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阻击他们的中原野战军官兵明确地知道他们为什么而战。
在涡河北岸;一个名叫桑金秋的连长在阻击阵地上被第十八军一一八师发射来的炮弹炸倒了。醒来时;桑连长想站起来继续指挥战斗;但是他已站不起来;满口的血让他说不出话来;他不想让人把他抬下去;他认为只要自己还在阵地上就是对全连的鼓舞。他爬到战壕边;用手指在壕壁上写着:一排长蒋歧凤代我指挥。写完了;他仰面倒下;满眼是灰蒙蒙的天空;耳边是剧烈的枪炮声和厮杀声。他的头部还在汩汩地流血;他想到了死亡。
二十三岁的桑金秋是河南濮阳人;为了不被饿死;十九岁那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他还不知道“推翻旧世界”的道理;只是感受到官兵同甘共苦的温暖。第一次参加作战时;他很害怕;在老班长的鼓励下;扔出了第一颗手榴弹。在邯郸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阻击着国民党军一个师的进攻。副连长牺牲之后;全连的干部和班以上骨干全死了;一百多人的连队只有二十四名战士还活着。桑金秋平生第一次看见了什么叫死亡。当上级命令他们撤下去的时候;他又哭又喊:“这么多人都死了;我们不能下去;死就死在一起!”那次战斗的残酷场面令他终生难忘;夕阳下;与敌人尸体相叠在一起的八十多个战友;他们昨天还和自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从阵地上下来后;桑金秋变了一个人;只要遇见敌人;就想打个痛快;他已经不在乎自己的死活了。部队南下大别山;他和几十名伤员与大部队离散。他们偷袭了敌人的一个仓库;搞到几十条麻袋;从此;这支小部队的官兵人人裹着麻袋与敌人周旋。他们吃过山里各种各样的树叶和野草;流浪了半年之久;当终于与大部队会合的时候;一纵的指挥员们抱着他们哭成了泪人。而他的团长说的一句话让他刻骨铭心:“我们是共产党的队伍;为的是给人民打天下;天塌地陷也打不垮!”
桑金秋;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一个解放军年轻的连长;在那条名叫涡河的大河边;准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了;他在等待自己血流殆尽的时候。阻击战还在残酷地进行;黄维兵团炮火猛烈;密集的机枪子弹下雨一样;前边的人倒了;后面的继续往上冲;钢盔连成片黑压压地涌动着。眼看敌人要冲上阵地了;机枪组长于金山端着机枪跳出战壕;二排长王常林和五班的战士乘势发动了反冲锋。不一会儿;营教导员上来了;命令卫生员把桑金秋抬下去。躺在担架上的桑金秋;看见了夕阳辉映下血红色的涡河。野战手术之后;他被支前民工往后方转运;一直运到距濮阳不远的一个村庄。桑金秋突然想家了;参军四年;他从来没有回过家。房东老乡知道了他的心思;跑到他的家乡传了信。几天后;父亲来了。父亲说;母亲想他想得眼泪都哭干了;但是听说儿子当了连长;父亲自己又高兴得大哭一场。桑金秋把自己的全部财产——一块钱塞给了父亲;他说:“告诉我妈;儿子打仗就是为了所有的穷人都不挨饿!全国就要解放了;仗打完了我就回家;让她等着我!”
桑金秋连长说这番话的时候;黄百韬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全歼。
淮海战场的态势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杜聿明被刘峙叫去商量对策。刘峙说他打算放弃徐州向西撤退。杜聿明在地图上看了一会儿;认为刘峙对战局的估计过于悲观。他对刘峙说:“目前还未到考虑这一方案的时候。如果能集中兵力;再调五个军加到李延年兵团;且同黄维兵团南北夹攻;打通津浦路这一段;是上策。其次是将徐州三十万兵力与黄维兵团协同一致;安全撤到淮河两岸;亦不失为中策;但在目前情况下;已不像十一月那样可以安全撤退;万一撤退不当;在野战中被消灭;反不如坚守徐州尚可以牵制敌人南下。而且;战守进退的决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军事前途;目前我不敢轻率地出主意;必须由老头子本着他的企图下决策。”刘峙听了杜聿明的意见后;“嘴唇动了几下;表示很为难的样子;但未说什么”。
二十三日上午九时;蒋介石接到了黄百韬兵团覆灭的战报。
两个小时后;南京国防部开会研究徐州战守进退的问题。
何应钦、顾祝同等都认为:“国家兴亡;在此一役。如果把这批精锐部队输光;就再也没有力量与共军较量了。”因此;主张徐州全部主力退守淮河。但是;作战厅长郭汝瑰提出;退守淮河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一、苏北方面淮阴如何守备;是不是放弃?二、徐蚌间的交通如何打通?必须要等交通线打通之后;才能决定徐州主力转移问题。三、前两个问题决定之后;才能决定蚌埠和淮河一线如何守备。于是;暂时休会;派飞机去徐州接刘峙、杜聿明和徐州“剿总”参谋长李树正来南京。
应该说;黄百韬兵团被歼之后的几天;是淮海战场上的局势最微妙的时刻;作战双方的决策层都在紧急磋商下一步的行动;稍有延迟便可能造成被动。但是;至少在二十三日这天的下午和晚上;国民党军最高决策层的紧急磋商休会了。
就在这一天;共产党方面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
二十三日晚二十一时;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发往淮海战场。这封电报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出了“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战役设想。淮海战役进行至此;将国民党军徐州军事集团全部隔离在长江以北加以全歼;这一宏大战役目标的最终确定使淮海战役整体战略规划清晰了。
