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才献方略。
前段时间包括陈执中等人也上书言奏,内容空泛,不切实际。只有吴育献了一策,稍稍有用一些,联吐蕃回鹘,对西夏实施伐交之战,可是回鹘与吐蕃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联系,但不能指望他们会产生多大的作用。此时元昊立国已稳,非是前几年相比,连吐蕃人因为唃厮啰父子的内乱,想打通南丝绸之路不可能了。
增加乡兵,比韩琦更进了一步。
但又不是夏竦所进方略,夏竦已将乡兵当成正规军队,会产生许多顾忌。
这些乡兵常设,闲时务农,农闲训练,战时出征,免其赋役,给予稍许补贴。
那么不会让边臣专权,敌人不入侵,不能有征集权利,就不会产生安史之乱,如今郑朗一提这四个字,都想吐了。安禄山与史思明果然很强大,不分析宋朝,就不知道这两人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乡兵久在陕西,熟悉当地环境气候地形。
当地征调,士兵不是离乡背土,故兵卒不会怨。
虽罢其税赋,稍许补贴,一个乡兵一年十几缗钱足矣,养十几万乡兵,也不过一百来万贯。如果全部用禁兵代替,陕西最少要布置三十万军队,这个军队数量只能应付防守,而不能发动进攻。一个禁兵一年花费五十贯,仅驻守一项,就达到了一千多万贯开支。
但郑朗也说了,不能全部用乡兵,必须乡兵与禁兵半陈,这才有常驻的军队,与机灵的军队,也会节约大量支出,减少百姓税役与力役。
久战!
此时西夏是丁皆兵,兵力最少在五十万以上,想立即歼灭,是不可能的。也不要做这种打算。
做好久战准备,于前线修寨砦,一步步逼近西夏,西夏军出,守住寨砦,守城也是宋军的强项,西夏军队撤离,可以对西夏人进行反骚扰,就象高继隆那样,让西夏诸族在边境无法存身。然后再将寨砦往前逼近,一步步蚕食到横山与六盘山前。
这个办法很恶心人的。
也就是范仲淹的方策,不过范仲淹也没有做好。
但不能密布寨砦,只于交通要塞之处设寨砦,每隔不远,便有一处大寨做侧应。
再于前线坚壁清野。
元昊大军若攻,让他攻,只要有诸多大寨守护,给他胆子,也不敢孤军深入,否则弄不好,后路都给他切断。
范雍与李士彬之败,是消息不灵通,要广布斥候。选精悍士卒当作游骑,遍布于前线日夜查看,使敌寇不能奇兵来袭。
长久的中止榷务。
西夏与宋朝真正贸易,西夏很吃亏的,但西夏人没有钱,宋朝于是成了输入国。
战马无所谓,主要是私盐。
西夏青盐在宋朝很有名气,以前一斤可售六十多文钱,相当于最好的大米一斗,购买力三十多人民币。交战以来,涨到一百多文。
这些钱没有全部进入元昊的口袋,西夏也有私盐,甚至一些妇人为了财富,披马上阵,谋取私盐之利。还有运输的损耗,宋朝官吏将士的贪苛。但也是西夏重要的财政收入。
不但元昊指望青盐,西夏各部也指望青盐向宋朝换来各种物资。
只要连禁二十年,西夏将会不战自溃。
但如何禁,仅在前线不能杜绝的,必须下诏,任何百姓食西夏青盐者斩,走私青盐者法斩,全家充入岭南。
法虽苛,关系到国家,也必须苛。况且宋朝不是没有盐,收入也不需要西夏人来支撑,打贸易战,对宋朝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年无功,只要坚持十年,会见著效。
战马,赵祉前些时间下诏,征各种马匹。
骑兵少是宋朝的弊端,可是赵祯与诸多大臣忽视一个问题,想马匹不难的,可以从吐蕃与边境诸族购买,甚至从女真人手中购买。但有战马不行的,于何处饲养?宋朝缺少牧场,即便有,也无法放养大批战马。若放在剑南与河南等地,天气气候等原因,马匹久会变异,奔跑力下降。
骑兵数量够了就行,还得从步兵入手,休想指望立即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
