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府教育方针的失误,不知振兴国内教育,只知派遣留学;之二是留学生志趣卑下,志不在为祖国造新文明,而仅在一己之利禄衣食,急功近利,苟且速成,重实业而轻文科,不讲求祖国文字学术。为了救此弊病,他提出一要慎选留学,二要增设大学,增进国内高等教育。他提出建设和振兴中国高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说:“久长之计乃在振兴国内之高等教育。是故者以国内高等教育为主,而以留学为宾;当以留学为振兴国内高等教育之预备,而不当以国内高等教育为留学之预备”,“盖国内大学,乃一国教育学问之中心。无大学,则一国之学问无所折衷,无所归宿,无所附丽,无所继长增高。以国内大学为根本,而以留学为造大学教师之计。以大学为鹄,以留学为矢,矢者所以至鹄之具也。如是,则吾国之教育前途,或尚有万一之希冀耳”。 txt小说上传分享
2。怕老婆的“假博士”——胡适(2)
此后,胡适创办国内大学的思想十分强烈,达到不发不快的地步,多次与人探讨。1915年1月,他同竺可桢等人谈话,呼吁“设国立大学以救今日国中学者无求高等学问之地之失”。同年2月20日,他在与英文教师亚丹的谈话中再一次感受到国家建设大学的重要、中国无著名大学的耻辱。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大发感叹:“吾他日能见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剑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嗟夫!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四万万方里、四万万人口之大国乎!世安可容无大学之国乎!”第二天,他仍觉意犹未尽,又在日记上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无博物院,无美术馆,乃可耻耳。我国人其洗此耻哉!”
从此,青年胡适立下了终身从事教育以救国家的志向。1916年1月25日,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适以为今日造(不能亡之)国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在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并说:“明知树人乃最迂远之图。然近来洞见国事与天下事均非捷径所能为功。七年之病当救三年之艾。倘以三年之艾为迂远而不为,则终亦必望而已矣。”
在1917年2月毕业前夕,通过越洋通信,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上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携手,高高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民国初年这场史无前例的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高潮。在此后的80年里,“胡适”这个名字一直像一颗耀眼的巨星,闪烁于大陆、港台及海外的星空上。尽管由于种种政治的或其他原因,当时与后来人们对胡适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谁也不能无视他的存在。平心而论,他无愧为中国新文学开山鼻祖之一。
1917年回国后,胡适应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他积极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呼唤民主和科学,大力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因为首倡“新文化运动”而一夜成名,成为中国文学的领袖人物和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他所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可谓新文学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8项内容:“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称胡适的这篇文章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1918年,他在《建设新文学革命论》中,又把所谓“八不主义”总结为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数千年来,中国通用的书面语中没有白话文的合法地位,只有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才算正统。直到五四时期,经胡适的提出及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的运用迅速推广,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书面表述上的支配地位,也开辟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崭新纪元。
五四文学革命前后,胡适还身体力行地投入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实践之中。在文学理论方面,他陆续发表了《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文章,大力提倡新文学创作,并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区别。在引进西方文学作品方面,他翻译了法国都德、莫泊桑及挪威易卜生等名家的部分作品,为国内的新文学创作提供借鉴精品。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从理论上做了有积极意义的探讨,而且还身体力行,一马当先,尝试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1917年2月出版的《新青年》,发表了他的几首白话诗,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正如他把它们结集时取名《尝试集》所表明的,他为新诗创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如下面这两首作品,打破了传统的诗词格律,采用自然音节和自由句式,内容也表达了颠覆传统、反对封建、倡导民主主义及人道主义的思想倾向,像一股扑面春风,给诗歌天地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2。怕老婆的“假博士”——胡适(3)
窗上有所见口占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威权”
“威权”坐在山顶上,
指挥一班铁索锁着的奴隶替他开矿。
他说:“你们谁敢倔强?
我要把你们怎么样就怎么样!”
奴隶们做了一万年的工,
头颈上的铁索渐渐地磨断了。
他们说:“等到铁索断时,
我们要造反了!”
奴隶们同心合力,
一锄一锄地掘到山脚底。
山脚底挖空了,
“威权”倒撞下来,活活地跌死!
