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电影演义-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难以计数,即便能够完工上映,港片亦无厚利可图;因为自1993年开始,市道已经大变!港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十年如一梦 港片兴衰秘史(3)
首先是台湾市场不保。台商因港片利薄逐渐减少投资;台湾政府亦于1993年开始放宽对西片及日本电影的拷贝数量限制,以减低本土市场对港片的依赖程度。九七之后,美国八大电影公司更以强势产品和行销手段将台湾电影市场几近垄断,港片已很难再分得一杯羹。
  其次是内地市场难进。由于90年代初台资港制内地供景的合拍片风潮太旺,合拍片及协拍片数量远远超过电影局规定,还有《蓝风筝》、《诱僧》等合拍片违规操作,导致内地于1994年发布加强管制合拍片的规定。而这一举措对于正值困境的香港电影业而言,无疑雪上加霜。
  第三,东南亚市场失守。90年代中后期,马来西亚及泰国经历货币风潮,更有亚洲金融危机作乱,经济不景气,加之港片中仍有卖埠保证的名导明星亦日见稀少。终于令曾经是港片最重要市场的东南亚不但不再购买“片花”,甚至对已经制作好的港片成品也渐失兴趣。
  第四,遭遇影碟及盗版冲击。从录像带到LD,从VCD到DVD,影片放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院线虽然因此愈发萧条,所幸影人还可转而借助影碟市场盈利。但随着盗版日益猖獗,香港与世界各地电影业一样,都遭受重大打击。
  第五,本土市场遇险。正所谓兵败如山倒,港片继丧失大半外埠市场之后,本地市场亦遭遇好莱坞入侵。1993年《侏罗纪公园》在香港创下6000万票房,打破之前港片连庄本土几十年票房冠军的神话。随后西片年年压境,港片节节败退,迄今这一局势仍在继续。
  既然香港观众爱看西片胜过港片,院线商也只好见风转舵,不但缩减投资港片的资金,还将原本放映港片的部分影院改放西片!更有甚者,90年代后期,随着黄百鸣的东方院线停办,陈荣美“双线联映”(新宝、金声)旗下不少影院停业改建成商场,邹文怀的嘉禾亦放弃香港影院的经营业务,则标志着曾经主宰香港电影业的院线制宣告瓦解。
  少了本地院线商和台商(包括东南亚)的资金支持,香港电影的处境愈发艰难。寻找新的金主继续投资港片,转战新的市场行销港片,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期间(1993…1999),尽管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黄志强、于仁泰、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港片栋梁相继远赴好莱坞发展,香港电影从业人员又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之忧,但港片创作却并未因此陷入困境……曾志伟、陈可辛的“UFO”,王家卫、刘镇伟的“泽东”,杜琪峰、韦家辉的“银河映像”,甚至陈嘉上、陈庆嘉的“仝人”,文隽、刘伟强的“最佳拍档”,查传谊、钟继昌的“得意制作”……都曾致力于维持港片水准,并有所突破。由于港片正值低谷,他们固然追求个人风格和艺术品味,却也必定进行精密的商业计算,否则又怎对得起来之不易的投资?
  随着九七回归的大势所趋,尤其是“西征梦”收效甚微之后,香港电影人亦开始重视越来越开放的广阔内地市场,于是纷纷“北上”,希望能为日益低迷的港片寻一条生路。吴宇森、徐克、陈可辛甚至借助内地投资,打造国际化大制作《赤壁》、《七剑》、《投名状》,形势似乎大好。
  目前港片进入内地影院通常有两个方式,一个是作为“二十部引进片”;另一个是与内地影厂及发行公司合作,变为“合拍片”。不得不指出,为了迁就内地电影审批制度和内地观众的口味,香港电影人收敛起了以前嬉笑怒骂的姿态,甚至停止了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探索。一些电影甚至采用双版本做法,《无间道》、《豪情》(内地改名为《天罗地网》)、《黑社会》(内地更名为《龙城岁月》)的内地版结局和部分内容居然和港版完全相反!
