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景象。王朗、华歆、陈群等中原名流都是在此前后归附曹操。
  大家都纳闷:先是董卓,后是李傕、郭汜,然后是杨奉、张杨,现在又有曹操,挟持天子的人不少,怎么只有曹操成功了?
  荀彧建言曹操的是奉迎天子,而不是“挟天子”。他也担心曹操事实上成了“挟天子”,所以,在曹操迎汉献帝前,用心良苦地以“匡天下”的原则来告诫曹操,又用“大顺”“大略”“大德”这些东西来提醒曹操“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
  董卓、李傕、郭汜,杨奉、张杨等人,是真正的“挟天子”,把皇帝作为“战利品”争来争去,所以他们成了众矢之的。袁绍手下沮授也曾建议奉迎天子,但是,他的初衷是借皇帝“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看看,汉献帝在沮授眼里只是“号令天下”的道具,是与诸侯争锋的凭借。沮授着眼于私心建议奉迎天子,袁绍手下另一位重要角色淳于琼则着眼于私心反对奉迎天子,他说,把皇帝弄到身边来,碍事呀,如果听他的,我们的权利就少了,如果不听,就是抗命。看看,还没把皇帝迎来,就打算不听他的!最后袁绍听了淳于琼的建议。
  而荀彧,从一开始就把“奉主上”作为迎天子的前提。当时,奉迎天子是一件公益事业。和今天一样,公益事业只有以公益之心才能去做。沮授、淳于琼缺少公益之心,所以他们做不成奉迎天子的事情。这样一说,有人不愿意了,他们说荀彧这时对曹操说的话,就是劝他做霸王,这不是公益之心,这是狼子野心。
  要想护住皇帝,不让皇帝落入他人之手欺负着玩儿,只能让曹操做霸王。要是曹操不是霸王,那就在官渡之战败给袁绍了,那时,袁绍就不是“挟天子”而是“扔”天子了,他想废汉献帝已经想得花都落了。劝曹操做霸王有错吗?不劝曹操做霸王,难道去劝袁绍做霸王?反正汉献帝不是做霸王的料,身为皇帝,要是有霸王之才,会混到那份上吗?可能汉室气数已尽,汉献帝无力回天。例如明末崇祯皇帝,不抛弃,不放弃,最后还是被李自成攻克了京城。可是,做皇帝做到汉献帝那份上,要是有霸王之气的人早就找根麻绳上吊了,崇祯不就是这样选择的吗?还有项羽,做不成西楚霸王就乌江自刎。
  当时的中国,须得霸王出世,才能安定天下。荀彧心目中,这个人选非曹操莫属。不可否认,荀彧是拿霸王之业来忽悠曹操“奉天子”的。这是荀彧的悲哀,自己无力“奉天子”,只能讨好着曹操去“奉天子”。依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是痴心妄想。
  曹操东征西战,经常把军国大事交给荀彧一人处理。汉侍中荀彧一看,顿时有种天下之任在己一身的责任感,在许昌他找到了忠臣的感觉,那时,他以为自己和曹操在完成一件共同的事情:扶汉大业。有了荀彧的协调,曹操对汉献帝还是很尊重的。曹操虽然不给汉献帝发言权,但是却对他执臣子之礼,见皇帝依然要三跪九叩,直至17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七年,汉献帝才给了曹操一个特殊的待遇:“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十七年,估计曹操去见皇帝时,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地跪在皇帝面前,可是,他一看到皇帝身边的侍中荀彧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在诸侯面前叱咤风云的他,立马气短,乖乖地跪下行礼。荀彧说:“许都新建,圣上喝茶没杯,吃饭没碗,饮酒没樽,捣蒜没臼,咋办?”曹操回家,翻箱倒柜,把汉代四个皇帝赏赐给他祖父曹腾的许多器物都倒腾了出来,恭恭敬敬地连同一道《上器物表》进贡给了汉献帝。
  荀彧说:“皇帝的生活太清苦了,我们做臣子的心里苦呀,咋办?”曹操回家,又是一番寻找,想把先王赐给先人、先人又传给他的东西再还给汉献帝,可是皇家赐物早就都还给了皇帝,曹操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用的各种食器、香炉、日用品,还有自己心爱的艺术品,连同一道《上器物表》一起进献给皇帝。
  荀彧说:“皇帝想喝酒了,许都没有好酒,咋办?”曹操说:“酒是好东西,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们家乡有一种九酝春酒,我把方子献出来。”
  侍中的职责之一就是收验奏章,然后转交皇上。这一天,荀彧对汉献帝说:“圣上,曹丞相有一本,名叫‘奏上九酝春酒法’。”曹操在奏折中说,我家乡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从前的县令郭芝有九酝春酒,据说这种酒可以除去很多害虫,且放置很久不会变质。我按照这个方法酿造,往往很好,所以特地献上。奏折中,曹操把酒的原料、配方、酿造过程说得很清楚。今天的安徽亳州古井贡酒上市公司,就打上了前身是“九酝春酒”的旗号,另外在亳州市牛集镇蒋庄,另有一个九酝春酒厂,直接就说自己具备了三国“九酝春酒”贡品品质。
  三国之大,群雄云起,有谁能像曹操一样侍奉汉献帝?“奸雄”如曹操,霸威四海,是谁让他对一个过气王朝如此恭谨而至死也不敢称帝?这个人就是汉侍中荀彧。
  既要为曹操效力,又要为汉献帝效忠,荀彧的日子不轻松。这不,出事了!钟繇问荀彧,曹操这几天看上去有点烦,到底怎么了?
