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僵尸先生》不久在香港上映,票房超过2000万。很多人都跟风,陈会毅拍了一部《僵尸翻生》很卖钱。当时很多公司找我出去(嘉禾),真的150万现金放在面前,但我没走,做人不能忘本。
附录:茅山僵尸片开山鼻祖 刘观伟聊鬼讲古(2)
从1985年开始,我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拍了《僵尸家族》、《灵幻先生》、《僵尸叔叔》,期间还导演了一部时装警匪片《霹雳大喇叭》。这部戏本来是陈欣健在拍,不久德宝成立他去帮忙,我补上,相当于重拍,当时我刚拍完《僵尸先生》,很累,还没有恢复过来。
我的茅山僵尸片,男主角就是“九叔”林正英,他是一个很用功的人,拍戏从来不用替身。他不怎么说话,做事很认真。得病之后,他把家里一切都安排好,送女儿移民到美国。当时我在泰国,闻讯也赶回香港送他一程。林正英的葬礼用佛教仪式,作法事的众和尚中,有一个是袁振洋,就是袁家班的那个,导演过《波牛》和《达摩》。
4。趣谈刘镇伟,笑忆“宝禾”时代
刘镇伟提及当年之所以做导演,曾回忆:“我和王家卫坐在一家咖啡馆里聊天,那时我们两个人都是穷编剧。我说:“我有机会当导演了。”他说:“我也有机会了。”然后王家卫问我拍什么戏,当什么导演,我说什么戏都没关系,只要不太困难就可以了。听了我这么说,他很迷惑,不知道我说的什么意思。我就从旁边把垫在下面的餐桌纸拿过来,在反面写上当时全香港最著名的导演的名字。动作片有洪金宝、刘家良等一辈人,我拍不过他们;文艺片导演有许鞍华、徐克等一帮人,我拍不过他们;喜剧片导演更多,许冠文、黄百鸣等,我也拍不过他们;最后有一个人叫刘观伟,是拍鬼片《僵尸先生》系列的,那我就拍鬼片。因为只有一个人嘛,比较好“打”,那我就跟他对打,结果证明我的方法是对的。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拍鬼片,但我是一个懒惰的人,我不要跟很多人打,我就打一个人。另外还有浑水摸鱼的感觉,“刘镇伟”和“刘观伟”,人家还以为我是他呢。
(我将这段古讲给刘观伟导演听,他嘿嘿一笑)拍僵尸片或鬼片的导演中,刘镇伟其实也是我的竞争目标。因为他拍的每部戏成本很低,也就三四百万,但票房都不错。他的电影,因为成本问题,画面质量等等很差,但就是好笑,这是他的本事。我拍《僵尸叔叔》时,有一场李丽珍、钱嘉乐被麦芽糖粘住的搞笑桥段,刘镇伟在午夜场看了跟我说,正好他的下一部戏也想了个类似的,我哈哈大笑:我拍了,你改吧。
元奎与我都是宝禾(洪金宝)的一员,后来元奎与刘镇伟组成搭档,我一直觉得元奎的电影很大气,动作很漂亮,但电影票房就始终1000万左右,他不服气,与刘镇伟合作,正好文武结合,得其所哉。
宝禾由洪金宝创立,初期成员有午马、钱升伟(洪金宝表弟)、黄炳耀和我。后来曾志伟加入,还带来了张坚庭和陈友。拍《富贵列车》时,同时有六组拍,我带一组,大哥带一组,曾志伟带一组,午马带一组,元奎带一组,张坚庭带一组。
5。李赛凤及其他
拍《五福星撞鬼》(1992)是因为有个姓洪的骑师,开了一家电影公司,我们就凑了这么一部电影。
拍《新僵尸先生》(1992)就是为了罗维,他之前拍了部武侠片《一刀倾城》,成本花了1800万,结果赔了很多。我们就帮老人家一下,《新僵尸先生》的制作费很省,票房也有六七百万,总算赚了一点钱。
我自己也投资拍过一部戏,叫《夜魔先生》(1990)。李赛凤和张坚庭主演,曹荣演大反派,不是很卖钱,但也没赔。拍完《夜魔先生》,我与李赛凤就分手了,意见不合嘛。有人以为拍《僵尸先生》时我们就开始拍拖,其实大家都是圈内人,没必要在工作期间谈啦。反而是拍完《僵尸家族》,她离开嘉禾才开始的。
