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恰当评价吗?! (肖石忠)
。/
第六部分马利诺夫斯基 元帅(1)
罗季恩•;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Rodion Yakovlevich Malinovsky,1898—1967),苏联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军长、南方方面军司令、第66集团军司令、第2近卫集团军司令、西南方面军司令、第3乌克兰方面军司令、第2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和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等职。 马利诺夫斯基1898年11月11日出生于敖德萨。1914年,马利诺夫斯基在登上从敖德萨开往前线的沙俄列车时才明白什么是战争。他最初在机枪部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被编入俄国远征军赴法国作战。1919年,马利诺夫斯基回到俄国后自愿加入红军。国内战争期间,马利诺夫斯基参加对白匪军的作战,历任机枪排长、机枪队长、副营长和营长。1930年任第10骑兵师团参谋长。后在北高加索军区和白俄罗斯军区司令部工作。曾任第3骑兵军参谋长。 1937年至1939年,西班牙发生内战。这场战争成为国际法西斯力量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较量。马利诺夫斯基志愿前往西班牙,与共和国政府军一道对法西斯作战,荣获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马利诺夫斯基在参战过程中特别注意法西斯力量对新式武器的运用,后来曾专心研究新式武器给作战带来的影响。 1939年马利诺夫斯基从西班牙回到苏联后,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教学之余,马利诺夫斯基注重军事科学研究。他喜欢阅读军事历史,善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充分肯定坦克的积极作用,认为不论坦克在战争中的应用多么困难,坦克总是现代战争中打破防御的重要手段;批驳认为不应在没有步兵的情况下大规模运用坦克作战观点,主张在大规模作战中运用坦克。马利诺夫斯基的观点对后来苏军重新组建战争初期被击溃的机械化军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马利诺夫斯基参加讨论会,发表军事论文,对战争的其他方面所作的论述,特别是防御作战的论述,也是很有见地的。 1941年3月,马利诺夫斯基出任第48步兵军军长。卫国战争开始后,他指挥第48军在苏联与罗马尼亚边界地区同德军进行激战。1941年8月,率部实施运动中的防御,体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在一次作战行动中,德军包围了第6集团军两翼,形势十分危急。马利诺夫斯基果断地从左翼撤出3个师投入右翼,并立即组织强有力的突击,牵制住德军的大部分力量,使被围的部队顺利地撤到新的防御地带。10月下旬,德军以占极大优势的兵力在右翼和友邻之间造成了突破口,同时包围了他的两翼。马利诺夫斯基又采取同样的措施,主动将几个师调出组织反突击,再次冲破包围。马利诺夫斯基的出色指挥引起了最高统帅部的重视。12月,被任命为南方方面军司令。 然而,马利诺夫斯基作为南方方面军司令指挥的第一次战役却没有成功,1942年初,德军突破勃良斯基和南方战线的防御,其坦克集团军则已冲向顿河下游地区,准备包围南方方面军主力并予以消灭,打开通向高加索的道路。在顿河的大转弯处,苏军的防线被突破了。马利诺夫斯基立即将西南的3个军投入战斗,并动用第二梯队实施反突击,力图阻止德军的进攻,但由于兵力薄弱而未能取得成功。马利诺夫斯基被迫在顿河下游强行渡河,将部队撤到高加索。尽管造成这次作战失利的原因很多,但他作为方面军司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942年8月,马利诺夫斯基被降职,担任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作战的第66集团军的司令。 这次战役的失败及降职,使马利诺夫斯基在成功的道路上受到了挫折。这次打击伤害了他的自信心,损害了他的个性。酷爱军事历史的马利诺夫斯基知道,对于优秀的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来说,没有自信心意味着什么。他以前也曾多次说过,军队的顽强和对胜利的自信心决定着战争的胜利。马利诺夫斯基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尽力承受这次创伤,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保持原有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性格。他的指挥能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阶段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六部分马利诺夫斯基 元帅(2)
刚出厂的坦克开往前线
斯大林格勒的军民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守住了城市并且与最高统帅部派来的部队一起对德军实施了反包围。马利诺夫斯基当时担任第2近卫集团军司令。希特勒为解救被围的德军,派出了最优秀的坦克部队指挥官率部前往营救。马利诺夫斯基奉命迎击。他正确地判断战场形势,在苏军已牢固地守住阵地之后,适时地组织2个机械化军的突击,击溃前来营救之敌,确保苏军对被围之敌的歼灭。在这次战役中,马利诺夫斯基还表现出过人的胆略与智慧。在打退德军的第一次进攻之后,他的坦克部队的燃料行将耗尽。面对德军的反扑,马利诺夫斯基显得异常镇定,果断地下定机智而冒险的决心,让坦克从掩体内开出,在德军面前摆开阵式,让敌人看看是在同谁作战。他的自信征服了敌人,德军果然不敢冒险进犯。德军总部得到报告说整个草原上布满了苏军坦克。就在敌人与总部联络是否进攻的间隙里,马利诺夫斯基补充了燃料。在后来的科捷利尼科战役中,他的部队勇猛顽强,势如破竹向前推进了150公里。这次战役后,马利诺夫斯基在1943年2月重新被任命为南方方面军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罗斯托夫战役。1943年3月,马利诺夫斯基任西南方面军(1943年10月改为第3乌克兰方面军)司令。此后马利诺夫斯基还指挥了扎波罗热战役、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战役和别列兹涅戈瓦托耶 鼓峒蟹蚩ㄕ揭鄣纫幌盗姓揭郏渲凶钗錾氖怯胪卸夹拦餐富邮凳?