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清-第2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长佑说道:“这副担子,当真极重。不过事权一统,也许更易收功。我想,轩帅也不必亲赴陕西,坐镇中央,调兵遣将即可。毕竟回匪藓芥之疾,捻匪心腹之患。”



  这个看法,关卓凡并不同意。陕西,恐怕要亲自走一遭。



  剿东捻,离最后收功的时候,还有一小段时间,他要抓住这个“时间差”。



  不过,关卓凡知道,这次是刘长佑替轩军备办粮台,因此说了不少恳切拜托的话。



  刘长佑却说道:“为轩帅办粮台的,其实是恭王抓总,我不过跑腿办差而已。”



  哦?



  关卓凡反复请刘长佑叫自己“逸轩”,但刘老头张开嘴就是“轩帅”。算了,由得他了。



  军情紧急,所有迎来送往的虚花样,关卓凡一律推了,就借总督府,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重新调整了部署。



  第二师和一个炮兵团、一个工兵营先行赴陕;关卓凡带近卫团和一个骑兵团入京,陛见之后,即从北路赴陕。两路入陕,都要经过山西,但关卓凡决定,完全不搭理西捻,衔枚疾进,在同州、朝邑以北汇合。



  这一带的回匪,正盯着黄河以南、以东的官军。关卓凡要出其不意,拊敌之背,从后面一拳砸碎这股回逆,然后顺势西进,将全陕的回匪赶到甘肃去。



  西捻西窜,根本是为了和回匪搭上头,如果回匪垮了,西北贫瘠之地,西捻一家子是混不下去的,只好东返。于是不需官军“兜剿”,山西的危局自解。



  然后回军山东,此时寿光一带,捻匪入彀,大兵云集,聚歼东捻的“火候”就到了。



  剿清东捻后,再掉头西向,那时的西捻,孤魂游魄,不难一举荡平。



  轩军其余各部,次第开拔,分赴山东各地。



  终于到了北京。



  骑兵团和近卫团大部驻扎在城外一处军营,关卓凡自带近卫团一部进城。



  一进城先到宫门递折请安,然后前呼后拥地到了东华门冰盏胡同的贤良寺。入宫之前,就在这里休息。



  陛见之前,不能回家,这不消说;关卓凡现在的身份,是军机大臣兼督办五省军务的钦差大臣,不是江苏一省巡抚,也不好再住江苏会馆。



  这贤良寺本是雍正年老怡亲王允祥的府邸,怡王生前向佛,舍宅为寺,世宗皇帝赐名“贤良”。这处所在既精致,又清净,距紫禁城也近,于是自然成为大员述职入觐的歇脚之处。只不过“潜规则”是只有总督或大学士等一品大员才有这个资格入住。



  刚刚坐定,顺天府的首县大兴知县的手本就递了进来。



  原来大员莅临,例由首县做东,备办供应,“公款接待”。



  自然挡驾。图林跟大兴知县说道:“爵帅跟贵县道乏!再跟贵县说一句,爵帅一向不扰地方,贵县什么都不必预备,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办。”



  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早在大兴知县这个老油条料中,因此这家伙表面上点头哈腰,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准备。



  关公爷回京了!



  整个北京城轰动起来,贤良寺周围立即喧闹起来。无数人探头探脑,想一睹打败了洋人的大英雄是何等样的风采?只是近卫团关防极严,外面热闹,寺里面总还算清静。



  *(未完待续。。)RT
第十章 嫂姐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黑着,关卓凡便起了身,洗漱完毕,穿戴齐整,手里拿起大帽子,看着上面的三眼花翎,心中嘿然:这可是同治朝的第一人了。



  端端正正地“上头”。



  寅时六刻,出门上了八抬绿呢大轿,两名宫里派来的太监前导——这次不是安德海的安排,而是出于“懿恩”。图林等材官跟着,一行人往紫禁城而去。



  进午门,入隆宗门,到了候见的朝房,今儿带班的御前大臣是醇王。



  醇王一看见关卓凡,便呵呵笑道:“逸轩,恭喜!”



  关卓凡上前请安,笑嘻嘻地说道:“王爷一年不见,愈加英武了。”



  醇王哈哈大笑,说道:“你这话,我回去说给福晋听去!”压低了声音,眨了一下眼睛,神秘兮兮地说道:“逸轩,你们家,还有好事。”



  还有好事?“我们家”?能是什么呢?总不成再封诰一个一品夫人吧?



  此时,太监来传懿旨,着醇王带领关卓凡觐见。



  醇、关二人来到养心殿门口,醇王报名:“一等公、军机大臣臣关卓凡候见。”



  那个干净、清亮的声音今儿分外柔和:“进来吧。”



  关卓凡进得殿中,三步走过,双膝跪下,口称:“臣关卓凡恭请圣安。”然后免冠叩首。



  磕过头,戴上大帽子,起身前趋数步,在离御前“最最近”的一个垫子上,又跪了下来。



  他隐约能够感觉到黄色纱幔后面,有不平静的气息。



  还是慈安先开口:“唉,总算把你给盼回来了。”



  声音里居然带出了哽咽。



  这哪里是君臣奏对的格局?