  第三个导师式预言———
  荀彧的第三个导师式预言: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必破袁绍。
  主子的喜怒哀乐永远左右着下人的神经。钟繇说,曹操这几天言谈举止全无往日的沉静,可能是为东边的吕布而担心吧。荀彧摇摇头。钟繇说:“那肯定是为淯水之战中败给张绣而沮丧。”淯水之战,曹操大败,虽然勾引上了张绣的婶子,可是搭上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曹操因色丧子,夫人丁氏大怒,回到娘家,与其分居。钟繇这个说法应该有道理。可是,荀彧沉思良久后,仍是摇头,他说曹操颇有才智,不会为错过了太阳而在夜晚哭泣。
  荀彧决定对曹操进行心理干预,就特意找到曹操,说:“主公这几天为何烦恼呢?”曹操憋屈了好几天,一看自己最信任的荀彧来问,急忙掏出一封信给荀彧:“你看看,这封信太欺负人了!”原来这是袁绍写给曹操的一封信,用语傲慢,措辞无礼,完完全全一副爷的架势。曹操怎么不把这封信拿给部下们看看?只要你愿意把别人骂你祖宗八辈的电子邮件发到博客上,曹操就会把这封信给部下们看。这封信是曹操的高度机密,估计在曹魏集团也就是解密到荀彧一人。
  写封信骂骂对方,在普通人之间也就是骂几句娘的问题,最多也就是偷着砸对方的汽车玻璃。可是,在曹操和袁绍之间,那是血流千里的问题。曹操对荀彧说:“我想讨伐不义,可是实力不敌,怎么办?”“不义”就是袁绍,曹操都不愿意提袁绍的名字了。拳头硬,想揍谁就揍谁,拳头不如别人的硬,就做缩头乌龟。暴力思维,是曹操、袁绍这样的军阀的不治之症。
  可是,在荀彧这样的导师的思维里,暴力不是问题的关键,人心才是问题的根本。荀彧惊讶地说:“谁说你实力不如袁绍?公有四胜,绍有四败……”荀彧的“四胜四败”颇合汉末品人的时尚,其主要内容就是曹操VS袁绍:度胜: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VS袁绍“貌外宽而内忌”;谋胜:曹操“能断大事,应变无方”VS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武胜:曹操“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VS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德胜:曹操“从容饰智……以收名誉”VS袁绍“至仁待人……行己谨俭”。荀彧的“四胜四败”,全面地比较了曹操和袁绍,充分挖掘了曹操的优势。
  《三国演义》


第十八回,写到郭嘉在用“十胜十败说”坚定了曹操抗拒袁绍的决心,其实是让郭嘉贪了荀彧的功劳,是《三国演义》对历史的又一处误读。大家读《三国演义》,对郭嘉的“十胜十败”赞赏不已,却不知早就有人质疑历史上是否真正有过“十胜十败”。
  荀彧“四胜四败”:度,谋,武,德;郭嘉“十胜十败”: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我们比较一下“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就会发现一个天大的问题:二者雷同严重,而且绝非巧合。
  现在将“四胜四败”和“十胜十败”中雷同的部分摘抄如下:
  荀: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郭: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公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
  荀: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郭: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
  荀:……士卒虽寡……此武胜也;
  郭:……以少克众……此武胜十也。
  荀:绍凭世资……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郭: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原为用,此德胜六也。
  如此雷同,惊!
  《三国志》里荀彧的“四胜四败”和《三国演义》里郭嘉的“十胜十败”的导入语也是雷同的,都是拿项羽和刘邦说话,都是说强者项羽失败而弱者刘邦胜利。还有结尾,荀彧提出“四胜四败”后建议先打吕布。郭嘉提出“十胜十败”后也是建议先打吕布。
  如此雷同,“雷”!
  要是荀彧和郭嘉真的都在曹操面前说过这样的“四胜四败”或“十胜十败”,那眼里一贯揉不得沙子的曹操,一定会追究荀彧和郭嘉谁“抄袭”了谁,那时二人就有一人以“史上最早的抄袭者”而“永垂不朽”了。
  那么,二人谁是“史上最早抄袭者”呢?
  荀彧的“四胜四败”,概括得已经相当全面,郭嘉的“十胜十败”却有点像是中学生写作文凑字数、三流作家赚稿费挤字数了,郭嘉的十个方面,概念混乱,不合逻辑,“道”和“义”“德”“仁”,“治”和“明”,能区分得开吗?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郭嘉的“十胜十败”有“词肥义瘠”和“大而不当”之嫌。另外文学家曹操开建安文风,建安文学风骨洗练。赤壁之战那么大的事情,曹操给孙权下的战书却只有区区30个字:“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办事注重效率,写作讲究简洁的曹操,能允许郭嘉在那里慢条斯理地阐述生拼硬凑的“十胜十当”吗?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郭嘉的“十胜十当”很可能是假的。但是也不能说郭嘉抄袭了荀彧,因为那时的人不会如此可耻,更何况郭嘉还是名士!这是后人把荀彧的“四胜四败”附会到了郭嘉身上,又“泡”成了“十胜十败”,然后以讹传讹。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郭嘉的“十胜十败”似乎有史可依。《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傅玄的《傅子》写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败”。《三国演义》里郭嘉的“十胜十败”就是裴注版“十胜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