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阎锡山大传-第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1。医学传习所 3班 学生 226人
  12。银行簿记传习所 1班 学生 100人 毕业生 79人
  13。商业传习所  1班 学生  100人
  14。警察传习所  4班 学生  322人 毕业生  276人
  15。巡警教练所 14班 学生 1062人 毕业生 1040人
  16。保安警察  24班 学生 2117人 毕业生 2031人
  同时,还在各县举办师范讲习所105所,商业传习所128所,女子蚕桑传习所14所,女子职业传习所4所,社会教育学校284所。
  说到阎锡山的教育,不能不提到“川至中学”。“川至”取“百川归至”之意。“川至中学”创办于1918年,是阎锡山在其家乡五台县河边村创办的私家学校。阎锡山除私人花钱修建校舍外,又出资10万元,存入他在太原通顺巷开设的德生厚银号,以其利息为该校经费。1923年(民国十二年)夏,为复兴山西商业,造就人才,又为该校筹资10万元,增设商业速成科,并为初中生设立科学奖。川至中学有自己的校旗、校训、校歌。校旗以4尺乘以2尺5寸之白纺绸作底,以流水状之绿绸从对角线将旗面分成两个三角形,上贴“川至”二字,点明主题;校训为“公毅敏洁”;校歌以阎锡山之“苦学救国”的“告谕”为主题,有“苦学救国嘱吾曹,切莫负主人之设学意”等语,体现了阎锡山之办学宗旨。川至中学学制四年,学生多隶籍山西五台,邻县定襄籍的位居第二,此外亦有来自五台周边的其他县份及邻省直隶、陕西等地者。川至中学对学生施以正规化教育,建校初期除设有语、数、理、化等课程外,还讲授“四书”。1927年后,又增添外语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内容。阎锡山对川至中学非常重视,经常到校,对学生训话,向学生灌输他的思想。川至中学从1918年创办,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毁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一共存在了将近20年。从该校毕业的学生逾千人。川至中学的毕业生中不但有阎锡山的军政骨干,如高干梁化之、吴绍之、薄毓相、孟际丰,南京办事处处长方闻,交通处处长朱点等;而且有共产党的重要干部,如解放初期的山西省委书记赖若愚、副书记朱卫华等。
  关于山西的教育发展情形,阎锡山在1922年9月30日给北京政府*的呈文中作了如下总结:
  振兴教育,原为育才,陶铸国民,贵在普及。自兼省长后,屡集官绅,研讨倡办教育。拟定中等以上学校取‘整顿主义’,小学取‘急进主义’。自民国七年规定教育递进逐年计划案:专门学校增一所,实业学校增三所,中学校增十七所。又设育才馆一所,召选各专门学校优等毕业生,以道德修养植其基,以政治法律通其用。又设政治研究所,分承政、承审、主计、视察、实业技士、宣讲、区长各班,分途研究。毕业后,分派充任县掾属区长等职,期能学有实际,人无弃才。民国七年施行义务教育,分七期举办。民国十年成立国民学校一万九千七百余所,就学学生七十二万九千八百余名。学龄儿童已入学者,平均达百分之七十以上,较之六年前增加十倍。各县高等小学逐年递加二百二十余所。同时为培养师资,先由各县设立师范传习所,复于八年冬设立国民师范于省垣。特设体育专修科,五年毕业。国民教育逐渐发展。同时分立平民高等小学七所,一律官费。各县设立宣讲所、阅报社、通俗图书馆。又特于省垣创立洗心社、自省堂,每于来复日(即星期日)*。又设立医学传习所,中医改进研究会,以沟通中西医药,以保民命。至国外留学生,按需要增加名额……。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发展经济文化 注重发展教育(4)
鉴于山西在教育方面的“成就”,1920年3月19日,北京政府通令各省参酌山西办法,推行义务教育。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在同阎锡山的谈话中称“贵省教育发达,久已声闻海外,今日得亲至贵省观光,实为荣幸之至!”
