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告我。我给你讲一个不成功的案例。”
2006年1月的一天,也就是在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挂牌后不久,杨永信接到一个妈妈的电话:“杨医生,我想让您救救我的儿子!我是苍山县的,下岗了,在临沂靠烙煎饼维持生活。我离婚了,孩子判给了他爸,他爸是个酒鬼,天天喝醉,在外面还沾花惹草。孩子16岁了,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是家庭变故让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高一就不上学了,天天泡在网吧里。您一定要救救我的孩子!”
“你把孩子送来吧!”
“我还是七天前见过儿子一面,他来问我要钱的。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我找了好多网吧,没见他的影子。我只知道儿子上网去了,去了哪家网吧也不知道,求求您了,您想想办法,把我的孩子从网吧里拉出来!”
电话那端只剩下那位妈妈绝望的哭声,杨永信对着话筒沉默了半分钟,说道:“大嫂,你带路,我跟你去找儿子。”
杨永信没有想到,中心成立后的第一次治疗是从寻找这个叫小军的孩子开始的。苍山县离临沂一个小时的车程,杨永信带着一个助手和苍山大嫂,找遍了苍山县城的每一家网吧,没有小军的影子。找到小军的奶奶家,奶奶抹着眼泪说,十几天没见过小军了,上次来抢了爷爷要去买面的钱就走了。苍山大嫂突然想起小军常去一个电脑超市,说不定在那里。找过去一看,电脑超市已经关门了。给超市的老板打电话,老板说小军在县城外的一个小镇上租了一间房子,房子旁边就有个黑网吧,去那里找找吧。杨永信跟随苍山大嫂找到那个黑网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那样的地方竟然会有一个网吧!一个破旧的院子,几间砖瓦房,院子里还有个小卖部。杨永信在外面等着,苍山大嫂悄悄钻进网吧,几分钟后,大嫂捂着胸口、满脸泪水走出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在里面,在里面,头发长长的,又黑又瘦,我差点没认出来。我的儿,他没看见我,看见我就会骂我的……呜呜……我心里难受,我一看见孩子变成那样就想哭,我心慌得不行……我这是造的什么孽,老天爷为什么这样惩罚我……”
杨永信制止大嫂,怕惊动了小军,马上拨通医院的电话:“快派一辆救护车来!”
一个小时后,救护车到了,杨永信随着大嫂走进灯光昏暗的网吧,出现在小军面前。大嫂说:“儿呀,歇会儿,妈妈给你买了一台电脑,我领你去拿。”小军对妈妈的出现还是有点惊讶,白了她一眼,又把目光集中在电脑屏幕上,说道:“走开,我的梦幻游戏就要打到顶级了,150分,一分也不能少!哈哈,快了,还差10分,快了,快了,太过瘾了!”
大嫂又说:“儿子,你不是要电脑吗?妈妈已经给你买来了,就在门外的车上,不信你去看一看。”
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这是小军盼望了多年的事情,妈妈的话打动了他,他跟着妈妈出来,没有注意身后还跟着杨永信,往救护车里伸了伸头,没有看见电脑,却看见了车里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突然想起妈妈说过要带他去医院看病的话,转身想跑,却被杨永信堵住了,直接推上车,再想挣扎,已经被杨永信抱住,虽然1米8的大个子,但面黄肌瘦,没有力气,只好服软,但嘴里却叫骂着他的妈妈:“好你个坏女人,你骗我,又不给我钱,怪不得我爸爸不要你了,你活该被抛弃,活该守寡!”
杨永信的助手看不下去,对小军吼了一句:“你这孩子,怎么能对你妈妈这样说话!”
小军一瞪眼,叫道:“你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资格教训我?放我下车,我要上网玩游戏!再不放我,我要砸你们的玻璃了!”
第二章 网瘾大搜救 战火冲天而起(4)
助手急了,想教训小军一下,被杨永信制止了。杨永信看得出来,小军已经完全被网瘾控制了,满脑子都是网络世界里的东西,神志不清,思维混乱。杨永信很慈祥地抚摸着小军的乱蓬蓬的脑袋,耐心地说:“小军,你是不是好几天没有好好吃饭了?你妈妈担心你的身体,叫我们给你检查一下,同时你妈妈也想让我们帮助你把网瘾戒掉……”
“网瘾?呵,我真有网瘾,我就是上网成瘾了,关你们屁事!我看你们是吃饱了撑的!”不等杨永信把话说完,小军打断他,杨永信并不气恼,搂着小军的肩膀,让司机开车。小军起初想反抗,车一开,竟然不知不觉靠着杨永信的肩膀睡着了。小军的妈妈坐在旁边,替小军整理着脏脏兮兮的衣服和乱乱的头发,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
在网戒中心成立的前几个月,多数孩子都是家长委托杨永信去网吧里拖出来的。可是这样的行动等于是断网吧的财路,网吧自然不乐意。有时为了与黑网吧斗争,杨永信不得不请求公安部门协助。
小军被拉到医院,大喊大叫,拿自己的脑袋往铁门上撞。这已经是精神病的症状。杨永信用那种微电量的心理治疗仪强迫小军安静下来。
那时杨永信刚刚尝试着使用这种小仪器。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没有任何风险,可是家长们总认为是电击孩子,反对,抗议。杨永信苦口婆心地解释说,既然孩子有一些精神病的症状,就得用对付精神病的方法。家长们更不干了:“你敢说我的孩子有精神病,你还电击我的孩子,你算什么医生,完全是个江湖骗子,我要告你!”
