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0年春,阎锡山决定将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迁回山西,并选定吉县西北壶口东岸之南村坡为新的行营所在地。他说:“二战区就是我们的生死之地,我们离开此地,那里还能容我们存在?所以,我们决定打回老家去,回到南村坡,坡下喝一口山泉水也是咱山西的!” 一种背井离乡,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
为此,他派副官处科长律焕德(字子明,山西临汾人)勘察地形,挖、修窑洞,安置办公室及宿舍等。
一切安排妥当后,5月8日,阎锡山率部分随从离开秋林,在桑柏小住数日后,东渡黄河,进驻吉县西北的南村坡。
5月的晋南已是一片春色,年近花甲的阎锡山深为家乡山水所吸引,仿佛久别而返故乡一样,高兴地对属下说:“这是我们山西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打出生路的地方。……即万一死,也以此地为最好,除此地外,想另觅一地,已不可能!”
阎锡山进驻南村坡后,当即电告蒋介石、胡宗南。蒋介石复电阎锡山说:“晋省当此复杂环境中,得兄与赵主席联袂渡河,则旌麾所指,翳障全消,军威益振,必可预卜,佩慰殊深。金融、粮食及对敌经济封锁诸端,尤为争取民心之关键,务祈烛察实情,熟究利弊,采取有效处置。”
南村坡,是一个仅有三两户农家的小山村,西濒黄河,东距吉县城60华里,坡下为黄河东岸的小船窝渡口。奔腾的黄河,由此而下,西南10余里处,即是有名的壶口大瀑布,巨流直泻,颇为壮观,涛声如雷,夜静可闻。坡南高山连绵,重峦叠嶂。这种丘陵地形,虽不便于交通,但是可以防空防炮,而且渡黄河西去极为方便。
阎锡山一向讲究吉利,因南村坡谐音“难存”坡,他认为不吉利,故改名为“克难坡”,意为克去“难存”,方能生存下去。后来他对克难作新的解释说:“有人把克难认为是咬定牙关忍受困难,这是消极的克难,而不是我所说的克难。我所说的克难,是困难来了,不仅能不躲避的忍受,更能积极的想法化为顺利。因为忍受困难,困难是仍然存在;能想法把困难化为顺利,才是真正的克服了困难。且克服不可视为仅是克服日常生活的困难,亦不是克服个人或团体的困难,这是狭义的克难。我所说的克难,是克服从抗战到复兴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困难。今天的困难,非能进步、真革命的人不能克服了。克服不了困难,就绝对不能存在,我把此地名为克难坡的意思,就是要教大家能在克难中努力进步,在进步中克服困难,求得我们的存在,完成我们革命的大业。”
自从阎锡山进驻克难坡后,往日寂静的小山村,一下热闹起来。不仅长官部的随从人员来来往往,而且有从沦陷区逃来的干部家属,以及各种类型的受训人员,一时人口俱增,到当年夏,已达1万余人。随着人口的增多,不断新挖了许多窑洞,开辟了一新沟、二新沟、三新沟、四新沟、五新沟等,面积随之扩大约为20平方公里,故改称“克难城”。同时,为了防卫,由守卫部队在坡的西、北、东三面筑起土墙,使这座刚刚崛起的小镇,俨然为一座古式城堡。一进城中,但见无数窑洞依山傍建,错落有致,别有一番天地。
一、“克难”求存(2)
在克难坡窑洞后面的高地上,还修建一座小八角亭。阎锡山题名为“望河亭”,并赋对联云:
裘带偶登临,看黄河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
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河山。
横批:北天一柱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克难坡参观时,《商务时报》记者撰文称:克难坡,真是个奇怪的地方!所有的人们都住着一样的窑洞。窑洞内,有着充足的光线和整洁的墙壁;到夜晚,有着比重庆还要明亮的电灯。窑洞,更是克难坡上的一个奇迹。二万多人,没有一间瓦房,大家全住在洞内,而洞内窗几明净,空气流通,比之水泥钢骨的建筑,却并不见得稍有逊色!
