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橛诮
“青州兵已经告了您一状,您应当赶快到曹公那里分辩一下。”
于禁回答说:
“现在追兵还在后面,随时都有可能追上来,如不事先做好准备,到时怎么对付敌人?何况曹公明断,哪里会轻信别人的谗言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南征张绣(3)
等到一切安顿完毕,于禁这才去见曹操,详细汇报了情况。曹操听后很高兴,对于禁的举措作了高度评价,说:
“淯水之难,我被搞得非常被动。将军在混乱的情况下能够保持队伍的齐整,以坚不可摧的壁垒对付敌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果然不出于禁所料,张绣率领骑兵包抄了上来,曹操立即命令于禁等迎击。这次由于有了准备,张绣很快被击退。曹军乘胜反击,攻占了南阳、章陵等地。张绣退守穰城,并再次派人去荆州与刘表连和。
事后曹操总结淯水之难的教训,对诸将说:
“我接受张绣投降,由于没有及时获取他们的人质,以致弄到这种地步。我已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大家看着吧,今后我不会再打败仗了!”
很显然,曹操未能找到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次失败,完全是由于曹操骄傲自大、麻痹轻敌造成的。其直接导火线,则是由于曹操作风不检点,因而激怒了张绣;举措不适宜,因而进一步使张绣产生了疑虑,最后终于将其逼上了造反的道路。如果曹操能够待人以诚,谦虚谨慎,不去做伤害对方感情和使对方感到威压的事情,是完全不致于发生如此严重的的后果的。其实曹操未必不懂得这番道理,他在不少情况下也正是这么去做的,问题在于不能持之以恒,贯彻始终。曹操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伤亡了不少将士,失去了长子侄儿,连自己也差点丢了性命。更可悲的是,曹操未能正确总结经验教训,从思想根源上去寻求失败的原因,这就决定了他今后将会为此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后来兵败赤壁便是其中的典型一例。
二奇兵破敌
曹操从舞阴回到许都后,根据于禁前后所建立的功勋,封他为益寿亭侯。任命典韦的儿子典满为郎中。后因思念典韦,又提升典满为司马,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每当经过陈留己吾时,总要到典韦的坟头用中牢(猪羊二牲)祭奠一番。曹丕后来即帝位后,又提升典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建安二年(197)九月,袁术侵犯陈地,曹操率军东讨,袁术败走。曹操在巡视淮、汝一带时,得到了猛将许褚。许褚字仲康,曹操的同乡人。身长八尺余,腰大十围,相貌雄毅,勇力过人。曹操一见许褚,就对其雄毅气概大为赞赏,说:
“这真是我的樊哙啊!”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鸿门宴上,项羽想要杀掉刘邦,樊哙当面予以斥责,保护刘邦使之得以安然脱险。曹操爱赏许褚,当即任命他为都尉,接替典韦做了自己的亲随侍卫。跟着许褚前来的人,武艺也都很高强,曹操全部任为虎士,让他们做了自己的警卫。
曹操第一次南征张绣时,曾经归附曹操的南阳、章陵等县,在曹操北返后又反叛成为张绣的属地。曹操派曹洪前去攻打,未能获胜,只得退守叶县。张绣、刘表得势,多次带兵前来骚扰。为了解除张绣的威胁,曹操在这年十一月再次率兵南征。
大军来到淯水岸边,曹操隆重祭奠了头次南征时在这里阵亡的将士,为之感叹流泪,不能自已,部下见了,无不深受感动。曹操这样做,一方面由于他内心确实深深怀念着阵亡的将士,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加以表达、宣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起将士们的同仇敌忾之情,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曹操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战斗一开始就进行得相当顺利。曹操对占据湖阳的刘表部将邓济发起攻击,许褚率领一批壮士首先攻进城内,杀死敌人上万,并活捉了邓济。曹操表彰有功将士,提升许褚为校尉。接着,曹操又顺利地攻下了舞阴。在局势大体稳定后,曹操于第二年即建安三年(198)正月回到了许都。
三月间,曹操准备三征张绣。军师荀攸劝阻说:
“张绣同刘表互为依靠,形成了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但张绣是外来户,缺乏根基,军粮全靠刘表供应。一旦刘表停止军粮供应,两人必然就要发生摩擦。不如暂缓攻击,等待时机。时机合适时对张绣进行利诱,就可以把他争取过来。反之如果加紧攻打,两人势必就要互相救援,我们反而难以达到目的。”
第七章南征张绣(4)
但曹操急于解决问题,没有采纳荀攸的意见。
曹操率军南下,包围了张绣据守的穰城。果然不出荀攸所料,曹操围困穰城后,张绣立即向刘表告急,而刘表也立即作出了派兵北上援救张绣的决定。
就在这时,从许都传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原来有袁绍的部属反叛过来,对荀彧告密说:
“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早袭击许都,认为这样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天下就很容易了。”
荀彧立即派人将这一消息报告了曹操。曹操一听,不免大吃一惊,认为不可不加防范,于是下令解围撤军。张绣尾随追击,曹军只能摆开连营阵势缓慢后撤,每天只能走几里路。而这时刘表派来的援军也赶了上来,预先布署在穰城东北面曹操回军的必经之地安众,据险防守,切断了曹操的退路。这样一来,曹操被置于腹背受敌的境地,而张绣得知援军赶到的消息,则士气大振,曹军与战不利。直到这时,曹操才感到不该不听荀攸的劝告,对荀攸说:
“我不听您的劝告,以致弄成了这个样子!”