  关卓凡脑子里飞速地转动着:她们毕竟是女人。



  地位再高、权力再大、能力再强,也毕竟是女人。



  还是孤儿寡母、四边不靠的女人。



  而女人,一旦对你产生了依赖,这种心理只会愈来愈重,甚至可能一辈子也摆脱不了。



  看来这一年中,真的发生了很多事情。



  哥不在朝,朝中到处都是哥的传说呀。



  关卓凡咬了咬牙,好吧,我也肉麻点。



  他略略伏低了身子,说话却微微地提高了声量:“臣在美国,仰念懿恩,思慕慈颜,中夜彷徨,也是恨不得身生双翼,能够早一日越洋回国,以慰两宫皇太后的厪虑。”



  这一下戳中泪点,慈安差一点就要放声儿,拿个手帕子用嘴咬住了,好不容易平息下来,向慈禧歉然地摇了摇头,意思是:“我不成了,妹妹,你来吧。”



  慈禧表面上还拿捏得住,但内心激荡,并不输慈安。



  何况,在面前这个男人身上,她还感受着慈安无法体会的一种“况味”。



  那个多少个夜晚向自己坏笑着俯下身来的“他”,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了。



  这个,不会还是梦吧?



  慈禧开口了,她尽量使自己的声音显得“正常”,但旁人听来,还是非常温柔:“关卓凡。”



  “臣在。”



  “你今后的担子,很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话慈禧却不爱听,哪个要你“尽”?哪个要你“死”?



  于是话里就多少带出一点责备的味道:“总要平平安安地,把差使办下来。”



  关卓凡听明白了慈禧的意思,说道:“是,臣努力巴结,断不使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失望。”



  顿了一顿,关卓凡说道:“臣在天津的时候,轩军各部都已出发。白齐文部已赴陕西,其余各部,已开赴山东各地。”



  这么快?!两宫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极为欣慰的笑容。



  慈安说道:“唉,难为你,难为你。你走了一年多,这次回京,可要在家里好好呆上一段日子。”



  这个慈禧心里大表赞成。当然,圣母皇太后是有“私心”的。念及于此,脸儿不由微红,好在隔着纱幔,没人发现。



  谁知关卓凡却说道:“臣拟明日在家里呆上一天,后日一早便出发,赴陕西和白齐文会和。”



  两宫都大出意外。慈安连连叹气,说道:“唉,这怎么好?这怎么好?你这也未免也太辛苦了,白氏、明氏两个,一定埋怨我们姐俩太不近人情了。”



  嗯?还带了明氏出来?什么情况?难道真的又封了一位夫人?怎么可能?



  关卓凡回道:“军情紧急,臣不敢先家后国。呃,白氏……明氏她们,也是晓得……这个‘大义’,断不会生出什么意见的。”



  慈禧也很感动,只是同时不自觉地有一点点“失望”。



  她微笑着说道:“有一件事情,事先没有和你商量,你只怕还不知道。七爷的福晋,认了白氏和明氏两个,做自个的亲妹妹。”



  啊?



  信息量好大。关卓凡的脑子一时有一点乱,但他很快反应过来,这个应该就是醇王说得“好事”。



  慈安喜孜孜地说道:“白氏和明氏成了七爷媳妇的妹妹,自然也就是我们姐俩的妹妹,关卓凡,今后咱们可真成了一家人了。”



  关卓凡还能说什么?他只好磕头谢恩:“慈恩深重,臣惶恐之至。”



  心想,以后我该叫你们姐俩啥呢?“嫂姐”?



  这就是慈禧挖空心思想出来的给明氏的“恩典”。



  当然,说给醇王福晋的时候,是要她认白氏做妹妹的。不过白氏、明氏“人家一家子,这个不是朝廷的封诰,咱们单单认一个不大好,一起认了才是四角俱全”,云云。



  认白氏做妹妹,醇王福晋是很乐意的,她本来就和白氏交好,特别是想到今后对关卓凡说话,可以摆出“嫂姐”的款来,着实有快感!



  至于明氏,醇王福晋没什么太多感觉,既然太后姐姐这么说,就这么办呗。



  这次认姐姐妹妹,虽然不是朝廷的封诰,但“亲承懿旨”,当事的三个女人都是很有面子的。



  慈禧的声音变得郑重:“这一段日子实在辛苦你了。你出京后,家里面我们姐俩和七爷都会好好照应,你不必担心。”



  关卓凡再次谢恩。



  慈安笑着说道:“你班师回朝之后,得空请我们姐俩到家里面坐坐,听半天戏,就算谢恩啦。”



  这话其实是为慈禧说的,慈禧是个戏迷,慈安于此道倒是普通。



  醇王福晋既然已经认了白氏、明氏为妹,关家就算“懿亲”,即便关卓凡在家,太后临幸,也可以算是“走亲戚”,名正言顺了。



  “家常话”说完,慈禧问道:“你这次剿匪,估计要多少时间,才能竣功?”



  这是要紧的问题,关卓凡沉吟了一下,说道:“回圣母皇太后,西北的军务,臣暂时只能做到将回匪逐出陕西,如果要收全功,包括新疆,臣估计须费时三年上下。”



  他微微停了一下,说道:“至于捻匪,臣总要请两宫皇太后好好儿地过一个年。”



  西北的军务,把回匪驱出陕西已经很好了,真能三年收全功,已经算很快的了。



  最后面一句话,两宫却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总要请两宫皇太后好好儿地过一个年”,自然是说要在年前剿平捻匪。现在已经是十月份了,离年下不过两个多月,从西北至中原的遍地烽火就能熄灭,咸丰三年开始作乱、迄今已猖獗十余年之久的捻匪,就能完全打平?



  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情。



  慈禧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温言道:“我们姐俩不是要你立什么军令状,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