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战中国-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吴三桂最后的底线。后人多以此次会晤后,认定吴三桂已经成为汉奸,其实不然,在这里,吴三桂提出了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然后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这两个条件,依然有复辟的性质,并非完全的出卖主权,说吴三桂卖国,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很难成立,当此情势,国已不国,其实这个国吴三桂卖与不卖,都不再重要。而这两个条件,基本还是有利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吴三桂此时用的是“曲线救国”的手段,降清之意,尚未明显。但维护自己道德底线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

  多尔衮痛快的答应了吴的要求,当然,能否兑现,他自己早已经心里有数了。接着,多尔衮提出了他的要求,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大顺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要吴三桂命令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并要按照满族习俗,订立正式盟誓。这个要求真的很过分,剃发,不就说明是完全投降吗,但吴三桂只能黯然接受。

  吴三桂回到山海关,马上下令:开城门。山海关的东门开了。过去,东门面对辽东方向的清军,从来没有这样洞开过,如今,东门大开,多尔衮的军队鱼贯而入,最先进关的是两路先锋兵,左翼是英王阿济格,统万余骑兵,从北水门入;右翼是豫王多铎,统万余骑兵,从南水门入。多尔衮自率主力三万余骑兵殿后,从关中门入。而剩余的部队为安全起见,仍留在驻欢喜岭待命。

  山海关城门大开,瞬间,一彪人马已经飞驰而至,呐喊声中,飞驰杀人石河,领头的居然是吴三桂本人。吴家军如同疯了一样,发起了第一轮强攻,李自成在高处指挥,大顺军迎头直上,名将刘宗敏也成为马上先锋,领军跑到最前面。

  这是石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场血战,在吴三桂本人的亲自带动下,吴家军“以一当百”,大顺军同样的勇武不可抵挡,两军实力相当,只顷刻间就杀得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瞬间,吴家军冲破了大顺军的右翼,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紧接着,如同潮水的涨退一般,大顺军又补上了这个缺口,将吴家军杀得人仰马翻。大顺军队人数实在太多,杀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有如海浪冲击般无穷无尽,杀到片刻,关宁铁骑死伤甚多,体力渐渐不支。

  多尔衮大部分军马已经进驻关城,这时山海关城内已经一片混乱,直听得杀声震天,炮声不断,百姓惊惶失措,东躲西藏,战场上的炮弹飞丸,有很多已经射进城里,打在了民居与附近的庙堂之上,百姓一片惊慌,呼喊之声不断。清军听得这阵势,群情激奋,战斗的欲望雄雄火起,不过,多尔衮自有分寸,他熟练多年兵法,当然知道“坐收渔人之利”的道理,吴三桂拼死出击,对他来讲,正好省了他的兵力,消耗了农民军的实力,他要相机而行,以逸待劳,抓住最大好的时机。

  多尔衮站在城头,观看大顺军已经以合围之势将关宁铁骑包在中间,但吴三桂勇悍,竟然在这个情况下依然章法有度,作风顽强,多尔衮对身边急欲出战的诸贝勒、贝子及众将说:“吴三桂厉害,李自成更强,你们不要着急,此时躁进,未免太早,李自成军队不可轻击,须各努力,破了他们的合围之势,大业就会成功。”

  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了中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经疲倦不堪,而大顺军也已鏖战半日,处于疲惫状态,但倚仗人多,合围之势终于见了效果。此时,多尔衮下达进攻令。蓄锐已久的清军分兵三路,刀枪并举,箭矢如雨,大顺军措不及防,本来是合围吴三桂的,此时反被合围。李自成看再打就全军覆没了,顾不上前线的部队,慌忙带着少数人马撤退。

  石河西的红瓦店一带是交战最为激烈的地方,几万人的尸骨留在了了这里,暴露于荒野之间,有人收了三年也没有收完。

  石河兵败后,李自成连夜逃到了永平,在这里,他第一次表现出了失败者的姿态,他接受了吴三桂的条件,交出了崇祯的太子。 。。

百战中国之66_明朝_收复台湾
百战中国之66_明朝_收复台湾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4 20

  伤亡规模 12 20

  战争知名度 15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85 100

  兵将 明朝 荷兰

  双方兵力 2万6千 3500

  伤亡兵力 不详 2000余人

  将领 郑成功 揆一

  战略意义

  中国人对外的海战,最成功的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此战的胜利,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对台湾人民38年的殖民统治,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中华民族抗击海外侵略,维护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统一,写下了光辉篇章。

  战争规模

  明朝

  郑成功一共有部队10多万,为防清军背后捅一刀,只动用了精锐部队2万6千人左右。

  荷兰

  台湾有2800人,增援部队700人,一共3500人。

  伤亡人数

  明朝

  不详

  荷兰

  被灭2000余人,数百人投降。

  将领

  明朝

  郑成功(1624-1662),字明俨,号大木,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日本人田川氏。1644年明朝北京被攻破,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1647年23岁,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1649年25岁改奉南明永历年号,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1656年32岁,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水师于厦门围头海域。1659年35岁,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1660年36岁年入长江,克瓜洲、镇江,围南京,并收复南京附近及安徽部分地区。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朝福建总督李率泰和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

