朕意,明其国情、谙其地理、疏其君臣、间其文武,此上兵伐谋之道,朕意,让鸿胪少卿杨浩出使江南,执此重任,则平以为如何?”
第339章 唐使
慕容求醉、方正南、程羽和程德玄一行人赶回京城了。
南衙清心楼,程羽和程德玄坐在下首,听赵光义将近来京中发生的一切向他们叙说一遍,程羽不禁担心起来:“千岁,赵普违禁盗售秦陇大木,官家没有惩罚他,反而把秉公执法的左监门卫大将军赵玭指个诬告大臣的名义贬为汝州一个小小的牙校。吴越国秘送黄金给赵普,官家还是没有问他的罪,反而问计于他,可见官家对赵普眷爱之心不减,赵普圣眷仍隆,卑职觉得,咱们现在不易出手啊。”
赵光义莞尔笑道:“那也未必,对一个人的嫌恶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若是只因这两件事就能把当朝宰执扳倒,那反而奇怪了。这些事,只是佐餐的小菜,在官家心中埋下一些嫌隙,让官家对赵普渐生嫌恶之感罢了。官家最忌惮的,是臣子驾空主上,触犯天子权威,官家待人仁厚,这是他唯一的逆鳞。这些日子,本王在开封秘密部署,寻找赵普的把柄,接下来,就要从这方面着手,对他连续进行打击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个小蚁穴挖下去,赵普这道长堤,也有被冲毁的时候。”
他冷冷一笑,微微向前俯首道:“仲远,你回来的正好,你办事稳重,能言会道,本王这件大事,正要你去安排。仲远,附耳过来……”
汴河码头上,赵普和杨浩望着远远驶来的唐国大船,不约而同地掸了掸官袍,一旁的礼乐队伍也做好了准备。
这一次唐国出使,派来的是元宗第七子、李煜之弟郑王李从善和吏部尚书徐铉,这样隆重的外交使团可谓规格空前。李从善不消说了,那是当今南唐皇帝的兄弟,唐国的王爷,身份自然贵重。而徐铉更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七岁能诗、十岁能文,十六岁就做了唐国的大臣,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皆有文名,号称“江东二徐”,入仕后又与宰相韩载熙齐名,人称江东韩徐。
为了派遣何人接迎唐国来使,朝会上还煞有介事地进行过一番讨论。唐国派出了一位王爷和一位吏部尚书,按照礼仪,宋国也该有相应级别的人去接待才是。但是唐国的那位郑王倒也罢了,这位徐尚书的文笔和口才可是闻名天下,此人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唇枪舌箭,素有‘苏秦重生张仪再世’之赞誉,要跟这位外交使臣打交道,大宋朝堂上这些官员都有些打怵。
如今大宋只有两个王爷,一个魏王、一个晋王。魏王还年轻,论学识论资历,都远非徐铉的对手,他此番出使江南,刚刚创出一番名声,赵匡胤爱惜儿子的羽毛,不想他在徐铉面前出乖露丑,是以有心维护。至于晋王,目前仍兼着开封府尹的职务,也不宜做为接迎大使。再者,一想起要跟徐铉打交道,赵光义也着实怵了他那张嘴,赵光义也不愿出面。
这样一来,朝廷派出迎接使团的官员就得从朝中官员里选择一个位高权重者,方与对方规格相当。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徐铉快嘴如刀的名声早就传遍天下了,大宋朝廷这些重臣都怕自己说不过那徐铉,到时候给朝廷丢了脸面,也有损自己的名声,是以百般推诿,无人愿意担当此任。
挑来挑去,最后当朝宰执责无旁贷,赵普只好亲自出马。赵普其实也不太情愿,徐铉此人他虽未见过,可是对方的名声他却是听过的,他赵普一本《论语》如今才学了一半,让他去和江南才子徐大学士打机锋,他哪有那个自信?
不过,他收受吴越国贿赂,被赵匡胤撞个正着,如今正是将功赎罪的当口儿,哪还好意思推却?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好在官家也说了,按照规格,得有这么一位可与王爷比肩的首辅大臣接迎,至于按迎之后,我朝宰相公务繁忙,全程陪同的详细之事由鸿胪寺负责,赵普这才放下心来。
至于鸿胪寺方面,那位本来就时常多病的大鸿胪章台柳老奸巨滑,一听说南唐使节团的阵容,马上病得爬不起床了。而右卿高翔,凡事都想跟杨浩争个高下的,这一回也尽显高风亮节,全无争宠之心。
杨浩可不知道徐铉是何许人也,无知者无畏,赵匡胤一说,他便欣然答应下来。等他回家把自己接的差使一说,吴娃儿忙道:“官人,听说这徐铉一张铁嘴,如枪似箭,极是犀利,朝中百官互相推诿,都是怕了他这张嘴。
官人智计百出,当然不逊于人的,但这位徐大学士学识渊博,却并非只有一副好口才。江南李煜建一座楼,搜尽天下孤本绝本,唯徐大学士博览其中万卷丛书,深晓古今无数生僻典故、经史,若是他信口道来,官人懵然无知,对答失礼,丢了自己颜面小事,可是这一番非比寻常,乃是代表宋国朝廷啊,朝中那么多博学鸿儒,怎不见一个出头?偏要官人来顶缸。”
杨浩一听就毛了,立马进宫辞谢差使,自承学识浅薄,难以应付江南第一才子。
赵匡胤哈哈大笑,对他说道:“杨卿当初在广原时,嘻笑怒骂,硬生生把个江南才子陆仁嘉骂得吐血,难道如今对付不了这个徐铉么?”
