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睽睽的处境之中,失去了行动的最初动机,以致痛苦不堪,反而不得已半途而废。那些戒烟者在告诉别人“我从上个月开始戒烟了”以后的遭遇,不常常是上述情景吗!
重要的是无言的行动。一个人若能让人感到其成功出乎他人的意料,“真没想到,他竟能做成那样的事情”,这样的人才算是一个高雅的人。
过分或过早宣传自己打算要职的事情,其结果经常是可悲的。在人们尚未关注的领域里,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才能,其本身便是一种乐事,如果碰巧与他人的关注相同。也是很有趣的事。至于一个人暗自高兴,禁不住笑出声来的时候,那更是加倍地享受了欢乐。
一位机关干部写信给一位作家说,他因为自己说话口音太重,极少在会议上发言,以至领导和同事们都认为他没能力、没思想、口才差,心里十分苦闷。作家回信说:“中国这么大,很多地方的人差不多都有口音,不必为此自卑苦恼。只要能正确地把”我“这个字说好。慢慢就会看到变化了。”
果然,几年后这位先生又给作家写了封感谢信。信中说,他正是按照作家的提议。时时都注意拼命去讲好一个“我”字,而不再担心其它,久而久之,他便感到了一股自信的暖流,觉得自己其实有好多优点,好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没有必要为了同别人的谈话声调一样便否定自己的个性。如今,他已经被晋升为处长了。而成功的唯一经验便是:“成为你自己。”
一位女子,在说到自已如何从苦恼中跳出来,找到自己的时候说:小时候,我是特别敏感和腼腆的孩子。我身体很胖,我妈是个旧脑筋,她总是说:衣服要捡宽松的穿,这样才能穿得久。因此,我总是穿着又肥又大的衣服,结果显得更臃肿。我不敢去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只要可能,我总是远远地躲避着他们,我的潜意识告诉我,自己是非常惹人讨厌的。
长大后。我嫁了人。我的丈夫是一个自信的、泰然自若的人。我很想模仿他,可是做不到。我开始变得神经质,成天躲在家里,不敢见人,甚至连门铃的响声都害怕。我很伤感,越来越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好见次想自杀。
一个偶然的提醒,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有一天,我的婆婆谈起她是如何把孩子们抚养大时说:“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始终认定他们将成为他们自己。”这话提醒了我,一刹那,我悟到自己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伤感,就是因为我非要把自己塞进一个不适合我的模式中去。
仅一夜之间我就变了!我开始成为我自己。我研究自己的个性,我研究自己的长处,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打扮自己。我还出去交朋友……今天,我已经是个十分快乐的人。在教育孩子时,我总忘不了给他们讲我从这些痛苦的经历中得到教训:不管情况怎样你都要成为你自己。
的确,当我们一旦了解到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就会扬长避短,用自己独特的长处去与他人的短处相竞争,而不是用自己的短处去和人家的长处相撞去,这样才会成功,才会有竟争力。
爱默森在散文《自恃》里说道:“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当中,都会有段时间确信:嫉妒是愚昧的,模仿只会毁了自己;每个人的好与坏,都是自身的一部分;纵使宇宙间充满了好东西,不努力你什么也得不到;你内在的力量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是除非你真的去做,否则连你也不知道自己真的能做。”
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这个世界,没有天生的输家,只有天生的追随者、模仿者。
“只问耕耘”者不会脱颖而出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今天有些行不通了,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剧,但确是历史的必然。
—— 周洪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中国知识分子们信仰的数千年的真理,意思是只要你辛勤耕耘,收获自然就有,不用你操心。
然而这条宗旨,在今日的办公室里似乎再也不合时宜。尤其是在竞争激烈,人才济济的大公司、大单位里,所有的有利职位都是僧多粥少,越是“只问耕耘”的人,就越是没有出头之日,因为隐没在人群中,领导者们根本无暇看到他们。于是,做个沉默者,便只有吃亏的份儿了。
过去,我们的父辈们每每担心我们会因年轻或眼光短浅,不肯踏踏实实地付出劳动,所以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要“只问耕耘,少问收获”,要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认为只要我们播种过、劳动过、辛苦过,就对得起自己了,这一生就没白活,至于收获,那是利禄之徒考虑的事,为我辈所不耻。况且上天总是公正的,收获一定属于那些辛勤耕耘的人们。
但是上天有时侯好像真有偏爱,大家都付出一样的劳动,可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当然我们可以洒脱一点,聊以自慰,但背地里,作为一个商品时代的年轻人,谁不希望过得舒服一些呢?有一所属于自己居住的房子,能够买自己喜爱的家具、家用电器,订一些自己爱看的报刊、杂志,业余时间去歌厅、舞厅放松放松,来了朋友,不用再为做饭而忙忙碌碌,累个半死,可以消消停停地请朋友到餐厅谈天说地……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自己的同学、朋友,几年不见,聊起天来,眼里多半都是收获,这个当官了,那个成了专家。这时候是最刺激人的。一些平时“只问耕耘”的人,回首往事,不由黯然神伤,顿生感慨……
谁不愿意脱颖而出,一鸣惊人,可到底怎样做才会既不失原则,又不属轻举妄动呢?
重要的课题就是:
△主动表现你的进步
举个例子,你初就新职时,有些工作上的技巧不够纯熟,甚至可能出错,但在努力学习之后,你早已达到一定的水准,并有信心不再出错,到了这个时候,你就有必要向上司指出你的改进,面不是静待上司自己去发现!
