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荨⑷海宦塾凶锩蛔铮蛩栏盼鹇郏≡倭罟げ吭诔悄戏缢Φ匚汶方锨骞课菥虐偎氖盼剩搿盼濉鹬徊钜坏龋褂小�

贺皇后连连摆手:“行了。行了!皇上不能再封了。他一个八岁的孩子,享有八个‘一字王’,再封下去,实在担当不起。”

“那就再加个‘世袭罔替’,辈辈八贤王。此外,他也有封赏大臣的权力,与圣旨等同。”

赵匡胤确实高明,他早已看破二弟的野心,留下这首遗诗,等于给妻儿留下一条后路!

就在这时,忽听“扑通”一声,有人栽倒在金銮宝殿。众人望去,举座皆惊!

第013回 萧皇后传令联九部 杨令公奉旨抢三关

却说宝国公杜天松已经年愈古稀。自从他的胞妹杜皇太后殡天以来,老头的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几年,常常是足不出户,关门谢客。由于赵匡胤驾崩,他只好拖病参加丧礼。他与赵匡胤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骨内至亲的甥舅。为此,赵匡胤之死,令他悲痛万分。今日朝贺新君,他见赵光义对贺皇后明枪暗剑,不由心中愤怒。及至贺皇后取出先帝遗诗,赵光义万分感动,重重加封了赵德芳,又让老头欢喜若狂。这一病、一悲、一怒、一喜,糟了,老人家栽倒在金銮殿,当场气绝身亡。

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牡国公大概得了“脑溢血”。古人不懂科学,最讲迷信;哎呀,老公爷被先帝传去了。他们君臣共赴天庭,途中也算有个依靠!

赵光义传旨:“厚葬宝国公!”

一帝一公两台大殡,隆重场面,可想而知。

古代帝王均有“年号”和“庙号”。“年号”是生前使用的,“庙号”是死后追认。经过朝议,追认赵匡胤为“太祖皇帝”。后人俗称“宋太祖”。再过二十一年,赵光义驾崩时,“庙号”定为“宋太宗”。照理说,皇帝生前是不能使用“庙号”的。咱们为了说书方便,暂把“宋太宗”这三个字提前借用.后文书中如果出现活皇上“庙号”,看官也就不必挑理了。

闲话带过。宋太祖丧事完毕,宋太宗正式临朝。取年号“太平兴国”。他在大赦天下、举办恩科、减免税赋的同时,又传下圣旨,晋封百官。首先,杜天松病故,其子杜文居本该按例降为“侯爵”。念老国公与先帝同日归天,爵位不变,封杜文居为第二代宝国公。再有高、郑二王,历史上功勋卓著,又都是皇亲,因而对东平王高怀德、汝南王郑印同赐。世袭罔替”。这个封诰很尊贵,俗称“铁帽子”,也就是一辈一王,千秋万代地位不变。再晋赞理王赵光美为“理王”,免去那个“赞”字。由于没有军功,不加“世袭罔替”。表面看来,赵光美是“一字王”,地位最高了。其实不然,因为他是皇帝的近支,对社稷威胁最大,所以宋太宗只封他“一字王”,不加“铁帽子”。这样一来,赵光美的后代子孙会越降越低。由“一字王”降为二字王、三字王、公爵、侯爵、伯爵……过不了十代八代,就成白丁了。这是皇上留了个心眼。赵光美很纯厚,竟然不知不觉,还为“一字王”而高兴。到后来,他的儿子赵珏降为“襄阳王”,这个人雄心很大,为夺江山,竟在襄阳聚众造反,并摆下“铜网阵”对抗朝廷。那时,已是四帝仁宗在位了。皇上派兵围剿襄阳,又引出许多故事。后人根据这些故事,编出一部武侠评书——《三侠五义》。书情虽然热闹,此处不必赘述。

如今,朝廷仍是“五王”;理王、云南王、东平王、汝南王、金鞭镇殿王。其中,金鞭镇殿王呼延赞地位最低。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四字王”,他是特殊环境产生的,可谓空前绝后,只算个“准王爷”而已。另旨:内、外三关的“八令工”恢复“八大令公”的封诰,并调金刀杨令公进京述职。再往下,各有封赏,不必一…交代。唯独兵部侍郎潘仁美职务不变,仍为朝中二品官。潘仁美心中忿忿不平,却也不敢争论。只得长叹一声:  “唉,皇上看重杨继业,我便永无出头之日了!”

