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日,新军第5镇第10协及武卫右军一个协,一路走走停停,终于到达川北的昭化。
1911年7月20日,清廷发布第二次“会剿圣旨”:
以袁世凯为“总督办”,以新军第6镇统制吴禄贞为“前方督办”,以“三路大军”围攻陈逆集团。
调新军第4镇(驻天津)第7协及其炮标,第6镇第12协及其炮标,第4混成协(驻河南),第39混成协(陕西西安)计22000余人组成北集团军,由第6镇统制吴禄贞兼任统制,由第4混成协协统张锡元为副,由陕西入川。
调新军第8镇第15协及其炮标(驻武汉),新军第9镇及其炮标(驻南京),第25混成协(驻湖南长沙),第27混成协(驻江西南昌)计23000人组成东集团军,由第9镇统制徐绍桢领东集团军由湖北沿长江入川。
调新军19镇(驻云南)贵州新军1标计16000人组成南集团军,由第19镇统制钟麟同统领由安顺、泸州方向入川。
三路大军限9月20日以前抵达四川并对陈逆发动攻击。
不来就不来,一来就大手笔,六万大军围剿,陈华能渡过这个难关吗?
历史,与陈华所知晓的那个历史,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此前,陈华认为,昴州战役的胜利,各地肯定会发生反清起义,而自己则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经营四川,可是,自己连打两仗,如果包括横扫绵州附近地区在内的话,已经消灭了满清25000人以上的兵力,可为什么那个所谓的民党还不行动呢?
历史,似乎进入了某种迷雾之中,看不透,更看不懂。
不只是陈华有这种迷惑,其实,就是民党高层、中层,包括下层在内都看不懂。
就在清廷调兵遣将准备“围剿”陈华时,在一艘由日本驶向华夏的客轮上,民国历史上两个重要人物孙和黄正在甲板上望着远方的太平洋出神。
“先生,你看得懂华夏现在的局势吗?”黄对孙从来都是非常尊重的,孙是领袖,黄是助手。
“看不懂。谁也没想到,革命力量并不强大的四川,率先取得了进展。”孙也在思考。
“据我们的同志讲,陈华并不愿意与我党接触,似乎还有抵触情绪;但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与我们的主张相当一致。”黄分析道。
“这正是一个迷,一个没有主张而只有行动的迷。”孙颇有意味地说道。
“那么,陈华有没有可能接受我们的主张呢?”黄同样是一个理想的革命主义者。
“不清楚。不过,我最近亦在反思。我想,只有主张变成现实,才会具有说服力。我们在研究陈华时,也许,陈华也在研究我们吧。”在某种意义上,孙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要不然也不会有历史上那些辉煌的事迹了。
“先生想去见他?”黄问了一句。
“也许,看吧。说不定我们会有共同语言的。”孙觉得有些累,说完,转身回船舱里去了。
PS:朋友们,《华时代》已经上传100章了,收藏推荐是否应该来得更猛烈一些呢!
第101章 耀武扬威
孙所谓的“革命力量并不强大的四川”,自然不包括四川会党的力量。虽然孙曾经也是会党首领,但自从修成“三M主义”正果之后,眼界更高了。
凯旋而归的陈华根本没时间去思考昴州战役之后的形势问题,他只知道,从川东南而来的清军被消灭了,从北边而来的清军还等着自己去消灭。
不过,对华军战力有了新认识的陈华,对如何消灭或何时消灭来自北方的清军,并不着急。
他现在着急的是部队的编制问题。田螺坝俘虏的约4000清军,已基本训练完毕,从各县抓获的绿营俘虏,也接近训练完毕。当然,绿营俘虏陈华只选择了约一半,即5000人的样子对其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至于余下的差不多5000人,主要是一些年龄在35岁以上,或军事技术差或没有文化的人,陈华将其组建为“华夏川北路桥公司”,并从工兵营里抽调了数十个基层军官及骨干士兵,担当路桥公司的管理者,他们的任务就是修路,先修公路,再修铁路。当然,铁路的事还要稍等一段时间。
公路建设,陈华起步也算早的。在汽车厂开建之时,公路也开始修建,到陈华决定反击赵尔丰时,从凯江到绵州再到上坝,从凯江到台江的公路已经修通,并且开通了汽车客运和货运。当然,路上跑的汽车都是陈华生产的华龙牌汽车。
这些训练好的士兵,总数近万人,包括二号训练基地此前存储的新兵,陈华拥有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5000人,比清军的一个镇还多。这么多人,以前的编制显得不足了。
扩编,是必然选择!
