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皇帝全传-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⒍秸哪康闹痪褪且佣崴鸹倜鞒牟莆锶丝冢钪沾锏匠沟酌鹜雒魍醭哪康摹�

到1636年皇太极称帝前后,后金政权的肌体已经变得强健起来,来自朝鲜、蒙古的威胁也被解除。在变化了的形势面前,皇太极因势利导,最终抛弃了对明朝议和的幌子,转为力主征伐。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信中也一反过去谦恭的态度,咄咄逼人地宣称:“自古以来,天下都不是一家一姓固定占有的。天道的变化循环往复,不知有多少人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哪能有帝王的后代长久充当帝王的事情!”明王朝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一场酝酿已久的双方决战——松锦大战在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爆发了。

锦州位于辽西,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的坚强堡垒。明朝在这里驻有大批兵力。以前虽曾放弃,宁远大捷后又逐步收复。在锦州的周围,则分布着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对锦州起着拱卫作用。崇德四年,下定决心的皇太极首先对松山发动了强攻,但在明军的顽强抵抗下,清军攻势受挫,松山依然为明军所控制。第二年,皇太极派遣济尔哈朗、多铎等人率军修筑义州城,在那里驻兵屯田,作为攻取锦州的前哨阵地。皇太极进而又陆续增调人马逼近锦州,在城外挖掘深壕,将锦州城团团围困起来。1641年,由明将指挥的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军队慑于清军的军威投降了皇太极,困缩在内城里的明军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形势。这时,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奉旨率领13万大军前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是一个富于作战经验的人,他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徐徐向锦州靠拢,不给清军任何分化以各个击破之机。这个策略是对的,但明朝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却想速战速决,一再督促洪承畴快快进兵。洪承畴无奈,只得加快进军速度,率大军抵达松山。在城北的乳峰山一带结营扎寨。明军大营连绵不断,马、步军相互掩护,军威颇为雄壮。多尔衮等人与明军几次交战,人马损失了很多,不得不将队伍向后撤退,把守各处要隘地段。这时,锦州城中的明军乘机反扑,夺回了外城。清军接连失利的战报传到了沈阳,沈阳城中人心惶惶,皇太极也是心急如焚。他拖着病体,亲自率领大军驰援前线,要与明军决一死战。

皇太极的御驾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皇太极以必胜的口吻对将领们说:“我只怕敌军听说我领兵前来便仓皇逃窜了,若是上天保佑,敌军还没有逃走,那么我必定像用猎犬追逐野兽一样击溃他们。”他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明军的阵势,把清军布置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切断了明军的粮饷供应,把松山城和城外的明军一并包围起来。两军几经大战,清军又夺取了笔架山的明军军粮,并进一步缩紧了包围圈。然后深沟高垒。明军屡攻不胜,又因丢失了军粮,军粮很快匮乏而军心动摇,许多将领都想突围奔回宁远。洪承畴别无他策,也只得孤注一掷,下令全军突围。不料皇太极对此早有算计,各路清军严阵以待。溃逃的明军四处受到封堵截杀,伤亡极为惨重,一部分突围到了杏山的明军在奔向宁远的中途又受到清军的重创。在短短的10天之中,明朝13万大军损失殆尽,被斩杀者就达5。3万多人,只剩下洪承畴率领1万多残兵败将困守在松山城。崇德七年(1642),松山城中的明朝副将夏承德降清,松山城失陷,洪承畴被俘。经过皇太极一番耐心的劝降,洪承畴最终叩首归降了清。接着,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也献城出降。随后塔山、杏山相继落入清军手中。历时两年多的松锦战役,皇太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朝的精兵良将至此已经所剩无几,皇太极完全控制了关外的局势。

四、柔情依依溘然长逝

松锦决战的胜利给皇太极带来了巨大的欢欣,但在决战过程中他的宸妃却突然与世长辞了,这在他的私生活中激起了深深的波澜。提到皇太极的私生活,不能不谈到他的后妃。皇太极身处帝王之位,拥有众多的妻妾,仅为他生育过儿女的就达15人之多,共为他养育了14个女儿、11个儿子。在他的诸子中,除久经战阵、功绩斐然的长子豪格外,其余的或少年早逝,或才能平庸,事迹平平。

在皇太极身边的后妃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是清宁宫皇后、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和永福宫庄妃。有点奇怪的是,这五位妇人无一是满族人,全部都是蒙古族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皇太极的婚姻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后金统治集团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权基础,极力谋求同蒙古族结盟,以便携起手来共同对付明朝。他们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与蒙古各部联姻。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努尔哈赤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明安贝勒的女儿为妻,这是满蒙联姻的开始。此后,许多后金的贝勒大臣都迎娶了蒙古贵族女子,皇太极后来的皇后也是在努尔哈赤执政时期从科尔沁部迎娶的。

但科尔沁部的孝端文皇后11年里未曾生养儿女,这使得她本人和科尔沁部的王公们都有些不安。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布木布泰又由兄长陪送到了后金,被皇太极纳为妃,她就是后来的永福宫庄妃。庄妃在五宫后妃中年纪最小,正当妙龄,并且容貌出众,妩媚动人。庄妃为皇太极生了3个女儿、1个儿子,这个儿子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庄妃一生历经天聪、顺治、康熙三朝,对清初兴国大业多有贡献。她一直活到了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享年75岁,死后被追谥为孝庄文皇后。

