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朝的死弯儿-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很多时候都是要自己收拾残局。这是一个人人生的必修课。有开局就有残局,但残局比开局更难对付。

因为剩下的机会不多了,一切都进入读秒状态。

剩下的都属于你,不管是希望还是绝望,不管是鸡肋还是鸡腿。

剩下的都属于你,都属于你,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哭笑全由你,唯一的一条那就是你必须承担一切。

残局带来的一切。

熊文灿开始小心地剥离。他要把张献忠和罗汝才剥离开来,把强和弱剥离开来。熊文灿默认了张献忠拥兵自重的事实,不去动他,却反对罗汝才拥兵自重。他要求罗汝才必须遣散部队,否则后果自负。

罗汝才没有理他。罗汝才料定熊文灿不敢动兵,便没有理他。罗汝才料定熊文灿不敢动兵的原因是因为张献忠在,而一旦动兵张献忠是不会坐视不管的,罗汝才有恃无恐。

罗汝才的猜想没有错。张献忠果然给了熊文灿一个明确的信号:动罗就是动张,必有所行动。

张献忠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在不经意间,张献忠和罗汝才以求抚为由,强行占据谷城、房山、竹溪一带,完成了对熊文灿的战略合围。攻守已然易势,所以张献忠才敢发出赤裸裸的威胁。

熊文灿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目前的状态最多称得上是胶着状态,大家不刀兵相见,那就屁事没有,皇上也以为天下太平,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打起来,弄得不好湖广就会失守,皇上肯定会追究他抚局失败的全部过错,毕竟是他熊文灿主抚而不是杨嗣昌主抚。

到那时,人生就不美妙了。

他不要不美妙的人生。他要美妙的人生。他要以静制动。

他也只能以静制动了,因为他根本就动不了。

陕西的局面就好多了。因为有洪承畴和孙传庭在。他们是剿字当头,招招式式要置李自成等农民军于死地。

事实上,农民军在此威压政策下,也被剿杀得差不多了。毕竟是国家军队,武器精良。毕竟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军人,毕竟是老谋深算的洪承畴和孙传庭,最后的结局堪称完胜:几十万的农民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李自成和刘宗敏等十八个人落荒而逃。

十八个人能成什么气候?十八个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陕西依旧是大明的陕西。

崇祯那叫一个欣喜若狂。陕西是剿局的胜利,湖广是抚局的胜利。不管是剿局的胜利还是抚局的胜利,都是我大明的胜利,说到底是我崇祯个人智慧的胜利。不错,今天的胜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杨嗣昌施展了十面张网计划,可谁给了杨嗣昌施展的舞台呢?又是谁发现了杨嗣昌?

是我是我还是我——崇祯!

崇祯是真正地自己佩服自己了,古往今来,能有几个帝王可以挽狂澜于既倒?屈指可数嘛!国势如此艰危,朝廷腐败至此,还能够取得如此业绩,不容易,真不容易啊……

崇祯几乎被自己感动了,他突然觉得做帝王其实也挺悲哀的,没人会嘉奖他,哪怕他立下盖世奇功。帝王只能嘉奖他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一顶接一顶的桂冠戴在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脑袋上。这一回,他准备给杨嗣昌戴一顶比较大的桂冠,杨嗣昌毕竟还是功不可没的。

但杨嗣昌却对崇祯的嘉奖显得有些诚惶诚恐:皇上,臣不敢受。

为什么?

崇祯觉得奇怪。这不是杨嗣昌的风格啊。

辽东,辽东还忧患重重啊,大明的天下并未太平,所以臣实不敢受。

崇祯的心突然凉了下来。是啊,大明的天下并未太平,十面张网对付得了“流匪”,却对付不了满洲铁骑。

铁骑不是鱼,是可以踏破任何天罗地网的。何况杨嗣昌编织的网还谈不上天罗地网。

大明依旧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崇祯根本还谈不上挽狂澜于既倒。这样的发现突然让崇祯感觉到一阵败兴。

人间事,不如意事常八九。但人生最大的不如意事则是对这八九不如意事无可奈何。

你永远不能改变这难堪的现状。不能。崇祯回忆起他登基十年以来的往事,觉得没有一次满洲铁骑是被打败的,而是自己莫名其妙撤退的。这是非常令人恐慌的一件事,因为有莫名其妙的撤退就有莫名其妙的进攻。崇祯不知道皇太极的下一次进攻会在什么时候,也许在明天,也许在明年,但决不会在十年之后。

因为皇太极等不了十年,崇祯也等不了十年。在力量失衡的年代,他们很快就会见分晓。

很快。

第四节 力量失衡的年代

崇祯十一年的五月初三,崇祯举行了一次在京高级公务员的开卷 考试。

崇祯出的题目很抒情,也很伤感。他说今年以来天象大变,四月山西下了大雪,而大白天的竟然能看到金星,真是活见鬼了,难道是老天在惩罚我吗?请回答。还有现在边饷欠了这么多,满洲铁骑却虎视眈眈,还成立了一个什么大清国,看样子国家还是危在旦夕,万一有一天战争来临,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有明天吗?请回答。

两个问题看着简单却是暗藏机锋。因为从它的抒情和伤感之中不难看出皇上的心态:焦躁、恐惧、愤怒、悲凉。这是两个皇上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回答得好与不好全看皇上一时的心态。但谁也不知道皇上要什么不要什么,万一回答不好,那后果是很严重的。

可又不能不回答。作为省部级螅伲绻荒芨噬洗鹨山饣螅撬筒慌渥谡飧鑫恢蒙稀�

杨嗣昌也参加了这个考试。

实际上崇祯主要考的就是他。因为他是兵部尚书,因为他的十面张网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崇祯想知道,对于满洲铁骑,这个杨尚书有何高见。

