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为伟大。”
痛苦使人深沉,痛苦也使人向善。席勒曾说最高的道德*总有痛苦伴随着。雪莱认为:“我们往往选择悲愁、恐惧、痛苦、失望来表达我们之接近于至善。”《为诗辩护》。傅雷指出:“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傅雷家书》(增订本)第133页。宗白华说:“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美学散步》第128页。痛苦使人向善,而向善又往往造成痛苦。痛苦使人爱,也往往来自爱,爱而不得所爱便又陷入痛苦。
在艺术家深沉的哀痛中也有深沉的欢乐。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复杂的、模糊的”,“即使在最惬意的欢乐和情爱中也包含着痛苦和乡愁。”《手势心理学》英文版第36页。理想的快乐本来就是一种极其近乎悲哀的心情。柏拉图说,痛感和*是混合在一起的。“有些*只是表面的,而不是真实的;另外一些*,看来是很大而且很多的,实在是和痛感混合在一起。”《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297页。李博说:“忧郁,甚至深沉的痛苦,曾使诗人、音乐家、画家、雕刻家产生最美好的灵感。”“还有一种艺术,公然而且故意地悲观厌世。”见《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7—188页。(以下凡引此书均简称《论形象思维》)“这样的人,他们有一种吸聚烦恼的天才,他们喜爱忧伤,像喜爱酒一样,不愿损失一点一滴。”《现代音乐家评传》第17页。詹姆士引用他人的话说:“吾以为忧郁之感情乃感觉中之最逸乐者。吾乐乎流涕,吾乐乎绝望。”《社会心理之分析》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上册第75页。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苦乐不分而近乎心理变态了。
把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总括起来就是,人是有情的,有情就要抒发,哀怨之情更要抒发,也该抒发。这是人类求生存的需要,也是创造的需要。“感情,真的感情,是难得的,是名贵的,是应当共有的;我们不应当拒绝感情,或是压迫感情,那是犯罪行为,与压住泉眼不让上冲,或是掐住小孩不让喘气一样的犯罪。”《徐志摩作品选·落叶》。可以说抒情是道德的,也是审美的。
3 抒情是自发的、自由的(1)
所谓自发即自我自然生发之意,而自我生发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诗,就是对自发性的形象描绘。云固无心,鸟也决非有意,它们各依其本性自然地自动地而又自由地进行活动。作为心理学概念,自发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一种高水平的心态,表现着人的深层本质。但长期以来,却被视为低水平的心态,甚至作为政治概念予以贬抑。人们所强调和看重的是自觉性。认为自觉性才是最可贵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高水平的心态。因而自发性只有提高到自觉性才是高境界。其实,这是严重的误会和误解。应该知道,在许多情况下,如果硬将自发性转变或提高到自觉性,反而破坏了自然纯真那美好的心态和性向。卢梭说得好:“为了高高兴兴去做一件好事,我必须有行动的自由,不受拘束。而只要一件好事变成了义务,那做起来就索然无味了。”《漫步遐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出于义务或责任去做好事,难免有几分勉强和虚假,这是自觉的结果。
印度哲学家奥修指出:“所有美好的事,都是自然发生的。爱是自然发生的,你无法去做它,静心是自然发生的,你无法去做它。事实上,生命也是自然发生在你身上的。关于它,你并没有做任何事。它也不是你去挣得的。……一切很美的深奥的事都是自然发生的,只有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是由人做的。
“你甚至连呼吸都无法做,呼吸也是自然发生的。你要跟自然发生的世界进入同一个步调。
“如果你问我的看法,我认为物质世界是‘做’的世界,而灵性世界是‘自然发生’的世界。当你做,那么你只能达到物质的世界;当你只是存在,而让事情自然发生,那么你将达到存在的本质。”《老子心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存在的本质即事件的本来面目。
不过,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自觉,即都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考虑地去从事各种活动,自觉性愈强,其活动的成效就愈好。自觉性的这种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理解。而自发性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由于它是无意识的,很难被意识和认识。尼采说过:“人是如任何有生命的动物一样,是不断地思想的,但自己并不知道这;而自觉的思想只是它的最小的一部分,不妨说罢,是最肤浅最坏的一部分。”《快乐的知识》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九年版第281页。应该承认,人的情感,人的深层本性是自发的存在的;而愈是自发便愈意味着正常和健康。庄子说:“忘是,履之适也。”一个人脚上穿了很合适的鞋,他决不会想到他的脚;他若时时意识到他的脚,肯定是脚有了毛病。詹姆士说,不到疾病把脊髓的功能妨害了的时候,要一个人觉悟到他受赐于脊髓的自动作用很多,那是不可能的。总之,当你自觉到你身上某一部位存在的时候,你的某一部位准是出问题了。生理现象如此,心理现象也是如此。心理学家证明:神经症患者和非自我实现的人不可能自发地活动。他们总是歪曲引起他们自感惭愧和内疚的那些方面,即他们不能坦诚或泰然自若地对待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世界。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说,不屑于做点什么或说点什么去讨好他人,这种泰然自若的气质正是人性健康的态度。从这一角度而论,儿童比成人更健康,因为儿童没有机心,没有得失的考虑,他的能力也不会耗费在自我保护上。他是坦诚的、泰然自若的、富于自发性的。爱默生还说,一个人“越有自发性我们就越喜爱,一个人对自己的德性考虑得越少,了解得越少,我们就越喜欢他”。所以,他接着说,“天性优于意志”,即自发优于自觉;而“我们的道德本性,由于我们意志的横加干涉而遭到了破坏”。《爱默生集》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39页。
