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产阶级穷极一生,靠“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攻打冬宫,先明火执仗,后瞒天过海,都想不劳而获;以暴力巧取豪夺“破布屑印出来的绿票子”。尽管印度、埃及、中国制造一流的纺织品,可往破布屑上印华盛顿大头像的母版,紧攥在华尔街的拳头里。亚非拉穷哥们儿各怀鬼胎,光说不练,眼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毁在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萨达姆同志手里。“得利”真不容易。
在“嘻嘻TV”主导的娱乐时代,“得名”相对容易。不亚于封建社会赏千金,封万户侯。谁都拿个DV满街Show自己的肚脐眼,连广院都把马甲换成“university”了,一个教授带几十个研究生,颇具觊觎“universal”的雄心。
出一趟国就自称海龟,潜回来冒泡。明明傻B呵呵,花纳税人的银子集体公差,偏回来说把CNN镇了。
其实Press这行的爷始终住在舰队街,从不说把“谁镇了”。“镇人”“拔粪”属于《血色浪漫》、《阳光灿烂的日子》。
反观舰队街的男人,住石头房子抿着红酒,个个手无缚鸡之力,他们在比华利山的女朋友弱不禁风,可能生出施瓦辛格那样的大胖儿子。他们联手的大片漫天飞舞。“鸡贼”们连盗版都“盗”不过来,只能补上四六不通的字幕,所以词不达意。以为花六块钱买来个《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就能构建人类的《通天塔》(Babel)
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看来,传媒的核心始终还是印刷(Press),美联社、法新社……###、新闻出版署至今把记者证叫PRESS CARD。其次才是新华社使用的NEWS,靠东南西北(North,East,West,South)地乱跑,在现场获得一手信息。最廉价的才是把远处拉过来的Television,copy copy; 纯粹体能、牛马劳动,顶多加上点儿技能,无须智力。
老鸭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把自己当圆心,妄称我们这一带(或代)。至少老鸭深知—这行的圆心始终没离开过耶路撒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新闻时代的旧事(32)
老鸭戴两块表,说明自己时空观差,连自己都代表不了。不知道该看北京时间、耶路撒冷时间,还是格林尼治时间。现在还有戴更多表的,看纽约时间、东京时间,还有“首尔”时间。
由于老鸭不阳光,所以才追逐太阳。
阿里什是北西奈首府,西奈是太阳之省。
铲平老鸭喉舌,共建大众语像
就这样,200多位作者的无私奉献,汇总到编辑手中,一字不改,最终形成了这本《一个人的远行》。
可是我仍然担心学生买不起,与时俱进,我决定把这本书搬到网上。新浪总编陈彤帮我开了一个“语像”博客,叫《一个人的远行》。一方面让不买我的书的人有机会分享我的图片,另一方面继续试验我的“语像”。
我主张用真名,并以身作则,虽然别人用假名我也不反对。我尊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硬汉子。
我自己发明了一副有煽动性的对联:铲平老鸭喉舌,共建大众语像。只要你说的是真话,就坚决贴在那里,包括用脏话匿名骂我的都原状保留。比如“傻B你怎么还不死啊!”、“操你大爷!”之类的。在宪法和国家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坚决捍卫每个公民的话语权。对于那些用真名的隆重接待,鼓励继续发言,要求我的编辑设法把这些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的发言编进我的下一本书。
我的编辑江林回香港,碰到原台湾驻香港主管新闻文化的江素惠时,让她猜猜老鸭博客三个星期有多少访问量,并说往大了猜。江素惠使劲儿想了想,说5万!不对。那15万!我的编辑告诉她—三个星期访问量超过100万。江素惠感慨道:多大的商机啊!
博客是虚拟的,虽然有好人,但也有很恶毒的匿名。如有个署名“一个共产党员”的人,断章取义,截取6年前我出的《重返巴格达》中伊拉克搞社会主义的文字,攻击我给社会主义抹黑。这位用的全是“文化大革命”语言,非要把我打成“现行反革命”。幸亏改革开放使人民耳聪目明,我还没解释,就有网友“红色中国”替我说话,说伊拉克就是搞过“社会主义”,有文字为证。“红色中国”介绍社会主义在世界上有几十种流派,各国都有,所以我们才自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曾经是好词,现在也是好词。
《重返巴格达》是2000年我自费第五次重返伊拉克的一本书,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一版一印15万册,书名由主管中东的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亲笔题写,季羡林老先生作序。当时我刚从医院出来不久,自费去伊拉克故地重游,并凭借过去的关系深入伊拉克,写成书介绍一下是想帮助国人多角度地了解伊拉克,不要光看电视。
此前,没人介绍过伊拉克的执政党叫阿拉伯民族复兴社会党,该国宪法规定以“科学”和“革命”作为立国基础。一个富裕强大的中东大国,由于要“统一”科威特,这个昔日“巴士拉省下面的一个县”,而引发一场亡党亡国的战争。
现而今图书电视化,畅销书定位在炒作电视名人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大量信息拷贝自电视,而电视台早已悄悄地把自己定位于商业娱乐。商业利益正慢慢吞噬意识形态。
科研无禁区,宣传有纪律。今天我在这里所说的,如果有不妥,请立即批判。如果坐视不管,我就把在座诸公视为同党,至少是同志,今天有好几百人吧,一旦风吹草动,得给我作证,甚至捞我。
