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姜维就这样死在了乱军之中。倒下的瞬间,变幻的血光里,不知姜维眼前是否浮现着这样一幅场景:一个白发苍苍的母亲,坐在家门口,死死地望着胡同口,似乎在等儿子归来。
  《世说新语》记载:姜维死后,被人解剖尸体,发现“胆如斗大”。
  “胆如斗大”的姜维,义无反顾地踏上复汉的理想之路。是非功过踩脚下,踏着滴血的年轮,也曾歧路彷徨,也曾快活三里。流汗,流泪,流血,他从来没有停止脚步,从来没有改变方向。只是,他不知道,他走的是没有前途的途,他想的是没有理的理想。霸者相争,拼的是实力,虽然有人把蜀汉灭亡的责任归于姜维九次北伐消耗国力,但是,曹魏或者司马氏,贪心不足,是断然不会放过蜀中的。姜维没有救得了蜀汉,但是让人看到了蜀汉的精神力量。
  我们从来就敬仰这样的理想弃儿:屈原、文天祥、岳飞、史可法、林则徐……在理想的召唤下情愿赴蹈不顾。
  一无所获都要爱,死了都要爱,穷途末路都要爱。理想不爱姜维,姜维却依然追求着理想。
  像拥抱爱情一样拥抱理想,我,你,他,都需要这种淋漓尽致的人生。
  ①陶朱公:范蠡,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他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相传与西施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弃政从商的鼻祖。
  后记
  为什么有人说曹魏帝国和曹姓本无血缘关系呢?周瑜、马超、关羽三大名将,先后败给了曹营里的一位“天人将军”,他是谁呢?张辽是如何率领八百人打退孙权的十万大军的?为曹操谋划一生的荀彧,是被曹操赐死的吗?灭蜀第一功臣邓艾,到底是谁要他非死不可?……还原历史真相,再现历史场景,推导历史细节,演绎曹魏人物的人生轨迹,本书让你以生活的角度理解历史,以历史的态度对待生活。
  书中精彩语录:
  ◎历史的价值在于真相,历史的魅力在于没有真相。
  ◎整曹植,整曹洪,整魏讽,整丁仪,曹丕都有绝招,但是都远远不如整于禁来得有艺术性。
  ◎很多时候,不团结才是力量。
  ◎曹操用封赏显示自己的权力,荀彧用拒绝封赏显示自己的尊严。
  ◎有时,离开比靠近更让人信任。
  ◎这是一场本来与他毫无关系的比赛,他却被安排上场。
  ◎逆境之中一路走来的邓艾,不懂得顺境中生存也有技巧。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吴卷
  序
  让三国活一会儿
  张爱玲好像说过: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隔着三十年的岁月便已如此,那要是隔上千百年的时光呢,我们还能看见什么?
  凭你再怎么鲜活的人、再怎么轰动的事,数十年、几百年、上千年的浩瀚尘烟一层层蒙下来,到如今也只剩下些隐约的轮廓,陈旧而模糊。这是历史的无奈,也是现实的无奈,因为即便有一颗探寻历史真相的心,也未必就能找到抵达真相的途径。
  三国却是个例外,作为中华史上最生动最拉风的一段,千百年来,三国的话题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三国故事也最深入人心,可是,能深入人心的往往未必是真相,却反而是一些被有意拔高粉饰了的传说。
  中国人历来热衷于造神运动,于是乎,热热闹闹的三国经了一千七八百年沸沸扬扬的转述,那些事儿渐渐演绎成神话,那些人大多被硬架上了神坛,譬如刘、关、张、曹、孙,外带着诸葛亮、赵子龙等等一大批人,到如今哪一个不是须仰视才见的神?可惜头仰得久了,观众会觉得很累,英雄戏做得太足太美,就难免有假大空之嫌。历史本来是为了还原真实,到头来却让人觉得假,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幸好我们还有陈瓷和陈瓷的《三国那些人那些事》。
  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陈瓷,用他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还原出一段活生生的三国。跟着陈瓷神游,一千七八百年的光阴轻松穿越,陈瓷带着我们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英雄时代。
  置身其中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刀光剑影,金戈铁马一路狂啸着在眼前奔腾,淋漓的鲜血,腾空的烈焰,震天的呐喊,以及那仆仆的风尘都让三国那些事瞬间具备了质感和温度。更可贵的是,陈瓷耐心地拂去后人强加在三国那些人身上神一般的光环,将他们一步步引下神坛,还了他们本来的面目。
  我想,三国那些人如果泉下有知,定会视陈瓷为知音,因为都是些率性豪放的汉子,却平白地被拘在高高的神坛上那么多年,展览品一样被人膜拜,那种滋味肯定不好受吧。还是陈瓷体恤他们,让他们有了重新做人的机会。而我们,也得以近距离的平视乃至审视自己心中曾经的大英雄们。真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却原来那些大英雄们竟也如我们草民一样,有贪妄,有痴嗔,有怨怼,有腹黑,他们也有小小的自私、狡黠和各种各样的不完美,不完美才是人性的本质与必然。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因为许多英雄的出处实在是拿不上台面。可越是这样,我们便越是感到英雄的可亲可信,仿佛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和我们一样谈笑劳作,平易得就像隔壁的大哥哥。只等风云际会,世事大变,才能分辨出英雄和凡人的不同:凡人逆来顺受,媚俗盲从;英雄血脉贲张,拔剑而起。