杨嗣昌首先斩钉截铁地告诉崇祯,要相信唯物主义不要相信唯心主义。天象就是天象,人间的事还得靠皇上一手掌握。为了打消皇上的疑虑,杨嗣昌还举了三个例子。

例子一:东汉光武帝期间,有一年出现了月食火星的现象,匈奴的单于害怕会有什么问题,毅然提出要和光武帝讲和,光武帝愉快地接受了单于的和平请求。因此,尽管这一年天象异常,人间却是和平社会。

例子二:唐宪宗元和七年,也发生了月食现象,魏博镇田兴向唐宪宗归降,唐宪宗也本着为天下黎民造福的心念对魏博镇既往不咎,天下从此太平。

例子三:宋太平兴国三年,同样发生了月食现象,但是当时的宋朝却发兵攻打契丹,结果连战连败。

杨嗣昌三个例子一举,崇祯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心思:杨嗣昌这是在劝我对清朝和为贵啊!一向强硬的杨嗣昌这是怎么了?难道他害怕满洲铁骑真的到了如此地步?!

崇祯百思而不得其解。同样不得其解的还有百官。参加考试的百官们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纷纷指责杨嗣昌在明目张胆地投降清朝,以苟全他兵部尚书的位置,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做兵部尚书呢?

杨嗣昌沉默是金。但是崇祯却不能忍受这种沉默。他要知道杨嗣昌沉默背后的为什么。

这是战术,而不是战略。

两个人的时候,杨嗣昌这样对崇祯说。

战术?战略?有什么区别吗?

那当然,战术是手段,战略是目的。迟早,大明要消灭大清,但不是现在。

如果我不能接受这样的战术呢?

为什么?皇上!

我堂堂大明,怎么可以和那个什么清国言和?

皇上,这只是战术言和啊,是为了彻底剿灭“流匪”换取几年辽东的和平时间!

彻底剿灭“流匪”?什么意思?现在还有什么“流匪”吗?

皇上,湖广包括中原一带,“流匪”并未真降啊!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随时会起来闹事。

胡说!他们都已归顺。再说,熊文灿不是已经在坐镇五省吗?“流匪”还能再次作乱?

怕是……泊是他熊文灿到时也无能为力。

崇祯一听这话,那叫一个大惊失色: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熊文 灿不是你推荐的得力干将吗?怎么会守不住湖广?

杨嗣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想了一下:皇上,如果把现在的“流匪”比做被困的老虎、睡着的老虎,那熊文灿现在就是在看管这样的老虎。但是睡着的老虎总有一天是要醒的,醒来后的老虎总要吃人的……

崇祯幽怨地看他一眼:别说了,我明白,你心里还是觉得我让熊文灿主抚是错误的!!

杨嗣昌跪下:皇上,臣现在断然没有这样的想法!也许当初,臣有力剿的想法或者说念头,但是皇上想想看,如果没有辽东的安宁和和平,哪怕是短暂的安宁和和平,我们就不可能集全国之力来对付“流匪”,那么所谓的剿匪一说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崇祯:这么说,你也同意以抚代剿啦?

杨嗣昌摇头:皇上啊,不管是抚还是剿,都要以实力做后盾啊。没有雄厚的实力,就没有对手心悦诚服的受抚。所以抚是比剿更高级别的征服,实力相当可以剿之,实力大大超越对手,对手自知不敌才肯受抚……

崇祯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们集全国之力先对付一头,然后再腾出手来杀向皇太极?

皇上圣明!

崇祯摇头:我不圣明,你这个主意也不圣明。且不说皇太极会不会给你一段宝贵的和平时间,即便他能等,等你跟“流匪”杀得元气大伤之后再与之较量,你能保证我们大明的官兵就一定能够稳操胜券吗?你别忘了,清国的进攻能力已在我大明之上,我登基以来,长城几次被他们突破了?几次啊?每次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哪一次是真正靠我大明官兵的力量赶走的?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看啊,这紫禁城迟早是他们的,是他们的啊……

杨嗣昌语塞。

原来皇上把一切都看得透透的。正因为把一切都看透了,皇上才明白这是个历史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铁骑与“流匪”南北夹攻,你来我往,使大明疲于应付,国力日衰。他出题给大家考,如果真有谁能解开历史的死结,那是意外之喜,是大明之福。可要是解不开呢,那也在情理之中,是大明的宿命。

但杨嗣昌也只能想到这一层了。他不能再造乾坤,只能尽人事,知天命。皇太极愿不愿意与大明言和,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也许人家真的只是要个名分,只需大明承认大清呢?

崇祯又摇头了:这个事啊,我看还是不妥。那个所谓的清国占据的那块地方原本就是我大明的,要言和的话他们势必要我承认那块地方归他们了……这,这怎么可以?

崇祯是个有精神洁癖的人,一想起这事他就感觉精神上被强奸了,那叫一个不乐意。

杨嗣昌脸上有些悲凉:皇上,那块地方已经被他们割据了很长时间了,事实上,我们不承认也不……

崇祯咆哮了:那不行!凭什么呀!简直是强盗嘛,硬抢去一块地方,硬逼着我们承认,尤其可气的是我们要上赶着去承认!凭什么呀!要言和也得他皇太极主动找我们言和啊!我堂堂大明,什么时候沦落到如此地步?!此例一开,国土沦丧,我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崇祯越说越伤心,觉得自己真是个败家子,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替我解忧的,或者作壁上观,或者一和了之……

崇祯说到这里看了杨嗣昌一眼。杨嗣昌一脸漠然,崇祯索性就把话给说开了:你杨嗣昌,堂堂的兵部尚书,就不能想个好法子出来吗?言和言和,这哪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