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 1944年5月,马利诺夫斯基被任命为第2乌克兰方面军司令。8月,马利诺夫斯基同托尔布欣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秘密准备并成功地实施了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著名战役之一。这次战役有着巨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完全解放摩尔达维亚,把罗马尼亚从战争中拖出来并使之倒向盟军。这次战役显示了马利诺夫斯基善于组织围歼敌集团军群的战役的才能。德军对这次战役也十分重视,曾专门召开高级会议研究计划,声称将不惜一切代价保雅西。如果丧失了这一地区,巴尔干的所有国家都将面临陷落的危险。为此,他们在那里布置了重兵集团。与马利诺夫斯基、托尔布欣对峙的是弗里斯纳指挥的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有51个师(旅),90万人,6200多门大炮,500多辆坦克和700多架飞机,力量相当强,平均每9公里1个师,在较重要的雅西、基什尼奥夫等方向达到每7公里1个师。不仅如此,他们还占有有利地形。战役还未开始,马利诺夫斯基等人就与敌人展开了斗智。当时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气势,他的部下多次要求教训敌人,并要求最高统帅部加强力量,他也非常想这么做。但作为高级指挥员,马利诺夫斯基知道要从全局、从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为了迷惑德军,使其相信苏军并未特别重视这一作战方向,避免双方投入重兵集团造 成持久战,因此不能加强力量,同时也不能轻易进攻。他的考虑与最高统帅部不谋而合。最高统帅部不仅没有给他增派部队,反而把他的几个师调到大本营预备队中。这一招果然奏效,德军以为苏军无力对其突击给予反击,只是在固守雅西前部的高地,便大胆地将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调往其他作战方向。德军显然已被迷惑住了。马利诺夫斯基在战役的准备过程之中,针对战役的特点,将部队的兵种进行了改编并使之完善,指挥部下寻找令德军猝不及防的新方案,要求部属准确、勇猛、灵活机智地而不是亦步亦趋地组织战役。马利诺夫斯基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军事原则。例如,为打破德军的多层防御,决定不像以往的战役那样以空军的突击为先导,而是运用步兵和空军同时发起攻击。为加强战役的突然性,使德军加深犹疑,削弱其抵抗信心,他在短时间内秘密地进行大量军队的重新部署。为隐藏主攻方向,他让工程兵设置了大面积的平地伪装,布置了上千门大炮模型。为使其更加逼真,还让炮兵摧毁了德军在这一方向上的永久火力点。这些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进攻前10天内,集中了优于敌人的兵力,而德军对此毫无察觉,甚至连在进攻前一天苏军进行的火力侦察,也被当成“不安分的俄国人”的一般偷袭。德国最高统帅部直到最后还认为第2乌克兰方面军、第3乌克兰方面军只可能进行区域性的进攻。由于计划周密、措施得当,战役进行得很顺利,苏军第一天就突破了30公里,第二天中午攻占了雅西。随后苏军继续向敌纵深突破,包围盘踞在基什尼奥夫的18个师。马利诺夫斯基不失时机地投入第二梯队和预备队,到9月2日,雅西—基什尼奥夫的德军全部被歼。这次战役丰富了苏军实施包围战役的经验。同年,马利诺夫斯基 获得苏联元帅军衔。 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后,马利诺夫斯基又先后指挥部队实施了德布森、布达佩斯、维也纳等战役,并解放了这些地区。1945年7月马利诺夫斯基担任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并实施远东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指挥的后贝加尔方面军对打败日本关东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后贝加尔方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穿过沼泽,翻过大兴安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日军纵深地区。在方面军第一梯队大胆使用了坦克集团军,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为表彰他的贡献,苏联政府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 从1945年起,马利诺夫斯基先后担任后贝加尔—阿穆尔军区司令、远东部队总司令和远东军区司令。1957年后任国防部长直至逝世。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马利诺夫斯基十分重视新武器、新技术的发展,认为只有深入研究新武器对战争艺术的影响才能确定武装力量建设的总方向;认为核武器的出现使得未来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地成为核火箭战争,但最后的胜利,仍然是武装部队各军种联合行动的结果。 马利诺夫斯基一生驰骋疆场,转战欧亚,立下许多战功,受到多次嘉奖,曾荣获5 枚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1枚苏联“胜利”最高军功勋章和多枚其他勋章。两次获“苏联英雄”称号。著作有:《警惕地保卫和平》、《胜利的伟大意义》和《俄国士兵》。 1967年3月31日,马利诺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刘平)
第六部分马歇尔 五星上将(1)
曾被英国首相丘吉尔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的组织者”的马歇尔将军,战争时期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荣膺美国五星上将军衔;战后时期出任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959)于1880年12月31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尤尼恩敦。幼年时期的马歇尔调皮但并不聪颖,学习成绩不佳。父亲的“棍棒教育”、哥哥姐姐和同伴的冷嘲热讽可谓家常便饭,母亲则总是对他关怀备至。 马歇尔于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