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外篇二十二 知北游 译文-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解】
    
    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
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
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本篇内
容主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
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
    
    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主要说明大道本不可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万物归根结蒂乃是混一的整体。第二部分至“可以观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认识,进一
步提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一切“观于天地”的主张,即一切顺其自然。第三部分至
“彼何人哉”,写齧缺问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体道之法。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
而有邪”,写舜与丞的对话,指出生命与子孙均不属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气的变化。第
五部分至“此之谓大得”,通过老聃跟孔子的谈话,描述大道存在的独特方式,借以说明大
道的特点。这一部分在全篇中处于重要地位。第六部分至“彼为积散非积散也”,说明大道
虽不可知却“无所不在”,对道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第七部分至“不游乎太虚”,借
寓言人物的话,进一步指出道“不可闻”、“不可见”、“可言”的特点。既然大道不具有
形象性,当然也就“不当名”,不可言传。第八部分至“何从至此哉”,写“有”与“无”
的关系,“有”与“无”的相对性仍是基于“有”,只有“无无”才是真正基于“无”。第
九部分至“物孰不资焉”,写捶制带钩的老人用心专一。第十部分至“亦乃取于是者也”,
通过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讨论宇宙的开始,提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的观点。余下为第
十一部分,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讨论变化与安于变化,指出要“无知”、“无能”、“去
言”、“去为”。
    
    《知北游》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
要。篇文所说的“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认识。篇文认为宇宙万物源
于“气”,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气的聚散。篇文还认为“道”具有整体性,无处不在但又
不存在具体形象,贯穿于万物变化的始终。篇文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光明与幽暗
……都具有相对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转化的,这无疑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
但基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认识,篇文又认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不成其
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论,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改
变,也不必去加以改变,这显然又是唯心的了。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
乎若(2):何思何虑则知道(3)?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道(5)?”三问
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
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6)。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7)。”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
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
真是也,狂屈似之(9);我与汝终不近也(10)。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
之教。道不可致(11),德不可至。仁可为也(12),义可亏也(13),礼相伪也。故曰,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
(14)’。故曰,‘为道者日损(15),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
为物也(16),欲复归根(17),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18)!生也死之徒
(19),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20)!人之生,气之聚也(2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2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
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3)’。圣人故贵一(24)”。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
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
曰:“彼其真是也(25),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26),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
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27)。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
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
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
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
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
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
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
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
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
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
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
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
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
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
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
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
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
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
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
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
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
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
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
近于道呢?”黄帝说:“无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
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1),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圣人者,原天
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3),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4),与彼百化(5);物已死生方圆(6),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
自古以固存(7)。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8),待之成体(9)。天下莫不沈浮
(10),终身不故(11);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12),油然不形而神
(13),万物畜而不知(14)。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译文】
    
    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
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
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
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大道神明精妙,参与宇宙万物的各种变化;万物业已或死、或生、或方、或圆,却没有
谁知晓变化的根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自古以来就自行存在。“六合”算是十分巨大
的,却始终不能超出道的范围;秋天的毫毛算是最小的,也得仰赖于道方才能成就其细小的
形体。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始终保持着变化的新姿,阴阳与四季不停地运行,各有
自身的序列。大道是那么浑沌昧暗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不
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
了。
    
    【原文】
    
    齧缺问道乎被衣(1),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2),天和将至(3),摄汝知
(4),一汝度(5),神将来舍(6)。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
求其故(7)!”
    
    言未卒(8),齧缺睡寐。被衣大说(9),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真其实知(10),不以故自持(11),媒媒晦晦(12),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译文】
    
    齧缺向被衣请教道,被衣说:“你得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的和气便会到
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精神就会来你这里停留。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
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
物!”
    
    被衣话还没说完,齧缺便已睡着。被衣见了十分高兴,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
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
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
    
    【原文】
    
    舜问乎丞曰(1):“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