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嘉禾影业,则因李小龙顺利打开国际市场,《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三部影片为公司创下了惊人的外埠收入。即便李小龙逝世后,嘉禾仍然可以借补拍《死亡游戏》、制作《李小龙的传奇》纪录片,继续引发欧美影界的关注。不过,单凭一个已故的李小龙又怎能满足的嘉禾觊觎国际市场的野心?1980年,羽翼已丰的嘉禾开始有计划地将影片推向国际市场,而邹文怀首先要做的是包装新一代动作巨星成龙,为他量身订做迎合西方观众口味的动作片《杀手壕》,可惜并未获得成功。随后的1981年,邹文怀再度出击,制作了赛车动作片《炮弹飞车》,影片云集了大批欧美明星,其中亦有成龙与许冠文这对嘉禾红星,拍得热闹搞笑,极受观众欢迎,全球票房鼎盛,为嘉禾带来过亿元的高额利润。翌年,嘉禾企图再下一城,拍摄《炮弹飞车续集》抢市,可惜票房差强人意。同时让邹文怀沮丧的是,主演《杀手壕》和两部《炮弹飞车》的成龙并未受到欧美影迷的认同。
不过,邹文怀并未如邵逸夫那样放弃国际电影市场,反而积极寻找机会,直至1990年,嘉禾成功抢得《忍者龟》的电影版权,拍成了这部由元奎执导,四名武师扮龟的奇趣动作片。最终,《忍者龟》成为当年度美国最受欢迎的电影,并为嘉禾带来超过10亿港币的收入。而在那时,成龙的动作片亦开始受到国际市场青睐……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四、势成三足徐克抢手 邵氏停产让位德宝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香港影坛即形成邵氏与嘉禾双雄对峙的局面。两大电影公司分别拥有大型片场和发行院线,邵氏的清水湾影城,嘉禾的斧山道片场,每日都在拍片赶工,每到黄金档期,两大院线便会尽出*对撼,反观其他独立小制片公司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这种局面持续到1981年被麦嘉、石天、黄百鸣合组的“新艺城”影业公司打破,他们在之前一年取得财雄势大的“金公主”集团支持,创业的几部作品《疯狂大老千》、《咸鱼番生》、《滑稽时代》、《欢乐神仙窝》已有不俗表现。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6)
待至1981年,新艺城找来“新浪潮导演”徐克加盟,拍出民国摩登豪华喜剧《鬼马智多星》,影片上映之后叫好叫座,票房更压倒邵氏、嘉禾同期*,震惊香港影界。1982年春节,集新艺城全部人力财力打造而成的大型动作喜剧《最佳拍档》推出,受到观众疯狂欢迎,创下2600万的空前票房(如若折合成现价,远胜周星驰《少林足球》的6000万)。之后拍摄的两部续集,蝉联1983、1984两年的票房冠军,新艺城借此迅速崛起,公司实力不让邵氏、嘉禾……香江影坛遂正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曾是“票房毒药”的徐克凭借《鬼马智多星》“咸鱼翻生”,成为三大电影公司争相招揽的红人。由于新艺城专攻喜剧,不能满足喜欢创新求变的徐老怪,但嘉禾却愿意全力资助他拍摄高成本的视觉特效实验之作。所以在1982年底,徐克同时为新艺城的《我爱夜来香》和嘉禾的《新蜀山剑侠》开工。此后,徐克又回新艺城执导了《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可惜不久又因创作理念不合独自出走,与夫人施南生创办电影工作室,开拍《上海之夜》。有趣的是,当时外界对到底是哪家大公司资助电影工作室拍片一直猜测不已,有人讲是嘉禾,但更多人以为是邵氏,因为徐克在拍《新蜀山剑侠》和《我爱夜来香》期间,便曾在邵氏制作的科幻搞笑片《星际钝胎》客串记者角色,如此看来双方早有接触。众说纷纭之际,真相却出乎意料,原来电影工作室的东家居然是同样资助新艺城的“金公主”!
