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战中国-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睢⒊禄奂偷炔俊M鼻脖氯猓辖肽系鹊兀群蠡靼懿写娉戮牡挚埂V链耍逦牡垩罴嵬骋蝗崾宋鹘┠暌岳唇�300年长期分裂的局面。 。。

百战中国之29_隋朝_三征高丽
百战中国之29_隋朝_三征高丽

  数据为第一次征高丽时的数据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30 30

  战争规模 20 20

  伤亡规模 18 20

  战争知名度 12 15

  将领知名度 14 15

  总分 94 100

  兵将 隋朝 陈

  双方兵力 113万 20万

  伤亡兵力 30余万 不详

  将领 隋炀帝 高丽

  战略意义

  隋炀帝父亲隋文帝一征高丽,收获惨败。隋炀帝三征高丽,民间耕稼失时、官府侵逼、连年兴兵无尽的兵役、徭役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隋末遍地农民起义,乃至亡国。高丽拒隋百万大军于国门,竟拖其至亡国,与隋接连三年的战争,高丽国力早已不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高丽离国灭之日也不远了。

  三征高丽时间虽然只有3年,结果却是隋朝与高丽两败俱伤,相继亡国。

  战争规模

  隋朝

  113万人。

  高丽

  20万左右。

  伤亡人数

  隋朝

  30余万。

  高丽

  不详,伤亡也很惨重。

  将领

  隋朝

  隋炀帝,杨广,20岁时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修建南北“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

  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高丽

  不详

  战争进程

  一征高丽

  612年,隋炀帝御驾亲征。各路汇集到涿郡的隋军人马达113万之众,旌旗千里。《隋书》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113万大军分成24军,日发一军,相去40里,首尾相继,长达960里。若再加上二百多万馈运夫丁,真可谓漫山遍野式地杀向辽东。出兵的规模远远超出了隋朝常备军总数。隋炀帝此次出兵无疑动员了全国所有能征调的军力、民力,倾巢而出。大军远征,利在速战和野战,隋兵部尚书段文振就曾向炀帝指明了这一点,但隋炀帝的诸般部署却都反其道而行之。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回到5年前:

  607年,隋炀帝向北出游,到启民可汗的王庭。这时启民可汗已击败他的对手,推进到黄河以北,成为突厥汗国的大可汗。杨广随驾卫士,步兵就有五十万,战马就有十万匹,旌旗辎重,连绵五百余公里。跟出游江都一样,皇家人员和文武百官,全体跟从。不过乘船改为乘车,车跟船一般大,在新开的御道上,不用车轮,而由人肩抬着走动。

  由此可见,隋炀帝是很讲排场的人,仗要打,排场也要讲。高调出征朝鲜,调集全国的兵力,不但增强兵力,而且也有面子,更能震慑对手,如果高丽不战而降,那就最好。可惜,隋炀帝打错了算盘,高丽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即便是现在的朝鲜,也是很有骨气的。

  隋炀帝出师前曾训示要“吊民伐罪,非为功名”,诸将不得纵兵,不得擅杀,听候指示,不可擅自作主。炀帝以此宣扬天朝大国的威仪仁义,襄公之仁,反被高句丽所乘。隋军开始很顺利,一路皆克。渡过辽河,在东岸歼灭高丽军万余人,直抵辽阳城下。辽阳乃高丽辽东重镇,在隋军的猛攻之下,守军请降,而诸将不敢做主,只好停战请示。守军趁机又填好缺口,修整兵马再战,如此竟然有三次之多。另一路军队30万人由名将宇文述统领,令士兵放弃粮草轻装前进,绕过辽东诸城,南渡鸭绿江,一日七胜,渡过清川江,直趋平壤城下,但城坚池深,兵又无粮,又冻又饿,宇文述只得退军,高丽军自后追击,诸军皆溃,至辽东时仅余2700人。隋水军渡海至大同江口登陆,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精兵4万攻城,遭遇伏击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征高丽两路皆先胜后败,炀帝亲率大军亦困于坚城之下,不得已,下令班师。是为炀帝一征高丽以惨败告终,隋军损失30余万人。 

  二征高丽

  613年,隋炀帝第二次御驾亲自东征。这一次辽东城绝不可能再支持下去,可是杨玄感救了它。杨玄感是隋炀帝夺嫡杀父同党杨素的儿子,这时正在黎阳(河南浚县)督运军粮。他在黎阳叛变,截断杨广的退路。杨广对杨素一直侧目而视,当杨素病故时,隋炀帝说:“他如果不死,我会杀他全家。”所以杨玄感始终恐惧不安,乘着前方战争紧张,后方民变纷起之际,想一举把杨广解决。杨广只得放弃辽东,回军迎战,第二次东征也草草结束。杨玄感兵败而死,但他的叛变使杨广设立特别法庭,展开大规模逮捕处决,促使民变更加燎原,不可遏止。 