后来李赛凤出事,很多记者打电话问我,拜托,我们都分手十几年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兴衰有数 风月无边……香港“III级片”大观(1)
“III级片”源起于1988年香港电检部门实行III级制。香港的III级片种亦绝不只是*的代名词那么简单。香港电检处对III级片的划分标准其实考虑了多方面因素。将张之亮的《笼民》(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定为III级,表面上是因为粗口过多,实际上却是当时港英政府十分忌讳该片对香港底层市民悲惨生活的揭露;扬名国际的《春光乍泄》(王家卫获戛纳影展最佳导演)之所以被列为III级,是因为题材敏感;而《古惑仔》系列自第四集《战无不胜》开始被列为III级,则是由于前三集对青少年有不良的社会导向,虽然它的暴力场面远及不上吴宇森的枪战片,但枪械毕竟不是任何人都能搞到的,水果刀却是家家都有的。
“保护青少年不受污染,增加成年人选择的自由度”……恐怕各国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在这方面,香港于后者做得较为成功,但“保护青少年”就比西方要差得多了,美国有成人店和X级影院制度,可以防止*任意扩散。香港不仅没有相应的配套条件,对III级片的宣传广告更会经常充斥各种大报,进而家喻户晓。如此明目张胆的登堂入室,不知会对电影人的创作心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对香港电影业的发展究竟是幸,抑或不幸呢?
纵然被定为“III级”的电影也不乏突破题材禁忌或反映现实的佳作问世,但更多的却是情欲中纠缠着暴力、粗口与作呕齐飞、恐怖与诱惑并存的电影上映,此类影片又尤以渲染香艳*的作品泛滥成灾,进而为人所熟知。于是,久而久之,“III级片”在人们心中便成为*片的代称……既然已经约定俗成,本文也乐得沿袭遵照。
较之西方及日本的所谓*电影以艺术性和大胆真实闻名,港产*片则以糅杂的Cult类型与世俗的艳趣噱头取胜。再者,香港的*电影尽管30多年来在华人世界影响深远,但说到发展却是几经兴衰沉浮,一言难以数尽。因此,要真正解读香港的*电影,我们不妨先从追本溯源开始……
一、溯源
上世纪50年代,相对于台湾、内地的电影逐渐被政府当做宣传工具,政治说教色彩过重,香港电影倒是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还能继续大力发挥娱乐大众的基本功能,搞出许多迎合观众口味的题材噱头。比如当时无论国语片还是粤语片,都有对女性妖艳风情的细致描写:李翰祥导演的处女作《雪里红》就不乏同情地讲述了一个背夫偷汉的“*”的香艳故事,《翡翠湖》中后来成为大导演罗维妻子的女星刘亮华则有突破性的背部*演出……这些情节镜头如今看来自然寻常,但在社会风气还非常保守的当时,却足以令观众啧啧惊叹了。
到得60年代,受西方性解放潮流影响,港片中夹杂些风月情节和香艳镜头已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60年代末期本土粤语片创作由于过度粗制滥造陷入低谷时,居然沦落到只能以裸露镜头及色诱场面等软性噱头招徕观众的境地。不过,香港的*电影也正好由此发端。至70年代,在李翰祥、吕奇、何藩众多著名电影人的热衷加盟下,加之不少风月*片屡创票房佳绩引得片商争拍此种类型,渐始形成规模。
