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朝的死弯儿-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粑蔚潞文馨。浚∧孟拢寄孟拢�

但是,让崇祯感到奇怪的是,抓了杨维垣和霍维华后,朝廷反而静悄悄。他所期待的百官们争先恐后揭发魏党的场面并没有出现。他们在等什么?他们在观望什么?他们在害怕什么?

一个可怕的猜测让崇祯突然惊出一身冷汗——难道满朝文武大臣都是魏党?狗咬狗一嘴毛,所以才互不撕咬?

但很快,崇祯否决了这个猜测:前一阵的倒魏运动中翰林院的人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起码在大明官场,翰林院还是一块净土。

可为什么只有翰林皖这样的清水衙门能这么做呢?其他部门的官员要么为魏党开脱,要么作壁上观。什么意思?两任兵部尚书都跟魏忠贤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魏忠贤有三座生祠都建到我朱家的祖坟边上了,可想而知这满朝文武大臣的屁股都坐到哪边去了?这还是我大明的朝廷、大明的江山吗?

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魏忠贤死了,魏忠贤的力量还在,在这紫禁城的宫殿内外来回游荡。这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崇祯现在是打心眼里佩服先祖皇帝朱元璋。他老人家为了江山的安危那是没有党案也要制造党案,先后制造并“喀嚓”了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共几万人,逼得刘基回青田老家养老,弄得他生不如死;最终开辟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朱家帝业。从和尚到皇帝,从皇帝到杀手,朱元璋展示了一个男人对社会角色高度的开创性与适应能力。崇祯也想做这样一个杀伐决断的男人。他找来内阁辅臣韩扩、钱龙锡、李标还有吏部尚书王永光等人,要他们搞个大名单出来。

魏党大名单。

崇祯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整个朝廷这几个人还相对干净,应该跟魏忠贤没什么瓜葛。但很快,崇祯就明白他看错人了,就这几个人当中竟然也有魏党的人!

由崇祯主持的这次会议气氛一直很沉闷。

韩爌、钱龙锡、李标还有王永光都是在大明官场混了好多年的人,深知为官之道。魏党大名单,别看只有区区的五个字,这背后会有多少人头落地、家破人亡啊。

名单上的人如此,制造名单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魏党现在还只是个空泛的概念,人在哪儿,都干了些什么?凭什么我上名单了他没上去?制造名单的人就没有私心或者说就是个魏党?!一切的一切都微妙之极。

最主要的是以什么标准来确定谁是魏党谁不是魏党?韩爌、钱龙锡、李标还有王永光将茶喝得咝咝响。这次内阁扩大会议供应的茶不错,是上品的明前龙井,是崇祯从他自己的茶叶罐里拿出来放到内阁的,实指望韩扩、钱龙锡、李标还有王永光边喝边聊,没想到这帮老狐狸只喝茶不说话。

崇祯长叹一声,大明官场一直没有健康而有效率的会风。先帝在时基本上不开会,或者只和魏忠贤两人开小会。其他官员们也都是会油子,个个是讲黄段子的高手。当然到内阁级别的会议黄段子是没有的,变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的大会、说空话套话的大会、拉帮结派的大会。

崇祯对此很无奈。他阴沉着脸,感觉自己一个人在和庞大却毫无效率的国家机器较劲,自己节节败退,众人麻木不仁。唉,指望这帮鸟人们搞出魏党大名单来那是缘木求鱼,还是自己先定个大框框吧。崇祯清了清嗓子,开始做重要指示:揪查魏党,既要除恶务尽,又要区别对待。不放过一个魏党,也别冤枉一个忠臣。总之,朝廷还是需要有人干事的。你们放手去干吧。

会就这样散了。韩爌等几个人琢磨崇祯的意思,觉得他什么都说了,又什么都没说。揪查魏党,最难的是查证工作。这年头,谁会那么傻,把证据一直留着等着你来抓。可要没有证据,揪查魏党就是一捕风捉影的事,所谓既要什么又要什么,完全是打官腔。不过最后一句话应该是皇上的本意——朝廷还是需要有人干事的。是啊,都抓光了,大明王朝也就不存在了。

几天后,韩爌等报上去一个四五十人的名单。崇祯瞄上一眼就有数了,这几个老狐狸,拿些三品以下的小官来搪塞我。他不动声色地提醒道,再抓,凡是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全抓。

韩爌等人忙跪在地上:不可啊,皇上!要这么抓,那这名单上就超过百人了,那这朝廷可就半数没了。

崇祯:烂肉不割尽新肉怎么会长出来?抓!

韩爌等无奈,只好又添了些名字上去。可崇祯看了还是不满意,说这名单上怎么没有内廷的人,这不包庇吗?一听“包庇”两字,韩爌等人的心马上就拔凉拔凉的。这主子怎么有多疑症呢?要这么怀疑一切,那没说的,名单最后肯定得添上他韩扩等人的名字。韩爌觉得这活哪是人干的,或者被同僚们恨死,或者被皇上怀疑死,得赶快脱身而去。

这边想着脱身而去,那边崇祯步步紧逼。崇祯拿出一个黄包袱,让他们猜里面装的是什么。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韩爌们不是吴忠宪,哪有这等幽默心情。他们一个个看着黄包袱欲哭无泪。崇祯笑了:是宝贝。

果然是宝贝。原来黄包袱里装的都是曾经替魏忠贤歌功颂德的红本本——众官员们上的奏疏。崇祯狞笑道:不是怕没证据吗?这都是铁证。照这上面,一抓一个准。

崇祯话音未落,刚才还正襟危坐的吏部尚书王永光马上趴在地上:臣罪该万死!

崇祯装糊涂,什么罪啊?还万死来着……

王永光偷眼看黄包袱,嘴巴动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崇祯解开黄包袱,从里面拿出一个红本本,伸到王永光鼻子跟前:你是说这个是你写的吧?