经过华军高层的商讨,当然也特别征求过朱庆澜的意见,西元1911年7月20日,也就是清廷发布第二次“会剿圣旨”的当天,陈华对“华军”也进行了第二次整编:
华军司令,陈华;副司令:武刚,朱庆澜,黄海;参谋长,郑树林;副参谋长,程潜;林沐(主要分管炮兵),鲁东(分管工兵和后勤);
政治部主任:徐士元;
参谋部主任:程潜;
后勤部主任:王实,副主任:刘南桐;
情报部主任:冯仁;
司令部直属部队——
猎豹特战队(团级,最终编制360人)队长:袁福;副队长:欧阳德;
警卫营营长(团级,360人):钟平;副营长:刘玄德;
宪兵营营长(营级,按士兵数的百分之一编入,此时150人):祝希云(民团系统出身,原一营三连连长)。
华军主力作战部队——
华军一团:团长朱山;副团长何文兵;
华军二团:团长包惠,副团长孙强;
华军三团:团长陈百胜,副团长蒋朝阳;
华军四团:团长张毅;副团长李彬。
每个团分别下辖一营、二营、三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警卫连,侦察连等直属部队,人员与火力编制参照第一次整军执行,总人数约3800人。
这次整编,原连、排、班级基层军官都提拔了一级,团级以上干部出现了一些新的面孔,譬如程潜,在田螺坝战役中被俘,但当时陈华根本没注意到其人,还是阿嘎邛这个历史通说程潜在前世的历史上也是个大人物,再一询问,程潜原来是17镇的正参谋官,所以陈华便将其放在副参谋长的位置上。
刘南桐,虽然是后勤部副主任,看样子比原来的辎重营有所不如,但陈华是有打算的,王实以后将进入政府工作,后勤部将全部交给刘南桐,而原辎重营副营长郑洁,这次也只能屈居一团辎重营营长了。
林沐以后是炮兵司令的人选;鲁东虽然喜欢工兵,但能力比较全面,所以将其放在副参谋长的位置。
张毅和李标,是降军的代表人物,再加上其能力与忠诚,陈华让他们两人负责一个团,这样,特别有利于新兵的“收心”。
至于原凯江绿营管带岑秀之及其他相应清军军官,属于新军的,一律降半格使用;绿营的,一律降一格使用,也即岑秀之现在是一团下面的一个连长,能管208人,与原来的绿营人数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实力却上升了至少十倍。
陈华之所以开了这么多张“委任状”出去,是因为部队正处于急剧扩张之中,有的是位置安顿。如果等到部队达到相当规模,那时,再想上升就得凭实力和战功了。
对于军官和士兵考核,有两世为人为兵经历的陈华自然有相当的办法,一场战役的战功,由参战各部队共享,当然是有多有少了。这多少并不一定看歼敌多少或俘虏多少,还要看完成任务的“程度”,如果是百分百完成,甚至创造性地完成,而对整个战役有促进作用,那样的集体战功自然是最高的了。如果仅仅是歼敌多,而其他方面不到位,那也很难享受到较高的战攻。
在昴州战役中,原二营一连连长张荣光就属于那种灵机一动,创造性地发挥,所以那一场战役,他个人的战功在所有连级指挥官内是最高的。
实力是指综合能力,譬如部队训练、管理、后勤、日常警戒任务等,也要进行评定;如果战功最高,而在综合能力方面却非常欠缺,这官也很难升上去。
西元1911年7月21日上午,凯江县衙前广场,万人空巷,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陈华在此进行了华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庆祝昴州战役胜利阅兵式。
来自成都、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的数十名记者,以贵宾的身份参加了阅兵式,这些记者发回去的报道,核心的就四个字:华军威武!
阅兵,从来就是扬我军威,震慑敌胆的利器。
此次阅兵,陈华倒没有以团营连的方式进行阅兵,而是组成了7个方队:
第一个方队,军旗方队。鲜红色的军旗上绘制着民族的图腾华表,一条巨龙国围绕着华表腾飞,军旗方队也就是仪仗兵方队,全部120人,由陈华利用业余时间亲自训练而成,其成员均是警卫营的士兵。
第二个方队,常服方队。360名士兵身着黑色“党卫军”军服,头戴德式钢盔,手持钢枪,刺刀闪闪,迈着整齐而雄壮的步伐向前。
PS:千殇很感谢投票推荐的朋友,但收藏似乎遇到了瓶颈,增长相当缓慢,是不是有朋友对本书的前途感觉到担忧啊?如果是这样,大可不必担心,千殇不管这本书签约还是不签约,都一定会认真写完的,而且是一个相当长的长篇。千殇虽然也很想签约,挣点钱花;只是千殇并不靠写稿为生,所以这个签约与否对千殇的影响相当有限。当然,收藏多、推荐多对千殇也是一个鼓励!再次鞠躬拜谢。
第102章 时不我待
第三个方队,野炮方队。由48辆草绿色军用汽车拖曳着48门同样是草绿色的75MM山炮,马达隆隆,车轮滚滚,气势极为雄壮。车上的炮兵同样头带德式钢盔,但身穿的却是草绿色的作训服。
第四个方队,迫击炮方队。90门迫击炮在360名士兵的手中缓缓向前。
第五个方队,重机枪方队。180挺重机枪,被360名士兵举着向前迈进。
第六个方队,轻机枪方队。360挺轻机枪被360名特选出来的彪形大汉扛在肩上,360士兵的脸上全是一派杀气腾腾!是的,杀气!经过两次大战的十数次夺城之战的华军士兵已经带着一股杀气!
第七个方队,汽车方队。36辆运兵车上共1080士兵,包括他们的作战武器,在万人的注目下,缓缓通过广场。对“汽车方队”,解说员说:机械化,是陆军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这次阅兵,司令部是有着不同意见的,包括见多识广的朱庆澜和极其聪明的郑树林,都不明白为什么陈华一定要坚持搞一个类似于“耀武扬威”的阅兵式。
他们以华夏传统的“财不露白”的思维认为,陈华应该埋头发展,暗中积蓄力量,说不定可以成为一方诸侯,甚至登顶有望。
以常规思维而度,朱庆澜等人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他们哪里知道陈华是穿越者,对于清廷,对于西元1911年的形势,他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再说,即便如陈华亲自培养起来的如武刚等人,也根本不了解陈华的底牌。
所以,在陈华认为自己的部队能够与清廷的新军一战之后,陈华决定加快这一过程,即加快与清军决战的过程,同样也是加快各地起义的过程。
阅兵式的次日,陈华得到了朝廷“会剿圣旨”的详细信息,也就在同一天,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的报纸各以头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陈逆”带在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