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帝-第4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的用心也不是没有人能看不出来,可看出来又怎样,就算现在阻止的了,将来还是阻止不了的。除非把汉人杀光了,或者蒙古人死光了,而且大明这么多也并非只对大明自己有利,只要谁得了这天下。谁就有利,所有在有人惊呼大明险恶用心的同时,也默认了大明这种做 法。一是。他没有办法阻止。最多破坏而已,二是。算他得了这天下,他同样也会这么做,因为大明地做法似乎比他原先想到的要高明的多了,原先想到的办法最直接,也最残忍,现在看起来杀戮是愚蠢地,同化才是王道。

    大明对蒙古的突然插手,让后金本能的的暂时收起了战刀,大明对后金来说还是一个极其强大地所在,不仅仅在国土、人口还有财力上面都是后金十数倍之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突然搅进蒙古各部已经与后金的争斗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地。

    大明地政策虽然还是以安内为主,但已经腾出一部分手来关注外部地事情了,这对后金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好的预兆,后金想要借助吞并蒙古而壮大自己地计划恐怕执行其来要难了许多。

    再搞不清楚大明真正目的的时候,皇太极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的沉默,冷静的把眼睛盯在了泰松一行身上。

    可以说,泰松一行在蒙古一举一动已经成了最不可预知的变数。

    没有人相信泰松此行省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缓和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大明利用蒙古对抗后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些都是表面上的东西,骗人的,也是不现实的,尽管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大明的官员、蒙古和后金的一些贵族也都是这么想的。

    对于元廷的传国玉玺朱影龙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只是不想这个东西落入后金皇太极的手里,所以才极力的想把这个东西拿到自己手里。

    他只是没有想到这块传国玉玺居然还牵涉了这样一段恩怨在里面,只是它的真假却让人怀疑,草原上不乏有谣言传说传国玉玺落入林丹汗之手,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证实,而卜石兔已经死了,传国玉玺的下落就只有他的长子额璘臣或者是接受了他遗留势力的白彦台吉知道,但是白彦台吉闭口不言,额璘臣也没有说,或者他们两个都不知道。

    而因为传国玉玺的原因,白彦台吉毒死卜石兔并不是没有这个可 能,有道是,利欲熏心,传国玉玺虽然不是什么举世无双的宝贝,但它的象征意义非凡,谁得到了它,谁就可以以此证明他是蒙古人正朔,这正是有实力的野心家最想得到的所为天命或者名分,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得到了可比数十万大军!

    而这么个东西也只有在那些蒙古实力的野心家手里才有用,普通人得了反而有性命之忧,汉人得了根本就是得物无所用,对朱影龙来说,它只是一块雕工精致的玉石罢了,搁着还占地呢!

    额璘臣的话可不可信,这是横在朱影龙面前的一大难题,他没有亲眼见过额璘臣,虽然有泰松的亲笔描述,但这里面的真实性还是很难判断,做为一个皇帝,多疑是不可举的,但是却不能没有怀疑精神。

    当然他不会忘记召见几位心腹重臣商议,集中集体的智慧,但是这件事谁都没有这个把握,眼前本来清晰明朗的局势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其来。

 第二十二卷:金蒙之战之第八章:传国玉玺(一)

    思广益,毕竟大明的疆土算起来也不小了,光靠一个 做出的决定往往都带着一点点的片面性,因此多听取臣下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

    熊廷弼在西北待过将近一年的时间,对与之毗邻而居的鄂尔多斯蒙古自然要了解的极为透彻,至少要比朱影龙从纸面上了解的要更为直观一下,所以朱影龙第一个相询的就是自己的老丈人了。

    鄂尔多斯蒙古一项在青海、河套地区驻牧,由于其部信仰的是藏传佛教的格鲁一派,也就是俗称的黄教,但是青海此时被漠北蒙古的喀尔喀部却图汗占据,这部蒙古是极端仇视黄教的,而且与察哈尔蒙古林丹交好,这样一来鄂尔多斯蒙古在青海生存极端的艰难,因此想从青海退出返回河套地区,但不是说回来就能回来,河套地区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哪个蒙古部落不想单独沾有这等风水宝地,卜石兔在的时候,还好说,反正都是一家人,可现在卜石兔不在了,白彦台吉掌了大权,对河套地区可是百般蚕食,加上当初卜石兔兵败,归化城被夺之时,曾一度退回河套地区,故而白彦台吉利用这个机会,将大半河套给占了过去,这样一块巨大的肥肉既然到嘴了,又怎肯让出去?

    故而熊廷弼认为额璘臣真正想要的是河套地区,而次要的目标才是归化城,至于那个顺义王的王位恐怕他并不太在乎。

    西藏、新疆这一直是朱影龙的两大心病,不过现在鞭长莫及,实力未到,也只能暂缓徐图。

    而藏传佛教更是一个大问题,信仰之力的可怕之处在于他能把一个正常人的妖魔化,因此大明如果要收服并统治这些地区。首先要把宗教问题捋顺了才行,靠杀、灭显然是不行的,历史上经历过三次灭佛运 动,最终还不是没有把佛教这个喜欢叫人“逆来顺受”地宗教给灭忘,反而滋生出更多的佛教徒来,俨然超出中华本土第一宗教道教成为华夏第一教派,这些都是三个灭佛运动的发动者始料未及的。

