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厚重历史沉淀的不老雄心与创新基因,能帮助花旗走出困境。套用美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话,上帝保佑花旗。
摩天楼边的仰望
曼哈顿的大部分街区像韭畦棋盘,整齐划一。南北向称大道,东西向称街。街名以*数字排列。贯穿曼哈顿岛和纽约市其他各区的,是18座桥梁和4条水底隧道。
在哈得孙河的游船上东望,曼哈顿密集参差的高楼,直插云霄,如群峰壁立。高空鸟瞰如一条条人造峡谷,整个城市如“水泥森林”般壮观。在曼哈顿的摩天楼中,原来有两座最雄伟的通天奇观,一个是帝国大厦,另一个是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这两座楼均高100多层,巍峨挺立,为纽约争得了“站着的城市”的美名。
如噩梦般的“9·11”事件,使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化为了废墟。灾难过后,对于是否重建、如何重建一直都存有争议。2002年7月,新世贸中心初期的6个备选方案亮相,却被美国民众认为过于平庸,决议没有通过。直到2003年2月,丹尼尔·利伯斯金的“纪念地基”设计方案才最终被选用。该方案以一栋高达1 776英尺① 的大厦吸引了评审者和美国民众的眼球,其核心楼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自由塔”。
利用今天会见的间隙,我们特意安排了一趟世贸之行。
行前,我特地查阅了一些关于重建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介绍,其中提到一个美籍华裔建筑师,叫饶及人,曾任纽约城市规划委员。他的一些观点让我印象颇为深刻。在大楼重建是否恢复原样的那场争论中,他说:“按美国人的习惯,原封不变并原地复制世贸中心的可能性不大。美国人喜欢向前看。历史就是历史,即使再惨痛再具有深刻纪念意义,都已经过去了,美国人将会延续它的精神,但是绝不会照搬,而且很有可能会做一些改进。”
虽然现在世界贸易中心遗址上的“自由塔”还未竣工,但是从纽约市政府公布的方案以及已经完工的7号楼来看,美国人果然大有让新世贸中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自由塔”1776英尺的塔高,代表美国建国的年份,这个建筑拟占地260万平方英尺,共82层。值得一提的是,“安全问题”被提上最高议程—“自由塔”的建造完全符合“最高安全标准”,内部所有的电梯、灭火装置以及电路管线均被一个约6米厚的空心混凝土装置保护起来。除此之外,大楼还为救援人员特意加装了楼梯通道,以便救援人员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从容出入。
从外形上看,“自由塔”的最上部是一个约408英尺高的螺旋尖顶,其造型与纽约“自由女神像”手中高擎的那只火炬外形极其相似,比原先的世贸中心更威严且更有气势。
走在即将重新伫立的摩天大楼地基旁,我抬头仰望,只见阳光明媚,碧空如洗,没有了身处华尔街中央的黑暗与阴霾。我想,如果华尔街所有的交易都经得起阳光的照射,每一项产品都保持透明,每一次运作都符合基本的规则,重新构建的经济金融体系一定会更加安全、健康。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1)
戴蒙在次贷危机中不仅没有像昔日对手那样受损,而且似乎还从中受益。2008年春天,他成功地收购了贝尔斯登,完成了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响世界的重大并购案,摩根大通也因此成了赢家。
2008年10月10日,又是新的一天,华尔街的脉搏依然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我们先去拜会了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张业遂先生,并共进午餐。寒暄过后,话题还是绕不开金融风暴。从猝死的雷曼到摇摇欲坠的保险帝国AIG,人人都感慨万千。在一片坏消息声中,总算听到了一个不坏的消息。当华尔街巨头纷纷陷入泥潭、摇摇欲坠之际,摩根大通似乎一枝独秀。今年初,摩根大通收购了贝尔斯登,现在又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这个曾经参与了缔造新花旗、重塑美一银行(Bank One)等全球瞩目的大事的银行家,似乎成了这场危机中最大的赢家。我不禁想起了这位老朋友。恰好,下一场会见的主角就是他。
见证新花旗
说起杰米·戴蒙,人们一定会想起桑迪·韦尔。他和戴蒙一起缔造了庞大的花旗帝国,两人的关系曾经亲密无比,后来又戏剧性地分手;最后,连他们在四季酒店言归于好都成了华尔街最大的新闻。他们就这样此起彼伏地刺激着人们的好奇心,就这样书写了金融业界不可复制的传奇故事。
杰米·戴蒙出生于纽约皇后区一个希腊裔家庭,父亲是一名证券经纪人。似乎是受了父亲的影响,戴蒙从小就表现出对数据的敏感与天赋。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塔夫茨大学,之后任职于波士顿一家咨询公司,数年之后,又考入了哈佛商学院—这所锻造了无数商界精英与知名学者的世界象牙塔。思维缜密、勇于尝试、善于表现的戴蒙被他的老师和同学视为金融领域最有天赋的学生之一。
从哈佛毕业后,戴蒙轻而易举地得到了高盛、雷曼和摩根士丹利的青睐。尽管才华横溢,但是如果没有遇到桑迪的话,戴蒙或许也只是一个开着法拉利、穿着阿玛尼的投行雇员而已。
在戴蒙17岁时,戴蒙的父亲西奥多·戴蒙所在的老牌证券公司希尔森被桑迪收购,戴蒙家从此与之交好。几年后,还是在校大学生的杰米·戴蒙以桑迪收购希尔森之事作为案例,分析了在收购中的种种问题,这篇论文辗转传到了桑迪那里,得到了他的赏识。
在后来的接触中,桑迪发现了戴蒙的与众不同,超人的自信与务实能力使得他走到哪里都是意见领袖。“或许,这个年轻人将会是自己出征华尔街路上的最好伙伴。”桑迪想。于是,他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为由说服了戴蒙,使之放弃投行的高薪,加入运通(桑迪时任运通总裁),成为自己的助手。
1985年,桑迪被迫从运通辞职。为了追随他,戴蒙也毅然放弃了原本很有前途的工作。二人在中城的西格拉姆大厦建立了新的办公室,在这里开始了寂寞的等待。这一过程中,两人不断提出各种想法,以此冲淡无所事事地参加各种午餐会所带来的恐惧。
