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荣安侯府和东府西府三房是最后告辞的,世子夫人施氏还拉着谢琳琅和谢瑶琅赔了通不是。
等回了侯府,谢琳琅躺在床上,歇了半天才缓过来些。碧桃和青杏在定忠伯府时并没有想得明白,回来后听谢琳琅解释了,才后怕起来。
碧桃忧心忡忡的道:“这一次他们虽没有得手,但保不齐就还有下一次,哪有一辈子防人的,只怕咱们也防不起。谁知道他下一次又是什么手段呢?”
青杏叽叽咕咕半天,“夫人和那个贾儒真是恶毒!”
朝晖堂里赵氏倒听不见有人正在骂她,她满脸怒容,劈手就摔了一个杯子,对贾儒喝道:“糊涂!你真是胆子越发大了!出门儿前我就说过,这一次我们要设计的是谢安琅,你倒好,将我交待你的话全当耳边风!倒算计起了谢琳琅,你也不想想,就是成了,她就能嫁给你了不成?”
贾儒笑道:“表姑母消消气。这次是侄儿大意了,原本是万无一失的,谁想竟被她识破了呢!二姑娘倒是聪明的很。”
赵氏依然没什么好气,“倒不如说你笨罢了!谢安琅的事情怎么办?”
“自然是按表姑母说的办。”贾儒慢条斯里的道:“这次虽没寻着机会,总不会次次都寻不着机会。表姑母放心,此事侄儿一定会替表姑母办好。倒是二姑娘……”
赵氏冷笑一声,“你还是死了心罢!今天平安侯夫人已经透了口风,有意于二姑娘呢!这样好的亲事,侯爷没个不同意的!”
贾儒低着头,眼底微微闪过一丝阴冷,重抬起头才笑道:“表姑母不让侯爷知道不就成了,等平安侯府上来提亲,表姑母找个理由辞了,难不成他们家还能再厚着脸皮去找侯爷?想来他们家公子也是个抢手货,又不是非二姑娘不可了。”
赵氏并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又不知道谢芳琅此事能不能成,没的坏了女儿的名声,便道:“此事也得慢慢来说,反正平安侯夫人也只是透口风,只等接下来有什么动静罢。”
二月二的时候,平安侯府邀荣安侯府一起去踏青,其实也是两家相看的意思。赵氏又岂能不懂,便叫谢芳琅郑重的打扮了,只是谢芳琅实在还小,骨架尚未长成,虽然梳了个垂鬟分肖髻倒也撑得起来,但她硬是要戴最大的那支镶红蓝宝石的凤钗,看上去便有些不伦不类。
赵氏又打发人去和谢琳琅说了,只是说带她去踏青,却没提平安侯府这一节。谢琳琅便让人送了谢芳琅一支钿花,说是让她戴着玩儿,又推说身子不爽利,就不去了。
赵氏听了便微微一笑,带着谢芳琅出门了。
天刚擦黑的时候,一个嬷嬷转出东角门,往舒锦园来,至院门前,便见两个十一二岁的小丫头坐在漆红齐膝高的门槛上玩儿,那嬷嬷便笑问:“郑妈妈呢?”
两个小丫头不认得这个嬷嬷,其中一个便道:“请嬷嬷稍候。”便一溜烟儿跑了,过了一会儿,回来道:“没找见郑妈妈,碧桃姐姐知道了,说请嬷嬷进来。”
那嬷嬷便进了院子,碧桃已经挑了帘子迎出来,笑道:“钱嬷嬷来了,我们姑娘正等着呢!钗儿那小蹄子跑得倒快,还没等我迎出来呢,她倒叫嬷嬷先自己进来了。”
钱嬷嬷笑道:“哪里用得着那些虚礼?我倒叫姑娘久等了。”
碧桃笑着道:“嬷嬷请进罢。”
钱嬷嬷便进到里间来,只见谢琳琅穿着家常的蜜合色短袄,和一条浅葱绿裙子,解了乌鸦鸦的头发,简单的束在脑后,正坐在炕上,伏着雕花小几描花样子。见钱嬷嬷来了,忙笑道:“钱嬷嬷来了,嬷嬷快请坐,给嬷嬷看茶。”
钱嬷嬷便笑容满面的坐下了。
钱嬷嬷是安庆郡主身边服伺多年的七品女官,是安庆郡主最信任的心腹。每回安庆郡主有什么要紧事要告知谢琳琅,却又不便亲自过来时,便会谴了钱嬷嬷前来。
天色已经暗了,且两个时辰前襄国公府又是急着送了帖子来,谢琳琅便猜着是有要紧事了。便将丫鬟们都打发出去,对钱嬷嬷道:“可是外祖母有什么要紧话儿要说与我听?”