头脑一定要冷静。
契丹。
想打岛国,要考虑另一个国家。这一世想打西夏,要考虑契丹。
历史惊人的相似。
软弱的外交政策,内斗,贫富分化,自欺欺人,甚至富裕度、道德、勇气与贪污的轻微不及宋朝。
契丹与老美也十分相似,是一个庞然大物,老美怕牺牲,契丹渐渐失去勇气。但不得不注意的,可以从海上继续支持女真人一批武器,如果没有记错,今年熟女真将会有一次反叛。一旦女真人屡次反叛,会对契丹进行牵制。
但不可让女真人真正强大,那么会是猛虎代替一只饱狼,危害很严重。
派斥候潜入契丹扬言契丹新皇帝软弱,前几年元昊将契丹皇帝的姐姐兴平公主囚禁虐待而死,契丹皇帝屁都不敢吭一声,用此嘲讽契丹皇帝,激起契丹民愤,减少契丹人与西夏联手的紧密度。
只要做好这些,西夏不灭,也会衰落。
而且长时间的战争,会替国家磨练一批人才,若有可能,幽云十六州……
没有说。
但说了,关系到宋朝的千秋万代,赵祯不能心软,一旦复和,大势必去。
后来赵祯的求和,也不能说不对,主要方针政策不对头,和比战有利。
但求和,西夏人不是契丹,不讲信义,也不能指望真正会和平,本来河北已经驻扎大量士兵,西北再驻扎军队,与之侧应的是边军越强,京城军队也越多,宋朝会进入慢性自杀时代,顶多一两百年,一旦出现一个稍稍不做为的人君,国家必将灭亡。
最后说了火器,为什么新火药与相关的武器,没有出现在西北战场上?
用来野战不利,但这些武器利于守城。
想一想,即便是火药制成火药包,里面再放上铁钉,当作石头往下扔,威力也十分惊人的。
这个火药不是唐朝的火药,不是宋朝的火药,不是明朝的火药,威力已经相当于清朝初年了。提前将它释放出来,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吹干墨迹,打好火漆,交到李滋手中。
李滋又说道:“陛下让我问你,你是在延州好,还是在杭州好。”
一个是前方的用人,一个是后方的财政。
郑朗说道:“陛下看到这份奏折便知。”
奏折上说了很多,但主要的方略便是利用宋朝的强大综合国力,慢慢将西夏人磨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郑朗在西北力不大,相反,这需要庞大的财政支持这个方略。
李滋又说道:“郑学士,我临来前,听到一则消息,说是樊楼要支持延州二十万钱帛,正在往西北押运。”
“咦。”郑朗惊诧一声。
樊家有这个实力,但不是小数字,为什么要这样做?
难道是想买一个官职?或者让自己以后支持樊家?
胡思乱想一会,没有想出来。但是好事,自己在延州摆了一个巴士,花了不少钱,二十万贯钱帛到来,能部分的充实延州州库。
……
走过浑州川,便是数座山峰相连,前面便是桥子谷。
终于在郑朗临离开时,将此处关卡抢修出来。
站在寨墙上,满川烟绿,即便是延州,春天也到来了。
郑朗看了一下狄青、王信与杨文广三人,说道:“自此以后,西北不能再平静。朝廷缺少武将,五龙川一战,你们表现突出,我回京后会在皇上面前替你们美言。”
“谢过郑学士。”三人大喜。
虽然武将地位很可怜,但身为武将三人还是想建功立业的。
有郑朗的美言,等于凭空增加两三次奇功,飞黄腾达不敢说,会很快加官进爵。
“但是你们要切记住我下面的几句话。临敌之时,要学会临机应变,交战之时,要抛弃私心,互相配合。一丝麻一扯便断,几百股麻绞在一起,刀斧不能伤。”
“但是……”王信欲言欲止。
“只要能胜利,我会替你们说话。”
“是。”
郑朗说完再次看着满川烟绿,久久不言。
自己渐渐发挥了作用,不仅是五龙川胜利,还有此关,这是一处重要的隘道,然而李士彬疏忽不视。
西北战事开始了,加重宋朝的没落。但同样是一次良机,若做得好,不但对宋朝不产生危机,反而是一次兴盛的大好时机。
自己能不能开创一个新时代?
