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一吹,高梁穗沙沙地响。

几个老农悠然向往,当然,他们不可能因为郑朗一句话,会举家迁往岭南。

郑朗却在想一件事,整个华东地方,多适合种植旱粮,水稻虽好,想要高产是不可能的,他想到一件事物,棉花。全国经济悬差太大了,因为自己催动,东南更富,北方却更穷。江南成了宋朝的仓库,这样下去终不是好事。想了一会儿心思,说道:“二翁翁,看着我做的,你们学习。”

“那是,我们在看呢。”

年龄悬差大,但此时的农民眼中,郑朗就是神仙,那敢反驳郑朗的不是。

“我也在想办法。”郑朗说完回家。

四儿便将郑老三家发生的事说出,与自家有冲突。这几个池塘联在一起,碎碎的,郑朗也不在意,种了莲藕下去,是起带头作用的。也不指望这些莲藕赚钱,他家的收入一是自己庞大的薪水,二是自家的作坊。农业产业无所谓,几个娘娘要行善积德,往往年成不好,不收任何租子,甚至倒贴耕地的牲畜。

其他百姓学习,但对这些新事物不懂,随便往下种,结果莲藕长起来,连成片,很难区别那一家是那一家的,一个个傻了眼。首先是莲蓬,往往摘过了界。

家中产业大,许伯宋伯肖伯全部年老了,许伯与宋伯的儿子一直在布店里帮忙,又学了一些算术,认了一些字,慢慢替郑家在打点店铺。然而庄子里的事也要管,肖伯便将在城里扛大包的儿子喊回来,替郑家操劳。刚回来没多久,看到别人都在摘自家的莲蓬,他心里急,心想村里人怎么不知好歹呢。也不是不知好歹,都知道郑家无所谓,小便宜总要占一占的。

肖老二才回来,不懂,粗暴的用手一划,这是俺家的地盘,你们都不准摘,结果一圈,圈得大,郑老三家莲塘圈得最多,但这不是耕地,有理说不出来,而且郑朗是宰相,谁敢去辨理?他家的闺女看到郑朗,能快活么?

肖老二心里也不快活,郑家这些年周济村里的族民多少地,多少财富,你们这些人太过份了。双方僵持,这是下面的小事情,郑朗与崔娴,以及几个娘娘一起不知道。问村子里的村民,相反,全部说郑老三不好,最少如同肖老二所说,是人,总是要知足的,饮水不能忘记了挖渠人。

郑朗将肖老二喊来,也没有责怪,郑家已经准备将他培养为未来家中的管家,不将财产往里扒,还往外送?只淡淡说了一句:“你去村子通知一声,我们晚上在晒谷场坐下来商议一件事。”

“喏。”肖老二应命而去。

高梁、豆子与稻都没有收割上来,晒谷场空荡荡的,但到了晚上变得热闹。

一村子的人全部聚集。

郑朗性子宅,即便在郑家庄,也很少出来。

没有人敢说他孤僻,人家在读书学习,做了宰相后,书不释卷,不然怎么连中三元,做了年青的宰相?

象这样大规模的将村民召集,还是第一次。

一会儿郑朗过来,一一施礼,除了作坊户,都是一个宗族的人。有的比郑朗还长了三四个辈份,不能因为自己是宰相,就疏忽了宗族关系。

态度很谦和,可郑家庄的百姓习以为常,并没有太多的注意。

大家坐在高矮不等的板凳上,郑朗才说话:“北方水少,得利的仅是茭菰,莲藕与地粟(荸荠)、地芝(芋头)种得少,即便种,产量也低,并且池塘经常干涸,不得利。但南方种得多,莲藕、地粟、地芝,还有菱角,莼菜等等,又有人养鱼,所以我在南方开圩时是怎么做的?”

郑耆长问:“相公怎么做的?”