3 抒情是自发的、自由的(2)
这样,我们就可知道,任何强烈的感情都不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而产生的。情感不听“应该”的使唤,你该有什么感情,不该有什么感情,不能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叫“心不可求,不求自至,求之转不可得也”。所以抒情必然是自发的。人们在抒发之际往往不知为什么也不问为什么。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如疯子之为疯子就是他不自觉其疯,一旦自觉到自己是疯子,他就不疯了。又如儿童的天真并不自觉其天真,一旦自觉到自己天真,他早已不天真了。情感的抒发也是这样,正当抒发之际,他总是不自觉在抒发,他当时不能反思自己的感情,一旦自觉或反思自己的抒发,抒发活动将立即停止。心理学家正是这样告诉我们:“感情不能直截做注意的对象……感情一经注意则立即消失,或变成别的东西。”比如,“我们正在发生*的时候去注意,去内省,要分析这*是怎样的一种性质,此时所谓*的本身就逃去,因为内省之态度与快或不快之感情是不两立的。”《心理学概论》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一年版第121—122页。美国哲学家鲁一士(Roycc)也证明:“我感到欢乐最浓的时刻,乃是我对此知道得最少的时刻,亦即我反省最少的时刻。”《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著作选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12页。曹丕就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丹麦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波尔从物理—心理角度指出:“在内省过程中,明确区分现象本身和现象的感受是不可能的,……当我们试图分析自己的感情时,我们就会失去自己的感情。”《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0页。我国早年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王星拱,对感情活动的这种特点,也有过精到的分析。他写道:“情感是盲目的,它只知道——或不知道——愉快、悲哀、雄壮、缠绵。它决说不出来:愉快何自而来,悲哀底于何境,雄壮之内涵如何,缠绵之外延奚似。倘若你能够把这些答案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情感的本身已经过去了。”《科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第246页。
《美学与艺术讲演录》一书中讲过一个现实的例子:“在一个雨后的初晴的下午,我走在小河边,冷不防,从我身后冲过一个狂奔呼号的青年妇女,直奔前面的一堆人群,我不自觉地跟随而至。只见地上躺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男孩,身上水淋淋的,面色惨白。那母亲——青年妇女发疯似的拨开人墙,猛扑过去,狂呼大叫,声泪俱下,当抢救的人厉声制止她时,她止住了哭声,嘴咬住了手指抽泣着,惊恐的双眸,磁石般地紧盯着孩子的脸,周围鸦雀无声,母亲的呼吸也仿佛停止了,静观抢救者的人工呼吸动作,直到那孩子吐出一腔黑水,发出一声喘息时,这一瞬间,母亲的眼里闪出希望之光,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直扑过去,呼叫男孩的名字,以求点燃那垂危的生命之火。当孩子微微地睁开双眼时,接着又是一阵带着喜悦的哭声和呼唤。”
我们不妨想一想,那位母亲在听到儿子溺水的一瞬间,想些什么?她会考虑自己怎样狂奔、怎样哭叫、怎样猛扑过去、怎样用嘴咬住手指,又怎样急切呼叫儿子的名字?她会意识到自己的这些动作表情吗?会意识到自己的双手怎样摇动儿子的身躯、眼睛里的泪水怎样夺眶而出、自己的呼喊怎样凄切吗?她会自觉地去表达感情吗?还有,她能考虑到自己这样爆发感情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或实际“效益”?如果这样,她的感情就不存在了。
詹姆士对情感的不能分析有非常精当的比喻,他说,要想对感情“作内省分析,事实上等于捏住正在旋转的陀螺,想捉到它的运动。或是等于想快快点亮煤汽灯,看黑暗的样子。”《心理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2页。神经生理学家说,情感的生发是自主神经系统以及有机体的五脏六腑的总动员。故情感不受意志控制。而越企图控制就越失去它。我们自己的体验也可证明,如果把感情仔细思索起来,并予以特别注意,结果反而会降低感情的强度而且阻止其自然流露。“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正此之谓。
艺术的本质是抒情的,在艺术创作中,感情活动的非自觉性,意味着自我意识的完全的或一定程度的丧失。而自我意识的丧失又意味着主客一体或人我不分、物我两忘。这很类似精神病患者误把幻想当现实的那种心理状态。惟一的区别是,艺术家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态,他能纵能收,能进入变态,也能恢复常态,返回现实。而精神病患者却陷入虚幻世界不能自拔了。英国精神病学家哈特(BHart)曾指出,常人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