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艺术与癫狂-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硬荩┳上拢I已复醉。父老杂乱言,酌觞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这是写自己与意气相投的父老同在松下饮酒,大家自由自在,随随便便,无拘无束,饮得痛快淋漓,物我两忘。真是“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纵情饮酒可以更加使人忘记世上的一切了。在醉境中,人的精神彻底放松也不可能不彻底放松,一切听其自然,顺应自然,委运任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正如蔡宽夫指出的那样:“当忧则忧,遇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所遇而皆适,未尝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要当如是而后可也。”《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第45页。《庄子·达生》写醉境云:“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撸锒粦b(撸В捍モ瑁粦b:震惊)。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心处于天道)故莫能伤也。”清代学者孙人龙说,《五月旦作和郭主簿》中“居常待其尽”(居常即居贫,处于贫困之中;尽:终,指死)一句,与《连雨独饮》中“任真无所先”(听任自然,首先忘掉世俗之情)一句,“渊明一生大本领”此二句可以尽之……“人与万物生于天地之运行,必有归尽处,而不能长生。终古皆如此言而不爽者也。”《陶渊明诗文汇评》第82页。这是陶渊明的委运任化。“夫人之不并于天,以有百情于胸也。苟去其百情并天而忘之,是即天矣。天岂远乎此哉?百情去则无所先矣。无所先而后真情见。真情者,天也。故曰:‘任真无所先’,则任天也。而酒之功乃能至于如此,我安得而不饮。”同①。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所说的“百情”就是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之情。先要去掉世俗百情,才能返璞归真。这就是“任真无所先”,实则是“无所先”才能“任真”。此句也可解作“任真”是首要原则,没有比“任真”更重要的了。“委运任化”和“任真”乃是陶渊明思想性格的核心。也是他人生观的所在。如上所述,“任真”即顺应自然,听其自然。自然就是“真”,而“委运任化”也就是“任真”。陶渊明的诗全都涵泳在一个“自然”或“任真”里面。陶渊明所全力追求的就是一个“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是为了保“真”,酒中有真味,追求醉酒正是要体验酒中的真味、真意、真境,进而达到无是非长短混沌一体的道境。苏东坡说陶渊明知道,其实岂止知道,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能达到的是入道得道与道浑然一体之境。“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诚哉斯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 “酒自引人著胜地”(5)
追本溯源,此种境界只缘“任真”而已。
  对陶渊明来说,“真”本身便是最高的价值,真是本体论的境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醉者忘怀得失,处于世俗中的醒者如何呢?陶渊明《饮酒》第十三首对比地描述了两者的不同。值得一说。诗云: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醉醒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三、四句说,醒者和醉者互相调笑,但他们说的话各自都不能领会。五、六句说小心翼翼的人是多么愚蠢,酒后意气旺盛的人还比较聪明。诗里的两个人物虽貌似友好,谈笑风生,实则同床异梦,取舍异路。“没有共同语言,惟此酒中趣难为醒者论。”(黄山谷)。这里的醉是悟道境界,精神上是清醒的,“任真”的,醉中犹醒;醒者处于世俗中,热衷功名利禄,则醒中犹醉。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察察”指精明计较的俗人,他们过分聪明。“昏昏闷闷”是指超越得失的“愚人”,他们不受具体功利之束缚而逍遥自得。聪明者锱铢必较,斤斤于现实的存在物,其生活是贫乏平庸的卑琐的。愚者超越现实,忘怀得失,得到的是美的享受,这里的聪明人即醒者,愚人即醉者。“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说的正是老子的意思。从道德观点看,这现实是虚伪的,不真诚的,欺骗的,非本质、本真的。而醉境却赋予这个现实以意义和价值,在醉境中达到“任真”、享受“任真”的道境。但从世俗的层面看,醒者是正常的,醉者是反常的;从超世俗的层面看,则醒者是反常的,醉者是正常的,因而可以说因正常而反常,因反常而正常了。
  还要说明的是陶渊明的酒醉,并非酩酊大醉,而是微醉。“惟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只有饮酒没有限量,以不饮到迷乱为准。陶渊明的饮酒也是“不及乱”的微醉状态,常语中所谓的陶醉也。这可能与他外祖父的影响有关。外祖父孟嘉是陶渊明所崇拜的人,是他做人的榜样,陶渊明身上有他的影子。陶渊明特为他外祖父写了一篇别传,说他外祖父“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这不有点像陶渊明的自我写照么。“好酣饮,逾多不乱”,实足称道。人亦称:“孟生善饮,不愆其意。”(愆:过失,指孟嘉喝醉了酒以后思想不乱。)这不正是陶渊明要遵奉的榜样么。此外,据心理学家说,“酒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效果。这取决于他们对麻醉物的敏感程度和他们的人格结构。”《正常反常心理学》英文版第480页。前面引徐复观先生的话也提到酒能助人摆脱尘俗“必其人的本性是洁的”。陶渊明正是本性高洁之士,绝非见酒就走不动路之徒,怎能又怎肯烂醉如泥,呕吐狼藉呢?果如此煞风景,还有什么酒趣、醉境之可言?
