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隆格太后通过赵秉钧降下谕旨,旨曰:
“国务大臣奉太后懿旨:兹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fǔ磋商退位条件。钦此。”
袁世凯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于是便迅速地落实早已着实做好的工作,首先落实《退位诏书》。清帝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参议院通过后交唐绍仪电达袁世凯转清廷颁布。袁世凯在诏书中添人“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fǔ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句,以表示其权力得自清廷,而不必受**政fǔ约束,同时又由此造成一种“北洋正统”的观念。
袁世凯把诏书交给赵秉钧,赵秉钧交给了内务总管大臣世续,世续来到坤宁宫,泪如雨下。太后在昏晕之中,也不看这谕诏的内容,只是两手抖动着铃印御宝。盖过铃宝,泣不成声,哪能站得住,几个宫女扶着她入寝宫去了。
世续把铃印御宝的诏书交于赵秉钧,赵秉钧把诏书又送给袁世凯,袁世凯嘿嘿一笑,也在上面署了名,盖了章,然后颁布天下。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诏书颁下,共有三道谕旨。
第一道谕旨:
朕钦奉隆裕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lù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人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luàn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分,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fǔ,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晏安,仍合汉、满、门g、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钦?钦此。
第二道谕旨: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固苦,特饬内阁与民军,商酌优待皇室各条件,以期和平解决。兹据覆奏,民军所开优待条件,于宗宙陵寝,永远奉祀;先皇陵制,如旧妥修各节,均已一律承担;皇帝但卸政权不废尊号;并议定优待皇室八条,待遇满、门g、回、藏七条,所奏尚属周到。特行宣示皇族、暨满、门g、回、藏人等,此后务当化除昣域,共保治安,重睹世界之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实有厚望鸾,钦此。
甲、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今因大清皇帝宣布赞成共和政体,中华民国于大清皇帝辞退之后,优待条件如左:
第一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处国君主之礼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shì卫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辞位后,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第五款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第六款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辞位以后,其原有之sī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第八款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乙、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如其旧。
二、清皇族对于中华民国国家sī权及公权,与国民同等。
三、清皇族sī产一体保护。
四、清皇族免当兵之义务。
丙、关于满、门g、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
一:与汉人平等。
二:保护其原有之sī产。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旧。
四:王公中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
五: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
六:从前营业居住等限制,一律蠲除,名州县听其自由入籍。
七:满、门g、回、藏原有之宗教,听其自由信仰。
第三道谕旨: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养人者害人。现在新定国体,无非yù先弭大luàn,期保晏安。若拂道多数之民心,重启无穷之战祸,则大局决裂,残杀相寻,势必演至种族之惨痛,将至九庙震惊,兆民茶毒,后祸何忍复言?两害相形,惟取其轻者,正朝廷审时观度,铜瘝吾民之苦衷。尔京外臣民,务当善体此意,为全局熟筹利害,勿得挟虚矫之意气,逞偏jī之空言,致国与民两受其祸。着民政部步军统领姜桂题、冯国璋等,严密防范,剀切开导,俾皆晓然于朝廷应天顺人,大公无sī之意。至国家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内列阁府、部、院,外建督府、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为一人一家而设。尔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惜念时艰,慎供职守,应即责成各长官,敦切劝诫,毋旷职守,用副夙昔抚庶民之至意。钦此。
