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圣魔李斯-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尉缭被赢政的勤勉打动了。

嬴政请尉缭坐进西首长案,自己坐进了东首偏案,李斯南案陪座,北面正中的王案便虚空起来。如此座次,是战国之世宾朋之交的礼仪,主人对面为大宾尊位。尉缭很明白,若秦王坐进原本的中央面南王案,今日便是臣民晋见君王。如此座次,则是嘉宾来会,双方都可自在说话。仅此一点,尉缭子心头便是一跳——秦王如此敬士而又通权达变,天下绝无仅有!

片刻,赵高带人送上热茶。茶香袅袅,三人互相客套了几句,赢政说道:“先生兵家名士,赢政请教先生天下大势。”

尉缭悠然道:“战国之世,正在转折之期。”

“何谓转折?先生教我。”

“三晋分立,天下始入战国。”尉缭淡淡一笑侃侃而谈,“战国之世,大势已有三次转折。

“第一转,魏国率先变法而主宰天下。此后列国纷纷效法魏国,大开变法潮流,天下遂入多事之时大争之世。

“第二转,秦国变法深彻,一朝崛起,大出山东争雄天下,并带起新一波变法强国潮流。

“第三转,赵国以胡服骑射引领变法,崛起为山东超强,天下遂入秦赵两强并立之势。其间几经碰撞,最终以长平大战为分水岭,赵国与山东诸侯一蹶不振,秦国独大天下矣!

“此后,秦国历经昭襄王暮政,与孝文王、庄襄王两代低谷,前后几三十余年纷纭小战,天下终无巨大波澜。然则,唯其沉寂日久,天下已临再次转折矣!”

“本次转折又将如何?”

“人心思定,天下‘一’心渐成!”

“天下将一,轴心安在?”

“非秦莫属。”

秦王笑道:“先生架嬴政于燎炉,不敢当!”

尉缭冷冷一笑:“燎炉之烤都不敢当,又如何为天下赴汤蹈火!”

秦王正色,起身离座深深一躬:“嬴政受教。”

尉缭心中更是对赢政刮目相看。自己刚才故意无礼冷笑,赢政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谈话的内容。赢政年纪轻轻便有如此的心胸和见识,难怪李斯对他如此自信。

第二天,李斯又把尉缭引荐给蒙恬。蒙恬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偶像一样,兴奋异常。他从小就读便了祖父和父亲的兵书,对尉缭推崇之极。他本来以为尉缭只是个神话,没想到,现在就站在自己的面前。尉缭也很喜欢面前这个小伙子,他虽然和秦王嬴政一般年纪,却开朗热情,心无城府。尉缭也听说过他们蒙氏三代的威名,更是惺惺相惜。

二人正在讨论兵家之道,李斯府上的家丁跑来了,在李斯身边禀报。李斯哈哈大笑,拉着尉缭的手,说道:“吾王还想继续听老哥的高论呢。”尉缭微笑,三人一起来赢政的书房。

坐定,赢政请教道:“先生善兵,请问先生如何归一天下?”

尉缭并不客气,说道:“臣虽善兵,却不喜战乱。现有一计,可兵不血刃而使天下归顺。”

赢政忙问:“计将安出?”

尉缭说道:“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六国豪臣,以乱其合纵之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赢政有些失望。这个点子十年前李斯就提出了,比尉缭还多了一句,就是愿意收钱,就给他钱;不收钱,就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十年来李斯虽然升了几次职,却从来没有中止过这项工作,而且已经很有成效。但是这是秦国最高的机密,没有几个人知道,难道泄露了,尉缭是来试探的?

第三章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之人

 赢政听到尉缭提出的兵不血刃便可天下归一的妙计居然和李斯十年前提出的“贿赂和暗杀”之计类似,以为这项国家机密已经被尉缭察觉,前来试探,便应付道:

“不知需要多少金银?”

