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抹不去的记忆:老三届新三级-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放日报》在1988年7月7日的报道中称赞《金凤银凤》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风格清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被誉为“精神文明一朵花”。
  ……《文汇电影时报》在1988年9月3日为我发表创作札记时,专门发表了如下编者按:青岛市黄岛区文化局局长崔明钦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创作了颇受好评的电视剧《金凤银凤》。这里发表他所撰写的创作札记,以提倡影视工作者重视深入生活,创作更多贴近时代的好作品来。
  ……*山东省委主办的《支部生活》在1989年第8期上刊发《向你介绍电视剧〈金凤银凤〉》的文章,专门为读者介绍剧情,称赞该剧集中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是近几年来少有的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好电视剧。
  ……*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聂宏刚在为该剧撰写的评论中称道:“《金凤银凤》在挖掘人物心灵的纯美,或者扩而大之说是褒扬民族传统上,具有魅力。”“金凤是一个传统式的贤良妇女的形象,她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感谢作者,他使我们在金钱的毫光耀得眼晕时,感受到了另一种光彩,那就是民族的道德之光。它的清纯,将有助于我们反观自身,在渐次富裕起来的时候,我们究竟失掉了什么没有……看《金凤银凤》之初,我很感动,但却没怎么去想被感动的原因,现在我忽然明白了,正是在对优良民族传统眷恋这点上,我们发生了共鸣。它的鲜活的感觉、浓烈的时代意绪、率直粗朴的情调,都热辣辣地逼近我们。但愿我们能够与它共鸣。”
  ……青岛作家林天佐在《青岛日报》发表的观后感中称剧中的金凤、银凤“质朴、鲜活、纯真、善良。像从阡陌上刚刚撷彩的两朵野花,虽无牡丹的艳丽、芍药的清雅,却是带着泥土的芳香、生活的朝露,那样的真实而亲切。”“两个女子的超人毅力与顽强奋争精神,终于走出生活的低谷,迎来了百花吐艳的人生春天。”
  ……金凤、银凤所在家乡的莱西县委书记张成堂,在全县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号召大家都要看电视剧《金凤银凤》,从而受到教育,把全县的扶贫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高潮。
  随着电视剧《金凤银凤》的热播,全国许多青少年观众给《中国青年报》去信或电话,询问现实中金凤和银凤的情况。为此,《中国青年报》专门为我来信,要求我从反新闻的角度,用金凤、银凤的真实姓名,向全国关心金凤、银凤的读者介绍这一事件前前后后的背景和情况。于是,长篇通讯《人间自有真情在》便在1989年12月31日的《中国青年报》一版显着位置见报了。该文代表山东省荣获当年中青报好新闻奖。
  《金凤银凤》的故事结束了,但由此给我带来的诸多思考还在继续。我想:成就这个故事的真正主人是现实中的金凤、银凤,是社会各界正义的力量。作为我个人自始至终只是起到了一点穿针引线的作用……
  创作必须源于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言。先做人后做事,先是党员而后才是剧作家。这是《金凤银凤》带给我的最深切的感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那个年代的故事(1)
那个年代的故事
  牟新艇
  作者简介:牟新艇,男,祖籍山东,1950年生于湖北红安,长于军队大院。北京二十五中19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赴山西插队,后返京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从事过团委党务、企业管理、经济研究、领导秘书工作。1985年进入新闻界,自1986年起,先后采访了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全国政协会议,成为“两会”采访的资深记者。在担任杂志社社长、报社副社长、总编辑期间,自己勤于写作,20多年来,大约发表了近100万字各类文章。现任消费日报社副社长兼购物导报总编辑。
  我在瞬间想到了很多,只有经历过政治风云变幻的人才会有如此的“政治敏感”!只有遭遇过政治运动磨难的人才会有如此的“政治远见”!然而,最让我震撼的是:在抄家那种生死难定的紧要关头,他居然敢瞒着红卫兵,冒死把这样一张小小的纸证藏了起来,且极有心计地带在了遣返回乡的路上!他的智慧更在于:如果在当时把这张“选民证”出示给红卫兵看,那无异于向红卫兵的权威挑战!这张“选民证”不但会被撕得粉碎,而且接下来将会是一顿更加可怕的痛打(因为我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他深知这张选民证就是他政治生命的护身符!他像保护自己的命根子一样,把这张选民证深藏了下来,而且一藏就是20多年!
