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垂千古国画大师:国画那些人-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
  北宋前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还有燕文贵、高克明、许道宁、翟院深等人。燕文贵创造了为人所称许的“燕家景致”。开创“米点云山”的米芾、米友仁父子,在画史上留有大名,盖因人家创造了一种自己有、别人无的画貌。北宋山水画的杰出人物还有开创“高远、深远、平远”构图法的郭熙,他继承李成的画风而又有自己的独创,画史上有“李郭”之称,李郭风格曾经在北宋风靡画坛,可惜后世却失去了关注。宋英宗的驸马爷王诜,也是一位著名文人,山水画水墨学李成,着色学李思训,也算表现卓越。
  最后,说说“南宋四家”,四家者,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也。四位都是南宋画院画家,主要成就在于山水,李唐钢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更为工整完善,马远、夏圭构图简洁、笔法钢劲又水墨淋漓。其中,李唐最老,人品正,画品高,因为山水画自创一格,震烁古今,还擅画人物故事题材,成就和影响都很大,所以成为了南宋画院的领袖人物。勤奋老实的刘松年,从画院学画到留院绘画,山水兼具水墨和青绿,还精于界画,画人物也很地道,所以他的画笔墨精稳,诗情画意,严谨不苟,简直找不到毛病,所以风格也就不那么突兀了。浙江钱塘人马远,“一门五世皆画手”,绘山水能够大胆取舍,简洁构图,往往以山川之一隅作为表现对象,人称“马一角”。经常表现“峭峰直上不见顶,绝壁直下不见底”,线条钢劲坚凝,凛硬森然,大斧劈皴,造型方硬,其著名的《踏歌图》,令人拍案叫绝。夏圭是马远老乡,因为构图有特色,喜欢集中景物于画面一侧,另一侧则空白缥缈,于是有“夏半边”之称。早年专工人物,后以山水著称,笔法苍老却气韵清幽。这两位,“马一角”对“夏半边”,相映成趣,不明真相的人会认为这是画史上的一大幽默,明白了真相,可能就笑不出来了,真相是什么呢,请把“一角”、“半边”同南宋的残山剩水联系起来。
  

苏轼:也似飞鸿踏雪泥(1)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的是文事的难以品评——不像比武,谁把谁打趴下一目了然。文人文事,固难品评,却也并非“公鸡战刺猬”无从下嘴,假如要选一个中国文坛的全能冠军,有史以降,苏东坡算是一位强有力的争夺者。笔者思来想去,只想到了一位弘一法师李叔同或许可以跟他一拼,那李叔同不只是诗词书画在行,篆刻、音乐、戏剧、教育、佛学都卓有成绩。但李叔同的名气显然无法与苏轼相比。词界宗师、书坛泰斗、文苑领袖、诗林翘楚,外加文人典范、士子楷模,这些堂皇冠冕,苏轼都戴得上当得起。至于拂琴弄箫、修衣制帽、建林筑园、拈花莳草、讲仙问道、烹饪制肴凡此等等,他也样样在行。啥叫一通百通,什么叫艺术达人?姓苏的便是。苏东坡为政理念、做官成绩如何,暂不评定,但他爱名声、倡雅事、好善举,倒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比如修苏堤、挖水井、建学校,比如拿自己的书画帮穷人还债,比如发明“东坡肉”帮大家改善伙食等,效果便是——文人和非文人都仰慕和喜欢他。
  跟苏轼挑毛病的也有,但必须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技艺。比如网上有人著文说苏轼八臂通艺、游戏人生,终究缺了点“真挚感人”。一个一条道坚持走到黑的人,也许比一个能四通八达的人更“真挚感人”,但在一个痴人、狂人、达人面前谈真挚感人,总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味儿。恭敬地站陈子昂身后,肃听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能真的是真挚感人,而追随“通天地千古之变,达人生三味之巅”的东坡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不是更令人神往些?
