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督帅栽培之恩!”左良玉恳切地道。

    “起来下去准备吧。”熊廷弼将左良玉扶了起来道。

    左良玉站起来,兴奋地下去准备出征事宜了。

    武昌城守军本来只有五千,但魏忠贤逃到南京后,不断地加大长江防御,武昌城的军队一下子就增加到而来一万五千,还有水师地一个千人队驻防在此处,只要的是负责水上护航和稽盗,打击盗匪工作,现在由于长江两边分成了两个朝廷,他们还增加了骚扰北岸的百姓,时不时的还上岸抢劫一番,北岸的百姓,尤其是渔民苦不堪言,汉阳府为此也组建了一支乡勇人数大约也有一千多人,抗击这些南面的兵匪,正是由于朝廷支持这些自发组建成的乡勇,所以长江北岸的百姓对北京朝廷还是拥护的,虽然朝廷暂时没有能力派大军南下,但减免了他们大半的赋税,还允许他们自发组建乡勇,朝廷还拨给钱粮支持,这已经让百姓们很感激朝廷了,粗略估算了长江北岸渔民自发组建的乡勇团有近十八 个,称十八水寨,属于半民半官方性质的,少的一两百人,多的有上千人,守望相助,搞的有声有色,魏忠贤虽然几次派长江水师几次征缴,可惜的是他的船虽大,装备也精良,水师的将领也有那么两把刷子,可是人家人少,船小,机动灵活,大船虽快,小船不敌。但是个个水性极好,船撞沉了,朝廷还给补充新的,这种水上游击战术一次又一次的给予长江水师以打击,魏忠贤曾想调福建郑芝龙的水师来剿灭长江十八 寨,但他又怕引狼入室,最后权衡再三,代价太大,迟迟南下决断,半年来长江水师的战船从五百多艘,锐减到三百多艘,洞庭湖水师也从三百多艘减少到两百艘,倒也形成了僵持截断,我灭不了你,你也灭不了我,大家各守一半长江水道,到居然和平共处起来。

    长江水师十八寨的总头子不是别人,正是那扬州知府洪承畴,当初他到扬州任上,就给朱影龙上折子允许长江沿岸筹建水上乡勇团,抵抗魏忠贤手下的长江水师和洞庭湖水师,朱影龙这个主意很好,如果真的让他搞出来,对将来的渡江作战有了巨大的帮助,当即同意了他的想 法,并且给了他一个江防大臣的职衔,让他负责此事,朝廷下旨将知府身上一些权力下放之后,洪承畴一心一意的搞自己的水寨建设,如今的扬州陆上有雄兆这个江苏总兵,江上有洪承畴这个扬州知府兼江防大臣,还有沈溪这个巡盐道兼财神爷,加上田的海关道,扬州已经成为江北第一大城。

    当初朱影龙属意洪承畴为南征湖广的主帅,一是他的能力,二是他已经熟悉了湖广的情况,三是,他手上控制了十八寨近万人的兵马,不过后来因为兵将的问题,他的威望还不足以震慑边关的悍将,和激起流民反对,所以不得不让熊廷弼再一次领兵出征,但洪承畴还是这一次南征湖广的副将,只不过这件事情就熊廷弼和洪承畴两个心里清楚而已。

 第十三卷:湖广之争之第十一章:千里奔袭(一)

    千兵马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左良玉首次统领大 且是千里奔袭之战,以前他上头还有满桂、祖大寿,他完全可以听从军令行事,冲锋陷阵就可以了,现在不行了,他是一军之主帅了,凡事都要自己拿主意了,想到这里他既兴奋又紧张。

    每一个名将在成为名将之前,都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成为名将的机会,现在这个机会就在左良玉面前,就看他有没有能力把握抓住这个QB5难逢的机会了。

    昼伏夜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熟悉道路的向导,这一点熊廷弼已经为了想好了,这个向导原本是个行脚的商人,做的那那种见不得的人的生意,比如走私食盐等等,只要是能赚钱的,他都干过,这一次他犯在卢象升的手里,正好有这个机会,让他可以赎罪,于是他当上了左良玉这五千大军的向导。

    左良玉出发的五天后,熊廷弼挥军南下,率领四万五千大军南下,玉左良玉不同的是他大军路线是,他是有南下经过西安府,走蓝田、商州、丹凤、商南。路过灞水堡,进入河南境内,然后路过郑州,走樊城关,绕道襄阳,东进随州,然后南下途经安陆、应城,到达目的地汉 阳。

    左良玉则先南下,路过西安,折向西路过宝鸡,南下绕道汉中府,然后再向东,由白土关进入湖广,进入湖广之后,避过襄阳,走南下宜城,直扑宜都,熊廷弼在明,左良玉在暗。两条线取湖广,两个人的战略目的又有所不同,左良玉五千兵马是奇,熊廷弼的四万五千大军则为正,奇兵的效果是打乱敌人的阵脚,最终还是需要正面对抗地。

    魏忠贤一直将长江防御的重点放在长江东面,因为哪里对岸盘踞这五万大军,而对中西部的防御则比较忽略,虽然对九江、武昌等军事重镇都加派了部队,但由于对岸实力较弱。一直都不太留意,而且魏忠贤财力也有限,他还要顾着个人的享受,还有朝政的**,这些都制约这他能拉扯出一直强大的军队来,故而朱影龙看出来他搞出来的长江防线根本就不堪一击,若不是辽东的皇太极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自己也兵力不足,恐怕早就出兵南下收拾他了,让他芶延残喘了近一年时间。太便宜他了。

