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默热红楼故事新勘-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黛玉表达自己漂泊无定、前途渺茫心情的诗作,最为突出的是那首歌咏柳絮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词中把自己的命运比做随风飘荡的柳絮,萍踪无定,无人收无人管,眼看着韶华流逝,却找不到归宿。难怪大观园一起作诗的姐妹们都说,这首小令“好固然是好的”,但“太作悲了”。
  黛玉诗词作得好坏且不论,只是这种“太作悲了”的漂泊感觉来得太无来由了!《红楼梦》书中的黛玉,虽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却不曾有过什么漂泊的人生经历,不应产生漂泊无定、命运随风逐水的感觉。寄居之处又是自己的亲外祖母家,把自己当“心肝儿肉”一样对待,更何况还有个心心相印的表哥宝玉,二人此时已海誓山盟,黛玉心中正充满对未来的憧憬,无论如何也产生不出漂泊无依、萍踪无定的感觉。
  3。从诗中看,林黛玉内心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美人迟暮的危机感,悲叹自己“明媚鲜妍”的时间不多了,一旦“红颜老死时”,便难觅踪迹了。也是《葬花词》中,表达这种情绪的诗句比比皆是:“闺中女儿惜春暮”,“明年闺中知有谁”?“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不仅《葬花词》中如此,林黛玉的所有诗词中,几乎都有这种美人迟暮情绪的流露。比如在《桃花行》中,“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憔悴桃花伴随着憔悴美人,在“杜宇春归尽”的季节,产生的青春不再,红颜易老的情绪是何等强烈!
  问题就出在这里!《红楼梦》书中林黛玉作《葬花词》、《桃花行》时,年龄不过十四五岁,一朵鲜花尚未完全开放。拿现在的话说,不过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女生而已。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憔悴花对憔悴人”这样美人迟暮的感觉,更谈不上预感“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急不可待的情绪了。
  4。从诗中看,林黛玉时时处处都表露出一种别离的感伤情绪,似乎内心深处思念着远方的什么人,不时为两地相思不得聚首而感到酸楚无奈。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黛玉吟道:“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恐蛰鸣。醒时幽怨同谁述?衰草寒烟无限情。”“满纸自怜题夙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高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蛰鸣”、“雁断”都是古典诗词表达两地相思的常用典故。这种“相思”之情,不是对父母的,而是对情人的,否则不会用“闺中幽怨”来表达。
  黛玉的菊花诗中,本身就透露出有一个令她日夜思念的情人,这个人代表着她心中的“夙愿”,是她愿意同他倾诉“幽怨”,并愿意与之“偕隐”、相伴终生的人。这个令她深深思念的情人,显然并不在她的身边,在《秋窗风雨夕》中,黛玉明确说:“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耿耿秋灯秋夜长”,“灯前似伴离人泣”。在风凄雨的秋夜,一盏昏黄的“短檠灯”下,黛玉苦苦思念着这个“离人”,品味着凄楚酸辛的“离情”。
   。。

《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5)
黛玉相思的这个“离人”是谁呢?显然不是书中的宝玉,因为宝玉就在她的身边,每天不论早晚,随时都可以见面,她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显然不是“离情”,无须用“雁断”、“蛰鸣”、“鸿归蛰病”来表达。这么表达的情人,只能在远方,在只能遥寄相思、却无法见面的地方。
  在黛玉的《题帕三绝》中,其实也有好些奥妙值得深思。宝玉送黛玉三方“旧帕子”,黛玉在其上题诗三首。帕子上是否适宜题诗且莫论,诗中却说“尺幅鲛绡劳解赠”,所谓“尺幅”,在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代指手帕的先例,旧时的帕子也不同于今天的手帕,并非“尺幅”,倒是旧时的书信,一般都称为“尺牍”,所谓旧帕子,似乎是旧日信件,所以黛玉见了之后放“神魂弛荡”,领会出了其中“深意”,闹得“五内沸然炙起”。
  她在帕上所题的第三首诗,也令人莫名其妙:“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这个“湘江旧迹”是哪里?红学家们一般都认为是指黛玉自己的家乡,这就说不通了。一则黛玉在宝玉所赠之帕上,似乎只能表达相思之情,而不应该表达思念家乡父母之情;二则父亲去世时,黛玉曾赶回去奔丧,对故宅旧居也不会这么快就产生“模糊”的感觉;三则对故乡父母的思念,也断然不会用“湘竹”代表的血泪来表达,只有恋人之间才能使用湘妃思念舜帝哭红斑竹的典故。
  《题帕三绝》诗中的深意,按照目前所有解释《红楼梦》诗词的专家们的解读方法,都说不通,其中必然另有隐情。可以肯定的是,黛玉题诗时思念的人,应该是自己的恋人而非父母。思念的“湘江旧迹”,肯定是与恋人昔日缠绵的所在,而非自己的故乡!
