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佛堂净地干出这种下流之事!”

“母亲,孩儿一时性急,现在知错了。”

“光是知错就行吗?那慧娟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书香门第。依我原先的打算,准备慢慢提拔她,待我百年之后,让她做康平庵之主。现在不行了,我只好另做安排。静贞,你上前回话。”

“参拜公主。”小尼含羞带愧,更显得楚楚动人。“公主,这事不怪潘将军,都是我的过错。凭公主处罚,绝无怨言。”

“你倒很有些胆识。”公主点了点头。“就凭你选番话,我也不能让你受委屈。静贞,你与仁美做出这种事来,为一时欢乐,还是在长期打算?”

“这……”小尼实难开口。

潘仁美被慧娟的诚意感动了,他上前答道:“母亲,儿与慧娟有约法三章,第一,明蝶正娶;第二,由她来做正式夫人;第三,待她蓄发还俗。这三件事都是儿子的愿望,并立下了字据,绝不食言,只求母亲恩准。”

“真的吗?”公主笑了起来。

这真叫一度春风,百年好合。三个月后,慧娟长出秀发,果然成了潘仁美的夫人。这个女子比丈夫更有心计,她在佛堂受胎,生下一女,取名潘佛儿。佛儿的姿容胜过其母,在慧娟的调教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长到十七岁,被父母进入皇宫,成了太宗皇帝赵光义的西宫贵妃。老潘家从此步步登高,位列极品。这些书目后文还有交代,这里不必细说了。

再说赵匡胤乃一代英主,对国家的安全、领土的完整,时刻挂在心头。他一面加强军事训练,另一面派出大批间谍,随时侦察东辽、西夏、北蒙、南苗诸家列强的行动。据间谍报告,西夏、北蒙、南苗还算稳定,唯有东辽不怀善意。辽景宗耶律贤雄心勃勃,招兵买马、聚草圃粮。同时开办招贤馆,广揽能人。更有景宗皇后萧氏,常常为丈夫出谋划策,很多主张比丈夫高出一头。这些情报集中到赵匡胤的龙案,使这位大宋皇帝警惕起来。他最担心的是外三关和内三关。外三关如同门户,内三关如同咽喉。如果敲开门户,越过咽喉,再想抗敌势比登天还难!为了这件事,他把大丞相赵普传到养心殿。赵普听罢圣意,奏道:“万岁,近几年来,朝廷年年招兵,并强化训练,这是陛下的先见之明。但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若想御辽,内、外三关的六位元帅才是关建性人物。依臣之见,应该根据他们的才干,或撤或留、或升或降,只有尽早考察、调整,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有理,有理。”赵匡胤连连点头。“朕也有这个打算。老爱卿,依你之见,应该撤谁留谁、升谁降谁呢?”

“万岁运筹帷幄,全凭圣意裁决。”赵普为相多年,什么不明白?凡是边关元帅,都属下封疆大吏。每人手中都握有兵权,这些人谁也碰不得,自己虽然是大丞相,也不能妄加评论,还是躲着点好。

赵匡胤也明白赵普的心理。轻轻摇头:“老爱卿,那些封疆大吏久在帘外,朕对他们知道得也不多。我想派你为钦差大臣,到内、外三关进行考察,最后再拿出个方案,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这……万岁,老臣年迈,难负重任。如今,襄理王爷正在各边关劳军。根据他的身份和眼力,定可胜任。万岁何不再传密旨,派襄理王爷重点击考察内、外三关……”

赵匡胤心说:赵普越老越猾。派他考察边关诸帅,他却推给襄理王,看来,这种胆小怕事的丞相得挪挪位了。想到此处,不由紧皱双眉,过了半晌才说:“依老爱卿。那幺,谁为传旨官呢?”