四九城老百姓们也知道从今天开始这天下要变天了,只不过大多数的人都是mí茫的,他们不知道这个辫子割掉之后和之前有什么不同。或许真的有不多,如果按照原来的历史,这带给人们的并不代表着好,满清灭亡后四九城迎来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而现在呢?这个时候的陆裕光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陆裕光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改变这些人的命运呢。
无论如何中国终于改变了体制,从此共和走上了舞台。
………【第二卷西南王第一章巡视西南】………
第二卷西南王第一章巡视西南
满清退位之后,整个中华大地迎来了一场巨大的风cháo,而这个时候传来了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民国二月二十六日袁世凯正式当选为民国大总统,不过他需要到南京赴任。同时原来民国的总统制改为了内阁制,用国务总理来主持国家的日常事务,而总统依然是全国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全国的陆海军。
“皙子,我这个南京去不得呀。”袁府内,袁世凯看着南京方面催他南下的电报向杨度抱怨道,其实袁世凯对于这个事情愤怒不已,为什么他孙大炮当总统的时候就要施行总统制,我袁世凯当总统就要内阁制呢?而且还整出一个总理压在自己的头上。
“宫保此言没错,南方是**党的天下,现在南军的主力全都在南京一带,如果你贸然南下,就成了瓮中之鳖,再也没有和人讨价还价的实力了,以我来看共和还是比不上帝制,现在的民智未开,何以选举总统,还不是那些南方的大商人和**党控制,与其那样受人牵制还不如留在北京呢。
我看不如这样,让芝全他们闹一闹,到时候就说京师不稳容后南下,只要让那些**党们找不到借口,我看这件事情就成了。”杨度分析道,现在杨度是袁世凯sī人的幕僚作为一个帝制的支持者,杨度赞成的是德国和英国的做法,对于共和并不赞成他认为中国不是滋生共和的土壤,至少现在许多的人都还不识字,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共和,而且现在的国家并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杨度觉得共和并不是一个真正适合这个国家的政体,所以他就想要扶助袁世凯这个军事强人去当这个完成自己的理想。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便出现了许多军人闹事的场面,他们都是北洋的军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放出来扰luàn秩序,将前来迎接袁世凯南下的南京使者们给急坏了,于是纷纷请示是不是不让袁世凯南下,让他在北京就职。
就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方面被迫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其他的政fǔ官员也在随后的日子里进北京任职,不过选举组织内阁选举总理的事情却是不能够再拖了,大家都开始纷纷联系准备成立各自的政党前去竞争这个位置——
云南都督府
“杨军,现在罗平县的农庄完成到什么程度了?”陆裕光坐在自己的书房,向前来给自己汇报工作的杨军问道,杨军是陆裕光任命的巡察使,专门负责调查农庄的问题,如果发现有谁贪污或者因为其他的原因对农庄工作造成影响了,那么他有权向陆裕光直接汇报,谁都知道农庄问题是陆裕光最重视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到整个西南政权的根本。
“罗平县的农庄正在进行,不过还算是很顺利,大家对于加入农庄的问题很支持,不过他们对于我们征收的比例确实有些怀疑,毕竟我们这样征收的钱基本上都不能够和其他的地方相比,所以他们怀疑我们这种政令的持续时间,不过随后来自贵州和广西的农兵们基本上将他们的这个想法给打消了。”杨军一五一十的汇报道,他作为陆裕光亲自提拔的人才,一直想要通过实力证明自己,不过有于陆裕光给他安排的是一个féi差,所以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他肯定没有真才实学,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才会被陆裕光赏识的,这个说法令他很苦恼,至少他知道自己和大帅的确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他不知道陆裕光为什么要这么安排他,但是他却清楚一点,那就是这个“féi差”并不是其他人想的那样,这个职务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才在深渊上的职务。
“恩,我知道了,你准备一下,去南宁迎接孙中山先生吧,孙先生过两天要巡视西南,我们作为主人也不能够避客,另外你再带着孙先生到各处走走,让他看看我们西南的变化,如果他要是问到我,你就说我这一段时间正在忙着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让他等一等。”
“是”杨军立正回答道,他虽然不知道为什么陆裕光不想要见孙中山,但是他依然很坚决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可比其他人的认为是féi缺的巡察使要强多了。虽然这在别人的眼里并不是一个好的差事。
“那下去吧”陆裕光说道,于是杨军从陆裕光的书房退了下去前去安排孙中山来的问题了,不过想到杨军做的事情,陆裕光的嘴角lù出了一丝笑容。
孙中山来西南并不是一个蓄谋已久的事情,他这是临时起意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完全是因为现在的政治局势,自从民国的政体由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之后,许多政治势力就开始谋划着要组建政党在国会上占有一席之位甚至还要争夺总理职位,其实原本有实力组建政党并且还能够竞选总理的势力只有两方,一方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另一方面则是原来的同盟会,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在双方打算组建政党正式开始席位之争的时候,第三股势力突然杀了出来,由于这股势力的发展太猛,其他两股势力刚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准备的,当他们醒悟过来准备反击的时候,人家已经积累了很大的实力。
这股势力就是一岑chūn煊为首的复兴派,他们的政治主张就是无论政体如何,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