还是这一天;晚二十二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也向中央军委发出了一封意义重大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围歼黄维兵团。此时;在淮海战场上;黄维的作战积极性;与其他停滞不前等待蒋介石最终决定的兵团相对比;实在是过于显眼了;好像生怕被共产党方面忽视了似的;这种危险的孤军冒进着实令人费解。该兵团的先头部队凶猛地突击中原野战军的浍河防线;在一个叫南坪集的地方与阻击他们的第四纵队打得昏天黑地;其中的一支部队已经突破浍河向纵深发展。淮海战役总前委提出的战役预想是:以中原野战军全部及华东野战军一部首先歼灭黄维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主力阻击徐州方向的增援之敌;并争取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各一部。
二十四日上午;刘峙、杜聿明和李树正被接到南京;蒋介石召集的会议继续进行。对于国防部作战厅提出的徐州主力向南进攻;李延年的第六兵团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同时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以打通徐蚌间交通”的主张;刘峙和李树正没有异议。杜聿明也大致同意;但他建议以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先击退共军;控制运河线后再回师向南;不然恐怕侧后会出现威胁。蒋介石认为分歧不大;让杜聿明立即回徐州部署打通津浦线作战。杜聿明提出了一个让蒋介石最头疼的问题:兵力不足——“必须再增加五个军;否则万一打不通;黄兵团又有陷入重围的可能。”蒋介石要求杜聿明“先回去部署攻击”;他说:“五个军不行;两三个军我想法子调。”
杜聿明当即飞回徐州。他认为;如果能够得到几个军的加强;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应该不成问题;而只要津浦路一通;徐州战场的主力就可以全部南撤;这样至少可以避免黄百韬那样的命运。
飞机飞临黄维兵团上空的时候;杜聿明与黄维进行了简短的地空通话。黄维说:“当面敌人非常顽强;应想办法;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杜聿明说:“今天老头子已决定大计;马上会对你下命令的;请你照令实施好了。”
回到徐州;杜聿明命令孙元良把徐州防务交给李弥;于二十五日开始与邱清泉兵团一起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
就在杜聿明下达作战命令的时候;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到达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并告粟、陈、张:
梗二十二时电悉。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
(二)望粟陈张遵刘邓陈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军委二十四日十五时
刚刚下达了打通津浦路作战命令的蒋介石心情郁闷;因为如何处理黄百韬兵团的后事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黄百韬是“徐蚌会战”中第一位不但全军覆灭而且死于战场的兵团级将领;处理不好不但将对军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党内的舆论、桂系的诋毁以及国际视听;这些都关乎自己地位的稳固。显而易见;照常规将战败的责任直接推到黄百韬身上;至少在大战仍在进行的时刻不合时宜;必须把黄百韬的尸骨找到运回南京厚葬;并追授上将军衔发放厚恤;以安抚家眷和军心。问题是;内部的所有指责都可以想办法消除;国际舆论如何应对?
同在这个晚上;毛泽东也没有睡意。淮海战役即将进入第二阶段作战;平津战役的筹划也已接近最后决策阶段;繁重的工作完全打乱了毛泽东的作息节奏;但昼夜不眠并没有令他感到疲惫。在给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出电报之后;他提笔给清华大学一位名叫吴晗的年轻教授写回信——在超乎寻常的繁忙中;毛泽东竟饶有兴趣地读完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淮海战场上大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将合力作战;封闭徐蚌地区国民党军的所有主力;先围歼黄维兵团;然后再解决刘峙和杜聿明指挥的部队;不让其退到长江以南去;而国民党军虽然制定了向淮河两岸退却的计划;但是为了顺利撤出;必须再向这个战场增加兵力;以保持住一条撤退的通道。此时;共产党方面投入战场的兵力已达六十多万;国民党方面投入的兵力多达八十余万;总计近二百万的兵马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巨大战场。
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如果成功;就可以使徐州的杜聿明集团陷于孤立;也可以让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围歼黄百韬之后得到短暂的休整;以便下一步在淮海战场上集中力量攻击杜聿明集团。但是;虽然有华东野战军的南北阻援;围歼黄维兵团的任务毕竟需要中原野战军独立完成;显然困难巨大。这也就是毛泽东后来将淮海战役比成一锅“夹生饭”的原因:“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无论在全局上还是在局部上;国民党军都占据着兵力和武器装备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中原野战军压力巨大。
中原野战军参战部队只有七个纵队和三个旅;部队自大别山转出后;未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从兵力上讲;除了第一、第四两个纵队各有九个团外;其余的纵队只有六个团;九纵只有五个团。平均下来;每个纵队只有一万五千至一万六千人左右;其中的第二、第十一两个纵队仅有一万两千多人。这也就是说;整个中原野战军;可以参战的总兵力约十二万人;与对手黄维兵团的总兵力持平。但是;就武器装备而言;中原野战军与黄维兵团差距巨大。在大别山的时候;因为部队终日转战和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