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编写原创的祝福短信,即便是简单的几句有针对性的祝福,也远比群发来得真诚。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章 北大的学习牛人(1)
哈佛有个好传统,每年评选出征服哈佛人的15名大四学生,即使他们毕业了,校报还会进行多年的跟踪,看看这些在校的牛人进入了社会还是不是与众不同。
2006年评选出的牛人就有外语狂人特罗伊·泰雷隆格,会讲10门外语,并且还在不断学习新的语言。执著地在拉丁美人间穿梭的米拉·乌祖儿,他鼓励青年人战胜困难,成为下一代哈佛人。
能考进北大的都属于小牛人,学习成绩突出,能保送研究生的属于牛人,要是能GRE、托福高分,被国外名校录取的已属大牛,更恐怖的就算“牛魔王”了。
先天聪慧者
2007年5月,一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出炉。据统计,1999~2006年,选择就读北大的高考状元最多,有315人,约占总数的。该报告是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等人历时8个月时间对1999~2006年全国各、区、市(除西藏、港澳台地区外)高考状元情况深入调查与研究得出的,统计到的高考状元有560人。
在这些牛人中确实有早慧者。以前每年开学初,三角地橱窗上总会展出各省状元、奥赛冠军榜,被外界称为“状元墙”。后来没有这些展示,这些状元也就隐身于人海中了,各自的身手彼此了解不多,最多也是在社会上出的各类状元集上见识了。
在众多状元中,还有些少年大学生,他们确实很出色,我就见识过一位。那是2004年开学初,我去北大万柳宿舍区采访2004级研究生报到现场。早晨到达现场后,已是人头攒动。现场的校领导听说,本级有一位14岁的少年硕士生,我当然想见见他。不久,有人领来了一位小孩——14岁的王大可。他看上去很瘦弱,穿着一身破旧的衣裤,脚上蹬双黑布鞋。王大可特别内向,说话声音奇小,校领导问他问题,他就一个劲儿笑和点头,但他确实是位超常的孩子。小小年纪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之前他并没有上过普通高校,完全通过自
类似王大可这样的孩子,每年入学都会受到媒体的追逐,被称之为“神童”。王大可当年入学初,京城有少数几家媒体做了报道,后来,他本人拒绝采访,北大校方也为其“挡剑”,其实,这样做是明智的。有了先天的聪慧,毕竟还是个孩子,在成人化的大学校园里,心理和生理都会受到很大冲击,应该有个缓冲带。这是有前车之鉴:2007年,年仅31岁的张世明因精神方面疾病突然去世,而他本人曾经是位智商高达148的神童。张世明11岁从小学毕业,12岁从初中一年级一跃到大学一年级。13岁的张世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创下了该校最年轻的外国留
好在,后来在北大,我就没有再听到王大可的消息,相信他正在安静地成长。
努力在后天
北大的牛人,除了先天聪慧者,更多的牛人,是从大一开始就勤勤恳恳努力者,最终也修炼到牛人的级别。
2007年1月,北大元培计划班范申请到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将开始为期5年的博士深造。范申请到的专业是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他是哈佛该系在中国录取的6名全奖博士生之一。
其实,范是被保送至北大,入学前已算是学习牛人:他在高中时代把大学8本化学教材“缩”成8本笔记,然后“缩”成4本,最后每本“缩”成仅30多页。2003年1月10日,他在全国化学奥赛中获得一等奖,最终问鼎北大。
难能可贵的是,范进入北大后,并没有沉醉在以前的成绩中。大一下学期,他选择了化学专业,大二时,他进入北大纳米化学研究室。由于实验室设备白天多有博士生使用,作为本科生的范只能趁着晚上做实验,熬夜到两三点是家常便饭。凭着天赋和勤奋,2006年9月,范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了“控制转移碳纳米管阵列技术”的发明专利。最终凭借卓越的学术成绩,被慧眼识珠的哈佛相中,给予了5年高达万美元奖学金。
北大学习氛围浓郁,要不就不会出现“占座风波”。白天,大家都是忙忙碌碌,必修课、通选课、公选课一个都不落,到了周末,还有不少学生忙着修双学位。晚上,自习室总是满满当当的,图书馆内到处是读书的学生,更有甚者,夜晚还会到北大南门的各家餐馆内苦读。
这样的努力,总会换来风光的时刻。每年北大总会评选一批奖学金,这些学习牛人总会榜上有名。北大奖学金名目繁多,学习牛人们也多半都获得最高奖学金。学习好,最明显的要体现在毕业前夕,院系排名前列的学习优秀生,会被推免为硕士研究生,没有了考研的后顾之忧。更牛的学生,则会在毕业前的圣诞前夕,随着雪花飞舞,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的Offer随之而来,这一刻,就是对学习牛人最好的褒奖。
第十四章 非土著的PK路(1)
傍晚6时许,北大图书馆南门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它的主人是一位女士,她轻便地驾驶着,从我的身边缓缓驶过,通过南门无障碍通道驶入图书馆。这一切,我一直默默注视着,眼中充满敬意。我早就知道她的名字——郭晖,北大百年历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通过自学迈入北大。