  最重要的还有其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细读陶集,只觉其气势舒缓,意态从容,显然是微醉之作。他虽然常说纵饮大醉,其实他的大醉只是微醉或半醉而已,现其《饮酒》二十首的序文的语气及《饮酒》的意旨,实在只有微醉之时才写得出。盖饮酒“妙在醉与不醉之间。大醉为亵渎酒神,不醉为冷落仙子”。《酒人酒事》第325页。饮酒微醉,头脑发热,情绪高亢,神思飞动,情怀激越,意识蒙眬,精神恍惚,飘飘欲仙,似幻似真。个中妙趣妙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毫无疑问,陶渊明的悟道体道之境就在半薄微醺中。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 “酒自引人著胜地”(6)
林语堂说:“饮酒之乐,尤其是中国文学中所常提到的所谓的‘小饮’之乐,起初我总是视之为神秘,不能了解。直到一位美丽的上海女士在她半醉之时,以灿花妙舌畅论酒的美德之后,我方感到所描写的乐境必是真实不虚。‘一个人在半醉时,说话含糊喋喋不休,这是至乐至适之时’,她说,在这时节,一种洋洋得意的感觉,一种排除一切障碍力量的自信心,一种加强的锐敏,和一种好像介于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创作思想力,好似都已被升到比较平时更高的行列。这时好像使人具有一种创作中所必需的自信和解放动力。……这种自信的感觉和脱离规矩及技巧羁绊的感觉。”是怎样的与创作“息息攸关”。《生活的艺术》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梁宗岱对微醉境界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体会:“对于一颗感觉敏锐,想象丰富而且修养有素的灵魂,醉、梦或出神……往往带我们到那形神两忘的无我底境界。四周的事物,固已不再像日常做我们行为或动作底手段或工具时那么匆促和琐碎地挤过我们底意识界,因而不容我们有细认的机会;即当作我们认识底对象,呈现于我们意识的事事物物都要受我们底分析与解剖时那种主,认识的我,与客,被认识的物,之间的分辨也泯灭了。我们开始放弃了动作,放弃了认识,而渐渐沉入一种恍惚非意识,近于空虚的境界。在那里我们底心灵是这般宁静,连我们自身底存在也不自觉了。”可是,“我们正因为这放弃而获得更大的生命,因为忘记了自我底存在而获得更真实的存在。……在这难得的真寂顷间,再没有什么阻碍或扰乱我们和世界底密切的,虽然是隐潜的息息沟通了:一种超越了灵与肉,梦与醒,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的同情韵律在中间充沛流动着。我们内在的真与外界底真调协了,混合了。我们消失,但是与万化冥合了。我们在宇宙里,宇宙也在我们里:宇宙和我们底自我只合成一体”。《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5—76页。荣格有同样的体验。有一次他参观了一个造酒厂,主人请他尝了尝样品酒,用诗歌的文字来表现就是:
  可是现在送来的却是忘忧,
  你知道,这种东西就是美酒。
  品尝以后,“我飘飘欲仙,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和出乎意料的意识状态。再也不存在什么内部和外部,再没有什么‘我’和‘他人’,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也不见了;谨慎和胆怯无影无踪了,天和地、宇宙和在其中爬行、飞翔、转动、上升或落下的一切,全都变成了一体了。我原来是丢脸地、快乐无比地和凯旋般地喝醉了。我仿佛沉浸进一片极乐至福的冥想的汪洋里……太妙了,不幸的只是多喝了那么一点点,……但不管怎么说它却是一种发现,一种美和意义的征象。”《荣格自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134页。
  尼采认为人生最高境界就是“酒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而为一,人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再受任何外在东西的限制。参看张世英《天人之际》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在此种境界中,自我逃脱了无常之痛“忘记了死亡和时间给个体造成的焦虑,感到一种永远创造、永远富有春意的狂喜和慰藉,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慰藉’,由于这种慰藉,人就在整体中能够得到肯定,能够勇敢地生活,能够有超然物外的自由”。参看《悲剧的诞生》第245页。只有这样,人才值得生存,才生活得有意义。否则,人就只能做现实事物的奴隶。所以尼采把这种“醉境”称为使生命有价值、有伟大意义的谎言。人就是用这样的谎言来战胜虚伪、残酷、无意义的现实。尼采的“强力意志”说在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强者”的性质。参看《天人之际》第349—350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6 “酒自引人著胜地”(7)
老子说,“得道之人”,“聪明内作,外若聋盲思虑玄起,状若痴狂”。《道德真经指归》卷十第5页。“得道之人”是获得沉浸、着迷、如醉如痴心境的人。
  我想我们应该这样领会陶渊明饮酒的心态、心境和饮酒的意义和价值。
  不能忘记饮酒还有“嗜酒见天真”,“酒后吐真言”的一面。一般说来,这是醉酒程度比较深,属于大醉之后出现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还是看看一些心理学家哲学家是怎么解说的吧。
  按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说法,酒醉可以暂时改变人的性格,原来内向之人醉到一定程度可变为外向。本来沉默含蓄的性格将趋于崩溃。他发现,“愈是明显内向之人,愈需要酒精的刺激,愈需要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