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审美是无利害的,或者说,是超功利的,但同时又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这就叫“无利害而生愉快”。用康德的话说,审美带来的快感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
唯其如此,美感具有普遍性。
我们知道,功利性的快感是没有普遍性的。大热天,走在路上,口干舌燥,我买一杯冰镇可乐自己一个人喝下去,很愉快,难道你也愉快(笑)?你长了工资我没有,难道我和你一样愉快?那除非我们是一家子,或者你会请我吃一顿(笑)。没吃上的还是不愉快(笑)。反正你得了好处,不能要求“普天同庆”,大家一起跟你乐,除非你把好处分给大家。功利性的快感只有功利的获得者才能享有,它没有普遍性。
二 美感的特征(3)
同样,生理快感也是没有普遍性的。四川人吃着又麻又辣又烫的火锅连说“痛快痛快”,难道怕麻怕辣的福建人、广东人也会愉快?洗蒸汽浴的人跳进冰水里大叫“刺激”,我们只怕会起鸡皮疙瘩。在这方面,没有普遍标准可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生猛海鲜,有的人宁肯吃辣子夹馍。所以,口味无争辩。
美感却有普遍性。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我感到美,你也可能感到美。又岂止是“可能”,简直就是“要求”。也就是说,当你感到美的时候,你也是相信、认为、要求我同感此美的。如果不是这样,──当然恐怕多半不是这样啦(笑),你就会因此而失望、沮丧,甚至愤怒:你怎么会看不出?亏你还是教美学的!(大笑)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尤其是要提醒男同学们注意,当你的女朋友为某一个对象的美而陶醉时,你最好立即表示赞同和附和,千万不要表示不同意见,不要反对,不要扫她的兴。要不然,她一怒之下,弄不好就跟你“拜拜”了(大笑)。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美感有普遍性。为什么美感有普遍性,因为美是超功利的。你想啊,一个东西,对我们半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凭什么要感到愉快?不是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吗?现在我们无缘无故地愉快起来,岂不是有了毛病?于是,我们就只能假设,这个东西那里必然有使每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根据。正因为这个根据是普遍的,是人人共有的,是和每个个人的偏好、利害都没有关系的,因此,我们随便哪个人见到它,便都会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地感到愉快,感到美,就像我们见到1+1=2肯定要点头一样。
所以,在许多人心目中,美就像真,就像1+1=2一样,具有毋庸置疑的客观普遍有效性。没有人会愚蠢到在报刊上讨论川菜好吃还是粤菜好吃,但是,人们会为一件艺术品是不是美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恨不得决斗。因为谁都知道,口味的快感是纯属个人、没有普遍性的。美就不一样了。它既然有着使每个人都感到愉快的根据,那么,你不感到愉快感到美,那就肯定是你不对!不对,就要帮助,帮助你提高认识。所以你看呀,那些自以为审美水平特高的人,总是无一例外地对那些被他们看作不懂审美的人,抱着居高临下的同情(笑)。
问题是,真正具有普遍性的,只有逻辑和概念。逻辑和概念如果没有普遍性,就不是逻辑和概念。逻辑和概念的普遍性表现在,它们是抽象的、客观的、铁面无私的。不管你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样的统统都是1+1=2。所以,它们也是不能给人快感的。美和美感却不一样。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有个性的、千姿百态和千变万化的,是能够使人愉快也必须使人愉快的,跟逻辑和概念完全不一回事。这就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这就奇怪!不是概念,为什么会有普遍性?没有利害,又为什么会给人快感?逻辑判断因为超功利,所以不能给人快感;感官判断因为非概念,所以没有普遍性。这都讲得通。审美判断既超功利又非概念,既生快感却又有普遍性,岂非咄咄怪事?