  荷兰

  揆一。

  
  宝岛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中,在台湾海峡的另一侧,距厦门300公里,南接东山、海南、南海诸岛,北连马祖、大陈、舟山群岛,被称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早在公元230年,吴王孙权便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航海到达台湾。元代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与澎湖列岛。

  荷兰军队的部署

  荷兰军队在台湾的总兵力为2800人,荷军将主要兵力配置在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台湾城(今安平镇,位于台湾岛西面的岛屿)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江面,兵力1800人,舰船多艘,由荷军主将揆一亲自指挥。

  二是在赤嵌楼(今台南市),兵力500人,由描难实叮率领。

  三其他城堡和港口共以500人驻守。

  郑成功的军队要想登上台湾岛,要么从先打下台湾城,要么鹿耳门港绕过台湾城。

  鹿耳门水浅滩多,不便通行,荷兰军队用沉船堵塞了航道,揆一就是要迫使郑成功的军队正面进攻台湾城。

  台湾城,即热兰遮堡,周方277丈6尺,高3丈多,分3层,下层深入地下1丈多。“域垣用粮水调灰垒砖,坚埒(相等)于石”(《台湾府志&;#8226;楼堞编》)。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20尊;南北各置千斤巨炮10;尊。荷军火炮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的每条道路,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接近,都要受到城上炮火的轰击。

  用台湾城炮台的火力,居高临下,封锁海面,另派夹板船(长30丈,高6丈,厚2尺余,5桅3层,装有照海镜、铜炮及2丈巨铁炮)防守大港海口,以阻止郑军登陆。

  郑成功军队的部署

  郑成功的军队是在联合各支抗清力量和义军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发展壮大起来的。军队的主要成分是闽粤一带的农民和渔民。郑军在进攻台湾前共有陆师万人),水军数万人,水陆总兵力十几万人。此外,还有民众武装数万人。郑军是一支久经战阵的部队,有较强的战斗力,水军是郑军中的骨干力量,因为郑成功水军成员。多系渔民出身,不畏风浪,作战英勇顽强,在其父郑芝龙手下时,就曾经屡败荷军水师于海上。郑成功正是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取得了台湾登陆作战的胜利。

  郑成功一向重视水军建设,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军。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按照作战任务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配套建造战船。

  计有大烦船、水船船、犁缯船、沙船、鸟尾船、乌龙船、铳船、快哨等8种。

  大烦船和水朋船是参照福船和西洋夹板船的式样制造的。阔2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高*寻,吃水1丈2尺,船上施楼橹,以铁叶包裹,外挂革帘。中凿风门,以施炮弩,其旁设一水轮,踏轮前进,不怕风浪。犁缯船和沙船吃水七八尺。

  以上4种战船都高大坚固,大烦船、水舶船各容兵500名,犁缯船、沙船各容兵100名,每船都装有远射程火炮,航行性能和战斗性能均较好,是水军的主力战船。

  乌尾船、鸟龙船和铳船,吃水六七尺,容兵五六十名,用于近海作战。快哨吃水浅,左右两舷设桨16支,速度快,机动性好,宜于侦察、通信;在登陆作战时,则用于登陆兵换乘,实施突击登陆。

  战船的武器有大烦炮、灵烦,均为铜制,安装在船首;连环烦、百子炮在船的两舷中部,这些都是重武器。轻武器则有神机铳、千花铳、百子花钎铳、鸟枪、鹿铳、连珠火箭、喷筒、火罐、倭刀、云南大刀、不空归木棍等。郑成功水军的指挥通信工具原为金鼓,后因士兵载头盔掩耳,穿铁甲行动有声,往往听不清音响信号,便改用旗、灯、炮和火箭,如进兵悬红高招旗,退兵悬白高招旗,泊碇发大烦1发、火箭3支等。郑成功生长在海上,深知战船、武器是海上作战取胜的主要条件。起兵时,只有16艘战船。经过十几年的建造,郑成功水军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战船。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更是注意修造舰船,加强水军。当地人民听说要收复台湾,也纷纷前来献船、献料、献工,赶造哉船。只用了2个月时间,就修造战船300余艘,加上原有船只,基本上满足了渡海作战的需要。 

  进攻台湾的船队分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先期出发,共有战船和运输船数百艘,部队2万人左右;第2梯队由黄安等指挥,共有船只20余艘,部队6000人。台湾本岛地形、东高西低,人口会聚西部,以“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七鲲身毗连环护。”(《清史稿&;#8226;地理志》)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提出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入港,实施登陆,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两地荷军的联系,予以围歼,最后收复台湾全岛。

  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

  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领第一梯队从金门料罗湾出航,领航的是澎湖游击洪喧。

  三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