宣调杨继业进京的传旨官仍由呼延赞担任。由于他是王爷,特加“钦差”头衔。领下圣旨,带着从人,飞速奔往佘塘关去了。

再说杨继业,这十余年来,变化很大。尤其是他的家庭,变化更大。佘赛花已经由一个少女变成中年妇人了。由于她自幼练武,身体十分健壮,所以,生育能力极强。除了那对双胞胎:大郎杨廷平、二郎杨廷定之外,接着又生了五男二女: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姐杨琪、九妹杨瑛。由于这姐俩年龄最小,也就没人称她们大号。直到她们长大成人,还尽称她们杨八姐、杨九妹。这兄妹九人中,要属六郎杨延昭最聪明,七郎杨延嗣最勇猛。余下的众人,当然也非平常之辈。只是比起两个幼弟来,稍逊一头。

由于佘塘关距边塞较远,防御任务并不很重。再加上佘氏父子治理有方,所以杨继业显得很轻闲。于是,他除了研究兵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子女上了。武林世家,当然以武为先。遵照杨衮的遗嘱,他向子女传授杨家枪法。前文书中多次交代过,杨家枪法威震天下,兄妹九人照谱练枪,再加上父亲的精心指导,技艺日有所增。

谁知,这个消息传到内、外三关,六关七帅都把自己的儿子送来了,请盟弟杨继业一道传授武功。这些孩子长动不一,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四岁。他们是:紫荆关元帅陈伯年之子陈林,居庸关元帅柴荣芳之子柴干,倒马关元帅郎吉平之子郎千、郎万,宁武关元帅黄如忠之子黄龙、黄虎,雁门关元帅苗化雨之子苗刚,偏头关元帅石若璧之子石青,督巡元帅王仲汉之子王顺。这小弟兄合在一起,恰恰也是九人。其中王顺最小,比杨七郎还小三个多月。他天真括泼,五官俊俏,深受杨令公喜爱。这后九人的天资虽然不如前九人,却也个个踊跃,虎跳龙腾。

看官会问:对这一群孩子,你何必交代得这样详细?众位有所不知,这后九人中的前八位,即:陈林、柴千、郎千、郎万、黄龙、黄虎、苗刚、石青均非平常之辈。他们长大成人后,位列边关十二大总兵中的前八位,曾屡立战功,而且还协助金鞭镇殿王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活捉过潘仁美。算是后文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这里先把他们的身世交代清楚,也为后文书省下许多笔墨。至于年龄最小的王顺,则比那八大总兵更为重要。有关他的书情,此处暂不说破,看官耐心读下去,自然会见分晓。

再说金鞭镇殿王呼延赞,身背圣旨,兼程倍道,这天来到佘塘关。由于他是王爷,又是钦差大臣,老元帅佘洪洲不敢慢怠,急忙率领儿子、女婿出关恭迎。呼延赞一见,立刻飞身下马,连连施礼: “佘老伯父,您拿我真当钦差呀?哈哈,我这钦差是吓唬别人的,就连那个什么王爷也当得稀里糊涂。您千万别把我当回事,咱们还是上帅虎堂慢慢唠吧。”

佘洪洲也就不再谦让了。陪同呼延赞,来到帅虎堂:“王爷千岁,不知几时宣读圣旨?”