北大的本科生总是标榜为“土著”,而如郭晖一般,没有经过北大本科经历的北大学子,被戏称为“非北大土著”。这不是北大学子特有的情结,但凡国内名校都有此类现象,甚至国外名校也如此。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本科生)也一样有优越感。毕竟四年的本科生活浸润,收获的养料是丰厚的,土著们有骄傲的资本。但从我接触的非北大土著们身上,更能感到他们与众不同。他们通往北大的PK路充满荆棘,更令人尊敬,也给我们更多启示。
开启梦想
“若不是梦想的烛光照亮眼前晦暗的道路,我们是无法前进的。”一个人有了梦想,才是有希望的。一个人有了对梦想的坚持,这个人才能拥有灿烂的现实。郭晖12岁时因误诊延误治疗而导致高位截肢。最初的日子里,她只能赋闲在家,后来一位老师给她指明了路:参加没有围墙的自考,学习不用奔波的英语专业。郭晖像是抓住救命稻草般投入学习,梦想着走向知识的最高殿堂。她先后拿到自考专科、本科文凭,后来参加研究生学习,取得了硕士学位。
为了能到梦想的北大读书,她冒昧地给北大外国语学院沈泓教授发信,询问报考博士生事宜。沈教授的鼓励,让郭晖坚定报考北大博士生的决心,最终她以专业第一名成绩成为北大百年历史中第一位残疾女博士。
郭晖曾经翻译了一首名为《梦想》的诗:“牢牢守住梦想吧,因为如任梦想夭亡,生命就是一只折翼的飞鸟,不能飞翔。”现实中,我们每人都有太多的梦想,到北大读书就是不少人的梦想。无论你是中学生、大学生,乃至走向社会,只要敢想、敢做,牢牢守住梦想,就会有实现的那一天。
实际行动
很喜欢徐静蕾导演的电影《让梦想照进现实》,正如片名所说,有了梦想还要有实际行动,只在那憧憬,梦想永远只会留在脑海中。
熙熙攘攘的北大康博斯西餐厅里,我的朋友——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夏军给我讲述他的PK路。他生在安徽农村,年少时家里穷,他只好选择了读中专,后来参加自考取得大专。为了补习大学英语,他在3个月内恶补了全部课程;为了学会围棋,一个暑假,愣是用泥巴做出棋子,靠着一本棋谱成为班里“高手”。
夏军说:“在现状下做到最好,绝不后悔。”这是他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让他从农村走入城市,从中专迈入博士。
“心动不如行动”,有了心仪的目标,就要像夏军所说的那样,积极投入行动中。如果立志到北大来读书,OK,无论你现在是在读中学,还是读大学,还是工作,都没有关系,规划好行程,立刻投入行动吧!
曲线救国
直线距离固然近,但曲线也有其弧度美。
一次偶然机会,我认识了徐晓东——北大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一个年过30岁的“非土鳖”。坐在北大万柳博士生宿舍里,书桌上到处堆放着英文原版图书,他给我讲起他的求学经历。
徐晓东生长在江南小镇,自幼憧憬能到最好的大学深造。虽然他很聪明,但高中成绩严重偏科,导致高考败走麦城,无奈走向打工生涯,但他没有扔下课本,随时寻找学习机会。后经人指点,他报考了自考英语专业,因狂爱英语,第一次考试,便取得专业课全省最高分。
自考本科毕业后,他仍不甘心,毕竟这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他没有忘记儿时的梦想。他带着简单行李,来到省城杭州,开始了向浙江大学的冲刺。第一年冲刺失败,第二年他终于成功。浙大三年硕士毕业后,他顺利留在浙江财经学院当老师。在别人眼中“这下总该安稳了吧?”徐晓东在工作几年后,却决定考北大博士生。数年积累,他一举成功。
自考专科、本科、浙大硕士、北大博士,绕了三道弯,徐晓东了却了儿时夙愿。最近市面上有本《一路保送到北大》的书,在北大“土著”中,这样的典型不少,无疑他们是幸运的,没有经过坎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顺利,如果一下子不能完成大目标,不妨把目标拆成若干小段,踏实走好每一步,当有一天你实现大目标时,你会发现在弯路中也捡到了更多“金子”。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五章 北大保安讲论语
曾经有一个出身卑微、名叫赫瑟尔的英国穷孩子,却对星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为做出一块理想的观察镜片,竟用自己的双手磨了近200块玻璃。有一天,他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终于发现了即便是当时具有最好设备的天文学家都没能够发现的乔治·西特星的轨道和运动速度以及土星的卫星环,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反响。梦想像是生命的一支火把,照亮了赫瑟尔的天空。
行走在北大里的人群,并不都是北大师生,还有很多如赫瑟尔般的北大追梦人,北大一直遵循着“兼容并包”的思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草根,只要有能力,北大都会给你一个展示的舞台,为梦想打造明天。
谢景伟
2007年5月的一天晚上7点,理教124教室挂出了“首都保安员,北大讲论语”的标语。站在讲坛上的并不是某位学术大家,而正是北大的保安谢景伟。
讲座现场来了不少捧场的观众,有北大学生,有媒体记者,有论语爱好者。谢景伟用个人实践和唯物辩证法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谢景伟自2002年开始在艰难环境里开始阅读《论语》,2005年他开始写作20万字的《论语布衣解》。他表示,站在北大讲坛已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梦想,还打出了“不与于丹争风”的口号。于丹在得知保安谢景伟在北大开讲论语后,只是表示:“不能出来听他讲,衷心祝他成功。”于丹说,分享经典是每个人的权利,越多人出来读经典越好。
在每天进出北大大门的世人眼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