  一    1970:那可怜的四本书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书市周刊》编辑部里可以接触到各出版社寄送来的大量出版的新书。每每看着那些堆放如小山般的书刊,都会令我想起那个“无书可读”的年代……
  1970年冬,因为插队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肝炎复发,我由山西“病退”回北京,成为在“家”养病的“社会青年”。“家”之所以带引号,是因为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小床一张小桌和我一人,父亲早已被送到炮兵五七干校劳改去了。“社会青年”则是指当时没有或失去工作的青年人。因为“失业”二字是资本主义的专用名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是不允许出现这一称呼的。
  “养病”除了吃药再无手段,而且肝炎只能养还不允许锻炼。这样一来,终日无事可干,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学习了。
  读什么书呢?受那个“读书无用论”时代的影响,只有也只能读到*、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及毛主席着作。我拟定了学习计划,开始了自觉的“刻苦攻读”。之所以用“刻苦”二字,是因为每天上午8点至11点,下午2点至5点,晚上8点至11点,就是说,一天最少读9个小时的书。这样的“刻苦”果然很有成效,我很快通读完了毛选1…4卷及马恩列斯的主要论着,同时还写下了几大本读书笔记。读书的“计划外”收获,则是通过查阅字典,认识了大量的生僻字,以至于我在后来高考语文答题时,20分的字词注音题,我得了19分。学,而后知不足。随着读书的进展,特别是以一个初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去攻读伟大革命导师的原着,常常感到知识的匮乏,很多地方读不懂,理解不了。这使我强烈地感觉到必须加强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及社会学知识的学习,甚至包括提高科普知识。因为这几位革命导师常常在他们的论述中,涉及古今中外,引经据典,诗词歌赋,天文地理,甚至是数学公式推理、化学分子式方程解析、物理专用名词等等。你不懂、不理解、不知道这些“常识”,就根本无法理解他们的论述、推理与论证。但是到哪里去找这些书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那个年代的故事(2)
我把这些苦恼告诉了前来探望的女友,她从小就酷爱读书,因此颇有同感。但除了无可奈何地安慰我几句,似乎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大约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刚出门,正要赶往永定门火车站去送插队的同学,在胡同里碰上了女友。她兴奋而又神秘地把我拉到一旁,四周观望了一下看见没人,便从书包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一个纸包递给我说:这是我从同学王小娅家悄悄借出来的几本书,她千叮咛万嘱咐可千万别叫外人看见,阅毕迅速归还!最重要的是不能给她父亲惹麻烦,因为他还在被审查中!
  王小娅的父亲是中国着名美学家、美术家王朝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选集封面上的毛主席浮雕像就是他设计制作的。由于女友同王小娅是景山学校最要好的同学,且经常在一起议论对“*”的种种不解和不满,惺惺相惜,这才冒着风险把书借给她。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纸包,随手翻了一下,一共是五本书:《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三册,是中国文学研究所编着的;另一本是中国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还有一本是《马、恩、列、斯、毛泽东附普列汉诺夫论无产阶级专政》。我如获至宝,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把书重新包好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运气网兜”(一种用尼龙细绳编织成的网眼很大的网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常常随身携带以便碰上便宜货当即参与抢购,被谑称为“运气网兜”)放了进去,挂在车把上,和女友告别后,急速向火车站赶去。
  由于路上耽搁了时间,当我提着尼龙网兜急匆匆赶进站台时,火车就要启动了。我找到同学所在车厢,隔着窗户刚要说话时,两名戴着“纠察”标志红袖章的解放军战士走到我身边,快速而又凶狠地从我手中一把夺过尼龙网兜,大声喊道:这里边是什么?我当时愣了,旁边的人也愣了,连车窗里的同学也全都愣了,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稍顷,我本能地冲了过去要抢回网兜,一边急切而又大声地说:这里边除了几本书,什么也没有!我的身边迅速围过来很多人,他们都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当听到我说不过是几本书时,众人的表情都放松了许多。有一位戴着眼镜知识分子模样的人,大胆地说了一句:难道看书也犯罪吗?解放军也管得太宽了吧!我当时心里也认为,他们可能是在查火车违禁品,几本书能算什么呢?没想到一名解放军战士也大声地回应道:我们查的就是书!毒草就是不能看!他的话让我的心骤然一紧,临来时女友叮嘱的话顿时在耳边炸响,我惹祸了!懊悔和害怕交织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我哭求着对那两名解放军战士说:那几本书都不是毒草,快还给我吧!话说完,我竟然失声大哭起来……伴着我的哭声,火车响起了汽笛,我这才想起车窗里的同学,投眼望去,他焦灼而又无奈的眼神里,似乎还带着些安慰的表情,随着火车徐徐开动,在不停地向我挥手道别,直至远去……
  火车开走了,人们却更多地聚拢过来,里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一位稍微上了点年纪的老者对我说:学生,你说不是毒草,那包里到底是些什么书呢?我即刻向他,也向解放军战士,更向周围所有的人报出了那几本书的书名。 。。

那个年代的故事(3)
话音刚落,围观的人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什么世道!难道连这些书也不能看了吗?”“毒草还有个标准吗?谁定的?”“解放军这么随便没收书,谁给你们的权利?”刚才问我话的那位老者也发话了:“解放军同志,我们同意毒草不能读,而且还应当批判!但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史总不能不让人了解吧?这些书不应不让人读吧?历史就是历史,总不会有香花毒草之分吧?”
  听到这些声音,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在我心中升腾,“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这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似乎看到了把书要回来的希望……
  一名解放军战士挺胸站了出来,他当众撕开了报纸,验证了一下那里面的几本书,随即面向周围的群众,用似乎训练过的声音开始他的宣讲:“革命的同志们,无产阶级的广大旅客们,我们是××××部队驻车站巡查小分队。最近,中央*下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