其实以今日眼光,当年认定邵氏会资助徐克电影工作室的人士未免当局者迷了。进入80年代,邵氏出品已然风光不再,奉行多年的片场制度使得决策者思路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依旧沿袭六七十年代片场搭景的拍摄模式,较之嘉禾拍片踏遍世界名胜实地取景的大手笔来,未免寒酸太甚。再者,邵氏一味降低成本,势必影响影片质量,进而导致创作保守。仅以徐克客串的《星际钝胎》为例,本来“新浪潮”导演章国明雄心勃勃,想搞出一部港版的《星球大战》,但在邵氏传统的束缚干扰下,《星际钝胎》最终成了跟风《星球大战》的低成本无聊闹剧,蔡澜与陈嘉上负责的特技,仅是将乔治·卢卡斯影片的部分画面进行截取合成,再添些仿制的道具布景,简陋粗糙得很。反而嘉禾制作《新蜀山剑侠》就不计人力物力,为了加强视觉效果,专门请来了制作《星球大战》的特技班底,拍出当时香港最高特技水准。
纵然《新蜀山剑侠》对日后的香港电影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对嘉禾公司而言,却只是赔本赚吆喝而已,真正令公司名利双收的还是洪金宝、成龙炮制的大量动作类型片。成龙从民初的《龙少爷》、《A计划》转到现代的《警察故事》、《龙兄虎弟》,一路自导自演下来,已是亚洲最红的动作巨星。洪金宝制作的《五福星》系列则是当年唯一能与新艺城招牌之作《最佳拍档》抗衡的票房巨制,同时他主导创作的宝禾(嘉禾的卫星公司)拍摄的《鬼打鬼》、《人吓人》、《僵尸先生》、《僵尸家族》等一系列“灵幻”功夫喜剧,以低成本赢得高票房,因而掀起当时的跟风抢拍热潮。再者,80年代的嘉禾即便没有成龙、洪金宝,依然猛将如云,许冠文的讽刺喜剧,吴耀汉、岑建勋的《神勇双响炮》,麦当雄的“省港旗兵”系列,皆为嘉禾带来滚滚不尽的财源。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7)
至于80年代的邵氏,旗下能够对撼嘉禾、新艺城的只有王晶的摩登笑片(《花心大少》、《青蛙王子》)和张坚庭的生活喜剧(《表错七日情》、《城市之光》),除了这两位新锐精英外,其他影人则多囿于低成本的小规模制作,蜕变成庸碌无为之辈,甚至张彻、楚原、刘家良亦无昔日屡创票房神话之勇了。不过,素来深谋远虑的邵逸夫眼见自己苦心经营的电影王国逐渐没落,却并未采取挽回颓势的措施,反而将主要精力转到发展“无线”电视事业上。到了1985年邵氏基本停止电影拍摄,院线则出租给刚刚兴起的德宝电影公司(洪金宝、岑建勋创立,后被富豪潘迪生买下)。1986年,邵氏的清水湾片场变成无线摄制电视剧的主要景地。1987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正式宣布停产,早有心理准备的业界内外却依然一片惋惜声:笑傲影坛30年的邵氏难道真的要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当时,很多人都以为,这个问号应该换成句号……
五、嘉禾靠陈港生行运 邵氏借大都会重生
如前所述,尽管邵氏停产,但80年代香港影坛三足鼎立的格局却未被打破。潘迪生的德宝公司凭借女性动作片(《皇家师姐》系列)、市民喜剧(《富贵逼人》系列)、白领喜剧(《三人世界》系列)迅速崛起,最终顶替邵氏,在80年代后期继续与嘉禾、新艺城抗衡。
时至90年代,城头变幻大王旗,新艺城解体,德宝停产,三大巨擘只剩嘉禾独家。本来这正是邹文怀一统香江的大好时机,可惜以永盛为首的多家独立制片公司却适时兴起,各出奇谋纷纷抢占港台及东南亚电影市场。面对群雄逐鹿的影坛格局,嘉禾的竞争压力丝毫不亚于80年代的三足鼎立之时,而在众多对手公司当中,又以“大都会”最令邹文怀有所忌惮。因为这家正是邵氏为再战影坛组建的新公司!
