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第一旅、211旅、218旅。
夜间,四野苍茫,天黑得像倒扣着的一口大锅,什么也看不清。傅作义站在路旁看着撤退的队伍从身边走过,说不出心里有多难受。深夜12时半,211旅、218旅脱离敌人成功,大部分退出太原。参谋长悄悄对傅作义说:“总司令,该走了,后面只剩下一个后卫团。”
傅作义面对城门,深施一礼,向他的小车走去。脸有两行热乎乎的液体向下流着,他知道那是自己的眼泪。但他没有去擦,天太黑,部下看不见,任凭它们淌着,这是对失守阵地的一种悲哀的表达。
小雨下起来,洒在士兵的身上,也洒在总司令的脸上,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坐在小车上的傅作义握紧拳头。狠狠地向前面靠背打了一拳,然后依旧威严地说:“开车!”。 最好的txt下载网
(9)落花流水春去也
太原保卫战仅仅进行了4天,太原就陷落了。太原失守之后,在山西作战的中央军、晋绥军、川军、陕军纷纷向南撤退,在晋南的临汾一带停下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第14集团军司令部等单位都驻在临汾。日军进占太原之后,也急于休息整训部队,于是太原与临汾之间相对平稳了一段日子。
这一段时间,阎锡山的情绪非常低落,他看到自己的晋绥军在战争中损失了十分之七,地方官吏也纷纷逃跑,自己的封建割据小朝廷正在崩溃。他在太原的那种土皇帝的生活无法再继续下去,不得不走自己不愿走的那步棋——扩大山西新军,发展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势力。他知道这些队伍中,共产党人居多,惟恐靠不住。
临汾西郊的大山里,有一处清静幽雅的地方——天元寺。寺院处在山林之中,这里翠竹青青,溪水清洌,层峦叠嶂,孤柏独立,风景十分好看。天元寺的长老一清法师,通易学,善阴阳,远近闻名。这一天阎锡山辞了随员,只带着一名卫士向山上走来。他和一清法师是故交,想让法师给他指点迷津。行至山腰,一片丛林中传出一阵读书声,只听见那人读着一篇诗文: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落花流水春去也,
天上人间。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离家别国之作,林中读诗那人,也读得声情并茂。阎锡山听着诗意,北望失去的大好山河,不禁黯然落泪。他心里凉透了,眼前的败局已定,还求什么神,拜什么佛?于是,他拨马而回。
这一天阎锡山正在屋里犯愁,门*阎慧卿飘然而入。她一身戎装,武装带一束更显出一身动人的线条。该凸的地方突兀而起,该凹之处缓缓下落。今天她特意装扮一番,描了眉的眼睛又大又亮,像两湖清水。面色白里透红,着实可爱,嘻嘻一笑,皓齿红唇之间,平添了无限的娇美。她走近阎锡山,在堂兄的额头上轻轻吻了一下,撒娇地问:“喜子哥,又发什么闷?”
阎锡山把五妹拉在身边坐下,把手放在那嫩白细腻的脖子上抚摸着说:“五妹,你说卫立煌这个人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
阎锡山恼怒地说:“就是这个卫立煌坏了我的大事。依城野战的计划好好的,他一撤军把一个太原城给毁了,我非办他不可!”
“我可不那么看。”阎慧卿拉着阎锡山的手,在自己的脸上贴了一下,又放在双膝上轻抚着说:“忻口战役下来,卫立煌的人马已经精疲力竭,不整训一段时间很难恢复战力。况且是我们晋绥军先退,没办法他才撤退的。话又说回来,你刚刚撵走一个黄绍竑,现在又要惩办卫立煌,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蒋介石从来对你有看法,这样以来不是给人家以口实吗?”
阎锡山想想,五妹说的也有道理,就说:“依着你,今后的战事该怎么办?”
“恩威并重。”阎慧卿说完四个字,向堂兄偎了偎又说:“你想想,在咱们山西除了咱的晋绥军,还有中央军、川军、陕军,这些军队门派复杂,你能指挥了他们吗?靠谁去指挥?还得靠卫立煌,他是中央军的上将总司令,又是蒋介石派他到山西的,凭着这些招牌,还是可以号令三军的。要我说黄绍竑一走,咱们好事做到底,把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位置也送给卫立煌,给他点好处,不怕他不跟着咱们走。”
阎锡山听了,并没有立即表态。
这个五妹急了,在堂兄额头轻轻捣了一指头嗔怪地说:“你昨恁憨哩,到时候打了胜仗,成绩是你的;若是打了败仗嘛,他就责任难逃啰!”
阎锡山笑了,阎慧卿也笑了。她问堂兄:“我这个办法中不中?”
“中,可是中,不中会让你当我的机要秘书?”