钱嬷嬷已经五十多岁了,此时肃起容颜来,倒颇有威严,她郑重的点点头,道:“是有两桩要紧事。”
☆、第18章 庚帖
这两桩事都与谢琳琅有关。
钱嬷嬷道:“郡主打发奴婢来,原是听说了平安侯府之事。虽说姑娘尚未出阁,不宜探听自己的亲事,但姑娘亲娘早逝,想必姑娘的继母不见得真心为姑娘谋划,郡主的意思是,让姑娘知道一些,将来若是姑娘的继母那里有些个什么算计,姑娘也好应对。郡主也是听到了平安侯夫人的一些口风,想必平安侯夫人已经与赵氏提过。平安侯府的世子狄慎白,郡主也着人细细打听了,相貌品格都是不错的。姑娘也不用害羞,郡主让奴婢说这些与姑娘听,还有个原因,今儿平安侯夫人邀了赵氏去踏青,听说是狄公子也跟着去了的。姑娘的继母赵氏却是带的府上的三姑娘。”
谢琳琅略低了头,钱嬷嬷虽然没有明说,她也听得明白,平日里闺阁姑娘们轻易出不得门,踏青算是一项难得出门子的机会,凡议亲事的两家若有嘱意,便借着机会相看一番,看赵氏此举,想来是另有所谋了。谢琳琅想了想道:“听说平安侯夫人出自镇南王段家,段家的女子想必都十分聪慧。”
钱嬷嬷闻言便露出些赞赏来,神情也放松了些儿,笑道:“怪道郡主整日里夸姑娘巧捷万端、闻一知十,奴婢将姑娘这话回了郡主,郡主也能放心了。赵氏想李代桃僵,想来连平安侯夫人这一关都过不去。”说着又叹了口气,“还有第二桩事,这是国公爷亲自嘱咐的,国公爷说朝廷之上会有动静,劝着郡主不要妄动。其实郡主又怎会不明白呢?只不过郡主觉得平安侯府是一桩好亲事,想着若是成了,于姑娘也是好事。”总好过做填房。只是这话她不敢随便对谢琳琅透出来,关系朝廷之事,连郡主都不能宣之于口,她更知道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郡主也只是想勉力一试罢了。若是真能赶在赐婚之前定下此事,以平安侯的威望,想必圣上也会权衡。
钱嬷嬷走后,谢琳琅一直在捉摸她说的第二桩事,总觉得她是藏了一半话的。
三月初六,平安侯府上门来换了庚帖。
此事顺利,段氏也很是高兴。庚帖换回来后,第二日平安侯便进宫求了圣旨,请封狄慎白为世子,狄慎白是平安侯的嫡长子,爵位自然是稳稳的落在他头上。圣上虑着狄慎白也到了成亲的年纪,此时请封也合规矩,便准了。
平安侯此时请封世子,也是博一个新妇旺夫的好兆头。另外谢琳琅嫁过来便是世子夫人,地位上自然也是不同的。
过了三日,家中一切顺遂,便拿了两人庚帖去合八字,之后又拿了狄慎白的庚帖送去荣安侯府,并告知吉兆吉日不提。这边平安侯狄靖则将谢琳琅的庚帖拿过来扫了一眼,道:“年纪小了些吧?”
段氏对谢琳琅十分满意,正是越看越顺眼的时候,听狄靖如此说,便白了他一眼,道:“虽说还没及笄,今年定了,等明年再成亲不是正好?”
狄靖顿了一下,道:“十一添一,应该是十二吧?明年及什么笄?”