很多年以后,我曾经跟桑迪聊起此事。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承认,戴蒙的坚持,让他收获了很多。而且,就是在辞去美国运通总裁职务的时候,他发现—戴蒙已经对这个行业有着惊人的了解,大大超出了他这个年纪所应该拥有的能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2)
大约一年之后,他们在马里兰州接管了巴尔的摩的商业信贷公司。此后,经过一连串的并购,小公司成了著名的旅行者集团。
并购,成为他们壮大自身最直接的方式,好的想*定期出现在旅行者集团的战略讨论日程上。1997年底,他们又号召大家寻找新的并购对象。对于当时的分业经营模式,桑迪甚至觉得并不需要担心法律或监管限制问题,只要能提出好的合并想法就行。而评判想法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要把目标定位为那些具有多样化的利润来源、雄厚的资产和可观的国际业务的公司。
美林、高盛、运通,这些选择都被一一否决。“花旗”,有人喊出这两个字,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嘲笑。从常规的思维来看,这种想法就像中学课堂上调皮学生哗众取宠的叫嚷一样。
花旗是19世纪初成立还能够生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作为一家银行,它一次次从荣耀与狂澜的边缘走过。它当时的身份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金融服务业毫无争议的领导者。并购花旗,无异于痴人说梦。
桑迪却陷入了思考:“除去可行性考虑以外,这家公司在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客户和政府都对其品牌高度认可。旅行者集团在除银行服务以外的金融产品上拥有巨大优势,花旗则在几乎所有银行产品上拥有令人羡慕的优势。”
这就意味着—如果二者合并成功,将会诞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巨擘。而且,它的意义远不是机构庞大这么简单。相互交叉补充的业务领域和合并后的惊人的资产规模可以有效地获取规模效益,中和市场中的经营风险。
在戴蒙的支持下,桑迪很快将这一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纳入日程。经过艰难谈判,1998年4月,两人导演了旅行者集团与花旗银行价值700亿美元的惊天合并,由此诞生了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团,告别了华尔街许久的混业经营重新成为主流。
华丽转身
桑迪与戴蒙可谓珠联璧合,前者发现机会,谈成一笔并购交易之后,后者具体负责机构、业务、文化、流程的整合,成功地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然而,戴蒙身上蕴藏的能量其实远不止于此。自信的个性,工作的成就,促使其体内的另一股能量慢慢地积蓄,直至爆发。
在所有人眼中,戴蒙就是新花旗的王子,总有一天他会登上这个金融帝国的权力之巅。但历史总会被偶然的力量拽离预定的轨道,桑迪与戴蒙因为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走向了陌路。
1998年10月初,新花旗合并工作完成之后,桑迪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携他们的家眷聚集在西弗吉尼亚的绿蔷薇(The Greenbrier),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增进原旅行者及花旗高管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不幸的是,戴蒙因替其好朋友打抱不平而与桑迪另一助手、原所罗门兄弟公司CEO德里克·莫恩发生了严重冲突。桑迪最终与前花旗CEO约翰·里德达成共识,要求戴蒙辞职。
辞职那天,戴蒙平静地对下属宣布被要求辞职一事,并不带一丝怨恨地发表了在花旗的最后演讲:“花旗集团有巨大的潜力,也有了不起的人才,你们都应该感到骄傲。我祝你们一切如意。我很遗憾它不适合我。如果有什么能帮忙的,请告诉我。”在场的人全都起立,长时间鼓掌。在其辞职的当天,花旗的股价下跌近5%,两周内市值蒸发了11%,高达110亿美元。。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三章 最大的赢家(3)
就这样,他离开了花旗,昔日的王子一夜之间成为了帝国的弃儿。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落差是无法接受的,它足以击垮任何人的雄心壮志。
这一年,戴蒙四十出头。虽然已经拥有了3 000万美元的现金和股票,但对于渴望成功的他来说,这并不足以让他止步。
因为在旅行者与花旗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亚马逊、喜达屋酒店、大英伯克利银行等多家大公司都向戴蒙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并不为之所动,而是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韬光养晦,每天练习拳击,陪家人吃饭。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华尔街的幸运在于,杰米·戴蒙正是一个为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暂时的隐忍并不足以藏匿他永不停息的斗志。
2000年3月,戴蒙终于结束了蛰伏,走进了全美第六大银行Bank One的芝加哥总部,出任董事会主席兼CEO。这个选择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虽然Bank One是美国中西部最大的银行,但之前经营并不顺利。戴蒙到来的时候,它亏损亿美元,处境艰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