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廪君”是古代巴郡、南郡氏族的首领。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二有一则云:长江汉水流域有一种貙人,他们的祖先是廪君巴务相的后代。他们能变成老虎。长沙郡所属的蛮县东高口的居民,曾经做木笼捕捉老虎,木笼的机关被击发了,第二天大家一齐去打老虎,却看见一个亭长,包着红头巾,戴着大帽子,坐在木笼里。大家问他:“你怎么落入这个木笼呢?”亭长很生气地说:“昨天忽然被县里召唤,晚上避雨,就错走进这木笼子了。赶快放我出去!”大家说:“你被召唤,不是应该有文书吗?”亭长当即从怀里取出召唤他的文书,大家于是就把他放了出来。随后再仔细观察,发现他竟变成一只老虎,朝山上跑去了。
发端于原始图腾的我国虎文化,有着丰富的底蕴,民俗中就有虎的身影频频闪现,且不囿于一地一隅。这在“布老虎”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陕西、山西等地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
陕西华县一带则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亲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子上,进门后再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上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上还有一只小老虎,这是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在山东一些地区,妇女们至今还把亲手缝制的布老虎作为馈赠亲友的吉祥物。谁家生孩子,送上一只布老虎,白天是玩具,晚上作为孩子的枕头。民间认为,小孩睡虎枕,既示威猛又避邪恶。
布老虎也是天津、北京等地的民间艺术品。这些老虎黄布颜纹,张口举尾,门额有个“王”字,颇显淳朴、犷放,绚丽、喜人,是孩子们的贴心伙伴。
人虎相亲
我国历史上有些掌故和传说,是把奇怪的人虎相亲作为题材。
据传,楚国令尹子文初生被弃,虎乳之,后借虎之斑纹,名“虎斑”。此为“班”姓之祖。
《太平广记》卷二引《广异记》说,唐代开元年间,有一只老虎化为男人,娶了一户人家的姑娘为妻,住在深山老林的居室里。过了两年,此女仍毫不知情。忽一日,有二客携酒至,一伙“人”便在屋内大喝起来,“须臾皆醉眠”。妇人前去偷窥,发现它们竟然都是老虎。妇人大为惊骇,不敢出声。过了一会儿,这群老虎又变成男人。后来,这妇人对虎夫说,她思家心切,想回去看看。虎夫提酒携肉与她同行。快到妻家时,夫妻遇到大河,妇人首先涉水过去。她在虎夫撩起衣服时,猛然问道:“你背后怎么有一条老虎尾巴呢?”老虎深感惭愧,“遂不渡水,因而疾驰不返”。
又据《太平广记?申屠澄》:书生申屠澄在赴濮州某县任县尉的路上,遇到大风雪,便到路旁一间茅屋里取暖。屋中有一对老夫妇和一位十四五岁的女孩。申氏见这女孩聪明妩媚,便向她求婚,老夫妇立即应允。当晚,俩人结为夫妻。第三天,新妇告别老夫妇,随申氏上路赴任。申妻持家有方,广交宾客,亲族和仆人交口称赞,夫妻情谊更为深厚。俩人后来生了一男一女。申氏任职期满,返回陕西老家,路过嘉陵江边,在泉水旁休息。此时,妻子忽然惆怅地吟了一首诗:“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申氏以为她想念父母心切,就劝慰她不必忧伤。到了妻子家里,茅屋依旧,但空无一人。妻子思念亲人,整日流泪。一天,她忽然发现屋角有张虎皮,立刻破涕为笑,把虎皮披到身上,马上变成了一只老虎,冲出屋门,奔入山林。申氏领着儿女顺山路寻找,不见任何踪影,对着山林大哭了几天。
唐代《虎苑》说,从前有一位老妇人,走山路时碰到一只足上扎了芒刺的老虎,就帮它把刺拔了出来。等到老妇人回到家里,老虎便扔来野兔、狐狸等野物。此后每天如此。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虎与文学
我国不止一个古代诗人写过《猛虎行》,其中南朝宋谢惠连咏道:
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
人谓客行乐,客行苦心伤。
唐代杜甫有《遣兴五首》,其中第四首以猛虎遭擒杀为喻,讽刺了那些得势猖狂、为非作歹于朝中的奸佞:
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
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
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
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
晚唐诗人韦庄也以虎为喻,写了《虎迹》诗:
白额频频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
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
元朝于汝玉《虎》诗云:
斑寅赢得号将军,月黑深山星目分。
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劢兽奔群。
不堪羊质披文炳,无奈狐行假焰熏。
螫毒由来人共慑,岂知更有猛于君。
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1780)春节期间,京城来了马戏团,其中的驯虎表演尤为精彩。都市中人倾城围观,诗人黄景仁也不例外。他观后深有感触,便写了《圈虎行》:
都门岁首陈百技,鱼龙怪兽罕不备。
何物市上游手儿,役使山君作儿戏。
初舁虎圈来广场,倾城观者如堵墙。
四周立栅牵虎出,毛拳耳戢气不扬。
先撩虎须虎犹贴,以卓地虎人立。
人呼虎吼声如雷,牙爪丛中奋身入。
虎口呀开大如斗,人转从容探以手。
更脱头颅抵虎口,以头饲虎虎不受,
虎舌舐人如舐彀。忽按虎脊叱使行,
虎便逡巡绕阑走。翻身踞地蹴冻尘,
浑身抖开花锦茵。盘回舞势学胡旋,
似张虎威实媚人。少焉仰卧若佯死,
投之以肉霍然起。观者一笑争醵钱,
人既得钱虎摇尾。仍趋入圈负以趋,
此间乐亦忘山居。依人虎任人颐使,
伴虎人皆虎唾余。我观此状气消沮,
嗟尔斑奴亦何苦。不能决蹯尔不智,
不能破槛尔不武。此曹一生衣食汝,
彼岂有力如中黄,复似梁鸯能喜怒。
汝得残餐亦奚补?伥鬼羞颜亦更主。
旧山同伴倘相逢,笑尔行藏不如鼠。
我国历代写虎的文章不胜枚举。《礼记?檀弓下》所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对专制暴政的痛恨: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者,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所载李广射真假老虎的故事,广播世间:李广出去打猎,看到草丛中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一箭射去,射中石头,把整个箭头都射进去了。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石头。接着又连射几箭,再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从前驻守的各郡,一听说有老虎出现,就常常亲自去射杀。等到驻守北平,有一次射杀老虎时,老虎跳起来,扑伤了李广,但李广最终还是射死了老虎。
古典名著《水浒传》有两处对人虎之斗有精彩描写,一是二十三回的“景阳冈武松打虎”,二是四十三回的“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且看武松打虎: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是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带“虎”的四字词语俯拾即是:虎入羊群、虎口余生、虎不食子、虎口拔牙、虎口逃生、虎斗龙争、虎头虎脑、虎头蛇尾、虎头鼠尾、虎头燕颔、虎穴龙潭、虎皮羊质、虎步龙行、虎兕出柙、虎体熊腰、虎体原斑、虎生文炳、虎尾春冰、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荡羊群、虎狼之国、虎威狐假、虎背熊腰、虎咽狼吞、虎掷龙拿、虎略龙韬、虎啸龙吟、虎啸风生、虎落平川、虎窟龙潭、虎踞龙盘、虎豹之父;与虎添翼、与虎谋皮、风虎云龙、为虎作伥、为虎添翼、为虎傅翼、引虎自卫、饥虎扑食、伏虎降龙、如虎生翼、如虎得翼、如虎添翼、如虎傅翼、两虎共斗、两虎相斗、两虎相争、纵虎归山、画虎不成、画虎成狗、画虎类犬、狐虎之威、放虎归山、放虎自卫、养虎伤身、养虎自啮、养虎留患、养虎遗患、捉虎擒蛟、饿虎扑食、饿虎饥鹰、饿虎吞羊、饿虎擒羊、豺虎肆虐、调虎离山、谈虎色变、假虎张威、骑虎难下、熊虎之士、擒虎拿蛟、暴虎冯河;马马虎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龙行虎步、龙争虎斗、龙吟虎啸、龙战虎争、龙盘虎踞、龙腾虎跃、龙潭虎穴、龙潭虎窟、龙骧虎步、龙骧虎视、甘冒虎口、羊质虎皮、羊落虎口、身寄虎吻、虎头虎脑、委肉虎蹊、狐假虎威、狐藉虎威、鸱目虎吻、狼飧虎咽、狼吞虎咽、狼吞虎噬、熊腰虎背、燕颔虎头、燕颔虎须、燕颔虎颈、鲸吞虎噬、鹰扬虎视;人中龙虎、云龙风虎、生龙活虎、如狼似虎、如狼如虎、投杼市虎、投畀豺虎、凭河暴虎、降龙伏虎、畏之如虎、握蛇骑虎、鲁鱼帝虎、照猫画虎、擒龙缚虎、潜龙伏虎、藏龙卧虎。
虎的故事
古哲智慧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老虎搜寻百兽饱肚,一天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它说:“你是不敢吃我的。天帝派我来,是要我当百兽之王。如今你要是吃了我,那就违抗了天帝的意旨。要是你以为我的话是假的,那就让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看看百兽见到我有敢不逃的吗?”老虎觉得这个办法很有道理,就跟它一路走去。果然,众兽看见了,都吓得四处逃窜。老虎不知道众兽是因为怕自己而逃走,还以为它们真的是害怕狐狸哩!
评点:在现实生活中,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他人的人虽暂时得势,但却常常在失去庇护后一溃千里。
。 想看书来
三人成虎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
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去当人质。他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一个人说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不相信?”
魏王说:“不信。”
庞恭又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上有虎,大王相不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