整个70年代,香港影坛中的纯粹*片其实并不多见,较有影响的除李翰祥、吕奇、何藩作品外,恐怕就剩下杨群导演的古装风月片《官人我要》了。该片汇集交欢表演、残酷淫刑于一身,颇多裸露,大胆出位,后世麦当雄的《*之偷情宝鉴》、王晶的《满清十大酷刑》等经典三级片都曾向《官人我要》借桥,由此不难窥见这部影片的拍摄精良、意识超前。此外,楚原那部华语同性恋题材的开山之作《爱奴》,桂治洪的《女集中营》、《蛇杀手》,张森的《爱欲奇谭》、《O女》等大力渲染*元素的类型片,虽然并非纯粹的*电影,却对日后港产三级Cult呈现多元化局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兴衰有数 风月无边……香港“III级片”大观(2)
二、高潮
如今的香港电影人最怀念上世纪的80年代,因为那是港片的真正辉煌时期。据著名导演兼演员午马回忆,当时无论拍什么电影都有观众捧场,利润回报率基本都能达到百分之百……既然赚钱有路,加之受电检限制,反倒使得容易获利的*片鲜少有人染指,无论产量还是反响,竟不及70年代来得丰富热烈。如今看来,似乎难以想象。
进入90年代,港产*片终于迎来迄今为止最为鼎盛的时期。说到当年掀起争拍*电影的热潮,自然是由于1988年底香港开始实行电影分级制度。电检处将审查通过的影片划分为III级,其中第III级影片禁止18岁以下观众入场观看,而香港普通观众对影片中的*、暴力、恐怖、粗口等元素历来包容,因此III级电影必定走得更远,更加突破禁忌。
**片与变态暴力片是III级电影的主要类型,比如著名电影人蔡澜就曾同时制作《聊斋艳谭》和《力王》这两种极端的类型电影。不过,在港产电影回光返照的1990到1995年,各种类型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笼,尽显电检宽松后低成本电影的创作活力,观众看得瞠目结舌之余,到底将“III级”作为香港*片的代名词,也因此沿袭至今。
有趣的是,最早受益于香港电影分级制度的*电影,居然仍是出自这一领域的老将何藩之手。此人自70年代以来,从未停止过*电影的拍摄,1987年他还曾因古装风月片《浮世风情绘》(又名《足本*》)中的裸戏过于大胆引起争议。待到电影分级制度刚施行不久的1989年,他重回时装*片的《夜激情》虽然更加咸湿裸露,却获得了商业成功。
1990年导演的III级喜剧《三度诱惑》更以低成本制作收得千万票房的奇迹令片商大感有利可图,由此掀开90年代争拍III级片热潮的序幕。之后,查传谊、张肈麟以《情不自禁》、《蜜桃成熟时》等低成本III级生活喜剧跟进,李修贤、黎继明、邓衍成则以《羔羊医生》、《灭门惨案之孽杀》、《弱杀》等糅杂变态虐杀、暴力*的犯罪III级片屡创票房佳绩,赢得观众追捧。
相比之下,与何藩《三度诱惑》同年推出的《聊斋艳谭》则是包装华丽的中型制作。随后,麦当雄的《*之偷情宝鉴》以天马行空的奇淫技巧和制作精良的豪华手笔,创下近2000万的III级片票房纪录,古装*片也自此开始大行其道,成为90年代III级片热潮的重要流派。另外,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香港古装风月片的开拓者,李翰祥90年代再度拍摄这类*电影时,却因创作心态老化,不合时下观众趣味而风光不再,结果当然是经营惨淡,回天乏力了……
追溯90年代蓬勃发展的港产III级电影,当然不能绕过王晶。他涉足这一领域并不算早,1992年底监制第一部III级片时,香港争拍III级片的热潮已开始3年多了。不过,王胖子却是后来居上、成就最强,1992到1999年间,他制作的III级片创下了过亿港币的惊人票房收入,可谓独步香江。
众所周知,王晶电影擅长抄袭拼凑搞噱头,其实香港的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