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连环画收藏生涯-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深的故事,才帮助我得到了这个荣誉。

  这次实践,我总结出两点收获:一、连环画的确是宝,它传授给我知识,让我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二、我的身上长着艺术细胞。从此,我坚定了投身文艺工作的决心。 。 想看书来

7 攒“三国”
上海是我国连环画的发祥地和大本营,占据着连环画创作与出版的半壁江山。

  解放后到“*”前,作为连环画五大出版基地之一的上海,曾有大手笔出现,那就是策划编绘出长篇套书《三国演义》,全书共60册,篇幅近七千幅。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大型套书,它的编绘质量堪称一流,以至于后来经过许多次再版、重印,成为名符其实的传世精品。

  这套60开本的“三国”,1956年着手编绘,参预绘画的画家近30名,1957年开始出书,历时五年,到1961年才将60册出完。读初中时我在书店见到,便开始购买,待到上大学后,才将第一版攒齐。

  事情到此远非结束,而只能说刚刚开始。大约1962年,我在学校阅览室看报纸,从《文汇报》上读到一则消息,报道上海人美社要对“三国”套书进行修订,将删去几册,再补充几册,还听取读者意见,把绘画风格不统一和质量较差的,另请画家重新绘画。于是到了1964年,我又买到了后补和重绘的几册,使“三国”套书达到66册。这套书可以说是最早、最全的版本了。

  1965年,上海人美社出版了“三国”套书修订版,即第二版,我因已有第一版,又有补充本,便没有再买第二版。“*”结束后,1978年推出了64开、48册版“三国”,1987年将删掉的12册又补齐。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三国”出现大32开精、平装各三卷本。1994年出版了大32开精装五卷本。2001年出版了50开、60册全书。

  仅这部沪版《三国演义》,我就收藏了以上五种版本。

  与第一版“三国”几乎同时,北京的人美社策划编绘了大型套书《水浒传》,计划出30册,“*”前只出版了26册。

  相比之下,我更看好“三国”。原因在于“三国”套书从人物造型到环境景致,从构图到整体设计,都更接近或符合我对原作的想象,更完美地表现出这一历史时期的群雄纷争和风云变幻。它在绘画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既注重历史性,又不乏现代感。

  不妨举些例子略作说明。

  《桃园结义》第54幅,张飞发怒,拔刀要进帐杀董卓,刘备、关羽在左右劝阻。画面中部主体,是张飞半身近景,横眉立目,左手握拳。这幅画动感强,有冲击力,张飞的个性刻画得生动突出。

  《捉放曹》第15幅,董卓睡下,曹操乘机拔刀,画面前景右部是曹操站立,两手拔刀,中部横卧着董卓。两个人物都不见头部。这幅画突出了主体人物,动作鲜明,气氛紧张,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以上两图,都将主要人物置于前景,这种处理在传统连环画中是比较少见的。

  又如《白门楼》第71幅,画面右部为关羽下半身骑在马上,只画出马的尾部屁股处,上部为一杆青龙刀横举,下部远景是吕布率兵奔来。这个画面颇像影视镜头,关羽立马横刀极有气势,同时显出吕布人困马乏的狼狈相。

  《马跃檀溪》第36幅,画面透过马的腹下和腿部看过去,下部全是降兵。此画面的构图取景,有影视镜头感,渲染了刘备兵将的实力强大。

  这两幅画面,构图新奇、大胆,效果对比强烈,也符合现代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

8 量入为出
整个学生时代,从初小到大学毕业,我的吃穿用和上学的全部花销,都由父母负担,是父母辛勤操劳将我养育成人。建国初刚从南方举家迁回北京时,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母亲不久生下小妹妹,她还要照料我和大妹妹,因此仅靠父亲的工资维持生活,并不富裕,只能说尚过得去。后来母亲也参加了工作,家境得到改善,条件也渐渐好了。我介绍这些情况,无非说明我在工作之前,并不独立,没有经济收入,要买连环画,也并非一件随心所欲的事。

  小学和初中时,家里每月给我一元钱零花。此外,每天给我一角钱早点费,嘱我吃饱吃好。我舍不得花,因为买烧、饼油条所剩无几,更不敢买鸡蛋面包。那里胡同里常有卖烤白薯的,烤白薯便宜,花上三两分钱就能买一大块,于是我便每天早晨上课前用一块烤白薯充饥。这烤白薯吃多了,就胃酸,影响消化,因此有一段时间我常常放屁,闹得班里同学都取笑我。就这样,每天我能省下七八分钱,凑一个星期就能买一两本书。也就从那时起,我开始懂得生活之不易,自觉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那时出过一套《楚汉相争》,六本一套。我在书店橱窗里见过,很想看看它的故事,后来知道是描写刘邦、项羽之间的斗争,加上绘画者有张令涛、胡丁文与李成勋、陈丹旭等,更渴望保存一套。于是便用零花钱和省下的早点钱买下了。用老北京话讲,纯粹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那套书每册都较厚,单册售价三角多,幸亏不是一次出齐,而是陆续推出,我才能一本一本地买齐。

  少年时期,我最盼望过节,一是春节,二是“六一节”,再者就是过生日。每年逢这三个日子,我总能从母亲那里得到一元钱,这笔钱我是基本上全送给书店了,从少儿柜台或连环画专柜换取心爱的小人书。