  此外,阎锡山在教育方面还有两个举措,这就是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和推广“注音字母”。关于“白话”。阎锡山认为:
  吾国义务教育,部章定为四年,此盖几经斟酌,实已无可再短矣。不过时期之或长或短,暂可不论,总需在此时间,将国民教成方算。何以谓之教成?孟子云:掘井九仞,而不及泉,是为废井。五谷不熟,不如荑稗。不成之说也。如欲其成,必须使国民教育毕业后,受此教育者,自己能继续增添知识,方算是成。如以此为目的,则现在所用文言课本,鄙人敢断言其不适用。因文言是一字一义,国民读此课本,四年后,绝不能看书报看告示,即不能增添知识,是废井荑稗之教育耳。循是不变,办教育与不办等。据鄙人想,欲国民教育之能收实效,非将现行之文字课本,改为言文一致之课本不可。何以要改?因其易于了解。譬如用文言课本,必十年然后能应用,改用白话课本,则四年可抵十年之功。何以故?因人自在父母襁褓之中,即学说话,凡所习见之事事物物,父母皆以教之,久知其名称,不过尚未知其字之如何写耳;入学以后,如用言文一致之白话课本,则师之所教者,皆其平日所习闻习知者,不过以向仅知其名称,今则并习其字义耳。故曰入校四年,可抵十年之功也。若现今所用之文言课本,则不然。你我二字,儿童在家庭习闻而习用者也,一至上课,则曰汝,曰尔,曰君,曰阁下,曰余,曰吾,或意同而字殊,或字同而义异,儿童读此课本,目迷五色,从前所习闻于家庭者,举不适用;故入校四年,只得四年之用,绝不如用白话课本之事半功倍也。课本改过以后,如官厅所出之告示,社会上习用之尺牍,普通人阅看之报纸,均改用白话;于是国民教育普及后,人人能阅书报,写信件,看告示,知识日增。然后此多数人,能为多数人谋幸福,此国民教育为人群生命之真义也。
  既然在阎锡山看来,使用“白话”课本进行国民教育,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在其任内,一直提倡进行“言文一致之白话”教育,颁布有关规程,主张编辑学生易于掌握之“浅文课本及书册”,作为普及教育之“捷径”,以使国民教育达到“速成”。
  关于“注音字母”。阎锡山认为,推行“注音字母”,对于识字者言,用处有三:“一可以统一读音。二由读音统一,可以统一语言。三可以使学生易于认识汉字”。“若不识字的人学下,亦有能以之传声的效果。”“若就行政上说:知事要有教百姓普遍知晓的事,亦可用注音字母,编成本地的普通话,印散民间,收效当亦不浅。”
  有鉴于此,阎锡山把推行“注音字母”作为其“用民政治”的一项内容,写入《山西用民政治实行大纲》之中。该大纲的“民智”篇“社会教育”项下,第四项工作即为“分期普及注音字母”。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之后,1920年1月13日,阎锡山在对各区长讲“区长当前应做的二十件事”时,又重新强调“推行注音字母”,把“推行注音字母”与调查选送学兵、修理道路桥梁、迅速报告盗匪、划一度量衡、选送合格区警、提倡男女合校、提倡设立女学、提倡人民办学、改良家庭教育、选送合格农民、严密禁烟苗、选送学医学生、讲演选举利害、妥慎编查户口、普设洗心分社、各区均设邮柜、编造各项统计、转送府刊周刊、讲明包税缘故等,一并列为“区长当前应做的二十件事”,督令实施。
  针对当时社会普遍认为注音字母之五声不易掌握,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疑虑,阎锡山还主持进行了推广试验。据他自己说,试验系“挑出五个小学生,五个士兵,随上级官长班学习。亲见这小学生三天便可以学会,士兵有七天亦可学会。”因而得出结论,“学五声,并非难事”。于是,以此为例,进一步宣传推广。
  阎锡山在山西正式推行“注音字母”,是在1918-1919年之间。1919年7月18日他在“对各官吏第四十三次讲话”中,当提到官吏应注意补习国民教育并提倡学习注音字母事项时,曾明确告知“现在这注音字母书,已经订印了六七百万本,不日就来齐了,届时当派军用车辆,再送各县。你们回任后,即应注意推行此一事也。”由此可以说明,此时注音字母在山西已经开始正式推行。
  关于推行注音字母的功效,阎锡山本人在1921年10月9日与美国教育家孟禄博士的会谈中的一段话对此作了说明。当谈到义务教育的作用时,他说:“本地亦甚提倡注音字母,且多编辑浅文课本及书册,以冀有所辅助。惟中国文字,同音而异义者甚多,字母代替音,不能表现意,其结果只能帮助认识汉字而已;若独立应用,尚不能见有实效也。”
  

三、发展经济文化 之于学生运动(1)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对于不同形式的学生运动,阎锡山分别采取了不同的作法,或积极谋筹,设法应付;或借助民气,为我所用;或缓和矛盾,息事宁人。“虚与谋筹,设法应付”之于“五四运动”;“借助民气,为我所用”之于“晋矿归公”;“缓和矛盾,息事宁人”之于“反房税运动”。
  1919年,正当阎锡山在“保境安民”的旗号下,埋头于山西省政建设的时候,爆发了遍及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结束。然而,在处理善后问题的“巴黎和会”上,各帝国主义强国却不顾中国亦为战胜国(1917年与德国宣战,加入协约国)的事实,欲将德国在我山东的既得权益拱手转让给日本。对于帝国主义强国的蛮横作法,全国民众群情激愤,强烈要求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在此情况下,北洋政府派出的和会代表,向和会送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地、胶济铁路及其他权益直接归还中国,同时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然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意愿,拒绝了我方代表的请求。消息传到国内,国人无不义愤填膺。于是,以此为导火线,以5月4日北京学生的示威*为标志,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浪涛很快就波及到了山西。5月7日,山西省城太原各中学以上学校学生两千余人,在海子边中山公园*。他们高呼“誓死收回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发表讲演,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同时决定成立太原市大中学生联合会,举行*示威,向省公署、省议会请愿。对于骤起的学生运动,阎锡山主动谋筹,予以应付。当学生*队伍到达省公署门口时,他既不对之以武力(只是以卫兵拦截,要求派代表进入),也不亲自出面。只派出政务厅长崔廷猷接见了学生代表。
  太原市大中学生联合会成立后不久,北京学生联合会山西籍的北大学生高君宇回山西指导工作,天津学生联合会也派代表到太原商讨统一行动。于是太原各校学生会召开联席会议,议决举行罢课。此后,一周之内山西大学、太原一中、一师、工专、农专等11所大中学校的五六千学生相继罢课。学生纷纷上街讲演,宣传爱国主张。在此基础上,罢课学生举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