  三征高丽

  614年,隋炀帝第三次御驾亲自东征。隋军在卑沙城大败高丽军。高丽与隋接连三年的战争,国力早已不支,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只好向炀帝称臣请和,并且送还了逃到高丽的隋叛将斛斯政。杨广此时也乐得有个台阶,挽回了前两次失败之辱,加之此时隋国内早已因征高丽而怨声载道,天下骚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遂罢兵许和。

百战中国之30_唐朝_虎牢之战
百战中国之30_唐朝_虎牢之战

  数据为第一次征高丽时的数据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2 20

  伤亡规模 12 20

  战争知名度 12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80 100

  兵将 唐朝 窦建德王世充

  双方兵力 5万 10万

  伤亡兵力 不详 不详

  将领 李世民 窦建德王世充

  战略意义

  虎牢之战,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取得“一举两克”的重大胜利,创造了我国古代“围城打援” 的著名成功战例。这也是李唐统一全国的最关键一战。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

  战争规模

  唐朝

  步骑5万。

  窦建德王世充

  10余万。

  伤亡人数

  唐朝

  不详。

  窦建德王世充

  不详。

  将领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不仅为中国统一立下赫赫战功,而且经济上开创了“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夺太子位,之后逼父皇退位。

  被突厥人尊为“天可汗”,这是中国历史唯一的一人。

  窦建德王世充

  不详

  战争进程

  洛阳、虎牢之战是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窦建德军的一次重要作战。 

  王世充原来是隋东都洛阳守将,隋炀帝死后,他在唐朝武德二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并利用唐军在河东作战无暇顾及东部的机会,夺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柏壁之战后,李渊为夺取中原,采取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唐朝武德三年七月,命令李世民领兵8万向东攻打王世充。同时派遣使者与窦建德言和修好,使他保持中立。王世充从各州镇挑选勇士聚集洛阳,命令他的三个侄子在分别镇守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虎牢、怀州(今河南沁阳)等重要地点,命令他的兄长、儿子防守洛阳,他亲自率步骑3万迎击唐军。 

  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东),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于是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回洛城,并占领虎牢,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民心颓废,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联合郑国攻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于是率兵10余万西进,连续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进到虎牢的东面。 

  李世民与部下商议对策,部将多主张退避。他力排众议,决定分兵围困洛阳,占据虎牢要地,阻止窦军向西进军,一举两得。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不能前进,驻扎了1个多月,多次作战不利,士气低落,将卒思乡。李世民得知,引诱他出战。窦军果然全部出动,李世民下令骑军队直冲人窦军。窦建德正和群臣议事,唐军突至,前后夹击,阵势大乱。唐军追击30里,俘获5万多人,窦建德受伤被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就投降了。 

  此战,李世民围城打援,避锐击惰,奇兵突袭,一举两克。至此唐王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百战中国之31_唐朝_灭东*突厥
百战中国之31_唐朝_灭东*突厥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7 30

  战争规模 17 20

  伤亡规模 16 20

  战争知名度 12 15

  将领知名度 14 15

  总分 86 100

  兵将 唐朝 东*突厥

  双方兵力 10余万 10余万

  伤亡兵力 不详 全军覆没

  将领 李靖 颉利可汗

  战略意义

  此战后东*突厥汗国作为一个政权被彻底灭亡,唐帝国统治地南自阴山北至大漠,“天可汗”的名号响彻四方。原来被突厥人控制的西域,此时终于开始向新生的唐帝国招手。

  突厥的英文单词即为Turkey,与土耳其相同,现代一般认为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后裔。唐朝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将突厥人打得不得不西迁中亚。

  战争规模

  唐朝

  10余万。

  东*突厥

  10余万。

  伤亡人数

  唐朝

  不详。

  东*突厥

  全军覆没,而且还亡国。

  将领

  唐朝

  李靖,如果把唐朝的猛将排个先后顺序,除去李世民,李靖可以排在第一位。我们看看他的战功:618年随秦王李世民参加虎牢之战,621年与李孝恭一起灭萧铣,统一中国南方,629年作为主帅灭东*突厥,634年灭吐谷浑。

  李靖不仅能武,还能文,他写了《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东*突厥

  颉利可汗

  战争进程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八月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筹备谋划北伐突厥的一切事宜。到了十一月一切计划敲定之后终于正式任命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以李靖为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