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真谛: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吾人常言及心,而心理学则为心之研究,则心固为存在之一种事。但以不见不闻,其义含混,故较其余事物难言,难以为研究之对象,依内典说明略有四种:
  一、肉团心。此指身中司血行之心脏,乃肉体中机关之一,属于生理性的心。
  二、缘虑心。乃感触或观察对象而觉知或思虑者,即近人所谓心理现象之心。
  三、集起心。谓集聚诸法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的心。如云:心田、心地,喻心如田地之集聚种子,滋生草木。故凡见闻经验之事,时无久暂,遇缘重现,吾人固常有此功用也。
  缘虑心与集起心,虽为物质上所无,而为精神作用所有,然而昏明不定,起灭无常。
  四、真实心。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真实性也。佛典所谓唯识、唯心,原就缘虑心或集起心以言;谓可从缘虑心以知一切法,而集起心乃总摄诸法种子而现起诸法。故诸法真实相,不应从一一法以明之,但应从心以明之,把无明的心转变成明的心,即能明见诸法的真实相性,此即实相般若,亦即谓之真实。
  佛典中普通有此心之四义,乃随语意所指,取其一义以为言说,非一言心而四义皆具也。然则本经题“心”字之意为何义耶?此有数解:一者,心乃比喻之词,不属于前四义,以佛典中《般若经》甚多,而此寥寥数百字乃七百余卷《般若经》中之心要—如纲要—故名曰心。盖取常言重心点、中心点等意,又或取许多关系中之旨要点曰心。以此乃《般若经》许多文字中旨要之经,譬如人身之心脏,物体之中坚之意。二者,谓此心字乃前四义中之真实心,故即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以达到实相般若,即为最真实之心,而实相般若所证,即般若波罗蜜多心;又以具足功德妙用,如本经中所谓“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即实相般若相应之真实德用。本经题亦有译作“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者,则以总持为“心”。又,亦即真实心,故心字可连属上文为一名,而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梵语修多罗,直译华文为“线”。印度昔以贝叶记录佛语,以线穿之,装订成本,俾供遵依,垂之千古使不散失者,名为修多罗。中文“经”字之义,所谓:推四海而皆准,历万世而不渝。则经与修多罗意义恰当,故意译曰经。又经,对律、论,为三藏;经乃开示之教理,律乃行为之规范,论则研究、解释、发挥、辨明经、律者。又,以其余一切著作列为杂藏,故复有四藏之称。本经则属于经藏,非律、非论、非杂,故题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经
  甲一    序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本段序分之文,乃结经人所叙。观自在是别名,菩萨是通名。观自在者,以修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亲证万法皆空,无障碍,无束缚,而一切分别无不解脱,故名观自在。
  菩萨乃“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译觉,无上正等正觉,乃大乘究竟位所成最上圆满之觉悟。萨埵译为有情,即人及动物乃至一切众生。合此菩提及萨埵二名为一名者,义即上求无上正等正觉,下度一切有情。故无论何人或何种众生,立此志愿—即发上求下度之心者,即为菩萨。世俗误以偶像为菩萨,有某种小学教科书,甚至儿童之玩具亦有洋菩萨之称,殊属非是。须知吾人皆可为菩萨,绝对不可误会。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4)
此段首叙观自在菩萨,修般若行甚深至于波罗蜜多时,即实相般若现前之时,其智慧照见五蕴等皆空。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乃身心世界各要素之五大聚。照见者,非研究明了之谓,乃如实觉照明见之谓,照见此身心世界要素皆虚妄非实,所谓五蕴皆空,则内而身心,外而宇宙之万有,彻底皆空,是故度一切苦厄。良以种种痛苦厄难,众生皆所不免。即以人类而论,略从三方面而观察之:
  一、依内身而有生、老、病、死、淫欲、饥渴等无数苦厄。
  二、依自然界而有水灾、火灾、风灾、地震,及其他种种天灾苦厄。
  三、依社会而有私人冲突仇杀、公法禁制拘罚、阶级斗争、国际战争等种种苦厄,充满世间,随时皆有。
  度即解脱之、超出之之谓。古今圣贤费尽心思才力,无非欲谋解脱人类之苦痛厄难,至于今日,迄无彻底有效之方法,而苦痛厄难转有加无已。故度脱苦厄,实为人类及一切众生共同欲达未能之目的。兹则举出观自在菩萨达到五蕴皆空境界,超脱一切苦厄之事实,使吾人作为标准,知所趋向;此结经人之深意也。其原理方法,后此随文说明。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略说
  丙一   略说五蕴皆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语,已将观自在菩萨所证之事实,完全表示。自此以至正宗分竟,乃菩萨说明此事实者。故佛法非先有理论而后有事实,乃由达到此事实之人,为方便说明其事实而有此理论。
  良以见空度苦,吾人虽闻其事而未得亲切证明,故犹有待解释之必要。
  此一小段,即略释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人名,声闻中智慧第一,成罗汉果,为释迦牟尼佛上首弟子。舍利,乃印度一种鸟名,目最美,中译鹙鹭;其母以此鸟名为名,舍利子则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他经有译舍利弗者。弗,乃梵语,即子也。至供养之舍利,俗称舍利珠,应与此为人名者异。
