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资治通鉴现场解说-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ひ怀蕖钡亩嫌锊蝗非小R灾泄氖登槎裕绻i鸫躺鼻赝醭晒Φ幕埃赝踬笔被购苣昵幔缬卸樱不故歉龊⒆樱赝跻凰溃毓砩暇褪恰爸魃俟伞钡木置妫欠窕鼓芗绦┱牛饽言ち稀C挥星赝踬毓遣皇腔够嵩谕骋坏穆さ缆飞霞绦鳎�
  燕太子丹在家国危亡之际,不像其他六国贵族那样醉生梦死,反而勇敢地承担起自己救国救亡的责任,论者谓之贤,不亦宜哉。
  什么条件下可以起来反抗?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认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世界的潮流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毛泽东还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面出和平。和强权斗争,最后还是武器说了算,因为强权也只相信武器。
  司马光不赞成搞恐怖主义,他除了要荆轲承担燕国灭亡的责任外,还对什么是“勇”发表了看法,他的看法代表了许多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的看法。
  司马光用漂亮的排比句说,“刎首、决腹,非勇也”。布什在9·11后也说,拉登分子用飞机撞世贸大厦,是懦夫的行为。9·11恐怖主义分子开着波音飞机,眼睁睁地撞向钢铁大厦,顿时化为齑粉,不是勇士,能做到吗?
  勇和怯,要在一个平台上讨论才有意义,价值观不同,利益关系不同,往往是以此为勇,以彼为怯。为了既定的目标,不惜牺牲自我,此谓勇也。至于这个目标对不对,那应该是另外的问题。所以,撞世贸大厦的是勇士,救助大厦里的人的警察和消防队员也是勇士。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和职责奋勇向前。
  

刺秦之五:恐怖主义的合理性(2)
如果非要给“勇”加上什么前提条件,比如只有正义的“勇”,符合道德的“勇”才是真正的“勇”,那么就会给懦夫临阵脱逃提供口实。克林顿没有服兵役去越南,尽管他可以和拳王阿里一样,有正义的理由,但在美国主流的价值观里,他仍然被视为怯而不能被视为勇。阿里拒绝去越南,但不拒绝囹圄,他为他的正义和价值付出了代价,对他的评价就大不相同了。
  勇敢和勇于牺牲是值得敬佩的。战争可能是无谓的,没有意义的,但战争中的勇士不能被蔑视,所以,不管战争的性质如何结果怎样,任何一个民族都会给予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士以褒奖和尊重,否则世道人心就要崩溃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了。
  司马光说荆轲是为了豢养之恩而去冒险的,真是诛心之论。人如有私,生命是最大的私,未尝听说有舍掉自己的生命去谋什么私利的。按照司马光的价值观,为了保存七族,就不要有任何反抗。观宋一朝,边患不已而军旅不振,先半亡于金,后终亡于蒙古,可能就是因为人人为了保存七族,而不能舍身以赴国难。民心颓废不振,士大夫教化之功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抵抗主义的结果
王贲自燕南攻齐,猝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使人诱齐王,约封以五百里之地。齐王遂降,秦迁之共,处之松柏之间,饿而死。齐人怨王建不早与诸侯合从,听奸人宾客以亡其国,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详也。
  臣光曰:从衡之说虽反覆百端,然大要合从者,六国之利也。昔先王建万国,亲诸侯,使之朝聘以相交,飨宴以相乐,会盟以相结者,无他,欲其同心戮力以保国家也。向使六国能以信义相亲,则秦虽强暴,安得而亡之哉!夫三晋者,齐、楚之藩蔽;齐、楚者,三晋之根柢;形势相资,表里相依。故以三晋而攻齐、楚,自绝其根柢也;以齐、楚而攻三晋,自撤其藩蔽也。安有撤其藩蔽以媚盗,曰“盗将爱我而不攻”,岂不悖哉!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33~234页
  齐国是六国中最强的,距秦国最远的,也是最后灭亡的。
  弱者不能团结起来,结果就是被强者一一蚕食鲸吞终至全部灭亡。
  六国灭和秦一统四海,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司马光认为三国分晋是大事,他是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判断的。而秦一统海内,则是政治上文化上的大事,影响千年。
  秦国军队进入齐国,基本上没有遭到什么有效的抵抗,人民已经涣散了,齐王建已经放弃了他作为齐国国君的职责,他也没有理由要求子民保护他的王朝。
  王朝覆灭,总有所谓遗老遗少总结历史经验。他们对齐王建的怨恨是可以理解的。但又有什么用呢?齐王没有派出刺客,没有进行任何的反抗,最终还是逃不掉国破家亡,相比之下,燕太子丹要杰出许多。
  秦国没有把齐王建直接杀掉,而是饿死了他,以秦王嬴政的一贯作风而言,这已经是非常仁慈了。齐是最后一个诸侯国,灭了以后,秦国就没有“国际问题”,也不需要照顾“国际影响”了。
  不管现代的独裁者在境内如何压迫奴役人民,他始终都要面对国际压力,但在秦王嬴政那个时代,独裁之毒,可想而知。后世对亡国之君稍有人道的,也不过是对前朝宗庙予以保护,这还要归功于“积德传家久”的教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一统:发明“皇帝”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34~235页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中国的儒家政治系统是怀旧派,对眼前的政治创新往往提出置疑,而对不知道到底存在与否的上三代圣贤们则推崇备至,所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超过了三皇五帝,必然会引起司马光先生的嘲讽。