“三十万金即可。”

“三十万金可不是小数目,这对于秦国来说,实在有些困难。”

尉缭冷笑道:“兵法上说,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三十万金,只不过是十万之师一年的花费而已,却能兵不血刃,统一天下。这既是秦王之福,更是六国之福。

“现在是统一天下的时候,秦王便是那统一天下之人。一场旷世之乱不可避免,秦王若能少些爱财,多些爱民,即可少些百姓生灵涂炭。请大王三思。”

尉缭说到最后,竟已声音沉痛,使听者落泪。

赢政此刻才知道尉缭之言,并非试探,而是真心,也被他这种悲天悯人的心胸所感动,立刻起身行礼道:“先生之言有理,赢政受教了。”

尉缭来到秦国几日,赢政对他越来越爱,这天,干脆对尉缭说:“寡人想留先生于秦,任上卿。”

尉缭摇头说道:“尉缭来秦,只为看望故人。我知道现在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正是统一天下的时机。而统一天下之国,也非秦国莫属。

“但是,大王若让我留下,却是万万不可。我已年迈,我的心愿就是四处云游,无意为官。”

赢政不悦道:“先生身兼旷世之才,却不加以利用,不是十分可惜吗?”

尉缭哈哈大笑:“尉缭闲散惯了,不愿意约束自己。”说完,便告辞而去。

喜欢京剧的朋友对这句唱词一定不会陌生:“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之人……”这是诸葛亮在《空城计》中的一句。游侠每次读到尉缭子,都会想到它。但是,诸葛亮再散淡,还是会被刘皇叔的三顾茅庐所感动,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赢政长这么大,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觉得没了面子,忍不住气愤不已。他恨恨的说:“宗室要求逐客,还是有道理的。外客之心,终究不及秦人!”

蒙恬正在旁边,心中一惊,连忙提醒赢政:“廷尉的谏逐客书言犹在耳,大王不要忘记。”

赢政知道自己一时失言,便闭上嘴巴,不再说话。

李斯本来还不明白尉缭为什么突然留书一封,告辞而去,蒙恬来了跟他说起,他才明白。听到赢政的“外客之心,终究不及秦人”这句话,也不觉寒心。

关于尉缭,李斯其实是有一点嫉妒的。当初自己费了多大的劲才得到赢政的关注和信任,被提拔为廷尉,这尉缭只是出了一个自己早就出过的主意而已,秦王就如此看重他。当然,李斯也知道尉缭的价值,也明白统一天下需要尉缭这样的人才,但还是有些怅然。

然而,李斯毕竟是大智慧之人。尉缭拒绝上卿之位,现在又离开咸阳,可见此人并无野心。更何况,尉缭已是花甲之年,来日有限,即使得志,光景也长不了,注定只能是一个过渡性人物。

再加上赢政的那句话,更让他明白他需要外客作为朋友对抗宗室。这个人,非尉缭莫数。尉缭与自己关系非浅,又在军事方面有优势,和自己的权势范围并无太大冲突。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秦国需要尉缭这样的人,赢政也知道,否则也不会对尉缭如此礼贤下士。

所以,无论如何,自己都应该劝谏赢政,追召尉缭。

但是,赢政却并不买账。

对于一个天子,面子是很重要的。

赢政从第一次看见尉缭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度的尊重和礼遇,最终,尉缭还是挥一挥衣袖,毫不客气地绝尘而去,这让赢政心理上很是过不去。

他不是刘备。

当他听到李斯要求追召尉缭,很不以为然,说道:“人各有志,任他去。”

李斯说道:“吾王如果不追召他,就请杀之。”

赢政变色道:“这是为何?”

“尉缭不为我朝所用,一旦去了六国,对我们是大大的不利。”

赢政沉声道:“尉缭是天下名士,如果杀了他,岂不失尽天下向归之心?”