  苏轼一生忙碌,要做官、要应酬、要赋诗、要填词、要议论、要交游、要玩乐。那么,他的画艺如何呢,两个字:高手。五个字:文人画高手。苏东坡给家人写信,还要顺寄一件《竹石图》,说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的画吧。苏先生到朋友家做客,朋友不在,他就在人家雪白的墙壁上作画。他作画,倒也不怎么费事,自称叫“扫墨竹”,咋个扫法?挥笔如飞,刷刷点点,墨迹纵横。被“扫了墨竹”的人家,通常还会如获至宝,恨不得把画壁铲下来装匣子里保存。历史上的绝妙书法,不少出现在书法家的“便条”上,历史上的著名绘画,却都是“苦心经营”而得,苏轼太忙太粗,哪有时间“经营”?所以他只能选择画画简单的竹石题材了,而且还要说,简单里面有不简单呀。
  同时代的大画家米芾,初次拜访苏东坡时,苏先生亲自为他画了一幅《幽竹树石图》。米芾对画大为倾倒,顿生“臭味相投”之感。不想此图后来被另一位画家王诜借走,藏起来不还了,气得米芾记了他半辈子仇。当然,这都是朋友间的趣味来往,不能拿人品说事。苏东坡中年在黄州时,给朋友写信,得意地说自己“画得寒林,竹石,已入神品”。自评“神品”,一方面说明老苏不但自信满满,还喜欢自卖自夸。不过,以先生的修养识见,肯拿自己的画说事,肯把“神品”二字说得出口、写得下笔,那也足以说明他的画艺已是不凡。他还先后同李公麟合作过好几幅画,那大画师李公麟肯跟他合作,肯定是看得起他的绘艺的,否则那不是太自掉身价了么? 。。

苏轼:也似飞鸿踏雪泥(2)
也许是苏东坡的诗书超绝,再加上几乎没有几张画迹传到现在,后人对他的画少见品评。反正当时他的画已经被记录为“笔法奇古,遂妙天下,殆稀世之珍,瑞图之宝”了。听说中国美术馆藏有苏轼一幅《竹石图》,不知道咱们老百姓能不能有幸看到。虽然苏轼作画大约是自学成才,但他的墨竹还是有师可寻的,他的表兄,墨竹大师文同文与可,就曾经指点过他绘竹技法。总之,丹青对于苏轼,多属偶尔为之,即便是这偶尔为之,他也想自出机杼,独标一帜,中心思想就是以文人意志营构绘画。这当然靠的是他过人的天赋和文化修养。
  也许是画以人贵,也许是苏轼的画直抒胸臆,意在形上,太让当时人耳目一新吧,他的画虽然选材简单,表现随意,更算不上工密精准,但它的标志性意义却石破天惊。这标志性意义便是文人画(士人画)的横空立世,这也是苏轼不同凡响的聪明之处。他不但这么办了,还用理论拔高自己的行为,并且让人无法忽视,更难以攻讦。他把绘画内容分为“形”和“理”,其实说的就是“形”和“神”。他说一般人容易画得其形,但要画理,却非高人逸士莫属。显然,他认为自己便是画理的。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东坡这诗,成了后代无数画人、评画人经常引用的经典言论。只重其形,跟儿童一般幼稚浅薄——这话很伤人,但重神、重意、重天然清新、重诗外之意、画外之音,无疑又同中国绘画艺术的超妙之处大相吻合,这便是苏东坡言论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原因。
  苏东坡的文才风流、人格魅力,影响力实在太大,本来顾恺之、王维等人的文人风格,已成涓涓细流,终于在苏先生和李公麟、米芾、文同、王诜等人的大合唱中,文人画突然奔涌如潮,势不可挡。相应地,知画、赏画、绘画,渐渐成了文人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才能之一。可见,虽然苏东坡绘画成就不高,但他在画坛的影响却极其深远。有人说,要是没有苏东坡,中国画的发展恐怕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这话多少有点道理。