  5。从诗中看,林黛玉似乎曾经遭遇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困境,同侮辱迫害自己的社会黑恶势力进行抗争中,几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葬花词》中的话:“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对花的“风刀霜剑”不过春秋二季而已,对葬花之人的“相逼”,却在一年中的每一天几乎无时不在,可见问题之严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黑恶势力的逼迫下,诗人似乎已近绝望境地,既然不能随波逐流,陷于污淖,那么只好以死抗争,保持清白了。
  贾宝玉悼念晴雯的那首《芙蓉诔》,红学家们一致承认明诔丫鬟,实诔小姐,其实就是黛玉死后的祭文。文中说:“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诼谣蹊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牍。”“高标见妒,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故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跛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有的红学家认为这是小儿游戏文字,是毫无道理的。作者这里用这么激愤伤感的严肃文字,表达的岂能是儿戏心理?
  诔文中有“闺闱恨比长沙,巾帼惨于羽野”的字样!何谓“长沙”?就是汉朝的贾谊,为了王朝的统一,含恨死于吴楚七王之乱!什么是“羽野”?就是大禹的父亲鲧,因在天下治水的重大问题上刚直自命,被舜殛于羽山。这两个题目太重大了,《红楼梦》中不仅晴雯当不起,就连林黛玉也当不起《芙蓉诔》,如果不是为国为民为天下冤死的仁人志士,无论如何是当不起这样的比方的。
  文中的“狂飙”、“骤雨”、“诼谣”、“荆棘”等,其实都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最好注脚。文中的“闺帏之恨”、“巾帼之惨”,应是书中第一女主人公的真实遭遇!《红楼梦》中的黛玉,虽然也不时遭到一些背后的流言蜚语,但要说有人存心迫害她,还谈不上。林黛玉之死,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并非被什么人迫害致死。林黛玉心中之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并非对什么人咬牙切齿之恨。因此,《红楼梦》的这些近乎不情的描写,背后必然有重大隐情。
  二、作品修改后误用了原诗
  洪昇创作《红楼梦》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青年时期,生活锦衣玉食,“遗民”思想严重,抱着悼念前朝的思想,收集南明时期的事迹,以“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早期的《红楼梦》。中年以后,由于家庭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个人也“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更由于心爱的“蕉园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下场,激发了他著书为姐妹们“闺阁昭传”的决心,所以把早期《红楼梦》的生活原型,由“秦淮八艳”抽换成“西陵十二钗”,把妓女的爱情改写成富室闺阁中的感情纠葛。
  

《情僧录》系统:木石盟、金玉缘(6)
作品虽然改写了,原作中的“三角恋爱”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由一女两男变成了两女一男,使书中的贾宝玉既是“美玉无瑕”,又居住“绛云楼”;而两个女主角由于都是从柳如是幻化而来,于是就有了后人关于“钗黛合一”的推测。
  《红楼梦》重新构写后,作者舍不得原作中已经写就的诗词曲赋,于是又照搬到新《红楼梦》中来,这就造成了小林黛玉口吟《葬花词》、《桃花行》,小贾宝玉口唱《红豆曲》的“不相称”问题。那首《芙蓉诔》,本来是诔柳如是的,所以出现了“恨比长沙”、“惨于羽野”的典故;《红楼梦》改写后,作者没有把这篇诔文给林黛玉,而是给了她的替身晴雯,因此才出现了把屈死的丫鬟,比喻为贾谊和鲧的不伦不类悼词。
  “茜纱帐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本来是表现南明时期秦淮名妓柳如是的诗句。柳如是虽然是卑贱的妓女,但确实位卑未敢忘忧国。南明小朝廷覆亡时,她劝时任礼部尚书的丈夫钱谦益自杀殉国,钱谦益不肯,托辞怕水凉,她急怒之下,自己奋身投水,由于抢救及时,方未殒命。
  其后,她又一力鼓动丈夫投身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与丈夫居住在临海的芙蓉庄中,策应海上抗清武装,并策划了东南沿海与西南桂王武装在长江会师的重大军事计划。她曾把自己一生积蓄的全部首饰捐献出来,武装抗清的“八百罗汉军”,还曾经亲自到崇明岛去慰劳义军。
  柳如是最后上吊自杀了,她自杀的直接原因,是丈夫死后发生了家难,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勇敢地死了。其实,她自杀的原因远不止这样简单,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各路抗清力量相继失败,抗清义士相继殉国,情人陈子龙投水了,丈夫钱谦益病死了,朋友张煌言就义了,海上“娘子军”全体战死了,此时的她,已经了无生趣,一死是最好的归宿。
  柳如是自杀后,当时的文人写了很多诔文,吊唁这位乱世奇女子。这些诔文中,不乏把她比喻为忧国忧民的长沙贾太傅和羽野之鲧的。柳如是生前以“芙蓉”为号,又居住在“芙蓉庄”,《红楼梦》中的“芙蓉诔”,本来就是诔这个忧国忧民的末世奇女子的,诔文中表达的是她内心的恨,内心的忧,同长沙的贾谊,羽野的鲧去类比,这位“芙蓉”是否当得起呢?相信读者自有公论。
  第三节    作者为什么激烈反对“混账话”
  《红楼梦》确实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反映了一些深刻的社会思想,这一点谁都不会怀疑。但问题是,《红楼梦》的思想确实那么先进么?《红楼梦》的思想是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阶段的反映?一句话,《红楼梦》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先进的或落后的思想,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