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丈夫忙递过手绢,接着,又说了一大堆鼓励我第二次冲刺的话。
  终于,求知的冲动,促使我在月子的第三十天,赶到一家幼儿园,向人家诉说自己的困难,求人家收下自己的孩子入整托。园长被感动了,破例在满员的情况下收下我的儿子。儿子整托了,我也在亲朋好友中落下个“心狠”的名声。
  第二次冲刺比第一次难,竞争对手多了,要求也高了,而我的负担也重了。我整日里像个上满弦的表,不停地跑。孩子那么小,又刚刚入托,会不会生病?每天下班后,我都跑到幼儿园去待上一会儿,复习功课照样在晚上。而我当时最怕度过的是“星期天”,那真是个“战斗的礼拜天”:吃喝拉撒+逗玩,整个一个全方位。好好的一个人让孩子缠住,想抓住时间,而又抓不住。那种焦急的心情无法形容,真无奈!可我还是使出浑身解数。在烈日炎炎的一天,又迈进了考场。
  四
  1979年3月,我走进了日思夜想的大学。
  映入我眼帘的是怎样的一所学校啊?校舍面积很小,只有两个教学楼和两层跨院、一个不大的篮球场和行政办公用的一排平房。这就是当时从“*”废墟重新站立起来的教育现状……解决教育资源匮乏,动用中学校舍来办的大学。这所大学就是我六个高考志愿里唯一选择的一所大学,因为它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分校,师资都来自该校本校;它又是一所走读学校,既解决了当时大学校舍的不足,又满足了像我这样大年龄学员的学习需要。我们这些学员一点也不嫌弃它的简陋,而在“夺回失去的青春”的信念支持下,如饥似渴地*着它所给予的知识的甘露,积蓄振翅高飞的力量。
  我班同学来自各个行业,有教师、军人、机关干部、工人、待业知青等,95%的人是带着工资上学的。年龄差距大,我在班上属于年纪最大的,也是唯一一个带孩子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有高中的,也有初中的。虽然有这么多的不同与差距,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在这四年里努力学习,求得真知。我们的行动也是一样的,即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我虽然年龄大,又有家庭负担,但我的标准并不低:决不落在小年龄同学的后面,争取门门功课在班上领先。
  我学的是哲学专业,因为该专业要学高等数学,大一时刚一开课,老师告之:一周后要进行数学摸底。这对于不怕文科考试,就怕理科考试尤其是数学考试的我们这些考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我知道,虽然这是一次老师教学前的调查,但也是我们下一步学习的衔接。虽然困难很大,但我要认真对待。于是,我找来《青年自学丛书》,在一周的时间里,把初中到高一的数学部分全部看了一遍,重点题目也都演算了一遍。高二、高三的知识点找人辅导了一次。这样,在这次数学摸底考试中,我拿了全班第一。这次的初试牛刀,不仅显示了我的学习实力,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我四年学习的信心。

我的大学梦(5)
我们入学时,正赶上我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外语热风靡全国。学校很重视外语,我们的课程里外语的分量占得很大,而我们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外语基础,即使有一点也早丢掉了。我们都得从ABC学起。记忆力差,是我们的难关。但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始了艰难地跋涉。我们每天都有英语课,上课前我必定先预习,好让自己课前有准备,课上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课上的老师讲授及听、说、读、写在当堂掌握,不留遗漏在课下;而课下主要复习课上的和预习下一课。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打的是有准备之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当时的家是仅有八平方米的一间平房,与邻居一墙之隔,邻居那边的声音我全听得到,时时影响我的学习。为保障学习效果,我每天晚上要到爱人单位的办公室自习。春、夏、秋三个季节还好说,就怕过冬季。每天晚上十点左右回家,家里像个冰窖。每每我们都得现生炉火,等到屋里暖和起来,已过午夜。
  如果说以上的情况是我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但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莫过于照顾孩子,而孩子生病对我是最大的挑战。孩子虽然已经整托,我不用天天接送,天天照顾,但有一点,他决不能生病。因为一旦生病就要接回家。我每天上下午都有课,学习压力大;而爱人工作也很忙,如果接回家就意味着两个人就要整天围着孩子转,谁想做什么都难。记得有一次,学校传达室叫我去接电话,是幼儿园通知我孩子病了,让我们带他看医生。无奈,我丢下后面的课,赶到幼儿园。只见,他围着被子坐在小床中间。原来,他拉肚子,弄脏了裤子,正光着小屁股,端坐在痰盂上。他爸爸也被通知赶到幼儿园。后来,我们带他去医院。刚一出幼儿园的门口,他就诡秘地笑了。到医院检查的结果也没什么大问题,就是着了点儿凉。但,我们不能立刻再把他送回幼儿园,这样,接回家来两个人轮流看了他好几天,真是“心里有事,身上有劲,干着急。”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没有一个假期。在假期里,当别的同学休息或外出度假时,我必须把孩子接回家照顾(因为幼儿园老师也要放假)。四年里,我很紧张,也很劳累,但我很愉快。因为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而且孩子还长大了;不仅磨炼了意志,而且收获了友谊,因为全班同学对我一直很理解、关心和照顾。