为此,康德又进一步分析了审美的原则。
三 审美的原则(1)
对于审美的原则,康德也提出了两个契机,这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共通感”。
康德认为,当我们问一个事物为什么存在时,也就有了目的论的问题。一个判断既然是判断,那就一定有自己的目的。感官判断、事实判断、逻辑判断、道德判断,都有判断前的目的。事实判断要问是不是,逻辑判断要问对不对,道德判断要问好不好,感官判断要问舒服不舒服。但是舒服不舒服,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凉快凉快,当然有电扇吹,有空调,是舒服的。如果相反,就不舒服。所以它们的结论,是由判断前的目的来决定的,是“由目的而生判断”。当然,这话康德没说,是我说的(笑),是我学着康德的口气说的,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
审美判断却没有这个目的。审美判断有什么判断前的目的呢?没有。康德说,花,自由的素描,没有任何意图相互缠绕在一起的纹饰,它们并不意味着什么,也不依据一定的概念,但却令人愉快满意。审美,是无目的的。如果硬要说它有什么目的,我们也只能说它的目的就是审美。或者说,审美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以自身为目的,也就等于没有目的。而且,就算有目的,我们也感觉不到。比如(用康德的例子)一朵郁金香花,它是那样地美,我们觉得它一定会有某种合目的性。但是,如果要把这个合目的性说出来,我们又不能联系到任何具体目的,说不出是个什么。所以,与其说它有目的,不如说它无目的。
但是,审美判断虽然无目的,却又无不合目的。如果不合目的,我们就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到愉快。没道理么!于是,我们也就只好认定它其实是有目的的。但是我们得先讲清楚了。第一,它生愉快,因此是一种“主观合目的性”;第二,它非概念,因此是一个“涉及形式的规定”;第三,它无利害,因此是一种“单纯形式”;第四,它具有普遍性,因此不是某个具体的客观目的,也不以某个具体的客观目的的形式出现。康德把它叫做“没有具体目的的一般目的”,也叫“形式的合目的性”,也叫“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唉呀,很绕口是吧?没办法啦,康德就是这么说的,大家回去慢慢琢磨吧!老实说,我已经说得很好懂了,读康德的书,你更头大(笑)。
康德说的这个东西,啊,这个“没有具体目的的一般目的”,这个“形式的合目的性”,这个“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是很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审美并不要求主体在对象那里觉察到什么目的,只要能够唤起愉快的情感,符合情感愉快的目的,就行了。所以,康德把艺术叫做“第二自然”。就是说,艺术虽然是人创造的,却又不能让人看出是人造的。它的目的,不能直接表露出来,而应该像自然一样,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这样才能引起审美愉快。我想,这大约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吧!
艺术创造是这样,审美欣赏也是这样,应该“无心于万物”。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宗白华先生把自己的文集叫做《美学散步》,其实是很有深意的。审美就是一种散步。它要的是自由、自然、自如、随意,走到哪算哪。而且,不管走到哪,都能感到美。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于我们感到了愉快,才认为它好像有目的。
三 审美的原则(2)
所以,审美不但是“由判断而生愉快”,而且是“由判断而生目的”。它原本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也不希图从中得到什么实际上的好处,甚至当初未必想到要进行什么审美活动,然而美却在不经意间来到自己的面前,使我们愉快,让我们惊喜。因为它无意中和我们心理深层的那个“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相符合。因此,如果说它有什么目的的话,那也不是“判断前”的,而是“判断后”的。这就叫“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美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却又无不合目的,这都说明在审美判断中有一种必然性。如果没有这个必然性,我们就讲不通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不过,这种必然性,既不是理论的(像逻辑判断那样),也不是实践的(像道德判断那样),当然更不是没有必然性(像感官判断那样),而只是心理上的一种“范式”。那它是什么呢?康德说,它就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
前面我们讲了,美和美感具有普遍性。当你感到美的时候,你也是相信、认为、要求我同感此美的。但是这可能吗?不大可能。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觉得不美;甚至你今天觉得美,明天就可能觉得不美。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怎么可能一切人对于同一个判断都表示赞同?不可能嘛!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笑),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去想,不这样去假设,也就不能审美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感到某个对象美,这个美是没有意义的。不但没有意义,就连是不是美,也大成问题。因为你无法证明它是美,也无法跟别人共享和分享此美感。那么,不向别人证明它是美,也不跟别人共享和分享此美感,行不行呢?不行。因为那样一来,美感就变成其他快感,比方说变成吃东西的快感了。感官愉快是不能分享的,这就反过来证明审美愉快是必须分享的。
那么,只有几个人表示赞同,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这也是靠不住的。你说吧,多少人赞同算数?十个?少点行不?七个行不行?行?五个呢?也行?三个呢?两个呢(同学窃笑)?不能再减了是吧?再减,就剩一个了(大笑)。所以,我们必须在理论上逻辑上先认定一切人都可能赞同的,然后再砍价,实际上只有几个人赞同,甚至只有自己一个人觉得美。但在内心深处,在潜意识里,则是认定大家都会觉得美,都应该觉得美。也就是说,说一个对象美不美,就像说一件事情真不真一样,是要求公认其普遍有效性的。
因此,有必要为审美建立一个“主观性原理”。它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情感,但又像概念一样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什么使人愉快或者不愉快。
康德认为,这就是“共通感”。
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第一,它是先于经验的,是在审美之前就已经设定的,不是审美的结果。审美的结果是靠不住的。它可能是大家都觉得美,也很可能是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觉得不美。第二,它是一种假设,假设大家都会赞同你的感受,而并不是因为多次见到别人和你意见相同。这个“多次”也是靠不住的。只要有一次不同,不就泡汤了?所以它不是经验证明,而是先验假设。第三,它是审美的前提。就是说,在你审美之前,必须假设别人都会赞同你的感受。当然不是说我们每次审美之前都要这么假设一下。这个用不着,因为它已经先验地潜在地被设定在你的心理结构之中了。你一进入审美状态,它自然就会起作用。比方说,当我们说一个对象很美时,当我们向别人描述一个对象如何如何美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