但是,在众多的妃子中,最得皇太极欢心的乃是关雎宫的宸妃。宸妃海兰珠是永福宫庄妃的姐姐,晚于妹妹9年入宫。为什么会出现博尔济吉特氏姑侄三人入宫侍奉一君的情况呢?原来,在宸妃入宫以前,孝端文皇后、庄妃都未曾生养男孩,科尔沁部的贝勒却是非常希望将来由本部落妃子的儿子继承大位,以保证本部落的尊崇地位,于是便有了再选佳人入宫的打算。而皇太极则久闻海兰珠生得是天姿国色、月貌花容,且禀性贤淑文静,不可多得,也很愿意将海兰珠纳入宫中。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哲哲皇后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偕同次妃(宸妃、庄妃的生母)来到沈阳朝见皇太极,皇太极招待得极为热情。双方在盛宴言欢之际,定下了皇太极与海兰珠的亲事。第二年,海兰珠由兄长吴克善陪同来沈阳与皇太极成婚。婚后,海兰珠备受皇太极的恩宠,两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皇太极将一腔柔情都付予了海兰珠,在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册封后妃时,海兰珠被封为关睢宫宸妃,地位仅次于清宁宫皇后。

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下了一个男孩,这是皇太极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非常高兴,马上宣布将皇八子定为皇储,并破天荒地颁布了大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在金銮殿、清宁宫等处大宴宾客,盛况空前。谁料想,皇八子出生仅半年就突然夭折了。宸妃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从此郁郁寡欢,不思茶饭,身体渐渐虚弱下去。

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战场上指挥大军对明军展开攻击,忽然传来了宸妃病重的消息。皇太极吃了一惊,将军务托付给将领们,自己启驾奔向沈阳。途中,他特地派大学士希福、刚林等人骑行在前,向宸妃传达自己的问候。十七日五鼓时分,皇太极的车驾刚进沈阳城门,就听到了宸妃病逝的噩耗。皇太极的心几乎碎了,他来到宸妃的灵柩跟前,痛悼离去了的心上人,禁不住掩面大哭起来。他下令:对宸妃的丧殓一切都要从厚发送。

宸妃去世后的第二年,松锦决战结束了,清朝逐鹿中原、定鼎九州已成水到渠成之势。可是皇太极却无法完成这一大业了。多年操劳政务和四处征战,已经耗尽了他的精力,宸妃的去世又给他精神上带来重大创伤,他终于在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的一个夜晚,在清宁宫内的御榻上离开了人世。谥“文皇帝”,庙号“太宗”。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一、幼年登基叔父摄政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也是清王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个皇帝,他能登上帝位是清王朝各派势力相互争斗与妥协的结果。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黎明,后金皇宫内纷纷攘攘,门外,两黄旗精兵张弓挟矢,层层设防,一派兵戎相见之势。五天前,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死,此时,诸王大臣们正为皇位继承一事僵持不下。

竞争主要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展开。

拥有皇长子地位又具有实力的豪格一派剑拔弩张、咄咄逼人。势在必得,多尔衮、多锋、阿济格三兄弟战功卓著又拥有两旗实力,更是轮番上阵、毫不示弱,一场流血冲突眼看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多尔衮提出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自己共辅国政。这一招确实厉害,选福临作幼主,堵住了要求立皇子的两黄旗大臣的嘴;提议济尔哈朗作辅政,又拢住了其统辖的镶蓝旗人的心;据有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本没有参加角逐的打算,自然顺水推舟地表示赞同。多尔衮的折衷方案被各方通过了。

福临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从表面上看,他的登基很有些偶然性。但是,多尔衮自然有他的考虑:只有立幼帝,他才能真正掌握辅政大权,这样,具有执政能力的皇长子豪格和年龄较大的皇子叶布舒、硕塞就均被排除在外。几个年幼的皇子中,福临的生母——永福宫庄妃是皇太极晚年最得宠的皇妃,子以母贵,福临承继皇位当最合先帝心意,诸王大臣对此自然也没有异议。

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在沈阳正式即位,第二年改元顺治。此时,正值明朝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崇祯皇帝用一根绳索在景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降清汉人范文程上书为多尔衮出谋划策,力劝他要趁明朝崩溃而农民军立足未稳之时,不失时机地攻取北京,取明朝而代之。遇事一向敏捷果断的多尔衮,也觉察到此乃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因此打起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数日之内便聚集起大批兵马,日夜兼程向山海关进发。

三天之后,进军的清军正遇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迎降,清军顺利进入山海关。不久,在古长城的山海关一带,李自成的农民军与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和吴三桂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在清兵和吴军的夹击下,农民军大败退回北京,由于所剩兵力已难以据守,旋即仓皇撤离。大顺军来去匆匆,在北京城仅仅停留了40余天,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幕令人深思的悲剧。由于清军进占北京的最大障碍已不复存在,各地官绅又因仇恨农民军而对清军望风迎降,多尔衮的大队人马便长驱直入开进了紫禁城。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九月,顺治在济尔哈朗护送下由沈阳来到北京。十月初一,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开国大典。清晨,在诸王及文武百官的护卫下,顺治亲至天坛宣读告天礼文,正式宣告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随之是大封开国功臣,顺治命令将多尔衮兴邦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