“什么十一添一?”想要求娶之前,段氏自然是将谢琳琅打听了个一清二楚,这庚帖换来她也就没多瞧。此时听狄靖如此说,她便将庚帖拿过来,也打开看,只见生辰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甲午年冬月初十,若是甲午年生人,算下来可不正是十一岁么!她立时就想起踏春那一天,跟在赵氏身边的那个小姑娘,长相倒是不错,就是面上带着些刁钻之气。赵氏解释说谢琳琅三天两头的病着,那日又恰好赶上病了,便没有来。
段氏后来还特意打听了下,毕竟谢琳琅嫁过来是要做宗妇的,身体不好除了难以传继香火外,只怕也不好支撑主持中馈。不过打听之后,却都说她身子不错。段氏也就没把踏春那天之事放在心上。
此时见了这份庚帖,她倒是明白了赵氏的打算。别说赵氏是填房,她的女儿要比谢琳琅的身份差上一些,就算是不差,那个小姑娘也绝对做不了平安侯府的宗妇!
狄靖看着段氏面色沉下来,便幸灾乐祸的道:“被人耍了吧!如今庚帖都换了,想反悔也不能了。”
段氏除了气恼,也觉得很是啼笑皆非,真没见过这样子往别人家塞女儿的!不过,她又岂会吃这样的亏,让自己的宝贝儿子由赵氏算计了去?便略一沉吟,道:“谁说我要反悔了,那三姑娘毕竟也是侯府嫡女,配与你那怜姨娘的儿子,也配得起!”
狄靖听她又提起怜姨娘,便尴尬的咳了一声,道:“你就折腾罢!”见段氏面有恼色,忙又加了一句,“反正有我给你兜着。”转身就走了。
段氏便将管事媳妇周荣家的找了来,嘱咐过后,周荣家的便拿了拜帖去了荣安侯府。
赵氏听人来传的时候还纳闷了一回,怎么来的不是媒人倒是个管事媳妇?
周荣家的进了朝晖堂,便笑道:“奴婢冒然前来,扰着侯夫人了,实在不该。”
赵氏也笑道:“这是哪里的话,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周家姐姐什么时候想来,什么时候来就是。”
周荣家的忙道:“侯夫人真是折煞奴婢了,奴婢这身份怎敢当得起侯夫人一声姐姐!”寒暄完了才笑道:“我们夫人打发奴婢前来原是有桩事要跟侯夫人说。今儿我们夫人派人去合了我们大公子和府上二姑娘的八字,那老先生拈须摇头的合了半天,才吞吞吐吐的说这卦上看着不大对,好像是生辰错了似的。”
说到这里,她特意停顿了一下。赵氏听她说生辰错了,便有些心虚,原本想着只要换了庚帖,再下了定,他们就是想反悔也不成了。总之都是侯府嫡女,即便是换了一个,想来也没多大妨碍。况且临成亲时姐姐换妹妹,或是妹妹替姐姐这些事不也是常见的很!那庚帖谁又会去看它,就算是合八字时,那先生也只有拣好听的话儿说,谁又会傻帽儿似的说不好呢!不过,此时听周荣家的如此说,她心里还是有些打鼓。
周荣家的面上露出些羞愧来,“这原是奴婢的错儿!夫人听了那老先生的话倒很是意外,便赶紧拿来庚帖看,果然,我们大少爷的生辰是三月十二,倒写成了二月十二。原想着改了也就是了,夫人便将大少爷的庚帖放在桌子上正要找人来改呢,谁承想峥嵘那小蹄子手脚倒利索,竟按着规矩就给侯夫人送了来。我们夫人便生了气,说这是谁出的错处,谁便去找侯夫人请罪去!这不,奴婢来请罪来了,大少爷的生辰是奴婢抄了纸条去写的。都是奴婢的错,如今竟耽误了大少爷和二姑娘合八字,侯夫人就是如何罚奴婢,奴婢都是只有谢赏的!”
赵氏一听这情由,便放下心来,笑道:“想必也是府上大公子的好事,使得周家姐姐太过欢喜的缘故,既然错了,便重换了一份来也就是了。”又吩咐道:“玉印你去将狄公子的庚帖取了来。”
周荣家的忙道:“怪道都说侯夫人宽容体谅,奴婢就谢过侯夫人了。”接过了玉印拿来的庚帖,又把自己刚把从荣安侯府带来交给玉印,道谢了几句,便告辞了。
周荣家的回了平安侯府回禀段氏,段氏独靠在大迎枕上,依旧有些气闷,外界都传着赵氏的贤良名儿,没承想她竟是这么一号人物。听了周荣家的回禀,便道:“罢了,就当是为文哥儿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