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员外左边那位,好像是县丞大人吧?沈家还真有面子啊,竟然连县丞大人都能请来,后边那位是谁?为何这么面熟啊?天啊,那该不是县里的李举人吧?还真是李举人,听说李举人马上就要外出放官了,想不到连他都来捧沈家的场,看来这次最后的胜利属于沈家了。”
当刘子运看到沈家请来的这三位后,顿时面如土灰,勉强上前和沈家一干人等打了声招呼后,他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看了看自己旁边的杜老夫子和郭秀才,又看了一眼正趴在桌子上睡觉的刘华,他顿时产生一种挫败感。
正在这时,沈龙来到了他的面前,打量这边一眼,他似笑非笑道:“刘兄,你这边的人气好像不旺啊,难道这杜老夫子和郭秀才就是你请到的见证人?嘿嘿……还真被我猜中了,你也就这么两个上不了台面的狐朋狗友,不请他们,你还能请谁呢?哈哈哈哈……”
正当沈龙在这里耻笑刘子运的时候,远处传来了一阵“铛铛……”的锣鼓开道声,紧接着,一列仪仗队伍从远处缓缓走了,前面有两个衙役举着“肃静”、“回避”的木牌,后面则跟着一干衙役列队举旗。
在这一干衙役中间,两顶轿子和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尤为引人注意,看到这幅仪仗后,沈家请来的那三个人和沈龙对视了一眼,众人眼中全都是一副疑惑的表情。
不过,他们都知道这是县衙里的仪仗,看到这幅仪仗,便知道是孙县令来了,但他们不知道孙县令为什么会来?也不知道另一顶轿子坐的是谁,更不知道那位在轿子旁边骑马同行的中年大汉是何人?虽然心中有诸多不解,可是看到轿子快到跟前了,众人全都上前去迎接孙县令。
听到这阵鸣锣开道声后,刘华也醒过神来了,他抬头看了一眼对面的来人,然后拉着刘子运一溜小跑,只用了几息,便来到了轿子面前:“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欢迎县令大人来此捧场。”
看到刘华和刘子运后,下轿后的孙县令,与他们父子客气的寒暄了几句,别有深意的瞅了一眼刘华后,他便来到另一顶轿子旁边,命令轿夫压轿,然后他亲自帮轿子里的人掀开了轿帘。
看到第二顶轿子里的人后,现场除了刘华、刘子运、郭秀才、李举人之外,其余的百姓包括县丞和沈家一干人等,全都下跪磕头,同时嘴里高声喊道:“恭迎知府大人。”
看到众人都在下跪迎接自己,黄百善拿出了扬州知府的架子,环视了一下众人,然后淡淡说道:“众位乡亲不用客气,本官只是受刘家之邀,来此当个见证人,诸位不用多礼。”
刘子运等人因为有功名在身,所以享有见到官员不用下跪的权利,而刘华虽然没有这个权利,但他却没有这个观念,当他见到众人全都起身后,便微笑着上前把孙县令一干人等让到了公证人的座位上。
到了提前安排好的位置上,孙县令和黄知府都没有坐下,而是把那个被众人忽视年羹尧让到了中间的位置,待年羹尧坐下后,孙、黄二人才依次坐下。
年羹尧坐下后,打量了刘华几眼,然后皱起了眉头:“孙县令,此子就是你推荐的那个精通断案之人?这也太年轻了吧?他真如你所说的那般厉害?”
“年先生稍安勿躁,此子虽然年幼,但的确心思缜密,聪慧异常,待会儿年先生观察一下此子的表现,要是年先生觉的他堪当大用,便让他去府台大人那里查办那起案件,如果感觉他不能胜任,咱们便权当来此消遣了一番,如何?”孙县令笑眯眯道。
听到孙县令的话后,年羹尧没有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看到孙县令三人坐到刘家那边的位置上,沈龙便知道这三尊大神是刘家邀请来的见证人,虽然沈龙不知道年羹尧的身份,但是见到连知府大人对其恭敬有加,沈龙便知道对方肯定是一个大人物。
眼见刘家能请来这种级别的人物当做见证人,沈龙心中突然生出一丝悔意,心想当初如果自己不领着女儿去刘家退亲就好了,但眼下两家已经撕破了脸皮,事关家族颜面,即使心中后悔,也得将这场比试进行下去。
看到双方的邀请的见证人都到齐了,沈龙便让县丞和成员外以及李举人坐到见证人的位置上去,听到这儿后,县丞三人急忙摇头拒绝,称他们不敢和知府大人平起平坐,还是站着当见证人比较好。
沈龙感觉这样很没有面子,便又规劝了一番,但县丞三人死活不肯入座,见比试还没有开始,自己这边的气势便已经输了一截,沈龙不禁有些泄气。
见时间差不多了,他怀着复杂的心情,将沈娇琳唤了上来,在征求了刘子运的意见后,沈龙宣布:“以文定姻缘比试,现在开始。”
第七章震惊全场上
当沈龙宣布“以文定姻缘”比试开始后,刘华和沈娇琳双双走到了场地中间,看着现场的阵势,再想到这场比试结束后的结果,刘华不禁在心里吐槽道:“我嚓……这哪里是什么以文定姻缘啊?这他妈的纯粹是以文定散伙啊。”
就在刘华从心里吐槽的时候,沈娇琳走到了他对面,看到刘华此时有些失神,沈娇琳还以为刘华是胆怯了呢,嘲笑着瞅了他一眼,沈娇琳便娇声道:“刘公子,别愣着了,我可要出题了。
小女子自幼便对满清第一大才子纳兰性德大人的作品仰慕万分,当年纳兰大人曾经作了一首诗词,名曰《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此诗吟罢之后,端的令人心生感触,回味不止,小女子的第一题就是,希望刘公子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能够和纳兰大人这首《沁园春·丁巳重阳前》相媲美的诗词,不知刘公子可敢应战?”