“这些水面是公有财产,划分不易,就是南方,也要以灌溉为主,不过它们干涸期几乎没有,为了减少纠纷,我让他们承包,将水面与一些不能种植庄稼的坡地出价,水面种植莲菱,养鱼,坡地载竹木,价高者得之,然后这些出价的钱帛一起交给村子的百姓,按口分配。减少百姓负担,以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场子中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似乎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不但种莲藕者在争吵,没有种的人也不服气,这些水面不是私有财产,为什么让他们占有?

郑朗挥手让大家安静,说道:“主要是北方特殊的环境,即便种植,获利不大,我也没有推广。有水也会以灌溉为主,这些都是辅助性的产业。大娘二娘先后过世,我心中悲伤,懒懒的,也没有过问。是娴儿听我说过一些,让庄客们做了布置。她本来是好心,带动一下,让大家有一些更多的收成。于是种了高梁,这些高梁我不是为了获利,收上来后,会将它们当作良种分给大家。”

郑老三站出来,伏于地上,说道:“相公,我错了。”

人家宰相多仁义啊,自己这种小器行为是不对的,难怪村子里的人反对自己。

郑朗将他扶起来,说:“不能行此大礼,你还是我长辈呢。你坐下,听我说,还有其他的一些布置,比如开渠,水上的事大家还是要忍耐,总的来说,缺水的年份比多水年份多,即便种植,获利也不会很大。剩下的便是争山,争坡,这才是最关健的,大家看到我家那两座土山,我将上面的杂树派人砍伐,种了松杉,以后成材,比当烧柴的价值更高,还有,又陆续种一些柿子与晚桃树。我不会为它们谋利,主要还是带动大家做一个示范。”

大多数人失望,郑家有土山,他们那有土山。

郑朗又说道:“无奈,北方地瘠,想种粮食,终不及南方,更不会出现南方大片鱼米之乡的富饶景象。但不是没有机会,我马上会派人着手第一个安排,十几年后还有第二个安排。请大家耐心等待。并且我身份决定我不能只看到我们一个村子,还有其他,更多。莲藕的事我疏忽了,郑耆长,你明天与郑伯一道替大家量一下,大家也退让一步,划分好疆界,用绳子拉直,以此为界,省得产生纠纷,让村民不和。不值。”

说着让大家散去。

又吩咐明天宋伯多退让一部分莲藕塘出来。

怎么办呢,反正也不指望它发多少财,得带一个带头作用。

剩下的事交给郑耆长去办,他是村长,又是耆长,这是他管辖范围。

但对崔娴说了一句:“看一看,大者为国,中者为州,小者为家为村,一个村子不注意,都会产生麻烦,退让如此,还有村民怨言,况且国家。申公评价希文迂阔了,中的也。”

治理一个国家,那有那么容易的?

想到范仲淹,郑朗又写了一篇奏折给赵祯。

范仲淹到陕西后,新政失败,心情不好,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朝廷为了照顾,秋风一起,便将他从陕西转到天气较暖的邓州。这次倒不是为了贬官,而纯是一次照顾,赵祯仁爱的表现。

郑朗在奏折上说,虽新政失败,范仲淹还是一名良吏,又是南方生长,不耐北方苦寒。估计范仲淹看到这篇奏折后多半不乐意,受寇准影响,朝廷诸官还继续以北人为贵。范仲淹也以北人自居,实际宋朝大一统许多年,何来的南北之分?

后来范仲淹继续飘啊飘的,心情不好,居无定所,省吃熬穿造成营养不良,在青州又遇大寒天气,多年寒气侵害,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

因此,郑朗上书,进谏让赵祯将范仲淹放在富足的东南,无论出任苏杭大州府尹,或者任江东与两浙转运使,也是一种照顾的表现,还能量才施用。再说新政虽有朋党之嫌,却非范仲淹本意,他治国救民的良苦用心,不能否认的。善待范仲淹,也是对道德的嘉奖。

老范忧国忧民,乃是唯一的真正君子,至于其他人……就当好玩的,包括马上的尹洙。

不然让他到处飘,即便是飘,活动范围不能太大,就在江东两浙转,省去许多飘泊之苦。

崔娴说:“官人,人皆称王子明(王旦)度量大,官人度量也非同小可。”

“我那敢与王太师相比?”郑朗说。心里道,娴儿,你不懂的,后来提到范仲淹这三个字,不是名字,而是代表着神圣、高洁、昆仑山的白雪,有几人敢亵渎?