“读什幺?我连字都认不全。表哥,拿去你自个看吧。”

圣旨大如天子,佘洪洲、杨继业可不敢轻视。连忙让人摆下香案,参拜之后,启封开读。这道圣旨写的很长,先是怀念旧情,回忆了内、外三关的那段交往。再往下是一段安慰之词,什幺“爱卿身怀文武奇才,只在帘外当个‘令工’,实在委屈你了。用人不当,朝廷之过,爱卿莫怪……”。最后宣布决定:“恢复爱卿令公封诰,立刻进京,荣升兵部尚书,官居正一品。”圣旨结尾还写了几句想念之词,无非要求杨令公火速入都。佘老元帅读罢圣旨,满心喜悦:“贤婿,谁能想到,太祖皇爷那件‘铜锤换玉带,的盟约,被当今皇上落实了。我早就估计,像你这样的人物,岂能久翻池中?这回好了,既是公爵,又是尚书,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岳父大人,小婿已是年近不惑,什么功名、利禄,在我心中早已淡薄了。这次奉旨进京,无非为国效力,报答皇恩而已。”说到此处,又向呼延赞问道:“表弟,我们这里消息闭塞,不知朝中近况如何?”

“朝中倒是挺安稳。尤其是先朝太子被封为八贤主以后,大臣们都夸皇上英明,对他很是忠心耿耿。”

“这件事情我们也听说了。不过,八贤王还是个少年,暂时不能发挥作用。只有文武大臣齐心协力,国家才有希望。表弟,文武大臣中,有对皇上不满的吗?”

“表面上谁敢?”呼延赞突然大笑,“哈哈,表哥,我告诉你件有意思的事。满朝文武都有封赏,唯独潘仁美那小子原封不动,还是个什么正二品。要说对皇上不满,大概只有他一个人。这小子窝老火啦,活该!”

“噢?潘仁美因何不加封赏?”

“谁知道?有那么一回,理王赵光美对我说:十几年前,当今皇上曾把潘仁美当作心腹。自从边关视察回来,就不理潘仁美了。理王还问过我,潘仁美和表哥你俩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冤仇?”

“唉,”杨令公长叹一声,“看来,我和潘仁美的误会,将越结越深。”

二公子佘赛虎面带冷笑:“妹夫,管他呢!潘仁美算个什么东西?十几年前,他追求过赛花,爹把赛花给你了,他能不恨吗?”

“二哥,这是私事……”

“公事也有。他从康平公主手里骗来五凤冠.准备献给辽将韩贵。让你识破阴谋,用火药包换下来了,差点把那小子炸死,他就更恨你了。据我猜想,他在康平公土跟前不定说了你多少坏话呢,所以你一直不受重用。十来年前.我把这些事都告诉了襄理王,哈哈,歪打正着,谁知襄理王当了皇上。他不加封潘仁美,好!如果宰了潘仁美,更好!”

佘洪洲一摆手:“赛虎,潘仁美毕竟还是朝中二品大员。十几年前的恩怨,不提也罢。来人呀,为钦差大人摆酒接风。”

酒宴吃到深夜,众人一醉方休。

遵照圣命,杨继业赶紧把佘塘关的后事做了交代。又请赛豹套好车辆,准备将六关七帅的九位公子分别送还。诸事就绪,已过七天。佘老元帅大摆家宴,为女儿、女婿、外孙们饯行。团聚十余载,冷丁手,彼此之间难割难舍。尤其那大小十八个孩子,朝夕相处,切磋文武艺。眼看就要各奔东西,全都流泪满面。

三更时节,佘老元帅叹道:“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席。天色已经不早了,明日清晨,你们还得分头上路,争晚就此为止吧。继业进京后,好自为之,千万莫损你杨家将的声望。”

“岳父大人,您也要多多保重。”

赛花早已哭成泪人,说不出半句话来。

“报!”城门官跪到后堂。“启禀元帅,关外来了几个人,自称是京都的钦差。他们口口声声要见扬令公,言说有紧急旨意。夜深人静,下差不敢开城,请元帅定夺。”

“噢?”佘洪洲一惊,“莫非朝廷又出了什么大事?来呀,速速准备灯球火把,本帅要亲临城头。”

杨继业、呼延赞、佘家三兄弟跟随老元帅来到南门,借着灯球火把往下观看。呼廷赞先是一惊:“哎呀,原来是高王千岁,失敬,失敬。请王爷稍候,立即开城。”

来者正是东平王、皇上的妹夫高怀德。后边跟的是他的几个从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