另外,胡适在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学史研究,甚至戏剧、小说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做出了不同凡响的贡献。他一方面介绍欧美的思想、文化,一方面用西方的科学方法来整理重估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并兼顾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从新文化运动起,历次重大的学术文化争论,他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难怪有人说:胡适这一时期的文学主张、创作实践、研究工作,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没有“胡适”,恐怕也就没有“白话文运动”——至少运动也不会在那时发生。
胡适的加盟大增了北大新派的力量和活力。关于他在当时北大新派中的影响和地位,有论者指出26岁的胡适是其中最年轻的人物。但是他那无可怀疑的受过西方教育的归国学者身份,他在北大的地位,以及他与《新青年》的联系,都标志着他是这个虽然规模较小,但条理分明、影响巨大的先锋派的天然领袖。
胡适到北大的头一年,担任中国古代哲学、英文学、英文修辞学诸课的教学工作,第二年又任中国名学、中国小说、英文高等修辞学、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等课程,这些眼花缭乱、古今中外兼涉的文史课程,令北大旧派人物自愧不如,而使他深得青年学子的倾心。
我们暂且撇开需要我们仰视得脖颈生硬的成就不说,从肉体凡胎的角度,再看看身佩35个博士头衔的胡适的婚姻爱情生活,看能不能让我们变得轻松一点儿。
年仅26岁就任北大教授的胡适,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乐观开朗,谈笑风生。他身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交织的经纬,又有美国文化浸染的色泽。与他同乡、同志的陈独秀在任北大文科主任时是八大胡同常客,烟花柳巷,氤氲缭绕,温柔之乡,燕语呢喃。包括周树人、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等现代文学的干将们也都纷纷喜新厌旧,掀起一波波抛弃老妻拥抱少妇的家庭革命浪潮,未能逃过“庄稼佬多收了三五斗便思易妻”的讖语,而洋胡适却能终其一生与颇有河东之狮威仪的小脚糟糠之妻白首到老,不能不说也是个例外。
胡适之不是一个没有情趣的冷血动物,更不是一个胆小避世的乡愿。有次他讲课时,忽然刮起一阵冷风,他看到女学生坐在窗边,就赶紧走下讲台亲自为女学生关窗户。但当女学生疯狂追求他的时候,却被他冷峻地拒绝了。在给女弟子张慰慈的扇子上,也许只有和着血泪才能题写出这样的文字:“爱情的代价是痛苦,爱情的方法是要忍得住痛苦。”虽然对自己的感情生活保持沉默和低调,对别人,他却俨然以丘比特自居。当女弟子张兆和拿着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一脸无辜地向他报告时,他却报以一脸的微笑,不仅没有道貌岸然棒打鸳鸯,而且还牵线搭桥,最终撮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配良缘。当梁启超大骂多情弟子徐志摩和陆小曼大逆不道之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向这对金童玉女表示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2。怕老婆的“假博士”——胡适(4)
但在他自己,却又完全是两码事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两位大家都熟识的以“惧内”而闻名的大家:一个是周作人,他被一个日本女人逼得兄弟失和,后来甚至做了汉奸;另一个就是胡适了。
晚年的胡适曾写过一首以《旧梦》为题的小诗:上下绿丛中,露出飞檐一角,惊起当年旧梦,泪向心头落。当年的旧梦究竟是怎样一些情事,流向心头的泪滴又是为谁而落?
胡适13岁那年有一天,随母亲到姑婆家看社戏,与旌德县江村江冬秀母女相逢。江母看到他,“一见钟情”就喜欢上了他的眉清目秀,聪敏伶俐,就有意招他为“乘龙快婿”。但胡母却未敢当即答应,因为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且属虎。据民间说法,虎吃兔,属虎的女人更是母老虎。江母一意欲招意中佳婿,又托胡适的本家叔叔为媒。这位媒人说动胡母,合一下八字试试,八字却正相合。这样一桩娃娃亲就定下来了。
订婚后,胡适到上海读书,远赴美国留学,一去十几年,其间从未与江冬秀谋面,更遑论爱情。1917年12月,胡适留学归来回故里,一个洋气十足的青年博士和一个土里土气的小脚女人终成眷属。这桩不折不扣的旧式婚姻,对于中国新派头号人物来说,与其说有点滑稽,不如说是绝妙的讽刺。胡适幼年丧父,母亲一手将他抚育成人,虽然极力主张婚姻自由,主张破除陋习,但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最终还是无奈地接受了这份“苦涩的礼物”。
有人曾戏言:“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新婚后,小夫妻小日子过得还蛮不错,但也不难想象,一个喝过洋墨水、名闻天下的新学术领袖,和一个斗大字识不了几升的小脚女人,天长日久厮守在一间房檐下,他们会有多少共同语言?有时候,为一点点小事,江氏就会吵闹不休。作为一代学术领袖,胡适的“粉丝”肯定不在少数,窈窕淑女登门拜访,也是家常便饭。江氏开始还能宽怀隐忍一点,越到后来越泼醋,很快升级为动不动就大吵大闹。
江冬秀虽然来自乡下,却不像一般村妇那样羞怯、胆小,而是很有泼辣果决的作风。有一回,梁实秋要和太太离婚。江冬秀闻讯打抱不平,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