  上高中以后,条件一度发生变化,原来大跃进时期全民扫盲,街道有许多大爷大妈不识字,也不会算术,街道居委会经与学校联系后,学校便选派一些高中生去进行普及教育。我当年也被委以重任,每周有两个晚上到学校附近街道居委会指定的场所去上课,教胡同里的老头老太太们认字,学习简单的加减乘除演算。因为付出了劳动,占据了自己的业余时间,所以每个月都能得到一点报酬;又因为是学生教课,对象又是上年纪的老人,所以钱并不多,只是一点意思而已。我每月用这三五元钱的“意思”,全买了书。这是凭自己的劳动所得买书,因而我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可惜这桩好事并不持久,我仅教了大半年,不知是因为基本目的已达到,还是又换了别的同学,也可能担心影响毕业班学习,上高三之后就再也没遇到这种美差了。

  四年大学生活,留下许多美好记忆,由于我已长大,又住校,家里便每月给我20-25元生活费,除了交元伙食费外,剩余零花钱不少。这时期虽然买书较之过去从容多了,但其他开销也增加,如开始交女友谈恋爱,就需要逛公园、看电影、给女友买零食等,所以买书只能量力而为,远做不到潇洒和气派。

  大学期间,有些书尽管价格不菲,如贺友直先生画的《山乡巨变》32开线装本,印数才两千册,还有赵宏本、钱笑呆合绘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6开线装本,我因为喜欢,都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些书的珍贵自不待言,它们也成为我自豪的资本。

  但是,有些书因昂贵却与我失之交臂。如程十发先生的《阿Q正传一O八图》上下册,摆在柜台里,我很想要,惜乎当时囊中羞涩,怎么也拿不出肆元伍角,只得望书兴叹,怅然离去。自己缺少经济收入,受制于人,这种滋味太难受了!

  补充一句,粉碎“四人帮”后,该书再版,我终于购买到手。

9 三部沪版套书
“*”前,够规模的大型套书并不多。所谓规模与大型,指的是数量在10册以上的套书。

  当年上海除了《三国演义》之外,还出版过三部大型套书,即《红楼梦》19本,《铁道游击队》10本,《东周列国故事》16本。还有一部《西汉演义》,计划出20本,却只出了16本,因没出齐,故略去不谈。

  沪版《红楼梦》,聚集了多位著名画家参绘,如董天野、张令涛、胡若佛、刘旦宅、刘锡永、江栋良等,水平之高,有口皆碑。这部作品的特点,从改编角度而言,多以人物为主,即主要是写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如《王熙凤》《尤二姐》《尤三姐》《呆霸王薛蟠》《司棋与潘又安》等。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人美社重新编绘了一套16册的《红楼梦》,基本上以写事为主。

  老版《红楼梦》的另一特点,是全书的出版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前后三家出版社相继出完。最初由三民图书公司出版,业内和连藏界称之为三民版,共出了13本,时间从1954年到1955年上半年。从名称判断,三民图书公司是私营出版机构,这在上海解放之初,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接着由新美术出版社出了两本,时间从1955年底到1956年。新美术存在时间较短,可以看作是一个过渡性出版社,随后并入上海人美社。最后由上海人美社出了余下的4本,时间从1958年到1962年。

  这部作品董天野先生独自绘画了5本,张令涛、胡若佛合绘了6本,使全书艺术质量得到基本保证。他们笔下的人物形象靓丽生动,性格鲜明突出,出色地传达了原作精神,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铁道游击队》从1955年出版第一、二册,到1961年才全部完成。绘画者是丁斌曾与韩和平两位著名画家。当年他俩从华东美院毕业,分配到上海人美社,进入创作室从事连环画创作,直干到退休才离开岗位。

  说来有趣,这部书最初第一册,是一位叫李新的先生绘画的,第二册《打洋行》才由丁、韩合作绘制,后来第三册直到第十册,都由他二人继续绘画,直到完成。为了换下李新之作,也为了提高水平,丁、韩二人重绘了第一、二两册,终于使全书由他二人合绘,保证了风格统一,保证了全书质量优秀。

  这套作品曾多次重印。“*”后出第二版时,改50开为60开本,不但将每个分册的书名由字数不等统一为四字题目,而且由丁先生新绘了部分篇章。后来再版时,恢复到老版原貌。

  199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向上海人美社租型,以32开本一页两幅形式,再版过《铁道游击队》,可见作品影响之大。

  1961年,《唇亡齿寒》和《诛石厚》同时问世,标志着套书《东周列国故事》正式出书。其实在此之前,上世纪50年代,上海人美社就陆续出版过许多选自《东周列国志》的故事,大约有30多册,不过那时不成系列,出一本算一本罢了。而60年代初推出的这部书,显然是按套书运作的,从封面设计看,每册都有统一着色和标志,即在书名处印成紫红色,而且左下角印一座铜钟,钟上有“东周列国故事”字样。1962年出版较多,约有七八种。到了1963年,又出了几种。因为没有书目,所以不知究竟多少本为一套。后来再不见出版,我数了数,共有15本,于是将这15本算作一整套。这种看法持续到2001年才转变。

  广州有位连友收藏不少老版书,他写文章并举出实物,说明这套书共16本,多出的一本叫《伐子都》。连上海都不曾见到这本书,广东却有,真是怪事!当年因何遗漏,至今搞不清楚,只听说有少量样书流了出去。

  到了“*”后,1979年到1984年,上海人美社又编绘新套书《东周列国故事》,共50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