王永光羞愧地点点头,一时间汗如雨下。

崇祯盯着他的眼睛;这么说你就是魏党啰?

王永光:臣糊涂……

崇祯悲愤地:什么糊涂?我看你清醒得很!他用手指一下韩爌等人:你们都清醒得很!机关算尽,明哲保身,拿我大明社稷的安危来做交易。这紫禁城不哗啦啦倒下来之前你们是不是以为这天永远不会塌?!

皇上!韩爌等人全都跪下了。

崇祯的眼泪都出来了:想我大明王朝,蛀虫遍地……以为你们几个总还算清白,没想到——

韩爌等人急了:臣确实清白。

崇祯:那为什么对我交办的事这么推诿?

韩爌等几个阁臣没办法,看着跪在地上浑身发抖的王永光,只好纷纷表态清除魏党要公而忘私,以身殉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不,魏党拉下马。

大名单终于出来了。

崇祯偏头痛的老毛病也发作了。一连三天,他没有上朝。他觉得没有上朝的必要了。

满朝的文武大臣,非魏党成员的竟寥寥无几!

史载,这次由阁臣和刑部尚书乔允升共同参与的揪查魏党活动,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

被查出的都是些什么人啊?宁国公魏良卿;锦衣卫都指挥使侯国兴;五任工部尚书吴淳夫、徐大化、薛凤翔、孙杰、杨梦衮;三任兵部尚书田吉、崔呈秀、霍维华;两任户部尚书郭允厚、张我续;两任吏部尚书周应秋、王绍徽以及刑部尚书薛贞……

这都他妈谁的朝廷、谁的天下啊?崇祯觉得自己的命太不好了,大明的命也太不好了。

第八节 两个人的豪赌

历史总是以喜剧开场,以悲剧收场。曾经,那个血气方刚的大明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中国可以说“不”?不,中国不允许世界说“不”!这个国家以其富足和强悍成为刚刚开化的欧洲人心目中的“梦幻国度”。

那是万历年间,遥远的万历——崇祯觉得神宗的命太好了,一共做了四十八年皇帝,最初十年里里外外全由张居正给他打理着,一不留神将大明朝打理成世界第一大国。而神宗老祖宗因为百无聊赖竟然抽起了鸦片,一生中做的唯一一件名垂千古的事是对张居正秋后算账。

崇祯恨不生于万历时。万历元年是公元1572年。要在十六年之后,英国才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过四十八年,英国的清教徒才乘“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再过七十一年,五岁的路易十四才登上法国的王座。那时莎士比亚只有六岁,还在英国的树林里尝试着爬树玩。在万历初年,北京、南京、扬州、杭州这些就像万历彩瓷那样华美的大城市,在外国人心目中真像是天堂一样。

可是他崇祯元年呢,什么都没有,只有二百五十八个魏党分子!

所以拜托后世的史家们别跟我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不是什么东西可以决定的。命运就是上帝的一次梦遗,你刻骨铭心念念不忘,可上帝他老人家早就春梦了无痕了。

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让我崇祯的归崇祯。命再不好,大不了我把这命还给你就是了。崇祯恨恨地念道,没想到十六年后崇祯这最后的一句话竟一语成谶。

悲情崇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抓狂心态一一惩治了二百五十八个魏党分子,同时将拨乱反正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替黄宗羲冤死的父亲、原山东道御史黄尊素平反,为他赢得了民间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广泛声誉,而为反魏斗士杨涟追赠哀荣则凝聚了朝廷的人心。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生前做的最牛逼的事情是上疏弹劾魏忠贤,结果被列入魏党绝密文件《东林点将录》中,名目是“天勇星大刀手都御史杨涟”,并遭到杀身之祸,死状惨不忍睹。崇祯将这些人称之为朝廷的英雄,大明的英雄,表示要千秋万代地祭奠他们;同时重用那些曾经被魏忠贤弹压或年轻有为的官员充实大明的国家机器。一时间,大明朝竟有了春暖花开、柳暗花明的政治新气象。

崇祯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他也兴致勃勃地制定了崇祯朝发展纲要,力争用8到10年时间将崇祯朝的GDP赶上或超过万历朝;争取到17世纪末,使崇祯朝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富强、最受世界各国尊敬的盛世王朝,重现大唐盛世的光辉景象。崇祯每天夜里都激动得睡不着觉,盛世理想在他体内熊熊燃烧,让他性欲全无。他召集工部、户部、礼部、兵部、吏部等各部官员夜夜加班,对宏伟蓝图反复修改。这些官员大多履新不久,又多处于激情燃烧的年龄,一看皇上两眼发光,火正烧得旺呢,便也将自己投了进去,陪着崇祯一起燃烧,对各GDP数值进行沙盘推演,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只是在旁服侍的太监们大多哈欠连天,一个个昏昏欲睡。也难怪,太监嘛,激情早就被阉割了。

然而,一场兵变突然间将崇祯从遥远的蓝图拉回了眼前的现实。

冰冷而残酷的现实。

兵变发生时,崇祯正在朝廷和袁崇焕讨论平辽的事。

在崇祯眼里,侃侃而谈的袁崇焕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了。

这个个子矮小的广东人曾经在1626年(天启六年)让大明朝突然雄起了一把。

站在天启六年的宁远城内,进士出身的袁崇焕看到了城外努尔哈赤的千军万马。

身后是大明的万千江山,而安危只系于他一人。

大明无人了。

被打怕了,也被阴谋算计怕了。从杨镐、熊廷弼到袁应泰、孙承宗,宁远成了他们——这些东北最螅鲁す偕械幕�

再也没人敢来了,也再派不出人来了。聪明人都在紧赶慢赶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