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贵妃起居注-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循对此,怀抱了些许疑问,起码阿黄做过的事太后就是一无所觉,不过圆圆和点点两人都没什么心眼,这也是事实,“这才是好,她们要有什么心眼?出嫁了也是夫婿奉承她们,难道还要她们去服侍公婆不成?”

两人说了些闲话,徐循看看时漏,“看来今日大郎又是没做好功课了。”

“不是都说了让宽些吗……”太后眉头微皱,“我看这一年来,大郎被留堂的次数倒是越来越多了。”

“先生们有点越说越来劲……”说起此事,徐循也是叹了口气,“我也不好多说什么。”

换做之前,此事她都不会说给太后知道,也就是现在太后身体好了,方才透露一二——过去的一年里,她可没少受大臣们的污糟气。

明面上的顶撞当然还不会出现,不过徐循看奏疏时,偶有疑问,派人去询问大臣们一二时,所得的答案却是往往绵里藏针,透着几分不屑。虽然她对外都用的是仁寿宫名义,从未带出过贵太妃字眼,但宫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部院大臣,这些官僚的态度也很明显:虽说因为徐循的种种特殊功勋,使得他们默许了她来掌握权柄,不曾公开抗议。但这也就是最底线了,要还想对朝廷政事说三道四的话,那对不起了,没有人会配合你的。

也就是因为她不是正宫娘娘,大臣们才有这样的底气将她联合架空——从理论上说,徐循也理解他们的想法,没有人喜欢分享权力,更没有人喜欢被外行领导,她也不觉得自己的水平高到就不会问出愚蠢问题的程度,反正是暂代国务,做个人肉图章而已,被架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又不打算争权——但连内廷唯一要求的一件事,都被大臣们刻意地顶回来,甚至是矫枉过正到这个程度,这便让人有种欺人太甚的感觉了。

不过太皇太后老,太后病,徐循也只能暂且忍着,并吩咐栓儿别再表达不满,做学生的觉得先生太严厉,说出去是不占理的。横竖她和他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与其继续对抗,倒不如暂且放软身段,做个乖学生更好些。

不过,栓儿毕竟还小,有时心里想什么也难藏住,自然难免被先生们揪着态度借题发挥。总之,幼主即位四年以来,每一年大臣的态度都要更嚣张一点,现在虽然还不说爬到皇帝头上拉屎拉尿,但和高皇帝、文皇帝朝比起来,却是又不知滋润了多少了。

太后听说此事,也是蹙眉,“岂有此理?这人真是纵不得的!”

徐循借势试探道,“姐姐既然已经痊愈了……”

太后也露出意动之色,片刻后又颓然叹了口气,“现在久坐还是会头晕……罢了,还是再多休息一阵子再说吧。”

徐循也不可能逼太后收权,既然她不愿意,也便只能算了,要出口的话亦吞下不说,又和太后闲话几分,太后问起朝事,也是三两句话遮掩了不说。待到从清宁宫辞出去,方才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方才敲了敲板壁,令轿子往乾清宫去。

栓儿的确才刚放学回来,他若被留堂太久,一般就不去请安,而是径自回来做功课。见到徐循来了,先起来行了礼,又将昨日被批改过的功课呈上来给徐循看了,徐循看了几页,便道,“嗯,写得很好啊,怎么先生批出了这么多错处?”

栓儿哼了一声,并不曾说话,徐循也是心知肚明:他必定是又忍不住,在言语间冲撞了先生。

当时他要换刘翰林,真就该让他给换了,当时栓儿欲换人没换的事情,一旦流传到老师们耳朵里,个个倒是都来劲了,随着刘翰林被提拔高升,仿佛就是为了表现给阁老们看似的,全都和刘翰林看齐,这教徒严格是好,可也不能严格到这地步吧?徐循心里也很是憋闷,吐了一口气,方才安慰栓儿道,“没什么,等太后娘娘病好了,他们自然也能老实些。”