“金鞭公呼延赞最合适了。”

“嘿嘿,有关别人的差事,老爱卿推举得都很痛快!”赵匡胤话中带刺,捅了赵普一刀。

赵普反应得更快:“万岁,还真有一件我自己的事,早想奏明,未得时机,今日恰好面胨。老臣年迈,思路迟钝。再为相国,恐误朝廷大事。今日禀奏陛下,愿辞官不做,回归田园,请陛下恩准。”

赵匡胤心说:得,我还没辞他呢,他先辞我了。不由暗中埋怨自己:老丞相执政多年,功劳很大。早在陈桥兵变时,他就为我效力。今天为这点小事,我太冷淡他了,不该愠怒于色,话中带刺,让为大臣者过于寒心。想到这步,略惜歉意地说道;“老爱卿,你乃国家重臣,岂能随意辞官?朕不准。”

“陛下……”赵普心中很感动。当今圣上不愧是位英主。若换个昏君,绝无这个态度。“老臣辞官,确为大局着想,毫无义气用事。万岁还是准了吧。另外起用新人,会胜过老臣。”

赵匡胤见他态度诚恳,只得问道:“老爱卿,依你之见,由谁继任相位,”

“内举不避嫌,我的得意门生、现任抠密使王苞王廷龄足能胜任!”赵普这回没客气。

王苞王延龄乃前朝榜眼,才高八斗,学富五乍。为人刚直不阿,清净如水。今年刚刚四十二岁,堪称年富力强,赵匡胤点了点头:“老爱卿举荐贤相,国家之幸也!”

第二天早朝,皇帝传下三道圣旨。第一,委派金鞭公呼延赞为传旨官,立即起身,去向襄理王赵光义传送密旨。第二,免去丞相赵普之职,原俸禄不减,恩赐德国公,另赠穿朝马,可以随时入宫见驾。第三,晋封枢密使王苞王延龄为大丞相,位列当朝!旨下,众人谢恩。

散朝之话,议论纷纷:赵丞相干的不话,怎么说撤就撤呀?就连王苞自己也很惊疑。他向恩师请教,赵普笑而不答。只告诉他:好自为之,莫负皇恩。

单说金鞭公呼延赞,将圣旨包了又包,裹了又裹,背在身后。辞别了宝国公杜天松,登程上路。按说,他这次的职务仍是信使,由于背的是圣旨,身份就高贵多了。虽无明确头街,也等于钦差大臣。一路上,各州城府县热情迎送,不必细说。这天近午时刻,来到佘塘关。依他的想法,襄理王各地劳军,可能早就走了,自己先去见见表哥杨继业,再打听一下王爷的去向,然后去追送密旨。谁知来到帅虎堂看,襄理王赵光义正落坐在中间。表哥杨继业以及佘家父子两边奉陪,几个人谈笑风生,场面十分融洽。

原来,赵光义巡边本意是为自己收罗人材,他第一个就发现了杨继业,心中格外喜爱。选些日子,他在近处走了走,所见诸将都是庸庸碌碌之辈,论才干、论武功,都不如继业万一。赵光义叹息之余,也就没心思再转了,于是久住佘塘关,两个目的:第一,深入考察杨继业;第二.拢络感情,让杨继业感到知遇之恩。果然,他这种手段很快见效,杨继业和佘家父子都把他视为恩主。尤其是老元帅佘洪洲,心地坦诚,愿于表露:“王爷千岁,老臣有件不明之事,想向王爷请教。继业是我的门婿,不是自夸,敢说文武奇才。一年多以前,他曾火烧辽营、智退敌兵,为国家立了大功,除此而外,他父亲杨衮和当今圣上还有过‘铜锤换玉带’的盟约,论公论私,这个人应不应重用?”

“当然应该重用。”赵光义十分肯定。

“唉,老臣为国选才,并无私心。我曾上奏皇帝,让继业担任佘塘关元帅。谁料皇帝只封他个六品守备。臣不敢怨君,可是这样做,未免埋没人才呀。王爷千岁,您是朝廷重臣,一定知道皇上的用意吧?”

赵光义将手一摆:“我不但不知皇上的用意,就连你那份举荐奏折的事都一概不知。按理说,皇上是个有心人,他不能背弃前约,更何况杨继业有功于国。也许,也许是有人进了谗言吧。”赵光义心说:皇上让收缴玉带,我还没告诉你们呢。说了这事,你们就更难过了。

三公子佘赛豹心直口快:“如果是进谗言,那一定是潘仁美,哼,势利小人呀!”