苍山大嫂并没有这样。她看到小军在做过治疗之后安静下来,按时吃饭、睡觉,身体在恢复,她相信杨永信的治疗方法。可是小军的爸爸却不这样,他怕给小军治病花钱,一进医院就嚷嚷着他儿子没病,不需要治疗,他不会交住院费。小军本来就不愿意住院,便对爸爸说杨永信电击他,虐待他。小军的爸爸没有多少文化,又喜欢喝酒,耍酒风,打架斗殴,听不得儿子说自己吃亏。他红着眼睛骂杨永信:“什么浑蛋医生,你电击我儿子,把我儿子当精神病 ,这属于过度治疗,虐待儿童,我要告你!”
趁着杨永信不在医院的时候,小军的爸爸要把小军领走,欠着几百块钱的住院费,住院处不让走,他就动粗,扬言谁拦他打谁,还要把网戒中心给炸平。苍山大嫂觉得理亏,上前劝阻前夫和小军,被前夫打骂一顿,眼睁睁地看着小军走出网戒中心。
杨永信不怕小军的爸爸告,事实上小军的爸爸也没有告。后来这样的情况又发生过几例,都是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当成精神病人来治,把孩子领走了的时候,都吆喝着要去告杨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去告。相反,几个月后,这些被领走的孩子在网吧里沉迷得更深,父母只好再把孩子送回来。
杨永信得知小军被爸爸带走的消息后,马上打小军爸爸的手机,不是为了追讨那几百块钱的住院费,而是想劝说把小军送回来,如果小军这样离开医院,不仅前功尽弃,网瘾反而会发作得更厉害。可是小军爸爸的手机关了,又过了几天,手机号换了,杨永信再没能联系上。小军的妈妈曾经哭着来找儿子,看着儿子空空的床位,绝望欲死。
几个月后,当一个个症状比小军严重得多的孩子成功戒掉网瘾重返校园的时候,杨永信常常给助手说起小军,认真反思在小军的治疗上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在所有来治疗网瘾的孩子中,小军是杨永信至今最为放心不下的一个。
别用禽兽美化你自己
“重塑灵魂的恩师,再造生命的益友。”
“永信模式,治病救人戒网瘾;杨叔精神,不辞辛苦为社会。”
这是杨永信最早收到的两面锦旗上的话。他本不喜欢家长的溢美之词,可是当一位盟友的爷爷坐车赶了200多里的山路专门送来这样的锦旗时,他还是被感动了。那位老人的话让杨永信坚定了信心:“这些牛犊子,你不用点狠招,能治得了他们?”
老人的话是针对心理治疗仪的。小军的出走,一些家长的反对,一度让杨永信对这个小仪器的使用产生了犹豫。但大多数的家长都支持杨永信的做法。家长们说,网瘾发作的时候,平时看着温驯的孩子像突然变成了野兽,随时都会攻击人类,只要能控制住他们,没有什么方法不可以使用。
第二章 网瘾大搜救 战火冲天而起(5)
一个盟友回忆起来网戒中心前的行为,懊恼地说:“我就是一个禽兽!”
他妈妈却说:“你别侮辱禽兽,美化你自己,你还有脸拿自己跟禽兽比,那是侮辱了禽兽!你连禽兽的一根毫毛都比不上!禽兽知道吃完了母兽的奶晃晃脑袋,羊羔吃奶的时候知道给羊妈妈跪下,你对我都干了些什么?禽兽不如的东西!要不是杨叔手中有能治得住你的仪器,你还不吃人呀!”
微电量的心理治疗仪成为杨永信的杀手锏,但治标不治本。它只能一时扭转暴烈的行为,可是要想真正根除网瘾,还得靠药物、心理治疗等手段。
杨永信总结了近百个案例,形成了一套包括40个环节的治疗方案,创造了一种“心理+药物+物理+工娱”的特殊治疗方法。杨永信没有妄自尊大,像一些江湖郎中那样故作高深。倒是一些被治愈的孩子家长非常赞同他的治疗方法,慷慨地替他冠以“永信模式”:
1.入院抚慰 21.爱国教育戒网瘾
2.西药治疗 22.亲情重建戒网瘾
3.行为矫正治疗 23.性格重塑戒网瘾
4.中药治疗( 戒网饮 ) 24.心态培养戒网瘾
5.内务整理 25.快乐寻源戒网瘾
6.早操 26.品德教育戒网瘾
7.军训 27.认知纠偏戒网瘾
8.郊游 28.培训家长戒网瘾
9.宣誓( 戒网瘾宣言+八荣八耻 ) 29.剖析自我戒网瘾
10.戒网瘾之歌( 网梦醒来 ) 30.氛围影响戒网瘾
11.上网作业 31.真情打动戒网瘾
12.戒网瘾日记 32.透视家庭戒网瘾
13.父母心声 33.家境优化戒网瘾
14.我的过去 34.不幸角色体验戒网瘾
15.早点评 35.恶劣环境体验戒网瘾
16.晚点评 36.虚拟情景戒网瘾
17.个别沟通 37.情景再现戒网瘾
18.点评互动 38.成因追踪戒网瘾
19.奖赏鼓励机制 39.专业网站戒网瘾
20.周总结、月总结 40.戒网瘾的长效机制
40种环节,环环相扣,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信任,最后达到重塑自我的目的。每个孩子沾染上网瘾的原因不同,针对不同的孩子,使用的方法就要有所侧重,这就要求这40种方法的涵盖力要大,操作性要强,从每天早晨的军训,一直到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要体现摆脱网瘾、重塑自我的目标。
模式完善之后,杨永信着重打造一些关键环节。比如在父母全程陪同治疗的问题上,许多父母一开始不能接受。杨永信认真分析了一些魔鬼训练营的做法,父母把孩子送来后就被打发走了,说3个月后就可以领回一个性格完美的孩子。可事实上,3个月后,孩子不但没有治好,反而加重了。孩子在父母完全不知情的状态下接受治疗,只能加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