“司礼监内也没个说话顶用的,”栓儿愤愤地说,“若是王伴伴——”

他看了徐循一眼,不说话了:有些话原也不用明说,宦官嘛,本来就是皇帝的一条狗,很多时候抬举他们,为的就是要他们来找文臣们的麻烦。

徐循对于任用宦官没有太多的想法,她料着栓儿上台后,若是遇到老臣的下马威,必定是要抬举个把心腹杀杀文臣们的威风。此为势在必行之举,到时候他会做到什么程度,很大情况下就取决于今日的先生们对他有多严厉。——不过,到那时,这也不是她该管的事了。

“我还没忘这时呢,你的王伴伴好好地住在城里,过几日便让他进来给你请安。”徐循道,“不过只许见一眼就退出去,不能说话,也不能给老娘娘、大娘娘知道。”

栓儿提起这事,果然是为了引出王振,听到徐循这话,他笑逐颜开,不再说话了。徐循倒是在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栓儿脾气,是有几分执拗,他现在虽有了新的大伴,又换了不少老成人服侍,但自从王振去后,他再没在感情上依赖过谁,对这些仆从虽然也和善,但却并不亲近。

自从她暗中摄政以后,朝事没有怎么管,不过每日一定和栓儿闲话一番,聊聊今天见了谁,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时常指点他一些御下做人的道理。一年下来,两人虽然没有‘情同母子’,但也说得上比较熟悉,相处起来没那么重的辈分感了。因徐循一般不训斥他,栓儿在她跟前也比较敢说话,见徐循眉眼间似乎有心事,便问道,“小娘娘,今日外廷可是有出事了?”

此事徐循并未对太后、太皇太后提起,不过在栓儿跟前,她却没有隐瞒,只是重重地吐了口气。“你的先生们可能还不知道,过几日应该也就清楚了……瓦剌太师脱欢去世了,锦衣卫传来消息,他的儿子也先已经把握了瓦剌族中大权。”

“蛮夷敬畏贵种,大汗还是脱脱不花吧?”经过几年的教育,栓儿对于国内外的大势也有所把握。“他是脱欢所拥立,和也先素来不睦,这不正是我国的大好机会吗?”

对于瓦剌、鞑靼这些蒙古部落,够资格成为大汗的只有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瓦剌太师脱欢借着孛儿只斤脱脱不花的名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俨然冒起,成为鞑靼之后的草原霸主,不过脱脱不花并无实权,说话算数的还是太师脱欢,其子也先素来野心勃勃,精明强干的名声连国朝都有所耳闻。他和脱脱不花之间本来还能勉强维持平静,但如今脱欢一旦去世,也先和脱脱不花势必要有一场龙争虎斗,来确立谁是瓦剌的主宰。栓儿会有此判断,也不足为奇。

“是啊……大好机会。”徐循点了点头,不禁露出一缕讽刺的笑意,“可就连衰弱的鞑靼,都闹得前线守将手忙脚乱的,被鞑靼人直接闯进了石峰口,都指挥连一点都没察觉,直摸到了静安堡劫掠……连鞑靼尚且能如此欺我边臣,还想和借机压制瓦剌,岂非笑话?”

“啊?”栓儿不禁一惊,“进来了多少人——石峰口在哪儿啊?”

乾清宫里自然是有天下舆情图的,徐循指点着给栓儿指明了位置——距离京城,也就是几百里的路了,她咬着牙笑道,“你猜奏疏里上报说是几人?”

见栓儿摇头,她比了个手势,“四人、四匹马,进来探亲的。”

“这——”栓儿都说不出话了,没听说过探亲是这么探的,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那真正又来了几人,死了几人呢?”

“来了一百多人,把石峰口打下来了,进去好一番劫掠才走。”徐循哼了一声,“是在静安堡前被拦下的……至于死了多少人,现在还不知道,当不会少于一百。”

死个一百人也不是什么太大的数目,在国与国的交锋中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不过,一百多人就能拿下一个和鞑靼接壤的前线关口,这件事的严重性却不能用人命来算。栓儿的脸色也阴沉了下来,“他们竟敢?”