第七卷 射天狼
第三百四十二章 相公
一年又过去。
春天时,郑朗去了各县巡察。
百姓不知道,但郑朗心中有数,这是他最后一次以知杭州府的名义,巡查杭州各县。
才来杭州的一年,发生许多事,一度让一些百姓十分失望。
到了第三年,种种好处出来,百姓态度才真正全部改观。
有一些利政没有完全显示出来,比如郑朗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不能种稻谷,然而杭州独天独厚的地形,山同样是宝贝,种植果树、茶叶、竹子。就是坡地也能移载桑麻。
杭州特许的茶叶通商法,直接用海船出口到外国,使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纺织机械的改善,工艺的提高,又使桑麻业日渐发达。但这些事物,有一个成长过程,无论果树、茶叶或者竹子短短一两年内不能完全见效。
完全见效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真正饱和。
但对杭州的改观,可以用肉眼看到速度的变化。
水利引起许多风波,用契股交换,辨佛,还有一部分人不理解,为什么不顾粮食与耕地,退耕还湖。直到去年秋后,秋潦之害降低到一个不可思议的轻度时,许多百姓才真正会意。
其实从去年冬天再次修了一下水利,只要下任长官能维持目前的状态,稍做一些调整,今年秋潦之害会更轻,粮食总体产量并没有减少,实际是在增加。
挪出来的水面,郑朗也没有浪费,与太平州地形不同,往西一些山区的湖泊四周是山,就象水库一样,可以养鱼,可以饲家鸡鸭鹅等家禽。郑朗还鼓励百姓用三角蚌饲养珍珠。
蔗糖监的开放,使种植甘蔗面积增加。又鼓励百姓制竹扇,倭奴国的竹纸扇在中国很有名,但真正论工艺,宋朝工艺不比倭奴国差。还是有劣势的,倭奴国扇子有名气,主要原因还是它来自外国。于是郑朗对一些扇子作坊进行指导,比如奢侈的用牙雕做扇缘,或者缀玉镶金,或者用丝帛代替纸张,用金丝做为绘画线条,或者薰上香气。
倭奴国扇子能抓住宋人的猎奇心理,但可以从工艺的高度超过它。
甚至因为郑朗送了一块玉佩给小公主,使鸡血石声名远扬,一些工匠去了昌化,加工鸡血石。
与郑朗无关,没有鼓励,也没有反对。
虽增加了杭州收入,可是鸡血石资源太少了。
这是内政。
市舶司与平安监出口携带大量货物,商品与供给,繁荣了杭州各个作坊。
郑朗又进一步放大贸易额,除了铜钱依然进行了控制,无奈,去年一带为宋朝带来大量的铜精,但根本不能满足宋朝的铜钱需要。想彻底改观,最少有可能得过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
但放宽了以物易物,以货易货。
又从倭奴国用木排方式,进口大量松树,不但用作建材,还用作制墨。
后世的倭国环境保护意识很强的,可这时没有。
郑朗也不可能有一衣带水,友好联邦的情节,这个国家与民族,最好能从地图上彻底抹去。
因此动援王昭明想方设法,鼓励倭国各势力砍伐松林,用宋朝货物与他们进行交易。
大量松木到来,又出现墨坊。
仅是内政收入,也比郑朗来杭州时,翻了一番还不止。此时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