  对于这种委曲求全的做法,很多影迷都表示不满,但对香港电影人来讲,虽然无可奈何,却也是多年来顺应市场的自然反应(近30年来,香港电影公司为应付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电检,一直遵命修改和搞双版本)。不能指望环境改变,那就改变自己,这种做法当然有利有弊,但香港影人为了生存所作的努力仍值得赞赏。
  只是,香港影人尽管早已“北望神州”,但显然仍未摸透内地状况,在创作、合作方面仍有诸多问题(中国星由积极进军内地到退守本土市场,再至如今暂缓制片,就是例证)。当然,除了北上内地,守住本港(代表人物为杜琪峰,近期又涌现出新锐叶念琛)、瞄准泛亚洲(之前有陈可辛、现有彭氏兄弟),亦是港片谋求光复的重要阵地。
  三十年如一梦,港片从“黄金时代”一下过渡到“冰河时代”,可谓兴衰转瞬,几度夕阳,不由人不喟叹。究竟港片能否“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欲知后事如何,还须拭目以待……
  

战国2010 香港影坛群英传(1)
时至2010,偌大一个香港电影业早已由盛而衰,不仅电影产量票房连创历史新低,从业人员也面临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之忧。既然行业缩水、利润微薄,香江早已不见气吞天象的大寡头争霸,电影公司之间亦不复当年那样竞争激烈。但话又说回来,香港这么小,市场就这么大,香港电影行内的那几家那几位,低头不见抬头见,见面哈哈背后算计也属情理之中。须知商场如战场,生意如政治,香港电影再不济,戏说些群雄并起、各怀异志、苦心经营的传奇演义却非难事。
  只是,如果将今日之香港各电影公司比作战国诸侯,那么他们最怕的便是内地的“天子令”了,个中因由,影迷自知。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一、嘉禾失守双雄争锋 中国星名存实亡
  1998年,雄霸香江超过20年的嘉禾终于在一连串重挫下(亚洲金融危机,副总裁何冠昌逝世,成龙退出董事会,竞投将军澳被邵氏中国星等七家联手击败),不得已收缩电影制作(10年后嘉禾被内地橙天收购)……谁来接替嘉禾,继续扛香港电影这杆领军大旗?成龙选择了寰亚,1999年宣布给予寰亚无限量支持,投资过亿开拍《特警新人类》、《紫雨风暴》等大成本制作,意图延续嘉禾的国际化路线,寰亚究竟走得如何,后文另说,暂且不提。单表对香港本土市场而言,真正接棒嘉禾撑起半边天的其实是中国星。
  中国星前身是向氏兄弟的永盛公司,早在嘉禾、新艺城、德宝三足鼎立的时代,“永盛”即奋力搏杀寻求生机。捱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战国风云”,随着金公主、德宝的相继衰落,永盛则凭借多部巨星领衔的大制作(如《精装追女仔》、《赌神》、《雷洛传》、《逃学威龙》、《鹿鼎记》等)迅速崛起,成为香港实力最强的电影公司之一。延至90年代中期,港片市道疲软,向华胜一度身患重病,正好暂退江湖,向华强则愈挫愈勇,与太太陈明英(现名陈岚)先组“永盛娱乐”,后成立“中国星集团”。
  “中国星”初期仍沿用永盛时王晶+刘德华的卖座组合,九七之后重新包装赌片、江湖片及爱情喜剧,开拍《赌侠1999》、《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龙在江湖》、《黑马王子》等片。1999年,向华强又将杜琪峰、韦家辉招致麾下,这二位创立的“银河映像”亦并入“中国星”集团。翌年,杜韦合导的《孤男寡女》票房大卖,成为2000年港片卖座冠军,向华强因此信心大增。