其实,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早在宣布停产(1987)后仅一年,便与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邵逸夫掌控的无线)合组“大都会”,由方逸华负责,创业作即为王晶导演的《撞邪先生》。不过,当时的大都会每年只出品两三部电影,成本、票房、明星阵容皆属一般,根本不能引起对手注意。相比之下,还是邵老六经营的无线风生水起,稳坐香港电视业龙头位置,受万众瞩目。但踏入90年代后,“大都会”开始大展拳脚,除了找王晶拍明星阵容鼎盛的《赌城大亨》外,方逸华还重金邀到当时最红的喜剧天王周星驰拍片。1992年暑期,由杜琪峰导演、周星驰主演的古装搞笑片《审死官》创下近5000万的香港最高票房纪录,超过同期嘉禾*《超级警察》足足1600万,一时令邵氏扬眉吐气。
不过,由于邵逸夫仍将垄断电视业作为主攻方向,因此90年代前中期周星驰、杜琪峰尽管又为“大都会”拍了《济公》、《回魂夜》、《赤脚小子》、《十万火急》等片,也仅是令公司得以混迹影坛群雄之中,还无法与嘉禾抗衡。待至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陷入低谷,多家制片公司纷纷倒闭之际,1997年,邵逸夫却重新打起“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旗号,翻拍昔日张彻经典《马永贞》(元奎导演),希望能逆流而上,在淡市中杀出一条血路,可惜最终惨淡收场,而邵氏…大都会亦自此沉寂数年之久。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邵氏VS嘉禾:输赢成败 又争由人算(8)
电影市道的低迷和竞争对手的压力同样令嘉禾影业饱受冲击,但更令总裁邹文怀忧心的是,公司昔日可谓猛将如云,如今却是人才凋零。连导带演的洪金宝正走下坡路;凌厉写实的麦当雄鲜有踪迹;“冷面笑匠”许冠文专心做他的演艺人协会主席去了;笼络的一班新人如陈德森、马楚成、陈木胜,固然将动作枪战片拍得逼近好莱坞大片水准,无奈市场环境愈发恶劣,票房惯性仍需时日积累……唯有成龙依然是嘉禾的真正票房保证,自1994的《醉拳2》后,成龙的《红番区》、《简单任务》、《一个好人》不仅蝉联三年香港本土票房冠军,并且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更引发北美影界的轰动效应。也正因有这位福星相佑,嘉禾才可以在90年代中后期香港影坛全面低迷之际,仍旧保持龙头老大的声威气势。
六、成败又争由人算? 较量且自待来期
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此话正可应在如今嘉禾身上。1996年,王晶、文隽、刘伟强依托嘉禾组建“最佳拍档”电影公司,陆续拍出《古惑仔》系列及《风云雄霸天下》等卖座*,为日渐颓势的香港影坛带来几分活力之余,亦部分解决了因成龙进军好莱坞而令嘉禾无人支撑的危机。
孰料之后嘉禾便再无此幸运:先是1997年二当家何冠昌撒手人寰,紧接着公司又债务缠身;1998年,嘉禾竞投政府特批的将军澳影城用地,却被邵逸夫联合中国星等六家电影公司获胜,败走麦城的邹文怀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嘉禾占据20多年的斧山道片场亦被政府收回。更为雪上加霜的是,1999年负责发行及院线的嘉禾娱乐上市公司被指违反规则予以停牌,而嘉禾电影公司亦因亏损达亿元主动清盘,旨在重整集团公司架构。
重组后的嘉禾影业,声势大不如从前,虽然远在好莱坞发展的成龙回港又为公司拍摄了《玻璃樽》、《特务迷城》两部贺岁片,可惜3000万左右的票房未能达到预期。待至2002年,颓势已现的嘉禾居然只有三部电影问世;2003年,则仅制作了年头的《行运超人》和出品了年尾的《金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