但老范真的不错,德操他说第二,举宋三百年不会有人敢说第一。

吏治也有些本事,而且他在东南,不在朝堂,欧阳修他们会自动成为萎哥,便不会翻风倒浪,弄得朝堂不得安定。

接着又写了一封信给王素,让他秘密派人从吐蕃进入回鹘,弄一些草棉子种籽过来。南方都是粗棉绒,质量不好,倒是西域多是长棉绒,所以制出的棉布十分精美。而此时江东想要织棉布,必须缠杂蚕丝,不然织不出美妙的布匹。

让王素弄回一些草棉籽,再将江东的棉花往北方移载,看谁的效果好。这有一个适应过程,反正自家不愁财帛,便用自己的田地做试验。但警告王素不得将这件事传扬出去。

若要移载,种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河西走廊与银川平原远比内陆更适应。从进化学角度分析,关中又比河南山东适应。关中无所谓,河西走廊与银川平原却在元昊手中控制。

一旦有布,有了粮食,有马匹,这个国家会更加强大,也会更凝聚成团,不容易对付了。

王素不错的,他在樊楼刻意提到王素,所以将事情轻重说了一遍。

两封信写完,郑朗不大度了,问:“娴儿,你说我要不要做一些布置,对付贾昌朝?”

“官人,为何?”

“欧阳修多次说奸邪小人,然而弄错对象,非是王拱辰,他是逼的,也非是章得象,他清静,不习惯君子们的折腾,更不是吕夷简,吕夷简是小人,但绝对不是奸邪,更不是李淑,此人虽喜欢搞一些不好的阴险勾当,缺乏心机,成不了大害。唯独这个贾昌朝,虽皇上有意提拨吴育做掣肘,但他终是当朝首相。皇上又想未来用我,贾昌朝也想保持首相之位,你说,以他的为人,会怎么做?”

“皇上用他有很多深意的。”

“这个我知道,想要利用贾昌朝扫荡君子党留下的痕迹,使朝野不受新政困扰,转骚乱为平静,又是皇上的老师,算是皇上身边的人,而且他性子属于那种阴柔安静的人,经过新政混乱之后,也需要这样的人总领国家。”

“就是,这种情况,不容易对付,况且你离开朝堂,力量有限。而且想对付他,必须联手,此时皇上最怕所谓的君子们联手,你也是君子,说皇上一点不顾忌不可能的。又说过再等几年,你现在站出来,皇上多少会不满,也会认为你象范仲淹他们那样,过于急躁轻佻。失去皇上的信任,做为一名大臣,当真能翻江倒海?”

夫妻二人竟然说这个,若是欧阳修知道,会大跌眼镜。

那有容易的,说奸邪小人,结果弄得乌烟瘴气,这些虚的反而让人更反感。只能说利害关系。

“娴儿,但是看到贾昌朝种种,我很担心,契丹一行,做了一些后手安排,在契丹,我不害怕,担心的却是国内,国内最担心的便是贾昌朝。昔日,贾昌朝多次对我拉拢,我不理不睬,他已有不满。”说到这里,心中多有后悔。当时倒贾昌朝虽难,还是能办倒的,尽管会触发一系列不好的后果。

“官人,你为什么要答应出使契丹?”崔娴抱怨地说。是皇上的女儿,也不是自家的女儿,很不认同郑朗的做法。

“当时不答应怎么办?契丹不和,若是听了元昊挑唆,两面夹攻,国家危矣。”郑朗说,实际他当时答应,只是义气冲动,为了所谓友情才答应的,与这一点根本无关,即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