李斯说:“不杀他,便要留他。

赢政沉思不语。

李斯又说:“六国向来称秦军为虎狼之师,残暴之师。秦军到处,动则坑杀,鲜有怜悯,六国之军因此往往死战,以致秦军虽胜,却时常伤亡惨重。尉缭著《尉缭子》,提倡兵不血刃,鼓吹仁义之师,天下的将领,有几人没有读过《尉缭子》?在六国的军队中,就有不少将领皆是尉缭的信徒,奉以为师。这意味着,尉缭他已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面旗帜,一面深入人心的旗帜。尉缭,就是仁义之师的象征!一旦尉缭能为秦所用,其意义和号召力自然不难想象。得其一人,胜得一国。”

李斯说的这些,赢政也都明白。他渐渐冷静下来。是啊,只要把尉缭留在咸阳,哪怕一计不献,一谋不出,但只要有他供在那里,对秦国来说,就能得到莫大的好处。尉缭对六国将领的影响自不消多说,对六国的老百姓而言,尉缭所提倡的“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的战争理想,可以轻易的使秦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至于是否真正采纳尉缭的意见,又有谁知道?

赢政点头说道:“寡人欲拜尉缭位上卿,他却一口回绝。以廷尉之见,该对他委以何职?难道还丞相不成?”

李斯摇头说道:“相国自有宗室二君为之。臣以为,欲留尉缭,当以国尉授之。”

赢政惊讶道:“国尉一职已经空闲了数十年,竟要轻授尉缭吗?”

国尉,也称太尉,位列三公,金印紫绶,掌武事,秩万石,直接受命于秦王,为秦国的最高武官。国尉一位,因为白起曾经担任过的缘故,从而成为秦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官职。薪水未必最高,荣誉却是最大。自白起之后,一直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以致虚席以待数十年。蒙恬的爷爷蒙骜,功不可谓不高,却也没能熬到这个位子。

李斯说道:“正是因为如此,才显示出大王对尉缭的重视,才能打动他。”

看赢政还是犹豫不决,李斯继续说:“六国之士,想事秦者众。如见尉缭这样的名士秦都不留,恐怕也不敢再来。如果留住尉缭,并授以国尉,必然会近安外客之心,远招六国之士。

“臣请持国尉玺绶,往召尉缭,必使其重返咸阳。”

赢政终于被说服了。他拉住李斯的手,感动至极:“卿家不妒贤能,一心为国,实在是寡人之幸,秦国之幸!”

至于结局,您看看诸葛亮就知道了,再散淡的人,也会被君主的诚意所感动,更何况还有李斯这样的说客。

第四章 韩非的锦囊妙计

 韩王安终于听从太后的建议,启用了韩非。

韩非没有让韩安失望,马上献策道:“秦国说是要功韩,但是打仗哪有这样打的,先放出风来,却迟迟不动。我想,定是他们假意功韩,却要看其他人的动静。韩非现在可以修书两封,一封向秦,qǐsǔü一封交赵,定可化解眼前的危机。”

韩安一听,大喜过望,马上吩咐准备文房四宝,伺候韩非修书。

韩非虽然说话口吃,但是笔下功夫却是天下少有。只见他笔如游龙,片刻之间两封书信写成。韩安接过一看,击掌大笑道:“叔父之才,天下之间无人可与相比!”

游侠好奇,也探身看看那两封信的内容。

第一封信是写给秦国的,几乎难以看出是出自骄傲的韩非之手。

它的大意是,秦与韩国,友邦之国,多年来韩国对秦国孝敬有加,割地,赔款,年年进贡,只求能得一夕安枕。现在秦国要灭韩,恐怕只会让其他五国不敢步韩之后尘,只能合纵抗秦。韩国弱小,合纵之事多之不多,少之不少,秦国虽强,要打败逼急了的五国也绝非易事。

但是,如果秦国先攻打赵国,意义就不一样了。赵国强大,没有了赵国,其他几个小国就算合纵,也没有多大的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