  适逢卫视向“中国星”购片,并先付不菲订金,向华强遂宣布斥资10亿港币,3年拍100部电影,除“银河映像”每年包办数部(包括贺岁片)外,中国星又创办“一百年”电影公司,邀请徐克、林岭东、刘镇伟、林超贤、梁柏坚多位名导演开戏。一时间,“中国星”连出*,《辣手回春》、《钟无艳》、《瘦身男女》、《绝世好Bra》等作皆有不俗票房收益……放眼2000年前后的香港电影公司,从逐渐停止制片的嘉禾、偶尔拍片的邵氏(多以“电影动力”和“星艺映画”名义),到寰亚、寰宇、美亚、英皇、星皓,若论声势之劲、实力之强,“中国星”绝对拔得头筹。
  纵然“中国星”雄心万丈,但港片大势的低靡和接踵而来的问题,仍让向氏夫妇难以招架。先是徐克、林岭东、刘镇伟几位名导为“一百年”电影公司摄制的《蜀山传》、《黑侠2》、《奇逢敌手》、《无限复活》票房惨淡,出乎意料。不过,“中国星”并未就此审慎观望,2000至2004年,每年制片都有十几部,但说到票房反响,除了杜琪峰和韦家辉导演、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电影还算卖座外,其余大多差强人意。与此同时,来自大环境和各个环节的压力,也迫使“中国星”不得不压缩开支,减少拍片量。到得2010年,向华强夫妇无心恋战影坛,“中国星”已然名存实亡,尽管偶有中国星出品影片如《扑克王》问世,实则另有乾坤……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战国2010 香港影坛群英传(2)
二、银河映像寻觅金主 影视点借鸡生蛋
  2007年至今,打着中国星牌子出品的电影,只有十部左右,其中《黑拳》、《降头》、《夺帅》、《短暂的生命》,皆由罗守耀的影视点公司摄制。说起罗守耀,也算传奇人物,他本是豪门“太子爷”,却因痴迷电影,早年曾赴国外专攻电影系,后来更收购“银河映像”大量股份成为公司主席。近年,罗守耀尝试投资制作电影,亲自执导了数部作品。有趣地是,这几部电影题材反差极大,前两部《恋爱初歌》、《非常青春期》是青春爱情片,后几部《黑拳》、《夺帅》是暴力动作片……虽然影片口碑平庸,但自《黑拳》后,罗守耀的商业眼光却开始崭露峥嵘。
  《黑拳》香港票房一般,却让罗守耀尝到卖埠的甜头,海外DVD版权的丰厚利润足以让“影视点”后来三级Cult到尽的《降头》和《夺帅》稳赚不赔。另外,据江湖传闻:影视点制作的这三部电影尽管都打着“中国星”出品,实际上都是罗守耀独资。原来,如“影视点”之流的小公司卖影片的卫视播放权,只得五六十万港币,但若顶着“中国星”这样的金漆招牌就能卖到一百万;加之向华强夫妇还不愿让“中国星”完全淡出电影界,正好令罗守耀借鸡生蛋,可谓两全其美,或许两败俱伤?
  有影迷问了,杜琪峰没了中国星这个大金主,是否颇受影响?其实未必。银河映像成立之初剑走偏锋,以宿命冷酷的原创作品独树一帜。1999年并入中国星之后,杜琪峰、韦家辉改弦易辙,联手拍摄了多部卖座商业喜剧,年年有戏跻身票房十大之列,为中国星新世纪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但杜琪峰素有异志,为老板达成心愿之后,便开始经营个人风格,2004年的《柔道龙虎榜》纵然由中国星投资,同年的《大事件》却是寰亚投资,之前的《PTU》则是美亚出品。
  向华强虽然无法令杜琪峰绝对效忠,却成功笼络银河映像的另一舵手韦家辉效力,中国星近年贺岁片《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天生购物狂》皆由韦家辉执导,另外该公司2008唯一真正投资的电影《再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