曹操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摆脱困境、克敌制胜的办法。他给荀彧写信说:
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
到安众后,张绣和刘表的军队合在一起据守险要。曹操前进受阻,于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作战方案,连夜在险要处开凿地下通道,将军械粮草等辎重全部运送过去,并布下奇兵。天明后,敌军以为曹操逃跑了,全军来追。张绣临出发前,贾诩劝他说:
“不要去追,去追一定会吃败仗。”
张绣不听,仍发兵追击。曹操突出奇兵与步骑夹攻,把张绣打得大败,完全实现了预定的作战方案。
张绣败回大营,不一会,贾诩又对他说:
“赶快再追上去,这一去准能获胜。”
张绣不解,犹疑说:
“刚才我不听您的劝,以致吃了败仗,怎么还要去追呢?”
贾诩胸有成竹地说:
“战场上的形势千变万化,你赶快去,去了总会有好处。”
张绣平常十分信任贾诩,听了贾诩的话也就不再犹豫,立即召集部队再次追上去。没有费多大的力气,果然取得了胜利。
张绣回营后,请教贾诩说:
“我开始用精兵追击败军,而您说肯定会失败;后来我用败兵追击得胜之兵,而您说肯定会取得胜利。后来的结果又都和您说的完全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贾诩解释说:
“这是很容易明白的。将军虽善用兵,但毕竟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开始撤退,曹公必然亲自断后,周密布署;追兵虽精,但将既不及对方,对方断后的士兵也必然都是精锐之士,所以知道前往追击必然失败。曹操攻打将军并没有发生了什么失误,力未尽而退兵,肯定是后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在打败将军后,必然会率领轻军先往回赶,即使留有部将断后,部将虽勇,却又不是将军的对手了。所以将军虽以败兵去追,也是肯定会取得胜利的。”
张绣听了这番分析,非常叹服。
七月间,曹操回到许都。荀彧问曹操:
“到安众前您就料定到安众后会把张绣打败,这是为什么呢?”
曹操回答说:
“敌人阻挡我们撤军,把我们逼到死地进行决战,所以我料定我们会取得胜利。”
《孙子·军争篇》中有“归师勿遏”的话,意思是返回驻地的军队不要去阻挡。《孙子·九地篇》中还有这样的话:“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意思是说,将部队置于没有退路的死地,士兵就会拼死决战,去夺取胜利。曹操的安众之战便是对这一军事思想的成功运用。当然,曹操在战术上也作了巧妙安排,如果在具体指挥上发生失误,置之死地也不一定就能生存下来。曹操连夜凿地道将辎重和一部分兵员转移,给对手造成已经逃跑的错觉;而在后面却留下了一支精锐的伏兵,自己留下亲自断后。当敌人来追击时,自然就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取胜也就是必然的了。将士英勇战斗也是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在这场战斗中,曹仁、李通等人都出了大力。曹仁开始未随主力行动,而是带着所属部队别攻他处,配合主力攻势,共俘获敌方男女三千多人。当曹操撤军,被张绣追击,作战不利,士气下降时,曹仁激励将士,振作精神,从而一鼓作气击败了张绣,曹操对此十分赞赏。李通本来率部驻守汝南西界,当刘表派兵援救张绣,曹军处于不利时,他率部连夜赶到,带头冲锋陷阵。战斗结束,回到许都后,曹操任命李通为裨将军,封建功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章南征张绣(5)
当然,曹操在这次战斗中也有疏忽,被贾诩钻了空子。如果在自己亲自断后、击败张绣后仍妥善地安排好断后问题,使张绣无隙可乘,那就更为完美了。
三“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
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袁绍每次得到献帝诏书,总担心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以许县地处低湿为由、想把献帝迁到鄄城、以便自己就近控制的图谋,又因曹操拒绝迁都而化成了泡影。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谋士田丰确曾劝过袁绍,说:
“迁都的计划既然不可能实现,那我们就应当尽快进攻许都,奉迎天子,然后以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是上策。不然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曹操的俘虏,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田丰字无皓,钜鹿人,颇多谋略。原为冀州牧韩馥的谋士,但不被信用。袁绍兼并韩馥后,投到袁绍麾下,袁绍任他为别驾,十分信任,但在关键时刻往往不能采纳他的建议,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保万无一失,曹操得知袁绍将要袭击许都的消息后立即撤军,但赶回许都后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虚惊。
曹操三次南征张绣,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获胜,第三次互有胜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曹操未能消灭张绣,但张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进攻许都,南边的局势暂时平稳下来。在这种情势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先东征吕布,平定了徐州,并打败了袁术。
建安四年(199),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线对峙。袁绍为了拉拢张绣一起对付曹操,派使者来到穰城,约张绣出兵进攻许都,同时给贾诩写了一封亲笔信联络感情。当时袁绍势力强大,张绣打算答应袁绍。不料贾诩当着众人对袁绍的使者说:
“你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国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反目为仇、互相攻伐的事。贾诩冷不丁这么一说,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