说完两个人抱在一起疯狂起来,窗外风平浪静,室内波涛骤起,事毕之后,阎锡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 想看书来
(10)卫立煌与八路军将领
1937年11月20日,中国最高统帅部发表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自此以后,阎锡山见自己的军事力量损失殆尽,别的系统的军队也指挥不动,干脆就把军事方面的工作完全推给卫立煌。卫立煌也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太原的日军正积极准备南下,国民党的部队还在集中待补之中,面前的处境十分艰难。他翻阅了无数战例,发现只有八路军才是一支最坚强的劲旅。八路军的战略战术,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八路军的群众关系,都是他要学习的。他想,在大敌当前、晋南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如果不与八路军合作战斗,困难的局面就难以克服。尽管他知道蒋介石内心不喜欢八路军,多次明令他限制八路军,削
弱八路军,他都把这些命令置于脑后。周恩来在山西的时候,他总是主动找到他的老上司谈一些对时局的看法。周恩来11月到武汉之后,他便与共产党人失去了联系,他很想找朱德总司令谈谈心,苦于没有时间。
1938年1月中旬,蒋介石在洛阳召集第一战区、第二战区师长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给二人会面带来了良机。在第二战区军官回临汾的列车上,卫立煌来到了朱德的坐位
边。朱德就要举手行礼,被卫立煌拉住了。卫立煌笑着说:“今日俊如有求于你,玉阶兄(朱德的字)何必多礼呢?”
朱德诚恳地说:“卫副长官是我们第二战区的大英雄,忻口一战歼灭日寇4万余众,这样的战绩,在全国也很不多见嘛!”
卫立煌本来准备赞扬八路军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正太路的战绩,没想到话未出口,倒先听到朱总司令对忻口战役的好评,他受到很大的鼓舞,高兴得合不住嘴。这时候八路军将领*、贺龙、刘伯承、左权都来与他相见,卫立煌便乐哈哈地说:“正好诸位都在,我一并求教,诸位不妨谈谈委座的讲话怎么样,以后的仗该怎么打?”
有朱总司令在,别的将领不好插言。朱总司令平易近人,谦虚朴素,他穿一身棉布军服,风纪扣扣得紧紧的,腰间系一根士兵用的小皮带,足登一双圆口布鞋,绑腿打得整整齐齐的。他面带笑意,和蔼可亲,浓黑的眉毛,有神的眼睛,一幅乐哈哈的表情,从气质上看完全不像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倒像一位眉慈目祥的农家老人。
朱总司令先请卫立煌坐下,自己坐在卫的对面。他十分严肃地说:“蒋委员长讲的:虽然上海失陷了,太原失陷了,首都南京被侵占了,中国人民受到了极其残酷的损害,但是中国政府不屈服、不议和,那怕受到更大的牺牲,还是要继续抗战,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这种精神是好的,决心很坚强,我们八路军和共产党全力支持和拥护。”
朱老总的话也说到卫立煌的心坎上。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卫立煌又问:“还有其他想法吗?”
这一次朱德没有立即回话,他向窗外看去,列车行驶着,山川、大河、田野像一幅幅图画在眼前掠过。他惨然地笑笑说:“私下议论上峰是大不敬的罪,不过我朱玉阶是个直人,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说瞎话。卫副长官既然问我,我就直说了。”
卫立煌对朱老总这种以诚待人的态度非常感兴趣,他说:“好,直来直去,这才是我们军人的性格。”
朱德思索着说:“蒋委员长高喊‘收复华北’、‘收复太原’这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大话,对改变当前的战局起不到什么作用。”
“依玉阶兄的意思该怎么办?”
朱老总说话不多,但句句在理。他说:“要想过河,首先应该解决船和桥的问题。其一要总结半年以来抗日战场上失败的教训,改变单纯防御被动挨打的局面。其二要发动人民群众,变片面抗战为全面抗战。其三,改善军事制度和政治制度,解决一些作战中的实际问题。闭着眼睛喊反攻,只是一句骗人的鬼话……”
没有在山西战场指挥作战的人,也许对朱老总的话体会不深,反正卫立煌对这些话是信服的。这时他话锋一转,谈到了具体问题。他对朱德说:“玉阶兄,现在队伍中不少人认为晋南的仗不好打,倒不如退过黄河去与日本人隔河对峙。我以为从晋中到晋南,还有一处天险可守,可以在韩信岭同日军打一仗,你看怎么样?”
朱老总坚定地说:“咱打开窗子说亮话,不管你的部队会不会退到黄河以南,反正我们八路军是不退的。我劝你们也不要退。我们必须坚守华北,誓死也不退过黄河。韩信岭能守还要守,但战略战术必须改变。不能单纯防御被动挨打,要灵活机动,采取包围迂回的方法,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
对朱德的这些话,卫立煌有的还不很理解,但对于八路军的决心卫立煌是赞同的,车上人多,不便于深谈。车到灵宝车站。卫立煌见车站上竞有卖烧鸡的,他命卫士买来,分给朱老总和几位八路军的师长。他们边吃烧鸡,边拉家常,末了卫立煌对朱老总说:“玉阶兄,你到临汾之后,先不忙回洪洞,有些事情我还要当面请教。”
朱总司令满脸堆着笑说:“卫副长官太客气了。玉阶是长官的下属,我只有随时听命,请教二字,实实不敢当。”
卫立煌到别的车厢去了,朱老总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动起了心思。周恩来走后,毛泽东把对卫立煌的*工作,交给他负责,通过这一天的谈话,朱德对卫立煌还是很有信心的,他想,一定要拉住这个卫立煌,使之在抗日战场多出一些力量。
(11)再会朱德
八路军驻晋办事外住的地方,是一所中学,这里距14集团军司令部不远。由于朱德从洛阳回来之后,还住在这里,因而,卫立煌常常到这里走动。
一天,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将延安新出版的一份《解放》周刊,送给了卫立煌。刊物上发表了毛泽东与一位英国记者的谈话。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毛泽东讲道:八路军政治工作的第一个原则是官兵一致,就是在军队中消除封建主义,废除打骂制度,建立自觉的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政治工作的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