  正宗文首列舍利子名者,乃观自在菩萨将说自证甚深之法,使世人了解,于当时听众之中,呼声闻中智慧第一之人而发言也。
  “色不异空”以下六句,正明五蕴皆空。蕴者,蕴藏积聚之义。五蕴亦称“五法聚”,亦称“五阴”,亦即五类之义;乃将所有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为五类:即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以观察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之一字,非仅指颜色、女色等义,亦非仅指对眼之色,盖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及法尘之一分而言。其义摄尽全宇宙一切物质及未发现而与物质同类者,故与物质之义相近而较广。大而显者,恒星、地球;细而微者,原子、电子;凡此皆常识或科学认为有实体存在者也。第何以不异于空耶?故有研究。
  此理若在二十余年前,偏执唯物论之时,但认物为实在,颇难解释。
  近二十余年科学之进步,如相对论物理学,略谓物质者,必须有:一、主观上的一种感觉;二、对象;三、时间;四、空间。集合此等关系而成一概念乃名物质。原子、电子等,亦一概念耳。概念非根本实在成立,乃由相对之关系,凑合而成,故物质非根本存在;此说与佛学众缘所生法之义略同。众缘所生法者,一切法无非众多因缘关系集合而成之团体耳。故凡见闻觉知之所到,无论大小显微,莫不皆然;此所谓色,义相如是。

太虚大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5)
譬之杯然,视觉上有红白,触觉上有冷暖,数理上有方圆,复感觉其有一聚—即独一个体—之对象,故从概念上,名之为杯。故知杯者从众缘假相以立名,若除众缘,杯无实体,既无实体,故谓之空。空之一字,即无实体之谓,乃义理之空,非谓灭无之空或空间之空。
  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云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云空不异色。虽然,不异云者,相等为义,观念上仍有色空之见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进一步以言色、空直无二致;以一切色皆假相现,非灭色而后为空,乃即存在而不实,故为空也。先言“不异”两句,乃打破旧思想;后进之以“即是”两句,乃改立新观念。此五蕴中先举色蕴为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乃明四蕴亦如色之非实,当体皆空。依前四句广明,应言:“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蕴,类推可知。受为苦、乐、忧、喜、舍等之感觉;想为彼此、是非等之分别;行乃动身做事诸行为;识即了别觉知此受、想、行者。四者亦系众多因缘集合而生,故无实体。譬之视觉,必须因有对象、光明、空间、眼根,及内心一切作用,始得有一刹那之视觉现起;若此种种关系或变或缺,则此视觉不能存在。藉缘而有,故谓之空。故即存在而不异空;亦即存在而即是空。故五蕴者,色为物质现象,受、想、行、识为精神现象,非实有体,皆不异空,皆即是空,故以“亦复如是”总括言之。
  宇宙、人生,有情、无情,一切常识认为存在者,无非物质之现象及心理之现象,即无非五蕴之法;故五蕴实为构成宇宙人生之基本条件。今既证明此基本条件之五蕴皆空,则所构成之人生、宇宙,乃至一切一切,无不空矣。譬之基于土、木、瓦、石、人工等缘而成屋,若明诸缘为空,则屋亦空。是故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乃观自在菩萨依实相般若,彻底照明亲切见到之智境也。
  复次,所谓宇宙人生一切皆空者,非创为空义,强纳诸法以归于空;以诸法本空,而诸佛菩萨乃发现此空相,亦犹科学之发现公例耳。又或一闻空义,误以为眼见空间之空,而起诸法消灭之见;不知空间之空,在佛学上仍属于对眼之色,故非以消灭诸法为空。盖以人生宇宙诸法,皆唯是依众缘所成之假相,本来是空;第吾人无实相智,知识迷妄,见解颠倒,误认假相以为真相,执著自我;自我而外分疆划界,无不一一皆实,由之物我角立,自他对待,互感自我之不足,互求自我之发展,冲突杀害,助长贪嗔,而演化成充满烦恼苦痛之世界,是皆昧于五蕴皆空,有以致之也。
  丙二   略说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略释“度一切苦厄”。
  重呼舍利弗之名,而告之以“是诸法空相”。是者,此也,承上文五蕴皆空言。然则此五蕴诸法之空相为何相耶?乃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之真如实相。以诸法真如实相本来如此故,以见生灭、见垢净、见增减,即是不见五蕴皆空所显真相故。大抵生灭就体言,垢净就相言,增减就量言。然则复云何度一切苦厄耶?以不见空故苦,以照见空故度。
  何则?见生灭者,不了万有非实,而认为相互角立之诸物,故计何时生,何时灭;以横计生灭故,即欲苟免其死灭而延长其生存,由是冲突争斗,无量苦厄充满世间。若了诸法空相,即知众缘聚故虚妄名生,众缘散故虚妄名灭。众缘存于全宇宙,亦即全宇宙为众缘,无始终,无边际,是故本来不生,亦无有灭;乃为人生世界之实相。了达此一切不生不灭之实相,故当下皆空,更无因横计生灭而起诸烦恼。见垢净,则有相形之美恶优劣,由是嗔恶贪善,取舍心生,即欲消垢而求净,彼羡极乐慕天堂者非欤?下焉者贪嗔内蕴,谋夺外驰,以演化成欲望横流之世界,遂至苦厄无穷!若了实相,则了诸法缘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