  我的高考离我现在已有30年了。这30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前行。现在的学子们多么地幸福!没有了束缚梦想的禁锢,而享有着在教育、知识面前平等竞争的机会;没有了泯灭理想的精神枷锁,而拥有了放飞理想的广阔晴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教育正朝着更加国际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历史告诉我们,30年前的那次高考,不仅使数万过早地被镰刀或机器打满了老茧的青年人圆了大学梦,挽救了教育的危机;而且对极左思潮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不仅是影响深远的制度选择,更是解放思想的先声。我从心里感激*,感谢当时以*为首的党中央。我知道,是他们的制度选择帮我圆了大学梦。
  我的高中同学里很多人没有上大学,我对她们十分同情。“同在一个时空里,同是学习的佼佼者,命运却如此地不同。”我思考着,同时也深知,作为我们每个人,在历史的天空底下是多么的渺小,那个极端的时代留给我们这代人太多无法弥补的遗憾。但现在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慨叹命运上,我们更应该讴歌命运,因为,毕竟历史的春天已经来到,姹紫嫣红是我们今天的美丽风景。让我们这些不幸运而又幸运的历史过客,更加珍惜今天,拥有今天吧。
  此刻,当我即将迈入甲子年的门槛时,禁不住感慨万千,忽地想起一段简约而平实的箴言,令我细细品味多彩的人生,特录下与同龄人共勉: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胜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回忆与思考(1)
回忆与思考
  马昌海
  作者简介:马昌海,男,1950年出生。1957年至1968年在北京读小学和初中;1968年8月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旗下乡插队务农;1972年4月至1978年10月在湖北安陆棉纺厂务工;1978年10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并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河北涿县化工部化学矿山总公司中学任教;1985年10月 至今在北京服装学院社科部任教。
  这一代人曾有过短暂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辉煌。然而,在他们拥抱理想崇拜英雄并俨然成为历史主角的同时,其代价却是民族精神的沦落和文化的破坏。随之而来的琐碎、平淡、无聊的农村生活,日复一日地消磨着他们身上的锐气、热情和抱负。面对这样的现实,他们虽不愿意承受,却又不得不承受,历史注定了让他们这样度过这段岁月。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他们步入中年之时,生活突然发生的巨变,却又一次让他们难以接受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不适、冷落甚至遗忘。许许多多新的机遇,似乎都不是为他们所提供。面对许许多多新的生活方式,他们业已形成的观念、知识结构和年龄,已经不可能允许他们像其他人那样做出理想的选择。在现实面前,他们便显出一代人的无奈。《苦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的封面上,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代人的无奈:“对老三届人来说,不可能理解,不可能选择,不可能超越的东西太多了。反过来,历史又要他们用命运去承负过重的责任。”这的确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知青这一代人经历了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他们是与新中国患难与共、一起成长的。为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加之错误的决策和社会的转型,他们因此承受了高额的成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
  第一部分    草原难忘的日日夜夜
  离开锡林郭勒已经26年了,在草原上的日日夜夜是终生难忘的。当年的情景仍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有时兴起,就用笔记了下来。
  在锡林郭勒草原下乡插队的生活,有欢乐,也有惆怅;有笑声,也有眼泪;有喜悦,更有痛苦、辛劳……
  中午的歌声……草原回忆之一
  那是1970年的盛夏。锡林郭勒草原上的阳光并不显得那么狠毒,反而带着一些热烘烘的气息,令人昏昏欲睡。我们的蒙古包扎在淖干修碱滩半山坡一条大车路的近旁。喝完午茶,我走出蒙古包外眺望羊群的动向,茵茵的绿草中偶见星星点点的牛羊,远处的蒙古包顶头飘着淡淡的青烟。午时,人和牲畜都减少了活动,山坡下我们的羊群白花花地趴了一大片,影影绰绰看见几只淘气的小山羊羔在羊群边缘蹦蹦跳跳,追逐着,不肯安分守己地午休。
  回转身,我把蒙古包四周的毡片掀起来,别在周边的马鬃扁绳上,随后弯身进包。穿堂风息息而过,吹起了纸片,吹走了睡意。在晴朗的夏日里,蒙古包里可真是个惬意舒适的地方。我,一个长年累月在外游荡的牧羊人,留恋着午间这点片刻的享受。
  锡珉无聊地打开半导体收音机,一阵优美动听的歌声伴着沙沙的电波声传入耳膜。我不解地抬起头:多么亲切熟悉的旋律啊!我屏住气细听,心里又兴奋又纳闷,甚至带着一点困惑和慌乱:这是怎么回事?大约半分钟以后,我终于喊了出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歌又让唱了吗?!

回忆与思考(2)
同伴们都默默无声,眼中露出会意的神色。那小姑娘甜美的歌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田。随后,播音员带着明显的南方口音,用一种狠巴巴的女声预报:《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立刻明白了:这不是国内电台!刚刚听到歌声时,我们还来不及想到这回事:在那个年月,集体收听域外电台可是个大逆不忠的事情!但大家都不说话,连自命最正统的zh虽然皱着眉头,也坐在一旁没有出面阻止,同伴们都沉醉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