地名固然可随便更改,可是,在这贫瘠的晋西一隅(仅吉县、大宁、乡宁、隰县、永和、石楼、蒲县为完整县份,其余大部为半沦陷区),如何维持几十万(约四五十万)军政人员的生活?确实是摆在阎锡山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此,阎锡山在朝会 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克服困难,解除困难”。他说:“克服困难,凭的是精神与方法,解除困难,凭的是热心与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困难?阎锡山说:“第一是凭坚强的意志。没有革命志气者,断难克服困难,只有真正革命者始具此毅力。……所以困难是革命者不革命者的试金石。”“第二是凭的方法。关于方法问题,最要紧的还是预先统筹,能早统筹一日,即可减少一分困难。” 阎想以此来鼓舞部下克服困难的信心。
克难坡住定后,阎锡山即于5月24日宣布实行“克难运动”,要求第二战区司令部一律实行克难生活,并具体规定如下:
衣着方面,无论党政军公教人员,不分官兵,均穿粗布料军服,每人每年单衣两套、棉衣一套,由各县发动民众纺纱织布,自染自制。
吃的方面,一日两餐,大部均由食堂供给,每餐都为馒头稀饭,副食为白菜、豆腐、南瓜等,每三、五日或周日增加荤菜。有眷属者,自己领米面或带馒头回家自己烧菜。
住的方面,全是窑洞,因人数增多,多数由各部门自行解决,即挖即住。
为适应办公的需要,阎锡山命驻防官兵自行凿石,砌建石窑堂室。阎亲笔题为实干堂、利干堂、乐干堂、进步室、合谋室、竞赛室、克难室、万能洞、种能洞等,每处可容纳数十人至百人不等,宽敞而坚固,均作为集体办公或训练*的场所。
因此,当时人们暗中流传着:“不打仗、尽打洞”的说法,其意暗指阎锡山只挖窑洞,不抗战。赵戴文听说后,便在讲话中解释道:“要抗战,就得有个住处,不打洞,哪里住?打洞就是为了抗战!”并且还提出“卑宫室,恶衣服,菲饮食”的口号, 以安定人心。
“克难运动”的开展,使阎锡山在克难坡站稳了脚跟。他为自己返回山西的决策而感到欣慰,更增加了其“克难”求存的信心。为此,他将1942年定为实干年,号召全体军民以实干精神,切实做到:“说甚是甚,作甚务甚,不容人不,能使人能”。
为了克服困难,阎锡山还提出“自给自足”的口号,发动其官兵和干部家属一律参加劳动生产。干部种菜,士兵种地、腌菜、养鸡、制鞋,家属成立“妇女劳作社”,从事纺织。即使长官部公务员,也规定每人每日劳作12小时,其中公务劳动8小时,生活劳动4小时。如因本位工作须9小时,则生活劳动可减为3小时。如超过规定时间之外的劳作,其所获则归劳作者自己享受。之后,这种要求逐渐扩展到全二战区,并发起一丈见方地种菜运动。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克难”求存(3)
阎锡山首倡的“克难运动”,尽管是在特定条件下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国民党各大战区中是仅见的。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计划去延安参观,蒋介石不同意,决定在各战区中挑选一个,先去参观,然后再去延安。可是,竟选不出一个能体现艰苦抗战特色的战区,最终还是选择了克难坡。
5月26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6人, 抵达克难坡,拜会阎锡山,参观了克难室、实干堂、克难小学、克难中学等,然后于5月31日离开克难坡,前往延安参观。
阎锡山自从秋林移驻克难坡,开展“克难运动”后,果然克服了一些困难,求得了其基本的生存条件。他在克难坡住了5年,直到抗战胜利前夕才离开。
“洪炉训练”
阎锡山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尤其是统一各级干部的认识与行动,于1941年夏季开始在吉县克难坡举办暑期进步训练班,名曰:“洪炉训练”。
所谓洪炉,就是俗语所说的大炼铁炉。“洪炉训练”就是要象冶炼钢铁一样,对其干部进行整体的“铸炼”,成为阎锡山所说的“万能干部”。因此,阎锡山自嘘他的“洪炉”是“革命洪炉”,即通过“洪炉”炽热烈火中的锻炼,使受训的“每一个同志去掉自身上的必须得割除的杂渣,把好的成分锤炼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成为“警觉、迅速、负责、自动、深入、彻底的革命干部”。
为此,阎锡山将所有军队连级以上、行政小区级(县以下的区)以上人员,以及政工、政卫、理论宣导、经济、兵役、学校等全体干部,分批召集到克难坡进行轮训。并且专门在“实干堂”会议室前,兴建“洪炉台”作为集训场所。
阎锡山对此次干部轮训极为重视,每天早晨6点,就集合受训练人员,在洪炉台前训话,而且亲自撰洪炉训练歌,歌词为:
高山大河,化日熏风。俯仰天地,何始何终。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人才是宗。万能干部,陶冶其中。人格气节,革命先锋。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自动彻底,职务维忠。抗战胜利,复兴成功。
这首歌词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洪炉训练”,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整体精神,自觉地服从他的领导,从而达到抗战复兴的目的。他令人为歌词谱上曲,要求受训人员每日必唱。
为了搞好“洪炉训练”,阎锡山还亲自制定了“会训”,即“警觉、迅速、负责、自动、深入、彻底”。所谓“警觉,就是指要具有敏锐的觉察力。“迅速”即做事要迅速。“负责”就是要作甚务甚,学甚会甚,作甚成甚。“自动”即自觉地行动,是负责的表现。“深入”即做事要相当投入,而非浮浅了事。“彻底”即贯彻始终之意。
“洪炉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以其“存在就是真理,需要就是合法”的理论,统一干部的思想认识,以提高其政治的整体功能,即“在集中领导下,精密的分工,有机的配合,表现出齐一进步的团力”。阎锡山将此称谓“整体精神”说,通过“洪炉训练”,把受训人员,“溶化成齐一的整体,加强整体的内力,推进整体的发展,不允许有一个不健全的细胞,破坏整体的存在与发展”。因此,他又把在“洪炉训练”中表现好的,称之为“钢铁干部”,加以提拔重用;而对于表现不好的,称之为“炉渣子”,予以清除。经过“洪炉训练”,使各级干部服从于他的领导,成为“志会长之志,言会长之言,行会长之行”的忠实奴仆。
一、“克难”求存(4)
除此之外,“洪炉训练”还对行政、军事、政卫等部门进行业务训练。行政方面训练的内容是如何管民、组民、训民、用民,使人民的言论行为,都必须服从阎锡山的意志。军事方面是专门训练怎样管兵、带兵、组兵、训兵、教兵,使所有军队都能服从阎锡山的号令。政卫方面是专门训练特务,如何搞密报、侦察、检举、肃伪。
“洪炉训练”期间,阎锡山为了控制舆论,挑选年龄13至15岁的少年,组成“服务士队”,受阎锡山直属领导,由白玉图、白怀俭分别任正、副队长。服务士经过短期训练之后,根据不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