  当然,苏东坡的画论,是站在了文人、文化的高山上,并非站在纯粹的绘画山头上说话,难免有其“偏见”。 其实单只“画尽其形”,就已经让无数画家皓首穷年,大费周章了,而绘形达到惟肖逼真,也非一般庸才低手所能随意而为。当然,苏东坡的文人画论也不算单纯意义上的偏见,他本来说的就是绘画的一个方面、一方角度、一种推崇方向而已。比如他在评论前人绘画的时候,是客观承认吴道子画圣地位的,本来,以他的文人画旨,吴道子大概是不为其所重的。
  苏轼是天才,天才也需要幸运之星的照耀,欧阳修便是他出道时的幸运之星,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苏轼的信,“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欧阳修胸襟宽大,并不说明天下文人都如此,事实或许正好相反,苏轼的才华果然招致了无数的嫉妒,由妒生恨,由恨生谤,由谤而害,随着他的人生并不少见,所以苏轼一辈子多次遭遇寒流。苏轼在文艺上因为自负而好胜心强,斗嘴更是出名得厉害,跟小人的区别是,争论归争论,他从不恨人,更不害人。苏轼的超迈豁达,在于他不论当官还是为民,到哪里都能做得风生水起,名气四溢,即使是被流放到当年最荒蛮偏远的天涯海角海南岛。
  

米芾:众香国里有米癫(1)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山人。画家中“山人”名号见过不少,“漫士”却没见过第二人,正好也说明米芾的浪漫、傲慢、漫散和卓尔不群。米芾祖上有功,得以世袭大宋官职。因为曾做过礼部“干部”,礼部有“南宫”别称,所以很多人称他“米南宫”。用官名称呼人的方式,历史上挺普遍,比如杜工部、王参军、董北苑、文待诏,此类等等,严肃地分析,这种现象,就如同现在人退休后还喜欢被称做这局长、那主任相仿,很官本位,很封建。苏东坡对米芾很欣赏,赞扬其文“清雄脱俗”,其字“超妙入神”,“恨知之之晚”。
  米芾这个人精神头很出众,“风神散朗,谈辩风生”,为文赋诗,作画鉴古,都是高手,最喜欢独著新意,与众不同,并爱好奇装异服,爱穿唐装,戴大帽子。据说曾经因为帽子太高,轿子里装不下,便下令拆去轿顶,露帽而行,还得意洋洋。米先生另有洁癖,有人动他的砚台前没有洗手,他便让人把砚台带走。选女婿时,听说那男的名“段拂”、字“无尘”,马上感觉中意,无尘之女婿,对路子。米芾最有名的疯癫故事是“拜石”:在安徽碰到一巨大怪石,见而大惊,忙整衣冠,纳头便拜,口中念念有词,石兄,石兄,老米已盼你多年!
  也有人说米芾的行为有些“处心积虑”,说他类似于现在“搏出位”的“炒作高手”,即使这话成立,倒也不是坏事,谁都有权力“活出精彩”嘛。因为有大才子大画家的实力做后盾,米芾恃才傲物、装痴卖癫的行为,反而成为美谈,继而成为大名士。据说米芾每得好砚,晚上在被窝里还舍不得放下,经常抱砚而眠。在皇帝宋徽宗面前,米先生也不改本色,给皇帝写完字,觊觎上了人家的砚台,找个理由说,御砚被我用过,已经配不上皇帝您了,请赐给我吧。皇帝没办法,只好把宝贝送他。米芾的癫狂其实也是同庸俗做对,有时候也是跟规则做对,这事做好了,能别有一番痛快,所以他在癫狂中其实应该很享受。有一次米芾对苏东坡说,世人都说我癫,请您评定。苏东坡说,吾从众。意思是我听群众的。米芾无奈,也跟着众人哈哈大笑。
  米芾恃才自大,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