拜改革开放之赐,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法律完善,民主深入人心,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伸张民意,争取话语权,网络博客应运而生,图像获取、传播变得简单、廉价、容易。由于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技术束缚的瓶颈,“立此存照”、“有图像为证”变得俯首可拾。等到3G之类出现,图像传播将变得更加普及。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里介绍,一名用拍照手机采访的记者,其装备只要几百块钱。爱立信、索爱都曾让我试用拍照手机。这类新手机提出“分享图像”的说法,只需要摁两下键盘,一张320万像素的照片,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传走了。
。 想看书来
新闻时代的旧事(33)
像今天直播的UC,不仅技术先进,而且主动出击。小兄弟在博客上看到我要来中国政法大学做讲座,扛着索尼摄像机就来了。海湾战争时,电视台买个索尼十几万,还不一定够得上广播级别。现在一两万搞定,还是“高清”。难怪如今电视台遍地都是呢。要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我的“语像博客”就得关门了。那时候肯定有新技术代替现在的博客,虽不知道叫什么,但肯定更倚重图像,更倚重声音,绝不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一个人的远行》,是一对一的互动,即一个人独自评论一张照片。把《一个人的远行》搬到网上后,一张照片即有一群评论。百家争鸣。
有一位署名“滴水06”的小孩,不仅来我的博客发表评论,还把我的照片“偷”回去,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假设自己是不同的人,假借多种身份发表评论。一张题为《白沙瓦》的照片,画面上是一辆巴基斯坦大巴,车里塞满了妇女,穆斯林妇女的侧影靠在一排车窗上。车门处,一条大汉用胳膊挎着车门。
“滴水06”写了三条观点截然不同的评论:
1。 白沙瓦,这里是我的故乡,这里有我的家!保护好妻儿,就保存了希望!我会再回来的,相信我!让我再看你一眼,再看一眼,再看一眼……
2。 这就是我不负责任的后果,这就是我不负责任的后果!
一车的女人和孩子可让我怎么养?尽管我已经累得黑干枯瘦,可衣食依然不够,依然不够!唉,幸好还有辆大篷车,我只好带她们演唱《新流浪歌》了!—到处流浪,哎……到处流浪,哎……
3。 在妇女儿童面前我总能挺身而出,这就是风度,男子汉的风度。
最后,这个孩子问我:“比较而言,唐老师认可哪一个评论呢?请指教!”
“滴水06”还这样写道:
初次见到“语像”这个词是在新浪网页上,因不解其意,便问同事,他们也不怎么清楚,于是便打开百度搜索。这一搜竟搜出了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建博客的消息。
熟悉唐师曾这个名字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老公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又是唐老师的一名“粉丝”,从他那里,我知道了唐老师采访中东战争的一些事,看到了唐老师的书—《我从战场归来》、《我钻进了金字塔》……
打开唐老师的博客,我被“一个人的远行”感动,也被“铲平老鸭喉舌,共建大众语像”吸引。心中不禁思量:远行是一个人的,需要英雄虎胆;语像却是大众的,需要大众参与。唐老师的生命历程令人敬佩,那我就为这“语像”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吧。
认真阅读了共建大众语像的说明,模糊地认识到:“语像”大概是为图像加评语吧;“大众语像”就该是大众为图像加的评语;“铲平老鸭喉舌,共建大众语像”大概就是要推翻老鸭的###自说,写出大众对照片的独到见解和独特感受吧。
不管理解是对是错,先写几条再说。
开始看的几组照片,主要是反映印巴当地风土人情的,比较贴近生活,很容易引发我对身边生活的联想,思路来得比较快……
平常只知道换一种发型换一种心情,却不曾想这换一种文风也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一边调侃一边迸发思想和语言的火花,有时这火花会刺激我的笑神经,使我不禁哈哈起来。其间,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再创作的快感。即便事过境迁,偶然想起这情境,还会时不时地嘿嘿一下……
前期写“语像”,我是很少去顾及照片里实际的历史背景的,只是凭感觉、凭自己的生活阅历去理解、感知照片。后来,突然觉得不了解照片拍摄的具体背景似乎也不大合适,于是每有新照片发出来后,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知识,我就去网上查阅,这大大弥补了自身的知识缺陷。
是博客让我结识了“语像”,又是“语像”让我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新闻时代的旧事(34)
博友们,如果你也有兴趣,那就敲击你的键盘,打开唐师曾的BLOG,点击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照片,也来“语像”一把,让“大众语像”更加大众化。
大家都出来“语像”,对相同的“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就能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消除了铁幕,每个人都像奥运会选手,统一服装,阳光登场。世界肯定有矛盾、有冲突,但全部阳光操作,用真名,讲真话,这样才有“和平”、“和谐”的可能。就像熊光楷副总参谋长说的,“文化因多元而美好,因交融而和平”。
我们的思想已经大大落后于技术
刚才提问的那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说老唐,这个政法大学真远,今天走了N条街,不远万里来到政法大学。其实说远,不仅是空间上的远,还有文化上的远。
中国传媒大学,几年前叫北京广播学院,后来吞并新华社的中国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