杨浩苦笑道:“官家,当初痛骂陆大名士,臣是使了些无赖手段,反正臣是一介布衣,不怕降了自己身份?可如今……如今臣是鸿胪少卿,代表的是我宋国朝廷,岂能使出有损国体的手段?”
赵匡胤狡黠地一笑,说道:“若论权宜机变之术,朝中百官,鲜有及得上你的。国体国格自然是要保全的,但是对付徐铉这样口若悬河的智辩之士,纵然尽选我朝博学之士,实也难寻他的对手,既如此,反不如让你放开手脚去应承,杨卿不好读书,我宋廷尽人皆知,若有什么失措之处,也不算丢人的。”
杨浩一听,你也太损了,敢情你实在挑不出一个能对付徐铉的能人,又觉得人人都知道我杨浩是个不读书的大棒槌,这才想出以下驷对上驷的主意,拿我这头死猪去浇开水来着,只好捏着鼻子答应下来。
就这么着,赵普和杨浩两个官儿不情不愿地走马上任,担当起了接迎大使。当然,赵普是兼差,杨浩是全陪,更苦一些。
唐国的使节船缓缓驶来,即将进入码头,郑王李从善和吏部尚书徐铉都衣装整齐地走上船头甲板,远远向码头望来,只见码头已被兵士戒严,中间搭着披红的彩棚,棚下立着两员宋室大臣,李从善和徐铉忙整整衣装,做好了上岸相见的准备。
他们这次来,自然是负有极重要的外交使命。宋国攻闽南的汉国,战事节节顺利,他们在江南,对闽南的战况比开封了解的还快,探报每日报进金陵城的都是宋军大捷的消息,李煜开始坐不住了。
事态果然如林仁肇所预料的一般,人心早失的汉国根本不是宋国的对手,南汉国旁边可没有一个强大的契丹撑腰,这一回恐怕是难以保全了,南汉国一旦被消灭,那时唐国就陷于宋国的三面重围之中,如果宋国再找个借口讨伐唐国的话……
一念及此,李煜寝食难安,他百般思忖,终于决定:先发制人!
李煜的先发制人,和林仁肇当初促请他趁宋廷兵发闽南,后方空虚,发兵攻打开封不同,李煜的先发制人,是抢先服软,以柔克刚。于是,他把自己的兄弟和大学士徐铉派来了,派他们来面见宋国皇帝,朝贡方物,自削国号,改唐国皇帝称号为江南国王。
这个封号宋国只要准了,那唐国就是自降一级,成了宋国的属国。在李煜看来,我唐国已成了你宋国的属国,我这江南国王成了你宋国皇帝的臣子,你做皇帝的总不好意思出兵来攻打我这个恭敬温驯、从无反意的臣子了吧?李煜打着如意算盘,精心设计一番,准备了大批财物,挑选了一批江南美女,便派人来了。
李从善只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表人才,儒雅大方,徐铉江南名士,更是谈吐风雅、文采一流。他这名士,可是货真价实的名士,在官场熏陶久了,说话是八面玲珑,答对风雨不透,远非陆仁嘉那种恃才傲物、目无余子的人可比。
两下里谈笑风生,携手入城,便见汴梁街道宽阔、市井繁荣,河下粮船蚁集,街上不见执仗兵丁,坊市兴旺,万货云集,一派祥和气象。李从善和徐铉看在眼中,不禁暗惊赵宋发展之迅速,遥想当年,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州,地跨赣、皖、苏、闽、荆、湖,人口五百万,兵强马壮,如今此消彼长,竟衰落一至于斯,不禁暗暗唏嘘不已。
赵普和杨浩将两位国使送进礼宾院,又设宴款待一番。探问对方来意,得知唐国竟是自削国臣,请臣归顺的,二人不禁大喜,宴罢立即将消息递进宫去,然后赵普返回相府,马上召集幕僚,分析唐国用意,商量对答之策。
翌日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