    为了给熊廷弼赢得最有利的条件,朱影龙从山东、山西抽调了近一万五千兵马,由参将刘泽清统帅南下归雄兆节制,命令其做出对南进攻地姿态。迷惑魏忠贤。

    “左将军,咱们这是去哪儿呀?”左良玉身旁的一个亲卫小校忍不住问道,都走了快十天了,还没有到目的地。也难怪他会生出疑问来。

    左良玉神色冷峻的看了他一眼,吓的他立刻闭口不言了,熊廷弼之君甚严。顺带这他手下的将领们个个不敢马虎。左良玉更是不遗余力的学习熊廷弼的治军办法。若是在辽东军中,军令下达。绝对不会有什么疑问的,因为服从军令,已经深入了辽东军的骨子里去了。

    这个亲卫小校是左良玉来陕西之后在整编大军地时候发现,他的名字叫曹虎,早年曾读过私塾,后来家乡闹饥荒,他随家人离开家乡寻找活路,他倒是活下来了,可家人却死个精光,因为读过书,有些头脑,被一个流贼的首领看中,收为义子后来这为流贼首领被朝廷大军杀了,他就带领残余盗贼投降了朝廷,其实他虽然被那流贼首领收为义子,其实他心里根本就没有那个所谓的义父,只是他不从,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为了活命,只有从命了,因为他是带着人主动投降地,所以他被卢象升划拨给了熊廷弼的大军,被左良玉看中了他的有些智慧,于是就成了他的亲卫小校。

    “曹虎,传令下去,原地休息,你去把向导叫过来!”左良玉朝曹虎道。

    不一会儿,那戴罪立功地向导被曹虎请到了左良玉的面前。

    “左将军,您找小人何事?”那向导甚是惧怕左良玉,说话有些畏畏缩缩的。

    “我们现在到了何处?”左良玉命人取来地图和火把,摊开地图问那向导道。

    向导接着火光,指着地图道:“左将军,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亭子 山。”

    “亭子山?”左良玉闭上眼睛思考了一下自言自语道,“大军还剩下三日地随身口粮,也就是说要在三日之内到达宜都?”

    向导脸上露出为难之色道:“左将军,三天之内恐怕难以赶到宜 都。”

    “为什么?”左良玉双目睁开,朝那向导射出坚韧地厉芒问道。

    “左将军,越往南走路越是崎岖,三天恐怕难以通过。”那向导很是害怕左良玉那种近乎杀人地目光道。

    “如果日夜赶路呢?”左良玉收回目光道。

    “这个,这个也至少需要两天半!”向导迟疑了一下,这才道。

    熊廷弼估计不足,十天哪能到达宜都呢,但每个人携带十天的口粮已经极限了,所以熊廷弼给了左良玉五万两银票,一旦口粮吃光了,可以沿途派人购买,如果不是熊廷弼想在了前头,估计这五千大军现在就要饿肚子了,所以左良玉现在地时间很宝贵,他拖不起。

    “两天半就两天半,传我将令,从现在其昼夜行军,任何人不得掉队!”左良玉命人收起行军地图,朝传令的斥候下达军令道。

    那向导暗暗叫苦,就是以前他贩卖私盐,被官兵围追堵截也没有吃过像现在这样的苦,整整走了十天了,脚上都起了血泡了,还是要走,不然他就得在大牢过他的下半辈子,有谁愿意呢,咬紧牙关走下去,不但可以免去罪名,还可以有一笔足够自己舒舒服服过下半辈子的赏钱,他也豁出去了,咬一咬牙,忍着脚底板传来的钻心的酸痛,走到了大军的最前面。

    大军迅速的通过金竹坪,蜿蜒曲折的往白虎关进发,进过南津口,次日便到达夷陵州。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cmfu。,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十三卷:湖广之争之第十一章:千里奔袭(二)

    军迅速的通过金竹坪,蜿蜒曲折的往白虎关进发,进 次日便到达夷陵州。

    虎牙山与荆门山雄峙长江左右,虎牙山属夷陵州,荆门山属荆州,水流急湍,船只须绕山回避。因此,船经荆门山须向北靠岸,接近虎牙向南移。往昔,这里是楚国的西塞,扼巴蜀的咽喉,史称“全楚西塞第一关”。

    虎牙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和荆门山隔江相峙。北魏道远《水经注。江水》中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 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那段文字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荆门山与虎牙山的地形地貌。提到虎牙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代,由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狮,由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夏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青狮对白虎”。

    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晋郭璞《江赋》云:“虎牙竖以屹碎,荆门阙而磐礴。”

    左良玉率五千大军往北绕过虎牙山,顺着江水而下,到达古战场猇亭,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兵于夷道猇亭”,即此建有一造形优美的小亭,亭椽柱上雕成既象虎又象犬兽形,是为猇。即名为猇亭。猇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 吴蜀“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猇亭县是块冲积平原,承东启西,背临长江,千余年的战场遗迹早已埋入黄土之中,这是块富饶之地,猇亭县的县令姓古,已经六十花甲了,按现在朝廷的制度。他应该退休回家享清福了,但一项政策也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推广下去的,所以这个为古县令还在为猇亭地百姓们当好他这个父母官,

    左良玉也不跟这个古县令废话多少,直接命令他派人领着自己的属下带着熊廷弼给他的信物过江,去联系宜都参将郑南生,一面命令他征集全县的船只,等郑南生的消息出来,大军即刻挥师过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