“当然是因为头顶有人了。”徐循说,“不然,又怎么敢公然蒙蔽圣听?”

边将蒙蔽军情谎报战绩也是常有的事,比如石峰口事件稍加粉饰就能成为一场静安堡守将处变不惊的胜仗,不过前提是石峰口的守将已经战死,没能力为自己分辨了。如今不报战胜而报探亲不觉,明显是要保石峰口的守将,栓儿蹙眉道,“小娘娘,石峰口守将是谁,走的又是那条路子?——此事,为什么一定要报上来?而非私下抹平瞒报了事?毕竟,石峰口又不是对瓦剌的前线,锦衣卫在当地,怕是没有什么暗线吧?”

并不是每个前线关口都有锦衣卫驻守的,有些比较偏僻的关口连暗线都不会有,毕竟锦衣卫人手也比较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在大关口如宣府四堡这样的前线重地,才会有锦衣卫百户、千户。徐循道,“是辽东总兵上奏,不过奏章里也说得含含糊糊的,只说有人越关而入,没说人数和伤亡,似乎也是留了余地……想必这背后肯定是有一番文章在,不过,到底上头是谁,那连我也不知道了。”

栓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念叨了起来,“嗯,也该传柳知恩进来说说话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今天字数6K,算是补了昨天的更新哈~

第268章 糟烂

让柳知恩进来回话;也并非就是要他立刻拿出答案。毕竟即使是东厂也不可能如此无所不知;只是要让他指挥东厂番子;甚至是锦衣卫的属下;去查出辽东总兵曹大人;和朝中哪位重臣同气连枝,在此事上有共同的目的,当然了,石峰口守将的来历和后台也得查出来;内廷可以对外廷做出种种妥协;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得大臣们糊弄,但却不能对台面下的勾当茫然无知;如果连最后这一点知情权都放弃;无异于自己把自己踢出局去,以后就根本不算是游戏的一员了,想要再度掌权,只怕是难比登天。

找了个心腹内侍去东厂传话,宫里的节奏又回归了正常,徐循每日还是会把内阁的票拟都看一遍,经过了一年多的实战练习,现在很多事情,她都能渐渐看出点门道了,起码在指点栓儿的时候自己心里也有些底,不至于完全是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不过,每天光是看着各地的奏疏,她都是恨不得有个人快点来把皇帝大印拿走,她简直都是掌权掌得吃不好睡不香了,只要一想到她手里签发出去的每份诏书,可能都会决定千万人的生死和命运,徐循就真觉得手重得不得了,她也算是理解太皇太后为什么不理政了,这种心理上的重压,也不是一个多病的老人能够承受得来的。

以国朝疆域的广阔,从徐循观政时到现在的几年,几乎没有一年是没闹灾的,不是南方就是北方,总之所谓的风调雨顺全国大熟,只存在于美好的传说里。最可笑的就是去年秋天,一面是两广闹蝗灾几乎绝收,灾民都易子而食,一面是两湖大熟,结果谷贱伤农,当地官员协调不力,又以重役逼迫,直接就逼反了两座山头,县治有一大半都被打下来了,还得调动军队过去剿杀,完了以后封赏军士们,是一笔花销,安抚当地百姓是一笔花销,可直接把百姓逼反的县令,大臣们互相上疏辩论了一番,最后只是轻轻定了个平调,连一根毫毛都没损——徐循每天看奏疏基本就是和这些糟心事打交道,这日子过得还有滋味吗?

看久了也就知道,这奏疏里写的好事不能当真,坏事也不能当真。——春秋笔法,为自己邀功立政绩的好事,写出来自然是为了升官,这不必多说了,然后若是去出名的穷县、灾县,趁着阴晴风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