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一批大小帐篷,小帐篷在中间,供谢晋元住宿及会客用,大帐篷在四周,供各连战士居住。
  上海滩是一个五方杂处、消息灵通的地方,沿途欢迎的人群很快就知道八百壮士要在胶州路暂住,所以运送孤军的卡车刚一到达营地,还没等战士们安顿下来,跟随前来采访的记者就一批批地来到了。送慰问品的人群也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有三三两两结伴前来的,也有抗敌后援会、工会、青年团体、商会等各行各业组织和发动的;有的踏三轮车(上海人把它和自行车后面拖个挂车的四轮车混称为黄鱼车),还有开着卡车来的。
  上海民众不管八百壮士暂时住下是待几天,在深秋天气里防寒保暖,穿的、盖的、吃的、用的统统都考虑到,可以说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按照八百壮士的需用,单各种毯子就送来一千多条,还有许多食品和各类药品。谢晋元指定军医官汤聘辛负责点收,救护班的战士集中力量进行分配和保管。万国商团中华队也派郑侠飞等四、五名队员协助接受和登记慰劳品的工作,并在慰问的民众进出营房时,负责与守门的白俄兵进行翻译和联络。
  慰问品点收登记以后,按照各连人数,先将急需使用的漱洗用具、被服用品、食品陆续发放。我军战士对上海民众的热情深为感动,几十年后仍未能忘怀。他们说:“汽车经过南京路时,欢迎的群众人山人海,举手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最后胜利是我们的!等口号。我们刚进入营地还没有坐下,慰劳的人就很快的拥进来,慰问品不断地运来。每一名战士先拿到一份报纸,上面有许多报道八百壮士战斗的内容。每人先得到绒衣两件、灰色的军毯和绒毯各一条、漱洗用具单毛巾一人就有十几条、花面的棉被一床、橡胶底的鞋子两双、饼干、糖果、罐头食品每人都有好几件。我们真为上海民众的热情所感动,至今仍念念不忘。”
  我军很多战士都来自偏僻的农村山区,绝大部分是文盲,食品罐头上的英文更看不懂,所以也出了一些好笑的事。刚进营人手一份报纸,只听说从第一版开始,整版整版的都是报道八百壮士的战况、评论,但是很多战士都是倒着拿在手里,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内容。有些战士分到罐头也不知怎么开;听装炼乳凿个洞,吃在嘴里,心里还奇怪这个牛奶怎么这样稠这样甜。
  上海市政府知道八百壮士暂时要在胶州路待几天后,便购买了西点蛋糕等食品2100件表示慰劳。雪园食品厂姚绍华、袁志莊先生闻讯后,慨然捐赠并以市府名义,31日午后即送到孤军住处。
  送了慰劳品以后的民众,都想亲眼看一看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围着战士帮着铺床叠被,安放物品,打扫住处的卫生。许多青年男女拉着战士们的手,问长问短,都要听坚守四行仓库英勇杀敌的故事。有人带着照相机,便拉着战士照相留念。
  我们的战士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热情的关怀,也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的尊重和敬仰。有些人想起“八一三”抗战以来,大部分弟兄都壮烈牺牲了,自己能幸存下来也是运气。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取早日重返前线,多消灭鬼子兵,答谢上海民众的热情照顾,也可以告慰牺牲的战友。
  但是,在错综复杂的客观形势下,战士们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呢?
  

英雄困孤营,热血染国旗(1)
谢晋元奉命率领八百壮士退出四行仓库之时,面对弹痕累累的最后阵地,自己暗暗地下了决心:“日后我们一定要打回来的”。全体官兵同样也抱着重返战场,消灭日寇的愿望。但是,当我军一退入租界,英军便违背诺言,一步一步加紧控制。送到胶州路空地后,周围有铁丝网,四角建有岗楼日夜监视,万国商团士兵不断在四处巡逻。大门口有士兵站岗,说是“为了保护孤军的安全”,实际上限制于营房内,不能出营门一步,像处于俘虏营一样。
  但是,我军并非俘虏,所以英军只能说:“暂住几天”,用一些借口作搪塞,尽量回避何时放孤军走的问题。战士们处于如此困苦的环境之中,但上海民众的热爱程度丝毫未受其影响,都尊称为“孤军营”。
  记 者 采 访
  壮士们一到孤军营,除了大批前来慰劳的民众外,就是众多的新闻媒体的记者了。上海的记者鼻子最灵腿最长,谢晋元刚吩咐过各连安排住宿等事情,走进小帐篷还没有坐下,大批记者跟着就来了,七嘴八舌地都提出要采访谢团副。万国商团中华队队长陈时侠(中华队队员叫他陈司令)带领着一些官员也来了。五六十平方米大小的帐篷一下子热闹起来。
  经过连续几昼夜作战和奉命忍痛撤退,谢晋元此时可以说是身心疲惫之极,所以他对记者和来访的人说:“我几天几夜未合眼了,实在太疲劳,你们下午再来吧!”记者们及来访者走后,谢晋元在帐篷的里面一间,躺在行军床上就睡着了。
  记者也是最忙碌的人,从小帐篷出来后,有的就忙着将昨天晚上敌军疯狂进攻到八百壮士奉命撤退,在租界尚未返回部队的消息发出。“我最高当局珍惜沪八百壮士,忠贞爱国不负教导之旨,危楼血战依然未损毫末。”“闸北孤军奉令撤退,入公共租界尚未归队,四行堆栈起火存粮付一炬”等、一条条电讯消息很快传到全国各地和海外,当天下午的号外及一些晚报便向国内外报道了这一消息。
  有些记者则到各连采访连排长和战士,了解当时的战斗情景。从接到命令坚守四行仓库,如何集合部队、构筑工事、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以血肉之躯同敌人拼死搏斗而牺牲的战友的事迹,最后说到忍痛撤退。可以说每一名战士都有自己一段奋勇杀敌的故事,一个个故事汇集在一起,就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八百壮士这一英雄集体的面貌,为记者们的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中国抗战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录。
  第六章英雄困孤营,热血染国旗 下午二时许,刚刚休息过的谢晋元在小帐篷的外面一间会客室接待了记者,虽然只睡了不到二小时,谢晋元已经恢复了往日神采奕奕的模样,他以军人特有的姿势,笔挺地站着,炯炯有神的目光看着房间里挤得满满的中外记者,然后以简练的语言将26日夜接受命令,率部坚守四行仓库,直到昨天(30日)晚上九时接到撤退命令,今天凌晨于敌军猛烈炮火中冲出,退入租界的经过作了介绍。接着由中外记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提问,谢晋元均一一作了回答。
  当天的晚报及次日全国的日报,有的根据中央社、华东社等电讯稿,有的根据自己记者的专稿,都从头版开始详细报道了八百壮士奉命撤退的详细经过,有的并根据谢团副和官兵们介绍的情况,对坚守四行仓库的战斗作了新的介绍。很多报纸还发表评论,说明命令撤退系最高当局对这几百人的爱护,目的是为长期抗战保存力量;全国军民都能像八百壮士一样,服从命令,舍身为国,抗战定能胜利……。 最好的txt下载网