    朱影龙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了,但是对佛教却没有一点点好感,道教还好,虽然也讲究入世。但其“清静无为”的宗教思想让统治者感觉不到太大的威胁,虽然他们也会介入世俗政权,有的时候还会是反对的一面,但大多是适逢乱世之时才会出现,而和平时期,道教基本上是不问世俗之事的,而佛教则不同了,尤其是那个白莲教,就是从佛教演化而来地,不管朝廷好不好。他们的宗旨似乎就是跟朝廷作对,造反,尤其那些表面上慈悲为怀,道貌岸然的和尚们。背地里什么朊脏龌龊的事情都干,中土佛教在三次灭佛之后收敛了许多,也诞生了不少与本土文化结合佛教流派,行为上也收敛了不少。但是对藏传佛 家,朱影龙内心里有一种彻底的厌恶感,尤其是格鲁派的这个黄教。一听到“**喇嘛”这四个字心中就不自觉的生出一种厌恶感。就像是吞了一只死苍蝇的那种感觉。

    显然这是前一个时空的认识影响了他这一时空的认识和想法。在本能上对黄教产生了一种厌恶,甚至有种忍不住要将这个教派从地球上抹掉地冲动。

    没有人会对一个以分裂祖国为目的的人产生一丝好感的。除非那人是汉奸、卖国贼。

    要不是对班禅还有些好感,说不定等到西藏、蒙古都归附大明之 后,格鲁派这一支藏传佛教就不存在了,同样**喇嘛活佛地传承硬生生的被朱影龙给掐断了,之后藏传佛家格鲁一派就只有班禅活佛这一支传承下去,**喇嘛至五世而终,这是后话。

    报仇只是一个借口,就像当初努尔哈赤宣布明朝的“七大恨”一 样,还不是找一个借口,名正言顺的攻打大明。

    因此朱影得下判断,不管额璘臣所说地是真是假,他都需要一个借口,需要一个夺回自己应得利益的借口,也是一个获得自己支持的借 口。

    而有了这个借口就算没能挑起苏布地和白彦之间地关系,大明也能在今后地行动计划中占据主动,苏布地怎么傻也不会去支持一个弑主之人,这样会被千万蒙古人唾骂地。

    就在国内军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漠南蒙古草原上似乎进入了一种难得地平静,这种压抑的平静,给人的感觉就

    暴风雨要来临的前夕。

    而此时朱影龙却分别接到了洪承畴和常炎林两个人的奏折,两人在奏折中都只说了一件事,荷兰东印度公司驻爪哇的巴达维亚总督布劳沃尔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病,不但全盘否决了威廉姆斯与大明签订的所有协议,并且撤换了台湾总督普特爱斯,换了一个叫威斯特的人,在台湾南部兴风作浪,并且还对台湾增派了兵员和舰船,一时间台湾岛上笼罩着战争阴云,海外贸易大受影响,不仅如此,这位总督大人还似乎吃错药一般,不断的派出小股部队对福建、广东沿海大肆骚扰抢掠,其残忍程度比之当年的倭寇有过之而不及。

    洪承畴和常炎林都没有想到荷兰人会有如此疯狂的举动,简直大出意料之外,因此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不小,两人同时上书自请处分。

    “荷兰人欺人太甚!”朱影龙怒气勃发,荷兰人自毁协议这些早已在他的预料之中,毕竟任何人也不愿意把已经吃进肚子里的利益再吐出来,这本来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

    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既然荷兰人不承认那份协议,那就别怪大明自己去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

    至此,中、荷台湾之战爆发!

    由于洪承畴在台岛上早已有布置,整整两万大军迅速的,悄悄的在台岛集结,再开战前一个时辰,荷兰驻台湾总督威斯特才接到了洪承畴签署的最后通牒,随后战争爆发,根本就没有台岛上的荷军有任何的准备。

    荷兰在台岛上的驻军经过几次增加已经超过了三千人,但是按照以往的经验,从啦都是荷军主动挑起争端,大明的军队才会逼迫还击,洪承畴早已收复台湾的心思,因此采取的一直是示弱的政策,对荷军在数十次冲突中的明军都是要在裁军中整编入武团的军队,因此战斗力只能算是二流,真正的主力,自然是到最后拿出来一击必胜的。

    很不幸,东方人的战争智慧可不是这些狂妄自大的西方人能够学会的,尤其是洪承畴加宋献策这样战略家和阴谋家的组合,荷兰人顶多因为疯狂的原因尝一点甜头,等到他们不疯狂的时候,那只有挨打的份 了。

    两万对三千,这根本就是一场极其悬殊的战争,当然荷兰人因为依托坚城的缘故,还是给洪承畴的大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和伤亡,但最多只是拖延一下败亡的时间罢了。

    随着热遮拦城的陷落,大明正式拥有全台湾的主权,整个战争打了不到一个星期,台新总督威斯特被击毙,三千荷兰军,战死一千多人,被俘大约两千人,他们大多是雇佣军,因此投降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种不可接受的耻辱感!

    这是一场极小规模的战争,但是这么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却是荷兰海权从巅峰走向衰退的标志,荷兰失去了台湾,就等于失去了在东亚尽四分之一的利益来源,并且与大明关系转恶,而西班牙在这一次战争中保持了中立,在见识了大明军队的厉害之后,仅有的一丝高傲的头颅低了下来,大明完全是整个东亚的霸主,西班牙在台岛的军队才只有五百,根本不够人家碰的,好在自己犹豫了一下,没有跟在荷兰人后面犯浑,抱住了在台岛的利益。

    台湾落入大明手里,对荷兰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尤其台岛是荷兰贸易商船的重要中转站,对荷兰在日本的贸易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荷兰商船在台湾海峡以及南中国海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荷兰在东亚的利益一下子缩水。

    当然,这场战争对大明的影响也是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