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岢瑁炔懿俪没购谩
就这么着,曹操写了诗,就喜欢找郭嘉来唱,而曹操的诗大气磅礴,格律新颖,郭嘉也很喜欢,虽然平时上班就爱躲懒,但曹操找他唱诗,倒是每叫必到。
他俩就这么个关系。你看,多纯洁!
不对吧……
荀攸想到,这种关系有个风雅点的称呼,叫……知音……
他怎么觉得胃里又开始不大好受了呢……
好吧,我们来正经一点。
曹操和郭嘉确实是知音,不仅是音乐上,还包括在待人处事上。他们都活得很潇洒,很真实,很不拘小节,因为这种特殊的相似,郭嘉与曹操的相处模式,一向比较随意。有些话,郭嘉对曹操说,比别人去对曹操说,会更有效果。
但是,郭嘉对曹操却很放任。放任曹操的暴戾,放任曹操的狠毒,放任曹操的不择手段,只因在他看来,暴戾狠毒或者不择手段,也是得天下的另一种方式。
如果抛弃残忍这个前提,屠城确实也有好处,可以炫耀武力,可以造成威慑,而且可以有效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如果不是出现陈宫这个变数,郭嘉应该是不介意曹操把徐州搞成三光的。
所以,荀攸此刻想明白了,他告诉郭嘉要阻止曹操屠城,根本就是找错了人!哪怕是找那个性情刚硬的程昱,也比找郭嘉强!
荀攸无语望斜阳。
但是那又如何?荀彧到底想说什么?
“奉孝与我,当年在颍川是同学。”荀彧轻声开口,语调沉湎着回忆的意味。
荀攸点头表示明白。荀氏是颍川望族,荀彧的祖父曾设了一座学堂,吸引了众多学子,荀彧、郭嘉、钟繇、陈群他们,都曾是那里的学生。
“奉孝习书,并无一定之规。儒法道墨,不论是哪家的学说,只要有典籍,他都会阅读,只要是自成一派的观点,他都会接受。学堂组织学派论战,他每次都参加不同的学派,这次是儒,下次就是法,偏偏不论站在哪一边,十有**都是他胜。”
荀攸远目,听起来很骚包很欠扁……
“但我想,其实奉孝根本就无所谓任何一派学说,他哪一家都不信,他只信看得见的现实。不管什么理论,只要有用就好。”荀彧语气笃定,显然对郭嘉了解极深。“若能治这乱世之疾,他才不管药方是蜜糖还是砒霜。”
荀攸再度点头表示明白,这种观点在后世有个词,叫……哦,“实证主义”,就是说黑猫白猫不重要,抓住耗子最重要。
荀彧并不在乎荀攸的反应,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倾吐中,语气渐趋激烈:“可是,他从没想过,真正的太平需要秩序,需要完善的准则!破而复立何其困难!就像是一件光滑的瓷器,打碎它,只要轻轻一扔。可再想做一件新的,不知要耗费多少精力!”
荀攸云里雾里,这种理论研讨真不是他的长项:“所以?司马你在担心什么?”
荀彧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我担心……早晚有一天,主公会颠覆这世间最大的准则。”
荀攸的心猛地一跳,立刻低下头,掩饰自己的心绪变化。
他突然明白荀彧的真意了。
以前看史书,他总不能理解晚年的荀彧到底在纠结什么。大汉朝早就走向末日,曹操做魏公也好,做皇帝也好,弃旧迎新,不是好事么?荀彧难道是个愚忠的人么?
他现在知道了,荀彧忠于的不是那位小皇帝,而是大汉朝的旗帜,和这旗帜下面的既有规则,这种规则,就是这个时代的道德。
孔子当年感慨“礼崩乐坏”,大约也是出于这种心情。
荀攸突然觉得心情跌至谷底,如此强烈的理念冲突,难怪会让荀彧走向不归之路。那不是愚忠……那是一种殉道。
“我其实……有点担心。”荀彧低低地说道,“担心真有那么一日,我们都将成为千古罪人。”
不得不说荀彧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他仅从曹操屠城这一件事上,就发现了曹操与郭嘉的相似,相互影响,甚至,准确地预测到了悲剧的未来。
但是……荀攸沉默片刻,一句从穿越前就想了很久的话脱口而出:“司马,其实这世界不是选择题。硬要坚守选项,只会两败俱伤。”
“选择题?选项?”荀彧怔了怔,“那是什么?”
“咳……”荀攸囧,“我是说,这个世界并不一定要非此即彼,你的想法,和奉孝的想法,也许可以融洽共存呢。”
荀彧似乎被他说得一震。眸色一转波光粼粼,渐渐光彩大盛,如同点燃了希望的焰火。
荀攸也没想到自己的话竟起了这么大作用,正要继续说,忽然听到有人高声叫道:“报!吕布围城了!”
荀攸和荀彧对视一眼,顾不上再说什么,立刻快步向城墙走去。
虽然很深刻,不过在这个火上房的时候搞理论研讨,他俩一定是羊肉吃多了!
现在要是丢了兖州,曹操是不用颠覆这世间的规则了,他会被这规则颠覆了……
吕布全军包围濮阳城。
吕布照例在城下耀武扬威,荀攸照例在城墙上打哈欠。吕布同学你的汉语言文学需要修炼,每次都是那一套“吕布到此尔等受死”,你不烦我还烦呢。
正这么想着,城下乱箭齐飞。荀攸赶紧躲到了城墙后头。这一躲,正看见李银也蹲在城墙下头,正捧着一块羊肉啃得开心。
……他刚才告诉李银把自己的那份羊肉吃掉就好,结果丫跑他面前吃来了!荀攸望天翻了个白眼。
李银啃得正高兴,忽然“唔?”了一声,使劲嚼了几下直着脖子咽掉嘴里的羊肉,囔囔地说道:“先生你看!”