  时势造就了英雄,英雄也成全了时势。三国那样前所未有的乱世,注定了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无论贩夫走卒,只须登高振臂一呼,便会围上来一群追随者,于是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呼啦啦一群人来了,又呼啦啦一群人去了,一来一去之间,陈瓷把三国写活了,那就让三国多活一会儿吧。
  陈瓷写活了三国,得益于他鲜活生动的语言。方方正正的汉字在陈瓷笔下不再刻板,而是幻化成一个个活泼的精灵,一不留神,就碰到了你的痛处,让你不自觉流泪;一不小心,又搔到了你的痒处,让你忍不住大笑。这样的文字,可以佐茶,可以下酒,无论在何种情境下,读陈瓷的文字,都是一种享受。但愿越来越多的人,都懂得这种享受。
  梁铁荣
  (律师、文学爱好者、《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的死忠读者)
  2012年5月31日
  


第一章 悲情仲父张昭
  


第一节  危险关系
  让人头疼的表扬信——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北方来信说好话。
  “张公,北方又来书信了。”听到这句话,张昭就感到头疼,因为这些书信又要说他的好话。
  建安初年,中国在激烈的动荡之后,大浪淘沙,剩下了有限的几位霸主,就像小组赛出线的佼佼者,站在了争霸擂台上,开始了更为激烈更高水平的强强对抗。黄河以北,袁绍以冀州为中心,公孙瓒以幽州为中心,二者都极力辐射自己的势力;黄河以南,曹操几乎占有了整个中原,俨然成为天下核心;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江东,二人雄峙江南;士燮独占交州,刘璋固守益州,马腾与韩遂分割西北,虽然偏远,但他们也都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诸强当中,只有曹操算得上是合法的。其实皇帝才是合法的,但是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都城就在曹操地盘内的许都。曹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布告天下。数年前,早在小组赛期间,袁术这个愣头青就大张旗鼓地做皇帝,做“决赛”时才能做的事情,结果成为天下公敌,群起而攻之,很快兵败身死。强强对抗赛,选手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才不像袁术那么傻呢!所以,他们虽然都在各自地盘上做着土皇帝,但是都与许都保持着联系。年初计划,年终总结,检举揭发,倡议表决,节日祝贺……这一些都要与朝廷进行书信往来的。写封信,就能获得国家认证,多合算啊。而曹操控制下的许都,也乐意给诸强传达一些文书,这样就能表明对他们的操控。可是,没有人喜欢说是与曹操保持联系,而都是说与北方进行书信往来。
  北方给江东的书信,都要先经张昭的手,因为张昭是孙策的长史。相国﹑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一人,相当于秘书长。198年,曹操为了安抚孙策,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而孙策则把讨逆将军府里最重要的唯一的长史职位给了张昭。长史,是讨逆将军有权任命的最高级别文官了。
  孙策远远地看到张昭走来,刚想上前亲亲热热地打个招呼,但是张昭却向他这里看一眼,做贼似的绕道走开了。
  二人关系为何如此生分?不,二人亲近得很。按照那时的礼教,大户人家的内眷是不会随便见人的,但是张昭却是可以去孙策家里拜见吴夫人的。升堂拜母,对孙策来说,除了张昭,只有周瑜能够拥有这一特权了。孙策不仅把政务都交给长史张昭,还任命张昭为抚军中郎将,这是讨逆将军能有权任命的最高军职了,这样,孙策又把军事都交了给张昭。文的,武的,都交给了张昭,孙策就放心地东征西讨去了。孙策打地盘,张昭管地盘,这是江东孙吴集团创业时期的典型军政模式。孙策只要见到张昭,就一定会按照对待老师的礼节行事。
  既然如此亲近,那张昭见到孙策,为何还要绕道而走?
  “哈哈,肯定是北方来的书信里,又把我们做的好事都归到张公身上了,”孙策拍手大笑,“北方人,只认得张公一人啊!”
  为了不激怒曹操,孙策也做了一些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的事情,例如接受朝廷征召,加入到讨伐袁术的阵营里去。要知道,孙吴集团从第一代孙坚开始就是隶属于袁术的,而且孙策起兵讨伐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就是奉袁术之命。现在孙策与袁术决裂,坚决拥护以曹操为首的中央政权,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但是,孙策放下屠刀,张昭成佛了。北方人都说是张昭让江东走上了正道,在书信里对他大加赞美,而真正的决策者孙策,却几乎不被北方人提起。
  工作是谁干的姑且不说,出了成绩肯定是领导的,这点道理都不懂,张昭岂不白活了四十多年!再说,人家孙策确实是个青年才俊,从一千多士兵和几十匹战马起家,现在平定了江东,可谓能干得很呢。但北方人偏偏把功劳都归到张昭身上!
  所以,一收到北方的书信,张昭就头疼不已。北方人慷慨地把所有赞美之辞都给了张昭,对孙策却吝啬得一句肯定的话都没有。这……这……这就没有实事求是嘛。再说,孙策才二十岁出头,一个大帅哥,正是要面子的时候呢!
  张昭拍拍头,不知怎么办才好。把信的内容原原本本汇报吧,年轻人面子上就过不去;隐瞒不报吧,不符合长史的工作原则。真是让人头疼的表扬信啊!
  于是每逢收到北方人的书信,只要遇上孙策,张昭就只能绕着走。
  这一次,孙策快走几步,把张昭喊住,说:“张公,把北方人的书信拿出来我们都欣赏一下嘛!”
  张昭面红耳赤,嗫嚅不能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