怎样表示才最理想?当你给上司呈上一份报告书,必然要向他解释一切,这时你可以在最后表白一番:“记得我以前犯过这种错,幸亏有你指正,我早已明白了犯错的原因,如今再也难不倒我了,想来,我该多谢你!”上司飘飘之余,已无形中接收了你要表达的讯息。
许多人梦寐以求有个好上司——凡事肯教导,凡事肯出头,总之疼爱有加,偶尔还在私人时间请你吃饭消遣。可是,日子一久,你会发现自己在工作上全无进步,而上司似乎亦无意让你担当更重要的职务,叫你好生纳闷。
其实事出有因。请反省一下:平日你是否有欠独立,凡事依赖上司?事无大小,俱不敢妄作决断?就是私人消遣,也永远请上司做主?
不少上了年纪的上司,喜欢一些精乖年轻的下属,既可使自己心境年轻,又可视为“宠物”,对私人而言,美妙得很,反过来看公事方面,上司虽则疼爱你,但事实告诉他,你难以独当一面,他又怎敢冒险委以重任呢?
所以,你的形象必须改变过来。遇上一些小问题,大胆地出主意吧!别以为凡事禀明上司是尊重他,你能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体,他会更开心的。此外,不要永远被动,主动去承担更多工作,遇到难题,请上司提意见,但仍由你自己去决定执行的方法。让人家看到你独立的一面吧。
△巧妙表示你的倾力合作
有人见了上司就噤若寒蝉,一举一动都不自然起来,就是工余聚会,也尽量与上司保持一定距离,因为觉得话不投机,如果硬充热络,似乎太碍脸面了。如此下去,大家的隔膜肯定会愈来愈深,对你实在太不利了!一则上司永远对你不了解,有较好的空缺,也不会想起你来;二则你予上司的唯一印象,会是怕事和不主动,这肯定是你青云路上一大屏障。另有些人恰恰相反,恃熟卖熟,不分公私,常直呼上司名字,或拍肩头,调笑等,这样也是颇危险的,因为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上司,或者弱点和优点都被人洞悉,要对你不利就太容易了。与上司之间,应维持友善融洽的气氛,大家才可以合作愉快。你上司自有他的工作范围,所以你切莫事无大小都有紧急事故。至于较重要的决策,则应和上司在事前商量一下,并定时告诉他工作的进展。当然,你绝对有权利与上司意见分歧,但不能持敌对态度,应尊重他,以他的意见为最终决定,表示你的倾力合作。
△八小时外的“应酬”莫挂免战牌
有些上司喜欢与下属打成一片,希望上下一心,工作更加畅顺。所以,要主动地搞些工余活动,如做东请大伙儿吃午饭,游泳或野餐等。
参加这些场合,许多白领人士会显得十分不自然。他们当中,认为自己地位低微,与高层人士根本就谈不扰,而且没有资格与他们同一伙,于是,处处表现得腼腆,一脸的小家子气。
例如,老板坐着的一张桌子,你便不敢坐下,宁可挤到另一张已坐满同事的桌子去,既怕要“应酬”,更怕因紧张在老板面前“失仪”。
这种表现完全是不成熟的,要是一直采取此种态度、恐怕就“永不超生”。
既然是工余活动,所有在办公室里的等级和习惯,都应该暂时摒弃,投入群体活动,好好享受现场的各种消遣活动。
卸下了工作的包袱,人们自然会变得轻松,各种本能也表露无遗。你只须将自己与上司、同事等同对待,凡事就会变得自然了。
大单位常在节日搞些如舞会、郊游等活动,有些不善应酬的人士总是挂兔战牌,这样做对工作绝无益处。许多上司特别重视集体活动,因为凭着比较轻松的场合,他可以跟雇员多接触,了解他们,如果你屡屡缺席,试问老板怎会记得你?而且在悠闲之中,互相沟通较容易,更可以在不知不觉间与老板熟悉起来。
别以为上司都有架子,其实只要你自然一点,他们的反应和幽默感跟普通人没有两样。何况,上司多会认为缺席者对公司缺乏归属感或是与同事不和。有一个欠佳的形象是划不来的,所以无论你多忙,也务必抽点时间去参加所有单位聚会,或者只是象征性地到一下。如你心情恶劣,实在提不起兴趣,想一个理由,向主办者打个招呼,告诉他你很想参加,但没有时间,或者你将要度假去,请预先告知你会缺席,并表示歉意。要是你有空参加就最理想了,这是一个让别的部门的同事和上司们对你有更深了解的机会,又或许,在如此场合中,你可以得到好些有关单位的“独家消息”,对你的工作有莫大帮助。
凡有聚会皆拒绝参加,只会令上级有“你不合作”之感,连下属也大有可能觉得你诸多作态,你以为这种形象,对你是好的吗?既然人在江湖,何不积极一些,将派对视为一种你喜爱的节目,寓工作于娱乐,叫自己也开心一点呢?
不能拒绝参与,就应该尝试去使自己投入。想一想,在这些场合中,你可以见到不同的同事在办公室以外时的性情。或许,你会发现不少有趣的事儿。还有,能够认识上司或下属的伙伴儿,或多或少也让你对他们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不要总是唯命是从
差不多所有雇员对雇主都是唯命是从。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