听到沈娇琳的这第一题,现场包括年羹尧和黄知府在内的一干人等,全都陷入了思索之中,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十五年便已高中进士了,乃是公认的满清第一才子,常人岂能和他比肩?
想要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能够跟《沁园春·丁巳重阳前》相媲美的诗词,现场的这些人全都自忖无法做到,看了刘华一眼,众人心说:“估计刘公子恐怕要败在这第一题上了。”
看到现场所有的人全都凝眉苦思,沈龙不禁得意的笑了笑,他对自己的女儿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后,便笑眯眯的站在一旁,等着听刘华自己宣布失败了。
此时,刘华感到有些头疼,他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纳兰性德的名号,刚刚沈娇琳将这首《沁园春·丁巳重阳前》里面的诗句背诵了一遍,可刘华却一句都没有听懂。
虽然听不懂诗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是刘华却知道《沁园春》这首诗,不过,他知道的那首《沁园春》,不是纳兰性德的《沁园春·丁巳重阳前》,而是一位伟人所作的《沁园春·雪》。
听到沈娇琳让自己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作出一首和能够《沁园春·丁巳重阳前》相媲美的诗,刘华心想:“得嘞,我还是将伟人的那首《沁园春·雪》搬出来救命吧,否则我今天丢人丢大了。”
想到这儿,刘华琢磨了一下说辞,然后一脸从容的开口道:“这有何难?区区一首《沁园春·丁巳重阳前》岂能难得住我。
我从书场里听过咱们万岁爷的许多事迹,擒鳌拜、平三番、收台归,亲征葛尔丹,桩桩件件都令我感到心潮澎湃。
因为万岁爷经常去长白山祭祖,游览雪域风景,所以今天趁着这个机会,我为大家献丑,贡献一首《沁园春·雪》,请大家品评一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人物,还看今朝。”
“好诗,好气魄,好胸怀。”待刘华的声音刚一落下,坐在上首的年羹尧便起身大声叫好,而黄知府和孙县令也都下意识的起身为刘华叫好。
现场的那些人,仔细品味了一番此诗后,全都感觉心中澎湃波澜,豪情顿生,众人默念了几遍,就连沈龙阵营的人,也全都自发的为刘华鼓掌叫好。
这里面刘子运鼓掌鼓的最卖力,太意外了,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有如此才华,看到刘华脸上自信的笑容,回想起刚刚刘华嘴里念出的诗句,刘子运心道:“看来我老刘家的祖坟上要开始冒青烟了,这小子今天太争气了。”
看到现场的反应后,仔细回味了一番刘华所念的《沁园春·雪》,沈娇琳父女眼中闪过一丝不可思议,他们父女都没有想到,刘华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如此荡气回肠,气势磅礴的诗句。
表情复杂的看了刘华一眼,沈娇琳继续道:“小妹想不到刘大哥胸中竟有如此才华,佩服,刚刚刘大哥所作的《沁园春·雪》,不但可以和《沁园春·丁巳重阳前》相媲美,甚至还要更胜出一筹,这第一题,小妹认输,现在小妹开始出第二题了,刘大哥请听好。
当初小妹知道与刘大哥定了娃娃亲之后,曾多番打听刘大哥的为人品性,当我得知刘大哥放荡不羁,游手好闲,整日里不思进取的表现后,曾多次感到失望和沮丧。
早在五年前,我见刘大哥难成大器,便去央求爷爷,请他允许我和你退亲,但那时候爷爷还对你抱有希望,认为你以后会有出息,非但没有答应我的请求,反而还责骂了我好几次。
为此,小妹曾多次以泪洗面,一想到日后我要和那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刘大哥结婚生子在一起,我便产生了一种心力交瘁,断肠碎心的感觉,那种感觉我到现在还忘不掉。
当时小妹正好十岁,刘大哥能不能用一种藏字的方式作一首词?词中要隐藏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十”这十个字,不知道刘大哥能否答出小妹的这第二题?”
听到沈娇琳的话语中改变了称呼,刘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回想起她刚刚描述的意境,刘华有些意外,因为他正巧知道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人生经历。
朱淑真的故事和沈娇琳刚刚描述的境界十分相似,事后有人根据那位才女的人生经历,作了一首藏头诗,诗中也恰巧包含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十”这十个字。
但刘华不知道在场的这些人知不知道朱淑真?又知不知道后面那首描述朱淑真经历的藏头诗?思忖了片刻,他试探着问道:“不知小沈妹妹听没听说过一个叫朱淑真的才女?”
闻言后,沈娇琳点了点头:“宋代幽栖居士的名声,小妹早有耳闻,只不过她所托非人,受父母之命,她被迫嫁与一庸吏,因为感情不和,她最后抑郁而终。
当年幽栖居士曾经作诗一首,表达她对自己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