王爷摇头:“未必。根据潘仁美的资历和地位,他在皇帝面前,说不上话呀。”

“他说不上话,他干妈可能说上。那位康平公主心慈面软,对干儿子又言听计从……”

“不准胡说!”佘洪洲拦住赛豹。因为康平公主不是普通人,怎能随便议论。

正在这时,呼延赞来到帅虎堂。众人相见,分外喜悦。有关他晋封公爵的事,早存官报传来,大家向他贺喜。呼延赞连连摇头:“这全是碰运气,不是靠本事,值不得这么祝贺。”说着,先去参拜王爷,又向人们问好。

赵光义笑道:“论公事,你是公,我是王,你比我还差一等;论私事,你是皇太后的御儿干殿下,咱俩得兄弟相称了。不知你今年多大岁数,是哥哥还是弟弟呀?”

“王爷,您千万别这幺说,我怎敢和王爷称兄道弟?”说着话,他从背后解下包囊,“这是万岁给王爷的圣旨,我一直担惊害怕,丢了、坏了、拨雨淋了、被火烧了,我都担当不起。如今总算把圣旨交培您了,选传旨官的差事真不好当啊!”一番话,说得众人大笑起来。

赳光义连忙站起,命人焚香,自己跪接圣旨,这是皇家礼节,谁也马虎不得。他接过圣旨一看,见封得很严,还压着三条红杠,便知是道密旨,连忙回到公馆,关门拜读。圣旨上说.辽国形势不稳,迟早会有战争,为此,对内、外三关的前哨元帅们要着重考察,合格者留任,不合格者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刻撤换,以免引起兵变。为处理得及叫,大权归卿执掌,不必上报胡廷。另附空白圣旨一道,凡新任元帅,大员,由卿代朕添写姓名,当即宣渎。这件事要办得稳妥、机密……

赵光义看罢密旨,又喜又忧。喜得是皇上信任自己,终究是亲兄弟,才能委此重任;忧得是风险太大,那些元帅各拥重兵,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无论撤到谁的名下,万一引起哗变,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得了,我不能去冒风险,还是以佘塘关为大本营,把那些元帅传来聚会吧。主意拿定,便令佘洪洲派出信使,请那些元帅们尽快来见.谁料信使回报:元帅们说了,边关军务要紧,寸步难离,请王爷去他们那里指教吧。赵光义长叹一声:“好厉害!”

佘洪洲不解:“王爷,您既然奉旨劳军,亲自到边陲去一趟,也未必不可呀。”

“这……佘元帅,你与内、外三关的元帅们很熟悉吗?”

“我这佘塘关距边陲六百余里,平常素日与那些元帅们很少往来。只有年节时,相互送些礼物。对他们的详情,知道的不多。”

“也罢,本王只得前往了。”赵光义心里明白:皇上既有圣旨,不见那些元帅是不行的。“杨继业,你在佘塘关并非主帅,我想让你与我同行,料你不会推辞吧?”

“这……”扬继业看了看佘洪洲。“臣,谨遵王命。”

“好,你立刻做准备,明日辰时,起驾边关!”赵光义心说有杨继业保驾,便不会出现太大的危险了。

次日清晨,襄理王赵光义乘上麒麟辇,杨继业跨上赤炭马,君臣二人押着几车皇上的赏物,出离佘塘关,北上边陲。按兼程行军,每天要走六十里,一连走了八天.离内三关已经不远了。这天,夜宿原平镇。吃罢晚饭,赵光义摆了摆手,让仆从回避,屋中只剩他和杨继业二人。他又亲自将房门插紧,然后从行囊中取出皇帝的密旨,说道:“此行重任,我不想瞒你。你看看这逋旨意吧。”

“啊?”杨继业先是一愣,读罢圣旨,又是一惊。“王爷,边关诸帅各握重兵,撤谁留谁,都会引起骚动。不知王爷可有打算?”

“只有你我通力台作,见机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