英雄困孤营,热血染国旗(2)
上海《立报》发表《为你们颂祷》一文,反映了民众的心声:
  你们(坚持抗战的)这一行动,毫无疑问是代表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意志,打破了亲日派汉奸的和平好梦。中国的抗战如其能永久的坚持下去,中国的抗战如其能像你们一样的军民合作,我们胜利的把握是极其必然的了。
  《大公报》11月1日也就《闸北孤军奉令退出》发表社评指出:
  沪闸北四行堆栈中的谢团一营,这几天轰动全中国以至全世界,不知换来广大人类多少同情之泪与赞叹之声。该营昨天拂晓前,遵奉蒋委员长命令,业已安全退出。这件事,我们认为应当特别加以评论。谢团及全营官兵,此次死守不退,决心做光荣的牺牲,于明知必死之后,在鲜有退出方法之时,而舍身就难,舍身就死,这是把握军人道德,大节凛然,光芒万丈。(他们)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新军人的气质,使全中国同胞得到做人的模范,我们实在万分崇敬,万分赞美。
  在闸北大军既退之后,不宜准许此数百健儿,守待牺牲。因为作战目的是为战,不是为死。在战略战术上需要之牺牲,虽成师成军殉国战死,亦属应当。在战略战术无使命之时,虽一个士卒的安全,也必须细心爱护。最高统帅部为爱护这一营断后官兵,命令退出,避免作不必要之牺牲,就国家爱护军队的立场来说,当然是贤明的措置。
  此次闸北孤军的死守及其奉令退出,可以阐明两义。一个是军人的绝对牺牲精神,一个是长官爱护部下官兵的至情至理。两义相合,遂成为可歌可泣的佳话。中国以准备不充分的国家,与暴敌作这样的大战,军械上、交通上、运输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有许多的艰难困苦。无论南北战线,凡遵令尽职的部队,都有不少的牺牲。我国军人的忍苦耐劳与勇敢坚强,比世界任何国家的军人都毫无逊色,并且能忍受各国军队之所不能。
  此次孤军死守的谢团,更是表彰中国军人的道德本色于全世界。中国军队必须都如谢团,才能算是标准化。我国国民一是应当以谢团为做人模范,二是应当感谢军队,爱护军队,如救护伤兵、征募寒衣等事尤要努力实行。我们军民之间互爱互亲,才能贯彻国家的作战方针,达成抗战之目的。
  上海《申报》根据路透社外籍记者31日的电讯稿,也作了报道:
  全世界最敬佩最注目之坚守四行仓库四日之八百壮士,今晨接到蒋委员长之命令后,于日军机关枪及平射炮猛攻中,开始放弃其坚强之防御阵地。该部壮士向公共租界转移时,须先经过西藏路,于炮火中穿行达两小时之久,全部壮士大约已牺牲40人,但此数尚未确定。其最后退出者为谢团副,路透社记者往访,谢氏以极悲痛之声调答称:“我们实在觉得难过,我们已誓死不愿退出,在我们尚可支持的时候,尤不能退。但是军人以服从为天职,接到了命令,不能不退。”
  在该部壮士撤退之前,日军曾于马路中架设机枪两挺,并放射探照灯,及该团士兵开始撤退,日军即向该部壮士守地及沿路猛烈扫射,该团壮士在枪林弹雨中分组撤退,每组30人。当彼等走进马路对面英军防地时,受到英军之热烈欢迎,盖英兵对全体壮士之勇敢表示十分敬佩。
  壮士们于黎明前均被送往公共租界跑马厅暂避。在该部壮士撤退时,日军肆意扫射,公共租界内落弹甚多。

英雄困孤营,热血染国旗(3)
其他报纸如《新闻报》、《中央日报》、《东南日报》、《大晚报》及国外报纸也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论述四行仓库战斗对我国军心、民心的鼓舞和激励作用,相信以八百壮士为榜样,增强军民团结,中国的长期抗战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根据谢晋元“谈杀敌经过”,许多报纸分别报道了民众关心的一些问题。民众十分关心八百壮士实有人数,有300人、452人、500人、800人等多种说法。谢团副说:“全体壮士实为420人,其中十余名殉难,余受伤入医院治疗,撤退时为377人。”420人为什么说是800人?谢晋元、杨瑞符说是为了壮大声势,迷惑敌人,此其一;蒋介石下令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