  秦始皇的中国与夏商周时代的中国有本质的不同。夏商周时代,究竟是原始社会还是奴隶社会,让史学家们吵去吧。我们只知道,那是一个初民社会,像秦汉唐宋这样概念的国家那时根本没有条件存在。春秋战国发展下来,理论上讲,可能有两种前景,一种是分裂的欧洲的模式,一种是统一的中国模式。如果没有秦的统一,也许中国人不知统一为何物,诸侯国并存,也不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息繁衍。至秦帝国建立,主流的观念是统一好,统一应该,统一是规律,统一是正统,是人间正道。统一遂成为中国历史的霸权观念。
  统一的核心是对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国土资源的统一划定与管理。在农业社会,疆土越广袤,资源占有量越大,自然是好事一件。在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国土虽然仍是最重要的资源,但日本、瑞士等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国土疆域的绝对地位已经开始动摇了。
  有一种海外引进的历史观,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形成统一的大帝国,虽朝代更迭但大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不变,是因为中国处在这样一块土地上,她必须依赖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来管理庞大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水利工作。
  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后世永远可以有话好说,可以敷衍出很多所谓历史规律,但在当时,统一的诉求简单地说,就是要得到更多的土地子民,好处明摆在那儿,不需要费老大劲去总结。
  秦始皇二世三世以至万世的理想,现在看当然不切合实际,非常幼稚可笑,但站在历史长河的源头,不能说没有这种可能性。中国的王朝更换太多太快,历史地看,不是人民之福。秦朝要立国万世,得有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是宗教的配合,二是有一套有别于儒家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伦理。
  宗教会使社会公众有普遍的保守主义情绪,不愿意发动革命和暴动。一姓的王朝如果能保留半神半俗的名号,实行有类于内阁制的执政方式,王权、行政权、司法权相对分立,君主处于永远正确的地位,即便人民起义反抗,更换内阁也就是了,这样社会的稳定程度或许会有所提高。儒家亚圣孟子很早就提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还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种理念非常对,但反过来,也让朝代的更迭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合法性。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创意的人,他创意地建立了中国的政治行政体制,这一体制基本上保留了两千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虽然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所改动,但基本框架都是秦帝国原创的,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也。秦始皇发明了“皇帝”、“朕”等政治符号系统,成了封建帝国品牌建设的第一人。
   。。

大一统:自相矛盾的万世之说
初,齐威、宣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第235页
  秦始皇嬴政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也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他一方面希望自己开创的帝国能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地传下去,一方面又相信五德运转循环的学说,为自己的大一统王朝寻找法统。这些做法,体现了政治家的矛盾心理和实用主义哲学。
  上文说到,要建立一个万世不易的一姓王朝,得有宗教的配合。秦始皇从一开始就自己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五德之运”,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他采用了五行这个轮流坐庄的学说,再求万世不易,岂不是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nation state)已有五千年历史,煌煌中华五千年,英雄万万千;而作为王朝国家(dynasty)却长则三五百年,短则数年,更迭不止,江山易姓,必伴随血流成河。政权的稳定是权力集团始终关心的最重大问题,但号称文明古国的中国人,历朝历代都没有把这个解决好。更迭是正常的,但为更迭付出的成本太昂贵了!
  秦始皇是一个有浪漫主义情结的人,他发明了一整套语言的、服饰的、文字的符号系统,为自己的王朝塑造了全新的形象。他的丰仪也成为后世有为青年的学习榜样,刘备和项羽都在目睹了秦始皇的威仪后,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感叹。秦始皇又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人,他选择邹衍的五行说,就是给自己的王朝建立合乎政治伦理的法统,寻找执政的理论。秦在周朝不过偏隅小国,忽然一统天下,六国贵族不服是新政权最可怕的威胁,建立自己的法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秦始皇在对自己王朝的政治合法性的解释上,必须依赖五行说这样原始初民的基本哲学概念,因为他提不出更高明的理论或学说。有意思的是,他这个矛盾的提法,到了汉刘邦时代,还在将错就错,继续五行下去。幸亏汉以后,有了新的解释,大家才停止了五行轮转的游戏,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