荀攸顺他目光回头看去,却见一支箭插在身后的城楼的木头柱子上,箭上白花花的,似是绑了什么东西。
李银把剩下的羊肉整块塞进嘴里,用力在衣甲上擦擦手,跑上去把那箭拔|出来,递给荀攸。
荀攸看那箭上,用细线绑着一幅白绢,上有字迹。
解开细线,取下白绢,展开看那上面的字,还没看正文,最先看到落款,乃是两个字:“张辽”。
第 15 章
没想到会收到张辽的来信,荀攸立刻开始看信。
张辽信中所说,简而言之,就是他愿意接受荀攸的劝降,反叛吕布,投靠曹军。而且还约定了明夜三更时分,以白旗为号,他将起兵诛杀吕布,请曹军到时开城接应。
……荀攸抬头看了看天,太阳没从东边下山啊。
围城战中,只听说过城里人投降要与城外人联络,从没听说过城外人反水要和城里人联络的。——根本用不着啊!你张文远手下有兵有将,要反水,直接动手,然后隔着城墙一喊,城里人不用你说就能开城支援了!就算你反水失败,外面天大地大,不像城里无处可逃,见势头不好溜之乎也不就行了?冒着危险和城里人联络做什么?
何况荀攸也根本不相信张辽会投降曹军。明摆着吕布强,曹军弱,张辽对吕布又很忠心,昨天面对面的劝说都没劝动他,怎么回去呆了一天,就忽然改了主意?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张辽是诈降。
只是这诈降的水平未免太过低级,荀攸心想,张辽看起来挺聪明的,怎么会想出这么个馊主意?要比武力,荀攸荀彧绑在一块也抵不上半个张辽,可要比智力,就算是再高明十倍的计策,也能被这两人识出破绽。张辽这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么。
但是诈降信既然送来了,没理由不好好利用。荀攸捏住信一跃而起:“我去找曹将军。”
刚一起身,就听后面风声疾响,旁边的李银慌忙猛地一推他:“先生小心!”
荀攸被推得一个踉跄,后背撞在墙头坚硬的石块上,痛得倒吸一口冷气,再抬头,便见一支箭在他身边飞了过去。
我说……隔着一丈多远,连我的衣服边都擦不着,你至于么……
荀攸揉着后背爬起来,再向城下看去,却见张辽白马正在城下,挽弓搭箭,见荀攸从城上冒头,却将弓箭收了回去,挥鞭一抽马儿,转身往城那边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荀攸觉得张辽抽马的动作异常用力,像是在泄愤。
吕布在城下吆喝了一阵子,天便黑了。他也不在夜间勉强攻城,收拾自家队伍,后退一里,扎营下寨。
荀攸找到荀彧,将张辽的事告诉了他。
荀彧完全同意荀攸的看法,两人商议之后,决定将计就计,假意接受张辽的投降,然后预先布置伏兵,将诈降的敌人一举歼灭。
荀攸亲笔给张辽写了回信,道曹军接受他的诈降,以白旗为号,开西城门接应。
第二天白天,吕布也没有攻城。也许是在等待晚间张辽骗开城门,一举建功。荀彧等人则加紧部署,在西门埋伏下强弓硬弩,绊马索,铁蒺藜,专等张辽来入圈套。
三更时分如约而至。
头顶一钩弯月,城上几点小星。城头只点燃了十几个火把,分散在城角四周,哔哔啵啵地燃烧着。城上一片寂静,在外面看来和往日没什么不同,但其实所有曹军都手拿刀枪,身披甲胄,隐藏在城墙后、城门边,整装待命。
荀攸从垛口向下张望,吕布营中也静悄悄的。模糊的月光洒落大小帐篷,荀攸在心中诅咒那些帐篷都变成坟包。
忽然,一杆白旗被高高挑起,在漆黑夜色中分外醒目。
===2。12补更===
荀攸朝后打了个手势,身后人会意,把敌人来了的消息一个一个传了下去。
荀攸继续向外查看,他其实是有点担心的,吕布那家伙的武力值实在不能以常理来测算,虽然他们做好了准备,可还是怕到时拦不住吕布,弄巧成拙。
但如果不利用这个机会,一味死守城池也不是制胜之法。
不过……
荀攸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从城下人的动向来看,来的好像只有几千人……
难道是张辽一个人来了?
没道理啊,如果是诈降,吕布一定会率大军跟在身后,好等开城门的时候一拥而入。张辽一个人来算是怎么回事?
荀攸快步下城,曹仁已领兵聚集在西门门口,见他下来,一点头道:“先生等守城,我去会会这个张文远。”
虽然有点奇怪,荀攸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便道:“将军不可恋战,得手即回。”
“放心。”
从城门的缝隙望出去,渐渐看到了敌军的身影,借着火把模糊的光亮,看见张辽出现在队伍最前,依然是白马长枪,形貌威风。
隔着护城河,听到他低声叫门道:“曹军开城!”
曹仁猛地一挥手,鼓声大作,城上蹲在垛口后的弓箭手齐刷刷站起。霎时,乱箭齐发。
张辽军猝不及防,当头的几人率先中箭倒地,接着士兵们连忙挥舞兵器格挡箭矢。
秉持着节约一点是一点的原则,只射了一轮,曹仁就挥手制止了弓箭手,喝令:“开城门!弟兄们跟我杀!”
吱呀一声,城门大开,杀声震天,曹仁领八千精锐从门口冲出,
张辽喝道:“曹将军,这是何意?”
“无他,取汝首级尔!”
荀攸囧,曹仁将军你真有心情,这种时刻还能拽文。
曹仁马儿旋风般冲到,对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